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北岸嘉兴江海民间舞蹈艺术初探

2016-02-14 20:50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海塘江海海盐

刘 平

钱塘江北岸嘉兴江海民间舞蹈艺术初探

刘 平

江潮海涛,钱塘江造就了雄奇的自然景观,也筑就了堪称 “海上史诗”的百里海塘。以人海和谐为愿,踏浪起舞,孕育了独特的江海民间舞蹈艺术;以水为魂,绽放出江风海韵的艺术魅力;以舞为媒,打造嘉兴江海之城的艺术名片。

民间舞蹈;人海和谐;以水为魂;江风海韵

钱塘江发源于皖、赣交界处的怀玉山山脉,全长500多公里,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流域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占浙江全省近一半的地域面积。钱塘江经杭州流出,沿嘉兴下辖海宁、海盐、平湖三县市东北向注入东海。嘉兴由此成为通江达海、江海一体的杭州湾北岸的江海之城。“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汇海之处,由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钱塘特大涌潮,成为举世称奇的 “天下第一潮”。

江潮海涛,钱塘江海相连,形成了雄奇的自然景观,也筑就了抵御海侵、抗争自然灾害的海塘工程,同时沿江沿海人民在千百年与海塘江潮相伴共存的生产劳作中,以人海和谐为愿望,向风而歌,踏浪起舞。在民俗民风的催生中,孕育了独特的江海民间舞蹈艺术,如海宁的 《海塘号子》 《五梅花》,海盐的 《滚灯》,平湖的 《九彩龙》《十二花神舞》《钢叉舞》等,这些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以其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形体语言记录传递了嘉兴沿江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历史文化的变迁发展,更以其想像与创造抒写了与钱塘江潮世代相伴的潮涨潮落民俗舞蹈画卷,在杭州湾北岸绽放出潮起云飞、江风海韵的艺术魅力。

一、以愿为源:嘉兴江海民间舞蹈历史源起

嘉兴南濒杭州湾,海岸江岸线长121公里,这里的沿海沿江人民除了在海边的耕作、捕鱼、晒盐,更因钱塘江潮的存在,潮大势猛,再加地平少山,历来多发海侵, “岁久波涛冲啮,尽为洋。”[1]由此,又多了一份艰辛的劳作:修筑海堤。在千百年的抗争抵御中,筑成了堪称 “海上长城”的嘉兴海塘,也写就一部在江南文明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海上史诗。于是江潮与海塘,变成了嘉兴沿海沿江人民的重要生活内容,也成为植根生活的民间舞蹈艺术的起始之源。

(一)驱鬼避邪的信仰遗风

《隋书·地理志》称:“江南之俗,……信鬼神,好淫祀。”先前的江南充满鬼神之术,对于钱塘涌潮的形成,古人多用神灵的意志与行为来解释,较早成说的有,涌潮是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冤死后 “驱水为涛”而生,传说他临终嘱咐:将躯“投于江中,吾当朝暮来潮,以观吴之败”。于是,“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这故事在屈原的 《楚辞·悲回风》诗句得以回应:“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嘉兴素有民间在端午祭奠伍子胥的习俗,嘉兴市域的江海民间舞蹈也出现了一些 “鬼舞”,明万历 《嘉兴府志》即有记载:“腊月乡人以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

正如恩格斯所说,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海宁的 《五梅花》、平湖的 《踏油蜊》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关的民间舞蹈,作为依附于宗教仪式的艺术活动,多在丧葬、功德法事后表演。流行于平湖乍浦海塘一带的 《钢叉舞》脱胎于古代的战前习武,后演变为驱鬼避邪的祭祀舞蹈。《钢叉舞》多出现在庙会行进行游中,表演者分别着鬼脸及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脸谱, “领舞者头上戴着鬼脸,鬼脸用丝瓜筋做成……在眼睛处挖两个洞,其余部分垂在脸的两旁,颇像城隍庙的无常。”[2]扮鬼相的表演者,再加大力度钢叉舞动的技艺与气势,动作夸张,表情搞怪,虚张声势,其目的就是一起用来镇邪。以“鬼”驱鬼,使 《钢叉舞》成为人们想像中的 “鬼舞”。

(二)人海和谐的祈福愿望

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和来势凶猛的江潮海涛,沿海人民总是充满敬畏和恐惧,“由于涌潮势猛力大,毁塘成灾,难以抗御,古代人民视为 ‘神’、‘怪’,引发若干敬神、镇怪的举措。据载,五代吴越王钱缪初因筑塘未成,曾募弓箭手500名,用强弩射潮……”[3]人们将源于农耕文化 “天人合一”的向往,移植于大海的景象,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人海和谐”的愿望,渴望风调雨顺,海平浪静,人们在海边的劳动生活能够顺利。为免受灾难的侵袭和破坏,还想像出各种神灵,借他们的神力来制衡、降伏来自大海的恶魔,这从嘉兴地区千百年来沿袭的地名与器物建筑:平湖、海宁、镇海铁牛、占鳌塔、镇海塔……平湖建有天妃宫,海盐、海宁建有海神庙、潮神庙等,也可看出民众希望征服大海、与海共处的美好愿望。

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盐 《滚灯》有着多种起源的说法,寄托着人们多种的愿望,其中一说是源于当地的庙会,是迎神献祭、祈福免灾、娱神赛会的民俗活动, “澉浦城隍出巡,由来已久……行列长达一里余。赛会期间,城隍庙日夜演戏。”[4]另一说是,海盐 《滚灯》与民间祭奠二郎神有关,海盐频发海患,大潮冲毁堤坝,民间认为海患是海中恶龙作怪,而二郎神正是传说中掌管水利之神,其手执宝珠能降伏兴风作浪的恶龙,保沿海平安。而二郎神和手中高举的宝珠就演化为祭祀仪式中的 “二郎神舞滚灯”,早在宋时海盐即建有二郎庙来进行专门的祭祀纪念。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湖 《九彩龙》也是祈愿之舞。九龙之说有源于乍浦沿海的九龙山,因山有九峰,又因其山形似九龙盘卧,颇似龙的体形与气象,相传春秋时期越国水军在此进行水上竞技演练,逐步演化为作为祭祀水神、祈求神灵庇护的一种 “图腾祭”仪式,后来更成为一种在春节、元宵等节庆中祈求丰收,既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活动。

同样流行于平湖东南沿海的 《十二花神舞》,更是一种形象地表达了当地百姓祈祷平安的祭祀舞蹈。相传明末清初平湖沿海一带爆发瘟疫,百姓遭灾,病患死伤无数,一位外来仙人指点当地人去田间采摘花草煎服,没想到竟驱走瘟疫。当地百姓以为这是玉帝派花神下凡来拯救灾难,于是兴起了敬花神的习俗,并以十二花神载歌载舞,以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与敬服。

(三)生产劳动的娱乐调节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也创造了艺术。沿海百姓在向海讨生活是百般地艰苦与辛劳,明代谈迁《海塘谣》即有:“前鸣金,后鸣鼓,声声官长催督苦。凤凰山头募石土,马牧港口拘船户。何时沧海变桑田,为免贫民雇役钱。”道出了潮乡人为避免堤溃海浸的灾难,长年累月地修筑海塘,加巩堤防。在海宁,与百里鱼鳞石塘相伴而生的还有 《海塘号子》,虽以歌为盛,也伴以舞存,采石、运料、挑土、拌浆、砌石、夯基、垒坝……人们在修筑海塘的劳作中多要以韵律、节拍来协调动作,形成了劳动中的歌舞。

海盐 《滚灯》的另两种起源说法直接与海塘的劳作、沿海的抗击相关。一说,在海塘修筑中,单块的土石投入水中,很容易被潮水冲卷而去,于是想到用当地出产的毛竹,编扎出一个个圆形竹笼,笼内装填石块,滚投水中,自然稳固扎实,这圆形的竹笼就成为海盐滚灯最初的舞蹈道具。滚灯的表演其实是投掷、搬运石笼的艺术化再现;滚灯的舞者也就是那些长年在海塘上劳作的人们。另一说是为抗击倭寇与海匪,沿海匪患频频,为保一方平安,军民奋起反击自卫,编练乡勇民团,造就了海盐人尚武习武的民俗。海盐滚灯又称 “英雄灯”,是需要比试竞技的,争抢滚灯,赢者为王,更需要过人的臂力与技艺,此又成为健身强体的方法。

人们对劳动的工具、动作、场景加以适度想像地模仿、抽离,赋予节拍、韵律,在审美化的过程中让人在繁重的劳动中得以休息、调节和放松,表现了劳动者勤劳、朴实、善良之美。江潮与海塘在带给人们无尽劳苦的同时,也以这种民间舞蹈的方式赠馈给人们宝贵的艺术财富。

二、以水为魂:嘉兴江海民间舞蹈艺术特质

嘉兴地处杭嘉湖平湖,地势低洼,河湖密布,自是江南水乡,而沿海沿江地带,倾听涛声昼夜往复,更是与潮与浪朝夕相伴。水,不仅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元素,更因其突出的存在,而赋予生长于这一方水土的民间舞蹈艺术似水如潮的特色禀赋。

(一)瑰丽的海洋奇幻多彩

钱塘入海,日出东海。无垠的大海,与江相连,与天相接,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给沿海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蔚蓝想像与猜测,也给当地的民间舞蹈艺术印染上海洋宏大奇幻的色彩。

海洋在古人的眼中是壮阔瑰丽,也是神秘未知,显现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首先海洋中各类生灵成为民间舞蹈表演的对象。龙自大海生,龙是大海之主,平湖的 《九彩龙》作为典型的龙舞,就是要极力表现出 “龙”的样子:在表演中既有“游”“滚” “团” “盘” “腾” “跃” “跪” “绕”“穿”等二十八个龙的模仿动作,更有出神入化、气势升腾的龙韵传递,表达着沿海人们对龙的艺术膜拜与想像。而这样超大力度的想像力颇具大海的辽阔与壮观,非一般小家碧玉、小桥流水的格局。

海上的劳作也成为舞蹈的内容,平湖 《钢叉舞》中的道具钢叉,即是过去渔民叉鱼的工具,表演时注重钢叉的撞击声响和舞动者的队形变换,舞者或以钢叉击打,或以钢叉相碰,发出铿锵有力的节奏,舞者队形随着令旗不断变换出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十字形、绞缆索形等队形,在变换中急徐强弱,实为海上捕鱼作业的形象演化。

(二)犷美的江潮雄奇之风

钱塘大潮是大自然赠予杭州湾的 “天下奇观”,杭州湾呈喇叭口,平湖出海口宽达100余公里,至海宁盐官江面骤缩至不足3公里,急剧收窄的江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起潮时,犹是素练横江,高潮时却是山随地动,势不可挡。钱塘江潮的规模、气势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也给这片江海之间的民间舞蹈艺术增添了雄奇之风。

海宁修筑海塘的海塘号子,以歌为主,旋律多变,高亢悠远,间以相伴的舞蹈动作却也整齐有力,气势壮阔,风格粗犷。

同样与修筑海塘相关的海盐 《滚灯》的舞风在江南一直被视为异数,突兀特立,在数百年的演进中始终保持着勇猛刚强、精进有力、洒脱高超的表演风格。“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多的是柔美婀娜的轻歌曼舞,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在这种环境里,竟然出现了极其威武阳刚、健美粗犷、以竞技比武为艺术特征的海盐滚灯,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5]它以气势博大、技巧性强取胜,在人换灯不换的滚动中,将灯舞得溜溜 “圆”,集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清人彭孙贻 《轮灯》诗中写到:“儿童缚竹为轮,展转相环,旋转飞覆,而灯不倾灭。壮士运之,衢中腾掷不休,曰 《滚灯》。”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滚灯制作及表演特色。

(三)灵秀的江南水乡韵味

嘉兴沿江沿海一带主要是滨海平原、河网平原,这里地势平坦,江湖淤积,形成了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的格局。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是艺术的绝色,水乡自然赋予了清新柔美,秀丽婀娜的舞蹈风韵,似水流动,似水轻盈,在一抬手一踢足间尽显轻灵、和顺的水乡特色,始终有着含蓄蕴藉、雅致细腻的审美情调,这自然成为嘉兴平原水乡民间舞蹈的常态和底色。

平湖 《十二花神舞》模仿花的神态姿势,以花球为道具,以颂花、舞花为主题,舞法独特,灵活优美,在行进的表演中穿插有序,舞步轻妙,以不同的动肩姿势领出各种队形。 “其 ‘稳而不重,轻而不飘’的风格特征是与杭嘉湖平原女性劳作时娴静、端庄、细致的内在气质相吻合。”[6]9

即使与佛教相关的海宁 《五梅花》,也有着水乡的平顺、稳健,风格特色肃穆而内敛,清丽深婉。尤其是文场的 《五梅花》 “舞步凝重而飘逸,转身抬足顺势而行,富有抒情脱俗之情趣,宛如正在引送亡魂升入琼楼仙阁。”[6]567这一切恰似与水伴舞,又如凌波仙子踏水而行。

江风浩荡,海韵徐徐,海天相连处是幕布,涛声拍岸自成节奏,相伴钱塘大潮的百里海堤自古就是人们载歌载舞的天然舞台。在杭州湾北岸的特殊地理区域来梳理嘉兴江海民间舞蹈艺术的历史起源,在江潮海堤的自然奇观与人类创造中思考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互融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把握艺术特质,在溯源与传承中审视艺术规律,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民间舞蹈艺术与嘉兴钱塘江(海)潮民俗的融合发展,积极促进新型舞蹈文化、演艺产业的开发成长。以民间舞蹈艺术展现嘉兴深厚的江海民俗文化底蕴,不仅为嘉兴的文化形态注入鲜活的文化资源,而且为打造嘉兴通江达海城市文化名片增添生机与活力,为嘉兴跻身长三角这一世界级的城市群焕发独特的艺术魅力。

[1]嘉兴市志编纂委员会.嘉兴市志[Z].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1298.

[2]嘉兴市文化局.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Z].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0:42.

[3]海宁市政协,海宁市史志办.海宁潮志[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52.

[4]海盐县志编纂委员会.海盐县志[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878⁃879.

[5]王祖利.海盐滚灯[Z].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108.

[6]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李 宁)

Probe into Jiaxing Folk Dance of River

LIU Ping

Qiantang River creates the grand natural landscape and also establishes the seawall which is called“Sea epic”.With the hope of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sea,it bred the unique folk dance.Taking water as soul,it blossoms with artistic charm of breezing of river and melody of sea.Taking dance as the medium,it creates the art card of river and ocean city of Jiaxing.

Jiaxing folk dance of river;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sea;taking water as soul;breezing of river and melody of sea

J722.2

A

2016-10-31

刘平 (1969— ),女,浙江平湖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间舞蹈与艺术教育研究。(嘉兴 314000)

猜你喜欢
海塘江海海盐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浅谈新时代古海塘文化面貌“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Red tourism sees boom
在露水与江海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江海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
漫步在海盐的山水间
6000m~3江海直达LNG运输船推进系统分析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