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逸夫,曹心宝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向警予早期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肖逸夫,曹心宝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向警予早期教育思想与实践包括解放妇女,兴办女学;要求教师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具有奉献精神;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教育注重自动等等。这些思想和实践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在当今也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并加以弘扬。
向警予;早期;教育思想与实践
向警予(1895―1928),湖南省溆浦县城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革命家之一。向警予并非只是革命家,也是一位教育家。1916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向警予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从周南女校毕业后,响应校长朱剑凡“每个学生毕业后至少服务小学教育两年,然后考虑升学或做其他工作”[1]的号召,在家乡溆浦创办了男女合校的新型的溆浦女校,并任校长,并尽其“上说下教”之能事,一直到1919年为止。
1.解放妇女,兴办女学的思想和实践
向警予的老师朱剑凡认为“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拨明智”。为了解放妇女,开发民智,朱剑凡“毁家兴学”,在长沙创办了周南女学。向警予继承了老师朱剑凡的思想,认为要使受千年封建压迫的女子解放,实现男女平等,“归根结底的希望,仍离不脱教育。而男女同学的教育,尤为提高女子学识能力,催促社会文化进步的唯一妙法。”[2]然而,这时溆浦“人民多晦聩者流,教育关系明者鲜矣。而予女学,尤属河汉。”为改变这种现状,向警予毅然决定在溆浦创办女校。希望通过办女校“合邑妇女因入学补习科,而为良妻,为贤母,为爱国之民;合邑童男女入国民科而得健康,而具国民道德及生活能力之初基;又有高等小学科以补国民教育之不足,以为晋深研究之阶梯”[3]。然而在偏僻落后、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相当严重的小县城溆浦,兴办女学谈何容易。所以,向警予在向县教育当局和县绅中进行活动外,还起草了一个《请出令各区送女子就学》一文,文中开门见山地写道:“教育为国民之养料,女学为教育之源泉,中外识者,久有定评”。她希望全县人民在看到这个文件后能够如梦初醒,重视女学之心会“油然而生”,“遗女子入学将有争先恐后之势。”不仅妇女可以得到好处,县里的陋风也可因而“湔革”,使“甘棠之荫,永赐无替”。
向警予在办学中遇到重重困难,其中“最为棘手者即是经费问题”[3],如校舍的修葺、教具和设备的添置、教师的薪俸等等,皆有赖于经济。“苟经济无解决之方,则城区学校无复繁荣滋长之可蕲。”“公家无妥当之费,学校有颠蹶之虞”[3]。向警予很清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筹措办校的经费,向警予首先设法争取县府的支持。为此,向警予多次写信,并登门拜访请吴剑佩知事解决经费和扩大校舍。在她亲笔写的《请吴知事筹款书》中,要求把文昌阁旁之节孝祠划归学校作校舍,“以公地办公益”。向警予在信中表示:我虽然只有二十一岁,阅历和经验都很不够,但眼看家乡的教育事业无人关心,长此以往,实堪忧虑。所以,特在县知事前为全县教育事业呼吁。经过她的四处活动和反复要求,吴知事同意拨了一点教育经费,并将节孝祠连同昭忠祠一并划归学校。
教育经费暂时解决了,接着就是家长不愿送自己家的女孩子读书的问题。当时的溆浦,十分偏远、闭塞,人们的封建思想相当严重,“女子无才便是德”被当作金科玉律,家长按照“娘边做女,莫出闺门”的说教要求和教育女孩子。正因为如此,开学一周没有几个女孩子来上学。更让人痛心的是,一些思想顽固保守的人,到处宣传说:“男女同学,不成体统”,“年纪轻轻的,天天上学校,到处抛头露面,会把妹子带坏啊!”[4]向警予深知,长此以往,溆浦女校将很难办下去,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将成梦幻。为此,向警予当机立断,她一面致书县政当局,呼吁他们“遵照部章”,出面动员家长送自己的女儿到女校来读书;一面自己翻山越岭只身步行几百里,挨家挨户劝家长允许女儿上学。她先后到水东、两丫坪、低庄、祖市殿、花桥、小江、江口等地进行劝学。家长们在她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懂得了读书的好处,纷纷把自己家的女孩子送来学校,有的家里甚至把自己20多岁的大姑娘也送到学校,以支持向警予的工作。这样,经过向警予的劝学,前来女校“策名受业者源源不绝”。女校学生人数不断扩大,由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1919年的300人。
2.为培养人才,对教师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的思想与实践
向警予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一切教学活动全依赖于教师,教师将以其“所学以牖后之人,所以资邦家,责亦重矣,”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师资观。向警予首先强调教师要为人师表,“范其躬可法可则”,以身作则,身教言教并重。她认为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将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学生除了从书本上学到知识外,很大程度上要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表率作用、模范作用方面,学习到更具有现实性品格的知识,这就是“不言之教”,是“教之大经也”。她觉得某些专科的教师,只注重教某一科的知识,而对自己的言行不严格要求,对这种教书不教人的做法,向警予是坚决反对的,认为这是近今教育最令人痛心的事情。其次强调由于社会的发展,知识日新月异,老师要钻研“日新之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吸收新思想,认为这是“学之大径”。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向警予尖锐地指出“今之教人者泰半一得自喜,技未进而止矣,授而传之,能成守者百无一、二焉”[3],从而导致“学也愈演愈久而愈退,讫无继长增高之一日”的后果,这是万万不行的。再次,她强调教师要勇于与恶劣、丑陋的社会现实作斗争,要充分发挥教育力量,来正社会上的“偏宕之性”,来化社会上的“乖戾之气”,以改变社会不良风气。为此,她大声疾呼说:“呜呼,我中华之前途,我卓尔之诸君不自负之,其孰负之?”。而要做到这些,向警予认为教师应当以“个人牺牲不可惜,千万人牺牲太可惜了”的奉献精神从事教育事业,“其俸虽薄而教不减于殷勤,其事虽繁而劳不辞于胼胝。”她说道:“天下事之无可奈何者,当以吾辈心力解免之。天下事之璀璨光明者,当自吾辈创造之。”[3]也就是要千方百计,克服万难,办好教育,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最后,她强调老师要“热爱学生”,不能将学生“驰骤之若牛马”,要“细雨来梳柳,轻寒不透帘”的方法耐心教育好学生。
当时偏僻的溆浦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没有这样的好教师,怎么办?向警予为了办好学校,求贤若渴,特地从长沙周南女校、省立一女师、第一师范约聘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学和学友先后有十多人到溆浦女校任教。她们都是既有才干,又很热心且具有新思想的好老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集体。在向警予和她们的共同努力下,溆浦女校办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成为溆浦乃至湘西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3..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向警予教育学生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尤其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从公之德”的教育。向警予认为“学校之服务,乃以养成儿童将来勤劳从公之习惯……”[3]。当时制定的校训是(1)自治心;(2)公共心。那么什么是自治心,公共心呢?向警予向学生们解释说:“自治心就是要求每个人自己约束管理自己,端正自己的品德;公共心是有关国家社会的事只要对公众有利,不论对自己有利无利,都应该去做。”[1]每天清晨,向警予亲自摇起床铃。学生起床后,就主持朝会礼,首先唱校歌,“美哉,庐山之下溆水滨,我校巍巍矗立当其前。看,我们姊妹一堂,相爱相亲,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作好准备,为我世界呵,大放光明!”[3],以启发学习激情,使学生懂得女子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接着向警予给学生讲述国家大事,宣传爱国主张,表扬好人好事,“一方面鼓其名,一方面历其实”,号召大家发愤图强,爱国家、爱人民,在校时好好读书,将来为苦难同胞服务。
为养成学生“从公之德”,落实“自治心、公共心”的校训,向警予认为“儿童天性,本无执着,若方若圆,是在教者,空言无补,莫若实行”,因此向警予始终抓住“实行”这个重要途径。比如组织学生清街团,“利用假日之余暇,从事通衢之洒扫”[3],开展清扫街道的活动。这样,大街上,“黄童弱女,勉效其力,吁气如雷,汗流如雨”。把溆浦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向警予还曾为学校组织清街团扫街道之事写了《致希夷先生书》、《致警局书》、《致各家庭书》三封公开信。其目的就是希望以此发动社会力量以培养学生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和从公的精神。
4.注重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思想与实践
向警予痛感中国“民人憔悴枯黄”,从而导致“创业未半,辄以疾卒,其功未竣,其学不昌,其神未充,其业不张”[3]的令人痛心的结局。而西方国家英、法、德、美,“大致其训育所施,皆以国民为根据。其在英国则不啻以寄宿舍为训练场,潜移默化,陶铸熔渐,而崇尚运动,又实以斯为方便焉。故其民卓然有不可几者。”[3]故向警予决定学习西方,洋为中用,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
向警予首先教育学生要明确锻炼身体的重要意义。她要求学生不仅要思想好,学习好,而且应该拥有“健全的身体”,应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做到身体好。为此,她将县政府划给学校的“节孝祠”开辟成运动场,并亲自谱写了一首《运动歌》,“运动,运动,运动乐,不怕天寒和地冻,要使身体得活泼,各把精神来振作,肌肉强,血脉活,运动,运动,运动乐!”[3]这首歌曲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拥护,激发着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搞好学校体育,她身体力行,亲自带领学生在学校操场练操、爬杆、荡秋千,指导学生搞一些中、长跑,对打拳术。当时有个十分文静的女学生,有一次做体操由于不小心扭伤了脚,就再也不敢锻炼身体了。向警予就一边给她治伤,一边给她鼓励,要她不要怕。这个女学生十分感动,从此以后,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成了有名的“泼丫头”。向警予还特地从长沙请来稻田女师同学杨德群担任女校体育教师。杨德群教学负责,对于体育的各个科目较为熟悉。她来到溆浦女校后,就使得这个学校体育运动更加活跃。学校里经常举行某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定期举办全校运动会,并邀请县城有关单位和群众前来参观。溆浦女校的体育活动在溆浦县城产生很大影响。
5.在教育原则上,提倡自动说的思想与实践
向警予十分欣赏“欲动天下,必先自动”,这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她认为要使学校教育效力永续不断,不但当及儿童在校之时,而且尤当及儿童出校之后。为此,在教育方法上,她认为教育儿童,要从儿童“心天中发动”,“教育欲取重自动也。”[3]
在溆浦女校,她在教学上要求进行直观教学,以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如她在讲授抽象的算术知识时,学生听不懂,她就把学生带到河边,用数一颗颗石子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在学生管理上,她注重教育和诱导,极力反对把天真的儿童“驰骤之若牛马”的“约束收掌之举动”[3]。她力主学生自治,尊重个性,因人施教,废除“取中一时”的考试,代之成绩展览会,展出学生图画、刺绣、习作等作业,“以平日之成绩为成绩”。这种方法同中国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法及忽视儿童心理,摧残儿童个性,靠禁令压制来取得教育成果,是水火不容、针锋相对的。
1.向警予早期教育思想与实践具有鲜明的先进性。什么是先进性?按《新华汉语词典》解释,“先进”即为“位于前列,起表率作用,表现突出的人或集体”,“性”即事物的性质或性能。为此,先进性可以定义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的表现。向警予早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兴办女学上的先进性。向警予生活的时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妇女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羁绊,她们社会地位低下,长期被禁锢在家庭的小天地里,成为男人的玩物和传宗接代的工具,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向警予认为要救国,首先要把中国妇女解放出来,而要解放妇女,首先必须在妇女中普及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获得与男子同样的权益。为此,向警予克服种种困难,在溆浦创办溆浦女校。向警予这种思想和实践在当时无疑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是先进的。其次,表现在对教师和学生要求上及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上。对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向警予不但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范其躬可法可则”,而且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思想,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终身学习。还要求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对学生,向警予要求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此,向警予教育学生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修养道德为核心的“公共心”的培养,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警予十分清楚“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只有“心身并完”的人才能为社会谋福利。为此,她开设体育课,注重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她主张自动,以学生为本,重视个性,因材施教。向警予的上述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不仅在当时是先进的,就在九十多年后的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向警予的师德思想,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至今仍在继续发扬光大。
2.当时具有不可实现性。向警予的教育思想虽然先进,并在溆浦女校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注定是走不通的。“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社会活动,一切都须受他种社会活动限制,纵有尽善尽美的方案,也不是教育本身所能实现的”[5]。向警予办女学的时候,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它不仅从组织层面上保证其领导和控制,而且利用经济手段来掌控教育,左右教育的发展目标、方向,以为其统治服务。向警予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和抱负,满腔热情,创办学校,却忽视了教育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支柱和后盾。为此,她虽然为教育经费,上书当局,多方筹措,四处奔走,但溆浦女校后来仍然“常款无着”,困难日甚一日。她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对学生灌输新知识、新思想,提倡新道德、新风尚,可是一些人不但无动于衷,而且质问责难,公开反对。至于学校所进行的改革,更引起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县教育部门派了视学潘封礼来校视察,提出了许多质问和责难。向警予虽然逐条驳答了,但也使她感到了阻力之大,改革之难,不得不愤然自认才学肤浅,“办理无方”。为此,向警予“惨怛戚痛”,“言念前途,良深慄恐”,于是致信当局表示:“岁不我与,明年暑假,定让贤能”[3]。最终,向警予“教育救国”的理想和实践梦破灭,转向根本改造的马克思主义。
综上所述,向警予早期教育思想与实践包括解放妇女,兴办女学;要求教师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具有奉献精神;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教育注重自动等等。这些思想和实践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就在当今也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并加以弘扬。
[1]刘茂舒.向警予·传记·纪念与回忆·论述·资料[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2]中国革命博物馆.老一辈革命家书信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戴绪恭,姚维斗.向警予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4]何鹄志.向警予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娄刚)
On the Early Educational Thought by Xiang Jing-yu and its practice
XIAO Yi-fu,CAO Xin-bao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Xiang Jing-yu's early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its practice include emancipation of women,being a model for others,lifelong learning,and the spirit of dedication,and require students to develop themselves welland to stress students'self-taught ability.The thought and its application not only kept up with the times at that time,but deserves to be inherited and promoted
Xiang Jingyu;early period;educational thought and its practice
G40-09
A
1009-3583(2016)-0080-04
2015-11-12
肖逸夫,女,湖南隆回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