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亭 王 娜
(1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办公室,烟台264199;2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烟台264199)
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中医经典学习策略研究※
王 亭1王 娜2
(1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办公室,烟台264199;2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烟台264199)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对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中医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强化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经典;学习策略;高职高专
中医经典是指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对中医学说的进步和发展起过重要推动作用、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典范性、权威性中医著作,泛指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为核心的众多医学典籍。它们集中反映了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的医学成就,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主体建构,为中医的理、法、方、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赋予了中医药学两千多年不竭的生命力,被称为“医学之宗”。
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几乎是所有中医药名家的共同认识。张仲景、王叔和、成无己、张从正……凡在中医领域有所建树、师承授受而成为名医者,都是在研读中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练就的。唐代孙思邈“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金代名医刘完素自青年开始读《内经》,披阅《素问》,朝勤暮思,手不释卷。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所说:“具体地讲,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
中医经典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学实践经验基本思维方法,而且历代名家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感和高尚医德也是当今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好素材。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佘静曾说“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的理论渊源和学术精华所在,熟读中医经典是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经验之一。[1]”对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在学生学制普遍较短,基础课程繁多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安排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对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较强中医临床能力,同时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临床能力不足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必须要注重经典,突出临床,这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特别是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许多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均仿效了西医院校的教学模式,课程安排遵循中医课、西医课和基础课并行,这就失去了中医教育的特点,违背了中医成才规律。据调查,在我国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中,同样的学习时间里,西医院校的学生只用1/40的时间学习简单的中医基础知识,而中医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却必须用近1/3时间学习大量的西医课程。中医学习时间严重匮乏,致使很多学生没有翻阅过任何一本经典著作,甚至不能正确地说出四大经典的名字,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完整、准确掌握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进而无法巩固专业思想,更谈不上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1.2 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中医经典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时代久远,义理深奥,文本内容略显晦涩,不易理解。要求初学者要有较高的中国古代文化素养。而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由于教育体制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受数理化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的长期训练,而忽略了与中医相关的其他学科,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医的取象类比思维存在先天排斥心理,缺乏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之就业竞争压力日趋加大,学生求学更多地出于功利主义目的,更加重这种现象。
1.3 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师资力量不足由于中医经典课理论时代久远、难以和互联网时代环境下青年学生的思维合拍,学生兴趣减淡,客观上给经典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另外,部分中医经典教师不能把经典理论与临床经典范例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仍然习惯以课本为中心,照本宣科,以经讲经,这种脱离临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少师生互动,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造成教学课堂气氛死板,内容重复单一,缺乏生气,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尤其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压缩课时,往往对经典选篇选段教学,“断章取义”,使学生对经典理论只知皮毛,不懂精髓,更谈不上系统的掌握和运用,这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技术技能型中医人才的培养。另外,很多传统师承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老一辈教师大都已经退休或离世,学校目前教师队伍基本上都是由本科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组成,这支队伍本身就是在现代医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受种种因素制约,他们对中医经典的掌握、理解、运用程度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往往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根本不能做到烂熟于心,运用自如。在知识的讲授中往往也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不能做到鞭辟入里,言简意赅。另外,学校主管部门“对教师继续学习中医经典理论知识和学生掌握中医经典理论知识缺乏明确的考核和监督机制。[2]”这都强烈冲击也影响着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兴趣。
2.1 修订教学大纲突出中医经典教学自古至今,著名医家无不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熟读四大经典、背诵医学《三字经》《汤头方歌》《濒湖脉学》等仍然是打好中医基本功的不二法门。中医教育具有特殊性,其考试内容应倾向于方药歌赋的背诵以及对经典原文的理解、运用,但现行的考试方式往往是知识要点的理论笔试,改革现行的教学大纲,革新考核方式势在必行。重视经典教学不能仅是“纸上谈兵”,也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推动实施。因此,打破现行的考试制度,将中医经典融入临床教学,结合各门课程的现行教学大纲,制订一个体系完整、可操作性强且能够与现有教学大纲相辅相成的教学计划,强制推广中医经典诵读工程,对培养德艺双馨的中医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加强情感教育在经典教学中的作用情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积极的情感对提高认知能力具有催化作用,提高记忆能力,而消极的情感则抑制记忆能力,降低学习效率。中医经典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缺少传统文化与文字功底,难免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导致信心丧失、悲观失望。有时也会因为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或所学课程知识相互抵牾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这些消极的情感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这些消极情感,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尽力减少批评责备的言辞,应言传身教,全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经典学习的价值,教导学生要有信心、恒心、耐心和毅力,吸引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经典教学课堂中来,真正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2.3 强化中医经典的诵读《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3]”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曾深有感悟地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4]”
经典文献诵读对于学习中医大有裨益,对于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首先,从教学上来说,要加强古汉语教学,为学生阅读古医籍打下文字、词汇、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知识基础,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借助工具书先阅读理解经典篇章文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然后由浅入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医经典文本排比句式的朗朗上口,韵律节奏上的押韵合辙,语言文字运用的恰到好处和大医精诚的仁爱之心,从而对熟读经典满怀兴趣,逐渐进入熟读、背诵、熟记乃至烂熟于心的境界。如:如《药性赋·炮制药歌》:“……地榆医血药。连梢不住红。陈皮专理气。留白补胃中。附子救阴证。生用走皮风。草乌解风痹。生用使人蒙。”文字用韵文写成,首句不押韵,然后隔一句一押韵,而且一韵到底。这样的文字,反复诵读,韵味自至,其义自现,易于学生记忆掌握。其次,要增加经典教学的课时量,让授课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背课并结合临床授课,把理论讲透,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能力。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对经典理论反复的揣摩、消化和吸收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多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这样可以多方面的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提高授课质量。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中医经典义理深奥、内涵丰富,是医学、哲学、文学、伦理的集大成者,单靠课堂授课还远远不能充分掌握深邃而超前的医学思想,必须让学生在图书馆中借助丰富的文献深阅读、深思考,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熟读覃思的硬功夫。
2.4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医药专业本身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辩证的思维方式、阴阳与五行学说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可以说整个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对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打造具有鲜明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强化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学习。比如建设具有浓郁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文化长廊、名医石雕、中草药花木主题公园等文化设施与景观,让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都能徜徉在中医药文化氛围中诵读经典,在如沐春风中强化记忆、增强感知。同时,通过开展中医药文化艺术节、名医大师讲堂、“中药之美、腧穴之妙”征文比赛、经典诵读日等丰富多彩的中医药特色教育活动,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丰富专业文化感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在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还应注重中医经典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结合,学以致用,可以将企业文化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将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理念融入学生教育过程,大力推进职业文化进课堂,企业文化进校园,产业文化进教育,这样才能让中医经典知识与时俱进、常用常新,让学生对经典知识的学习始终有一种新鲜感。
2.5 培养医德让学生做到德艺双馨在中医学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和宗教文化对其影响深远。儒家文化的“仁政”思想决定了中医学“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道德境界。《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结晶,也是儒家医德的核心,它总的观点是“爱人,行善,慎独”。古代大医其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把“仁”作为行医的前提和出发点。佛教《医方明》的传入也极大丰富了中医宝库,佛教的“众生平等”“大慈大悲”“行善积德”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医德的组成部分。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强调治病时“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中医学的任务在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良好的医德必须建立在精益求精的医术之上。历代医家都十分看重“精术”“立德”。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因此,加强中医经典学习教育,会让学生仿效历代苍生大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增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的神圣使命感。
总的来说,当前党和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中医药发展,做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了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出台更是把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这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振兴带来了广阔前景。因此,对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多措并举,让学生学好经典,传承经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人文道德素养,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1]马伯艳,张福利,王烨燃,等.中医经典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从“读经典,做临床”谈起[J].中医杂志,2014,299(2):221.
[2]莫春梅,史伟,荣震,等.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模式[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6):939.
[3]清·吴谦.御纂医宗金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5.
[4]周凤梧,张奇文,丛林,等.名老中医之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49,971.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Ting1,WANG Na2
(1.Office of the Party Committee,Shando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 Province,Yantai 264199,China;2.Public Teaching Department,Shando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 Province,Yantai 264199,China)
s:The four great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and Doctrine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are the root and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 to lay a solid theory foundation and to foster TCM thinking ability.The obj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TCM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TCM skills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Therefore,changing educational concept,reform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of TCM classic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oster TCM clinical talents 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integrity.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earning strateg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10.3969/j.issn.1672-2779.2016.20.008
1672-2779(2016)-20-0015-03
杨杰 本文校对:方兆平
2016-06-21)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No:15-ZC-ZX-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