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孔祥渊 苏 洵
服务第一:看美国中小学生怎么当班干部*
文 _ 孔祥渊 苏 洵
具体到实践中,当前的班干部制度主要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决定班干部的具体职位与人选;二是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该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就一直实行班干部制度。这一制度在促进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它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由于班干部制度价值与缺陷并存,我们不能简单采用废除班干部制度的方式来消除其不良影响。相较于这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优化现有的班干部制度才是更为可取的方式。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将在呈现、总结美国中小学班干部制度的基础上,为我国班干部制度的完善提供适宜的建议。
美国的班级较小,一般情况下每个班不会超过二十人。此外,美国中小学实行开放教室制,采用小组教学模式。同时,Class-room Advicer(可以理解为班主任)对每一位学生直接负责。因此,也有人认为美国学校里并没有班干部制度。实际上,美国中小学并非没有班干部。在美国的班级中,同样存在着类似于我国班干部的角色,如各种Monitor(管理员)。只不过,它们不以班干部作为称谓而已。
(一)因事设岗
美国中小学中并没有完整的班干部系统,但是却给予学生众多做班干部的机会。一般而言,美国中小学是以具体的事情为抓手,寻找对“事情A”负责的学生,使其成为“干部”。因此,中小学班级中的干部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的班级中,班干部的具体分类也不一样。
在班级中,这些具体的事情一般是跟公益相关。如开关教室门、擦桌子、打扫卫生、整理图书,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是为了整个班级正常、健康的发展而需要大家做的事情。而班干部,则是围绕这些事情产生的,如有些班级里的班干部主要有以下几种:
Backpack Monitor:负责监管同学们的书包是不是在指定位置排放整齐(书包是不拿进教室的);
Lunch Monitor:负责监管午饭时的排队情况,负责扔垃圾;
Table leader:班里每个桌上的负责人。
(二)竞选产生班干部
美国中小学一般采用竞选的方式产生班干部。对于美国的中小学生而言,班干部角色既不是完全固定的,也不是由教师指派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等竞选形成的。换言之,学生最后能否担任班干部,基本上是看同学们的支持率,教师起的作用很小,甚至可以说趋于零。在美国的学校,竞选是一件较为隆重的事件。例如,为了竞选成功,学生会在多件事情上显示出其领导素养与能力;有的学生甚至会专门制作海报,像成熟政客那样宣传自己的竞选理念以及对于大家的承诺,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竞选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绝不干涉,仅仅监督竞选和投票是否公平。
(三)评价主体是同伴
班干部在职期间工作成绩如何?能否连任?在美国的中小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由班干部的同伴——其他学生来回答的。由于班干部的职位与权利来源于同伴,其诸多举措也是面向同伴的。因此,最终的评价主体也是同伴。这跟美国班干部的产生方式密切相关,如前所述,班干部的产生是竞选,因此,班干部能否连任的最终决定权也掌握在同伴手里。这在无形中赋予了同伴评价班干部的权利,即通过决定能否连任实现对班干部的评价。
通过上文的呈现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班干部,手中并没有太多的权力。他们的存在,如同我国的班干部制度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维持班级秩序、培养学生等作用。可是,这一作用的发挥并非通过权力支配来实现,很少出现班干部命令、支使同学的现象。在我们看来,之所以如此,一定程度上是美国中小学班干部制度的内在理念——服务促成的。一般而言,“服务是指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满足服务对象的过程”[1]。具体到教育场域内,服务性使得班干部制度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也不能迫使学生接受其管理,而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工具,让学生自行利用”[2]。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这一内在理念的外在表征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个体展现自我的平台
一般而言,平台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它所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个体展现自我的舞台,充分调动起个体的积极性,而不是束缚与压制个体。美国中小学的班干部制度,实质上是供学生活动的一种平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班干部的具体职位与数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非封闭的系统。班干部既然是基于具体事情而设置的,这就意味着:在一个班级中,具体的班干部职位与数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与安排。通过这一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而言,本班的班干部并非是先于学生存在的,而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协商中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设置并担任某些班干部。与将学生圈定在现成的班干部结构、让学生接受班干部角色相比,这种方式更为开放。也正是在这种开放性的作用下,个体能够更好的展现自我。
第二,对于个体而言,班干部的出现过程是个体展现自我的过程。由于竞选是班干部产生的方式,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班干部的最终出现是一个自由的过程。具体而言,能否成为班干部、如何成为班干部,只要遵守基本的程序,个体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这在竞选过程中有着最为明显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制作海报、可以演说、可以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拉选票,诸如此类的行为,纷繁多样。由此可见,学生在班干部的出现过程中是十分自由的。受益于这种自由,学生竞选班干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们展现自我个性、能力、素质的舞台。
第三,班干部履职的过程是一个“协商”的过程。由于班干部的最终去留决定权在普通学生手里,因此,美国中小学的班干部“履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协商”的过程。在担任班干部期间,个体为了获得普通学生的支持,以获得较好的声誉甚至连任的机会,他们不免会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讨好”他们所面对学生。因此,在处理公共事件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班干部需要提供普通学生的意见,而不是仅仅坚持自己的意见,发出特定的行为。
(二)学生成为被服务的“顾客”
美国的中小学班干部制度在作为中小学生自我展现与管理平台的同时,它也使得中小学生成为被服务的“顾客”。具体而言,作为一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益等选择最为适宜的服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服务类型。由于班干部的具体职位并非预先设定的,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的。因此,生活于班级中的学生,可以通过设置班干部的类型进而决定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这是由于:对于一个班级而言,班干部的具体职位既不需要参考历史上的类型,也没有必要去抄袭其它班级的设置。设置何种类型的班干部?数量多寡?诸如此类事情的决定权是在学生手中。班级里的学生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与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班干部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实际上是在自由地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服务。
第二,学生可以选择服务的质量。对于班干部,学生具有实际上的任免权。这在无形中赋予了其选择服务质量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有限制的选择并非是真正的选择。正如伊里奇所言:“(它)既强迫人们反复利用其服务,又阻止人们通过其它途径达到同样的目的”[3]。换言之,如果班干部均为班主任指定,那么,学生选择服务质量的范围实质上是有限制的、被框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服务的质量。而当学生对于班干部具有任免权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根据班干部的表现优劣,决定是否更换更为合适的人选作为班干部。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具有真正的选择权利。美国的班干部评价等制度,恰恰赋予了学生这一权利。
从形而上的层次上讲,美国中小学班干部制度对于我国班干部制度的启示意义在于:我们需要让我国的班干部制度蕴含服务的理念。具体到实践中,当前的班干部制度主要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决定班干部的具体职位与人选;二是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该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学生自主决定班干部的职位与人选
当前,我国的班干部系统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具有较为稳定的结构。这种固定的班干部职位结构实质上限制着个体。根据美国中小学班干部制度的基本特征,我们需要让学生自主决定班干部的职位。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曾提出:只要学生感觉学校的评价项目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可以要求新的评价项目。经过相关鉴定并且向全校师生公示后,如果没有反对与挑战,学生就可以获得认可和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展示出自己为学校所忽视的特长,积极性不断提高。[4]这种让学生定义成功尺子的方式实际上也可以为班干部制度所借用。学生通过协商自主决定班干部职位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回应班级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同样,班干部的人选也应该由学生决定,而非来自上级的任命。也正是在学生自主决定的过程中,班干部制度才能成为学生所运用的一种工具,而非压制力量。
(二)教师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地里玩。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的守望者。”
在班干部的选拔及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角色。即教师仅仅负责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如竞选过程中的贿选、暴力行为等。为了适应这一角色,教师应该有沉默的意识与能力,改变那种指手画脚甚至越俎代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具体言之,当学生出现一些明显错误而又没有及时改正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的指出。而对于什么样的过程是较好的过程、什么样的结果是较好的结果等内容,教师尽量不要发表意见,交给学生自行选择与处理。
总而言之,美国中小学班干度制度对于我国班干部制度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抽象的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给学生预留建构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决定班干部职位等的同时建构班干部制度;二是教师实行粗略的目标管理,细节上的事情交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防止学生在班干部方面出现大的错误。
[1]李霞,樊治平,冯博.知识服务的概念、特征与模式[J].情报科学,2007(10):1584-1587.
[2]孔祥渊.服务性:学生管理制度不可或缺的内在属性[J].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4(2):50-54.
[3]伊万•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M].吴康宁,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80.
[4]李希贵.学生第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1-163.
【孔祥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苏洵,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肖茂红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4年度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超越‘信息主义’:媒介素养教育的文化向度”(SKZZY201408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