郑琼鸽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地方高校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教师角色转型困境分析
郑琼鸽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教师角色转型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逻辑起点,同时创业型大学建设又为教师角色转型提供了成长契机。教师角色转型困境表现为对创业型大学教师理想角色的认识不一致和实践难落实,究其原因不仅有个人层面的制约,也有来自学校和社会层面的障碍。高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考虑不同类型教师的特点,实现分类管理,通过营造创业文化和搭建创业平台,促进教师角色转型,进而实现学校的转型发展。
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转型;困境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方兴未艾。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相对而言,创业型大学已不仅仅是一种大学类型或者大学范式,其内涵已延伸到大学的理念和精神、大学的职能和制度等多个方面。建设创业型大学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缓解生存压力、实现转型发展的新选择。作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起点和关键环节,教师角色转型将面临哪些困境?成因何在?如何突破?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转型既是创业型大学理论研究的薄弱学术点,也是推进创业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理想切入点。[1]教师角色转型和创业型大学建设具有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教师角色转型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逻辑起点,同时创业型大学建设又为教师角色转型提供了成长契机。
“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最早是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和亨利·埃兹科维茨于20世纪末提出的,两人几乎同时对其开展了研究。由于研究对象不同,目前创业型大学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研究的欧洲小学校模式(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代表)和亨利·埃兹科维茨研究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尽管发展模式有所不同,但也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本文认为,创业型大学就是面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第一要义,以学术创业为生命力,具有学术和市场的二元价值取向,引入企业化运作方式对自身组织进行创新和变革的大学。
创业型大学并非只是简单的转变观念,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改变大学的组织特性,是一项从理念到组织制度到运行机制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作为“人”的因素,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教师角色转型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起点,是实现大学组织转型,实施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文化的灵魂。唯有教师认可并实践角色转型,才能真正实现创业型大学的系列改革创新。
教师角色转型是教师应对职业高原的现实需要。当前教师职业高原现象普遍存在,有客观原因带来的层级高原和内容高原,还有来自主观原因的个人选择高原。面对高原带来的职业瓶颈,一些教师放弃了自我成长,产生职业倦怠,集体迷茫混日子。这都使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更加模糊,难以产生工作热情和动力,不仅影响了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创业型大学赋予了教师学者与创业者的双重身份和角色期望,需要教师调整角色定位,重树价值观,改变角色行为。利用创业型大学建设这一契机,教师可以通过角色转型寻找新的追求目标,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缩短职业高原期,更好地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如何深入了解创业型大学的教师角色,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响应创业型大学的变革精神,恢复工作激情,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协调一致,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教师角色转型需要教师正确领悟理想角色,从而明确自身定位,并通过不断学习以实践角色。创业型大学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理想角色,但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却并非易事,“学者+创业者”的双重身份很难两全,其困境主要在于对理想角色的认识不一致和实践上的难落实。
有学者从存在与认识、实践是否一致的角度,将角色划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2]期望角色,又叫理想角色,是社会公认的处于某一位置的人应具有的完美的行为模式。领悟角色,是指个人所理解或认识到的与某种社会位置相适应的行为模式,是自我对理想角色的认知。由于个人经验和所处环境不同容易对同一角色产生认识偏差。实践角色是个人按照自己所领悟或认定的行为模式在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对理想角色的认识偏差影响了对角色的领悟,造成了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际角色三者之间的角色差距,成为教师角色转型的首要困境。
在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语境中,教师的理想角色主要体现在兼顾学术和创业的行为模式上。创业型大学以学术创业为生命力,赋予了大学教师“学者+创业者”的双重身份,迫使教师的价值观从“单一”转向 “多元”,行为方式也从被动适应转为主动革新,人才培养从“专业教育”到“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研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然而,当前学术界对“学术创业”和“创业教育”不乏争议,尚未有统一的概念标准,不同教师对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存在不同的理解。如有教师把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也有人将创业理解为创造事业,这种认识差距都会影响其创业教育和学术研究行为。
角色学习是角色领悟的继续和延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习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规范;学习角色的知觉、情感和态度。[3]个体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及时了解社会对角色期待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新角色。实践理想角色需要教师对新角色的不断学习和适应,在行动中调整角色而不是只停留在意念。尽管教师对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已有所领悟,然而并不一定有意愿或有能力实践这一角色。
教师根据自己对创业型大学教师理想角色的认识,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利用自身的资源去实践这一角色。然而,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样的学校环境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激励作用。有些教师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创业,安于现有角色,丧失了角色转型的决心和动力;有些教师则想创业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缺少角色转型的能力和条件;也有些老师不经过学校,另起炉灶自己创业。这些都导致理想角色的实践难落实,角色转型失败。
教师“不愿”或“不能”实现角色转型不仅与自身条件有关,也深受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转型失败既有来个人层面的制约,也有来自学校和社会层面的障碍。
教师是否角色转型跟其个人角色依赖、自我效能感、创业能力等紧密相关。路径依赖理论强调人们过去的选择对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某一选择的路径会因为惯性力量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教师付出了辛苦和努力已经适应现有角色,如果转型就需要大量的“沉没成本”,这对实现角色转型形成了心理阻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自我效能高的教师倾向于采用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工作压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消极的态度,面对压力更容易焦虑、紧张和压抑。一些教师自我效能感不高,不确定自己能否成功扮演新角色,从而选择了主动规避新角色带来的压力,不愿意去实践新角色。
角色依赖和自我效能感主要影响角色转型的意愿,而创业能力则是角色转型的客观要求,是涵盖个人创业经历、学科背景、家庭条件和学习能力的综合条件。这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日后努力。尽管一些教师创业能力不强,只要有意愿和决心,创业能力是可以通过角色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的。
教师角色转型不仅需要个体意愿和能力,还需要学校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组织制度上,更体现在校园文化中。学术创业平台的缺乏可说是教师转型的瓶颈,并限制了教师能力的发挥。而缺乏配套的评聘制度更是教师转型的硬伤,直接减少了教师转型的动力和激情。缺乏“创业”的校园文化无法引导教师的转型持久性,也在无形中阻碍了教师转型的步伐。
学校的支持不单是要把创业型大学教师理想角色进行,并普及宣传到位,而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人心,让教师心甘情愿地地实践这一理想角色。只有学校发展与个人目标一致,上下齐心,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因各种原因公信力已出现了损伤,加上功利主义的侵蚀,教师不再为集体买单,即使有创业能力也是个人自主创业而不选择以学校名义创业。这也是学校实现学术创业的一大现实阻力。
在“双创”背景下,全国上下掀起创业热潮,教师学术创业可谓迎合了时代需要。然而,创业教育热潮的背后难以掩盖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客观现实。高校学术创业之路并不好走。同时,大学教师的传统标签并未清除,大众对“教书匠”跨界变“商人”的转型并不认同。教师选择“创业”需要面对舆论压力,承担失败风险,权衡利弊,这也是对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一次洗礼。
教师角色转型不仅需要教师个人提高能力、转变观念和调整研究方向等,更需要学校从组织层面提供环境支持。有学者指出,要实现传统教师向创业教师转型,必须转变评聘标准,建立校级成果转化平台。本文认为,教师转型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应考虑不同类型教师的特点,实现分类管理,通过营造创业文化和搭建创业平台,促进教师成长,进而服务学校的转型发展。
一个出色的角色扮演者,就在于他能够善于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统一起来,自觉地实现角色转换,从而实现其人生价值。这就需要高校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真正尊重和关心教师,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帮助教师明确角色定位,提高职业忠诚度和工作动力,促进教师成长。此外,以人为本也要求高校加强民主治理,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公信力,促进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而增加工作投入,提高工作绩效。
为实现自身知识资源向知识资本转化,创业型大学呈现出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兼顾的二元价值取向[4]。与此对应,高校应倡导多元学术观,摆脱传统教学和科研学术观的束缚,强化社会服务的大学需求和责任,将学术创业纳入评聘体系,鼓励教师创新创业。然而,正如前文所提,创业型大学的理想角色并不容易实现,学术创业的标准也因人而异。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做到“学者”与“创业者”完美求全,针对不同的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对于那些暂时不宜学术创业的教师也应允许保留传统教师角色,不搞一刀切,稳步推进教师群体的角色转型。
创业文化和学术成果转化平台是形成组织创新氛围,促进教师角色转型的外部必要条件。教师创造性是个体所具备的各种特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组织创新氛围对高校教师创造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进程之中,我国高校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从封闭到开放。[6]角色转型是教师发展和学校转型的必然趋势。如果一所高校无法提供组织支持,那么即使有能力角色转型的教师也会选择不转型或者去有条件的学校实现转型。
总之,高校要实现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必须以教师转型为突破口,从办学理念、制度和文化层面多管齐下,带动学校的整体变革,实现转型发展。
[1]付八军.从教师转型看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三个命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15,(9):13-18.
[2]文援朝.论角色道德[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154-158.
[3]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3.
[4]宣勇,张鹏.论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12,(4):43-49.
[5]潘曦.基于创造角色认同的高校创新氛围对教师创造性的影响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6]孙冬梅,梅红娟.从“学者”到“创业者”——论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J].江苏高教,2010,(2):77-79.
【责任编辑:黄素华】
On Teacher’s Role Transformation Predicament in Local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ZHENG Qiong-ge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315012, China)
Teacher’s role transform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while its construction calls for teacher’s role change.Individual restrictions and barriers from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society lead to teacher’s role transformation predicament.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adhere to the human-oriented schooling ideal and carry out sort management,thus promoting teacher’s role transformation and school transformation as well by building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and platform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teacher’s role; transformation; predicament
G648
A
1671-9565(2016)03-066-04
2016-07-01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特色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教师角色转型研究”(编号2016CYD 04)阶段性研究成果。
郑琼鸽(1985-),女,浙江乐清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