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手术中使用不同手术入路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2016-02-15 03:58张全玉杨玉峰刘静新戚世淦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髋关节功能

张全玉 杨玉峰 刘静新 戚世淦



髋关节手术中使用不同手术入路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张全玉杨玉峰 刘静新 戚世淦

【摘要】目的 分析髋关节手术中使用不同手术入路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诊治的髋关节置换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前入路治疗,观察组55例行后外侧微创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Harris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55%,高于对照组77.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外侧微创入路治疗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行前入路治疗。

【关键词】髋关节手术;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作者单位:453700河南省新乡县人民医院骨科

临床医学中,对髋关节手术所使用不同手术入路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存在争议,且由于不用入路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重大[1]。本研究以回顾性方式重点分析本院诊治的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诊治的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47.72±3.68)岁,其中骨关节炎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3例,股骨头颈骨折12例;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46.53±3.32)岁,其中骨关节炎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股骨头颈骨折10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为患者实施入院检查,并于术前一周对其进行腓肠肌、股二头肌与股四头肌的肌力训练;对照组行前入路手术:于患者髋关节行外侧切口,以大转子作为中心,撑开患者小肌前1/3与股外侧肌1/3处4 cm,向前切断后牵开,切除患者髋关节囊,清理缝合。观察组行后外侧微创入路手术:于患者大转定点后端行斜切口,大粗隆处行10 cm内切口,将筋膜及肌肉逐层分离,暴露患者关节囊后将其切开并脱位,切除病灶并截断其股骨颈,将髋臼杯置入,扩髓腔,而后进行假体修正与复位,确认肌肉与关节功能的稳定性,最终置入内衬与股骨假体后,清理缝合。

1.3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显效30例(54.55%),有效14例(25.45%),好转8例(14.55%),无效3例(5.45%),高于对照组显效17例(37.78%),有效13例(28.89%),好转5例(11.11%),无效10例(22.22%),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55%,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对比

手术后观察组2周、8周、24周评分分别为(46.10±14.35)分、(60.01±17.96)分、(80.44±15.56)分,优于对照组(33.17±14.45)分、(48.04±18.49)分、(64.63±20.11)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中关于后侧入路、前侧入路等不同髋关节手术方式对患者髋关节所造成的影响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程度问题展开讨论[2-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55%,高于对照组77.78%,且观察组手术后2周、8周、24周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后外侧微创入路手术临床疗效优于前入路手术,考虑可能因为髋关节主要利用静、动力发挥稳定作用,结合韧带及关节囊增加人体稳定性,因此治疗过程中,需注重对人体软组织平衡的把控,手术中减少对其的破坏力度,而后外侧微创入路手术切口于髋臼上端及小粗隆间,切口距离短,且能使患者髋臼与股骨颈、大小粗隆部位结构充分暴露,为手术实施提供便利;同时手术形成创口小,不仅对患者各机体系统组织造成破坏伤害小,而且其疤痕较小,相对美观,符合现代患者美学需求[4]。后外侧微创入路手术切口可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向两端延伸,无需导航或其他小切口技术支持,对机械要求低,操作便利[5]。此手术方式适用于体型小、颈干角小、肌肉相对欠发达以及皮下脂肪较少患者;髋关节不明显畸形与髋关节附近肌肉组织萎缩不明显患者,不适合此类手术。

综上所述,后外侧微创入路手术与前入路手术于临床中皆有效,但后外侧微创入路手术疗效优于前入路手术,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贾曼,吕畅,金丽雅. 高龄患者一期双侧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32-333.

[2] 朱海棠,赵亚红,张春华. 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体位性损伤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406-1407.

[3] 李锦英,李丽娟,危友华,等.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麻醉护理配合体会[J]. 当代医学,2012,18(16):116-117.

[4] 钟群杰,林剑浩,武迎宏. 2010年北京地区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 (16):3517-3520.

[5] 李玉,罗斐丹,张玉梅.一 例严重老年性缺铁性贫血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 (12):1150-1151.

Analysis the Effect of Hip Surgery Using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 for Hip Function Recovery

ZHANG Quanyu YANG Yufeng LIU Jingxin QI Shigan,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Xinxiang County The People’s Hospital, Xinxiang 4537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hip surgery in effect of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 for hip function recovery.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March 2014 to March 2015 in our hospit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hip replacement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according to surgical method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of 45 patients underwent treatment, 55 patients underwent observation posterolateral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reatment and harris score.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was 94.55 %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7.7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Posterolateral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hip function recovery is better than the previous line treatment approach.

[Key words]Hip surgery, Hip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effect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02.086

【文章编号】1674-9308(2016)02-0120-02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髋关节功能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分析
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全髋与半髋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护理配合分析
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耳穴埋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患者VA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影响研究
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后假体脱位原因分析及前瞻性护理对策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观察
功能锻炼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