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芳 吴洪亮 刘 柳 杜 净 王亚娟 吴 哲
河北省献县中医医院检验科,河北献县 062250
临床细菌培养特点分析
李会芳 吴洪亮 刘 柳 杜 净 王亚娟 吴 哲
河北省献县中医医院检验科,河北献县 062250
目的通过临床细菌培养特点分析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方法对2013年6月~2016年6月全院送检的2647例标本进行需氧菌和真菌培养,观察细菌培养标本的送检率、临床科室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细菌检出种类。结果全院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呈逐年增长,2015年为9.1%>2014年为4.9%>2013年为1.8 %,各年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室细菌培养标本3年送检率ICU病区53.0%>内科系统病区3.8%>外科系统病区2.1%,各病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检出率排名前5位是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检出率与其他细菌比较感染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细菌培养意识在逐步提高,ICU病区医师的细菌培养意识最强,内科系统医师的细菌培养意识优于外科系统医师。但总体细菌培养标本的送检率较低,白色念珠菌感染突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规范。
细菌培养;抗菌药物;合理用药;送检率;真菌
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还存在着治疗依据不充分、药物选择不合理、执行《抗菌药物应用指南》不力的现象[1-2]。我院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现有床位298张,通过观察全院细菌培养标本的送检率、临床科室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细菌检出种类的特点,分析基层中医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6年6月全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49458例,临床细菌培养标本送检2647例,标本来源于本院临床ICU病房、外科系统(包括外科、肿瘤科、骨科、皮肤科、妇科、眼科)、内科系统(包括呼吸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儿科)。疾病类型为呼吸道、泌尿系、生殖道、消化道、外伤、手术后、肿瘤、化疗、血液感染患者。标本类型为分泌物、痰液、粪便、脓液、血液 、腔膜积液、尿。
1.2 方法
1.2.1 细菌培养 接到细菌培养标本后,立即以常规方法接种于血平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保罗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上。血平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在37℃培养24~48h;沙保罗培养基在35℃培养24~72h;巧克力培养基在二氧化碳环境中35℃培养24~72h。
表2 临床科室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n/n(%)]
1.2.2 细菌鉴定 以分纯的细菌菌落,利用湖南长沙天地人公司提供的TDR-200C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非发酵菌接种于NF-64鉴定板上,肠杆菌科细菌接种于ONE-64鉴定板上,葡萄球菌接种于STAPH-64鉴定板上,链球菌科细菌接种于STR-64鉴定板上,37℃培养24~48h;酵母样真菌接种于YEAST-64鉴定板上,35℃培养24~48h,系统内读数鉴定。
1.2.3 质控菌株 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粪肠球菌ATCC 29212、近平滑念珠菌菌株ATCC22019。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全院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
全院三年抗菌药物应用49458例、细菌培养标本送检2366例、送检率4.8%。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2016年9.1%>2015年3.2%>2014年1.8%,三个年度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8.837,P<0.05),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呈逐年增加,见表1。
表1 全院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
2.2 临床科室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
临床科室三年送检率ICU病区53.0%>内科系统3.8%>外科系统2.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087,P<0.05),见表2。
细菌培养种类:在送检的2366份细菌培养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标本751例,培养出36种778株细菌。细菌检出率排名前五位是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检出率与其他细菌比较感染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69,P<0.05),见表3。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个科室,细菌耐药性决定着抗菌药物的发展,在某种新的抗菌药物应用一定时间后,就会出现一批新的耐药菌株。细菌的耐药性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也在不断的从低级耐药向高级耐药进化,同时一种耐药菌株也可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形成多重耐药。一旦出现耐药菌株,患者极易携带,由于细菌的遗传机制,其耐药性可在细菌之间传播,也可通过人或环境进行传播。因此,耐药菌株的耐药性从出现到消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抗菌药物的研发远远落后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就会加快这一过程的发展,而临床医师的细菌培养意识决定着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细菌培养标本的送检率分析,虽然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临床医师的细菌培养意识在逐步提高,但是每年的送检率还很低;从细菌培养标本的送检科室分析,ICU病区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最高,表明ICU病区住院医师的细菌培养意识较高,而ICU病区住院医师占全院住院医师的比率较低,这说明全院临床医师的总体细菌培养意识还不强。主要表现为:(1)临床医师总以为细菌培养费时、费力、费钱,不如直接应用广谱抗菌药物。(2)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以“及早、大剂量、足疗程、治疗彻底、避免反复”为原则的片面做法[4],其实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抗菌能力越强、用量越大、用药时间过长,在消灭病原菌的同时,也破坏机体内微生物平衡状态,更助长感染的加重和蔓延。(3)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凭借自己多年临床治疗经验,选择自认为有效的抗菌药物,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四是反复试用抗菌药物[5],多数患者是在反复试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后,才进行细菌培养,而不注重感染菌谱的检查。这些临床医师对细菌培养的错误认识,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造成了极大障碍,因此感染性疾病及早正确的病原学诊断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前提。
表2 细菌检出种类[n(%)]
本研究结果显示,三年间细菌感染菌种排在第一位的是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是真菌感染的主要菌种[6],而真菌的感染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密切相关[7],这也说明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1)在未明确病原菌,没有细菌药敏谱作为依据的情况下,盲目应用抗菌药物[8]。(2)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3)患者自主应用抗菌药物,由于患者自身的卫生知识缺乏,错误地认为所有疾病均应抗炎治疗,因此,无论什么疾病、疾病的轻重,均自主应用抗菌药物。(4)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清洁手术患者、肿瘤患者、放化疗患者、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为了预防细菌感染,而长期、大量、反复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这些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造成患者机体内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严重破坏[9],致使条件致病菌增多、混合感染率增高,不仅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也增加了多重耐药性的发生,甚至出现二重感染[10-12],所以极易发生真菌感染。
根据本研究结果,结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13]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4]的要求,我们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出几点建议,(1)加强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学习,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敏感、高效抗菌药物进行临床治疗,以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抗菌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延长抗菌药物的应用寿命。(2)加强临床医师细菌培养知识的学习,掌握感染菌谱及耐药菌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窄谱抗菌药物,可有的放矢,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要保护正常菌群。(3)应用抗菌药物要做到“适症、适时、适量、适疗程”,在抗菌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应明确适应症,要充分判断用药时机,能用小剂量解决问题的就不必用大剂量,在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应用疗程。(4)全身感染和肠道以外的局部感染尽量选择非经口药物,可避免损伤胃肠道的微生态系统。(5) 除侵入血液和组织内的厌氧菌外,人体各部位的厌氧菌占正常菌群的绝对优势,并具有良好的生理作用,有些厌氧菌还要促其生长、繁殖,因此应用抗菌药物时要尽量保护厌氧菌。(6)在病因不明时、清洁手术后避免应用抗菌药物,减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7)对未出现免疫功能低下或机体抵抗能力减弱的肿瘤放化疗患者,也应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8)医院建立抗菌药物监管小组,做到监督、检查、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15]。做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
[1] 吴积升,阮璐雅,苏银法,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策略的利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1):51-52.
[2] 乔慧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分析及药学监护[J].临床合理用药,2016,9(3C):158-159.
[3] 蓝惠华,张玲,王厚照.可移动性遗传元件介导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6,32(1):127-130.
[4] 陈廷玉.住院患者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调查与预防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B):145-146.
[5] 高贵平.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24-225.
[6] 朱丽康.真菌诱发院内感染的检验结果与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7):2377-2378.
[7] 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2):252-253.
[8] 梁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6,9(1):158-159.
[9] 李红卫.我院真菌感染现状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4):403-404.
[10] 范洪,王元松.糖尿病湿性坏疽细菌感染菌谱及耐药菌普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226-4228.
[11] 王喣.浅谈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及其对策[J].北方医学,2016,13(6):157
[12] 曾化松,王艳琳.抗生素滥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3(5):341-342.
[13]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84号.2014-04-24
[14] 《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2015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6.
[15] 罗敏.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及其危害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4):186-187.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clinical bacterial culture
LI Huifang WU Hongliang LIU Liu DU Jing WANG Yajuan WU Zhe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Xian Coun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Xian County,062250,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the primary hospital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l culture, and to guid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clinic.Methods2647 cases of specimen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6 were subject to aerobic bacteria and fungal culture to observe submission rate of bacterial culture specimens and clinical ones, and the detected bacteria species.ResultsThe submission rate of bacterial culture specimen in our hospital had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9.1% in 2015>4.9% in 2014>1.8% in 2013. The difference from year to year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3-year submission rate of bacterial culture specimen in individual department:53.0% in ICU> 3.8% in internal medicine wards>2.1% in surgical wards.The difference of all wards in the hospita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0.05).The top five detection rate of the bacterial was Candida albicans, Pseudomonas aeruginosa,E. coli,Klebsiella pneumoniae, Acinetobacter Bauman. The detective rate of cardida albicans was higher than other bacteria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0.05).ConclusionThe clinicians awareness of bacterial cultur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physicians in the ICU ward has highest such awareness while physicians awarenes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urgeons. However, the general submission rate of bacterial culture specimen is low, infec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is significant,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s not standardized.
Bacterial culture; Antibacterial drugs; Rational drug use; Submission rate; Fungi
R446.5
B
2095-0616(2016)21-143-04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