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

2016-02-14 20:25:54李云霞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王 涛 李云霞 刘 旸

“90后”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

王涛李云霞刘旸

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女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既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随着时代发展而嬗变。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世俗化、多元化、个体化、虚无化等特点。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结合女性高等教育的规律,把价值观教育与性别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价值观教育贴近21世纪女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

核心价值观;女大学生;性别教育

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指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决定人的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支配和调节着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有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维度,有终极性和工具性的维度,如果再进一步划分,男性和女性也是其中的重要维度之一。作为中国社会女性高等人才的后备队伍,女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她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女性解放和发展事业的前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调查数据进行理性分析,进而提出引导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女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培养优秀女性人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着价值观的样态,价值观的变迁又直接反映着社会的转型,尤其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敏锐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本研究对进入新世纪以来女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嬗变与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建议。本研究中提到的“90后”女大学生指的是那些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在新世纪之初进入大学校园的在校女大学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时代变革,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形成。

一、进入21世纪以来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迁

价值观形成是不断运动的过程,社会历史不断演进,社会风气不断变化,个人视野在不断拓宽,女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发展是常态,暂时性和过渡性是其明显特征。

应该说,从恢复高考制度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女大学生群体,整体上呈现出比较强烈的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的时代气息。与男大学生一样,她们自视为“天之骄子”、“未来的社会栋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追求独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婚恋观上重视情感体验,轻视物质条件的特征。据1990年第一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显示,有85.2%的女大学生愿意选择就业而不是回家从事家务劳动,反映了这个时代中国女大学生独立自强的时代精神。[1]44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影响着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进入21世纪的女大学生,她们大部分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长于中国社会日趋市场化、多元化的90年代,她们的价值观不可能不打上强烈的时代烙印。

1.价值目标世俗化

当代的女大学生在理想方面趋于世俗化,越来越务实,功利化色彩渐浓,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和向往更加强烈,把和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悬置搁空。女大学生们考虑较多的是工作收入的多少、结婚对象的物质基础、家庭的幸福指数、居住环境的舒适等现实的问题。在制定生活目标和生活计划时,把这些指标作为首要的参考因素,认为财务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前提。在择偶标准上,世俗化特点最为突出,在校女大学生征婚、相亲现象普遍,对“潜力股”、“富二代”则青睐有加。

价值目标世俗化可以使女大学生更加务实、理性,同时也会带来功利主义的盛行。在入党、参加公益活动的动机调查中,有相当比例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功利性的动机。①根据2009年中华女子学院教学改革课题 “90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的调查结果。对物质幸福的追求很容易趋向利益最大化的陷阱,部分女大学生甚至触及道德、法律的底线。女大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有很多妥协的表现,例如在就业方面,由于真实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不得不根据世俗标准降低预期;在面对家庭和事业的两难选择时,做出退让的也多为女性。在世俗的禁锢中,女大学生价值目标的世俗化就如消费社会的不可阻挡一样无法避免。

2.价值取向个体化

个体性、主体性话语历经了20多年的激荡和沉淀,在年轻人一代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个人权利、个体价值、个性自由受到空前的重视。随着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专业对个体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阐释,当代女大学生对个体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强调个体的时候能区分所谓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狭隘个体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的个性自由阶段的个体,对感性个体和理性个体的丰富性方面有着她们自己的见解。

当代女大学生对个性自由解放的追求表现在方方面面,从拒绝选美到转换视角后参加选美,从“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的道路我做主”等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展现了女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多角度认知。在就业倾向上,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把个人的发展空间和个人的职业感受作为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1990年第一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48.4%的女大学生在择业时选择“服从国家需要”;[1]78但是,到了2000年,全国八省市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有82.3%的女大学生选择“个人发展机会”,仅有14.02%的女生选择“国家需要”。[2]

在家庭生活中,女大学生认为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很重要,个体的独立性也表现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担当。也有部分女大学生片面理解个性,从浅层面上强调个性,诉诸衣着发型、语言网络化、行为的特立独行,却没有看到真正个体的核心价值所在。

3.价值评价多元化、相对化、虚无化

社会变革必然会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进而影响女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相对于意识形态单一的时期,当代社会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在女大学生头脑中都留有印记。在婚恋观方面,交友途径日益增多,网恋、各种线下活动、电视征婚、相亲节目等都得到女大学生的认同。在择业时,除了主要考虑收入和个人发展空间以外,“每天能不能回家吃饭”等与工作地点、强度相关的因素也都成为女大学生选择工作的因素之一。

传统性别观念和现代意识交互作用,女大学生在影视传媒等媒介的引导下,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中,对女性角色的定位有恢复到传统的趋势。2000年的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中,11.3%的人同意“男人能力天生比女人强”,7%的人觉得“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3]2010年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在更大范围内对此观点进行了取样,结果显示认同“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的女性比例为54.8%,比200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4]“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重新得到了大多数女性的认可。

在传统观念复苏的情况下,女性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事实。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女性高层人才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1.4%,比男性高7.1个百分点。高校女生学业成绩优良的比例为62.4%,比男生高出9.7个百分点。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女生占64.5%,比男生高出4.8个百分点。95.9%的女性高层人才“能够主动进行知识、技能更新”;93.7%“能够经常与同事、同行交流对工作、专业的想法”;79.1%“对自己的发展有明确规划”。87.5%的女生希望在事业上有所作为,83.8%愿意为了成就一番事业付出艰辛的努力。[4]

另外,价值评价的相对化和虚无化也是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一大特点。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在社会风气的形成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针对影视剧对女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多次调查中,有结果显示影视作品中人物人性的复杂性、对个体价值评价标准的模糊性甚至是错误的评价,都给女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的形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21世纪女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分析

影响女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也有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世纪之交,我国社会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进入一个更加市场化、多元化的时代。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是一个国家时代变迁在思想领域的折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不仅使我国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革,还对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冲击。作为21世纪的女大学生,她们的成长年代正是中国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并日益完善的年代,市场经济所贯彻的等价交换、自由竞争、利益至上的原则,推动着她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个体意识的形成;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得到了肯定,金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成功的标志。这些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理想主义向世俗化、功利化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更加开放;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各种文化思潮和社会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同时,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积淀的传统文化底蕴始终存在于人们潜意识中。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下,21世纪我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交互并存的文化环境,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正是她们所处的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的反映。

3.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推动了21世纪女大学生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一方面,她们不再以“社会精英”、“国家栋梁”自居,在人生目标上越来越关注个人层面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大学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剧,促使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务实。这些改变促使其道德观、人生观、就业观、恋爱观发生改变,女大学生的依赖感、向传统价值的回归、择偶时的功利主义等等价值取向,应该说都是她们在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的无奈选择。

三、关于重塑21世纪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

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加强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能否健康、全面的发展,也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从以上分析看,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具有的性别特点有关。因此,引导、塑造当代女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根据女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生理特征,配合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方可达成。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社会价值观是一个体系,从价值观主体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群体价值观,都是多重价值观念的组合。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主导地位,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即主导价值观,“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对社会其他价值观及其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具有主导、引领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5]主导价值观代表着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发挥着价值导向作用和社会凝聚作用。

主导价值观最大的功能就是导向功能。主导价值观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成员指明价值追求的主流方向,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个体价值观;另一方面,当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冲突的时候,主导价值观可以为个体提供价值参照系,使不符合主导价值观要求的价值观念得到调整;主导价值观还可以使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追求,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价值观教育一个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传递社会的主导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价值观相互冲撞已成为普遍现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强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6]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便是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时代条件下带来的社会思潮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掺杂在一起。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教育。很明显,如果没有新的理论支撑点,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诸如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道德理想很难被青年学生所接受和信仰。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乐于奉献、诚实守信等价值取向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至关重要。

对于当代女大学生而言,她们既要面临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也要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思想意识分化的现实,使我们在开展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层次的生活价值观激发其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具体的价值理想和生活目标,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进行合理引导,实现一元指导下的多元化价值观体系,有助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在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从而提高女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她们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具有坚定政治信念和理想远大的一代新人

2.以社会性别视角创新女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有着与男生不同的特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正视性别差异,重视对性别差异规律的研究,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将价值观教育与性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引进性别教育的内容。性别教育就是以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现代的性别平等意识,从性别视角来认识自我和观察社会,从而能够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前提下,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培育健全的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可见性别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

性别教育不仅丰富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而且有利于推动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性别平等教育强调在机会、资源等方面排除性别歧视,这将有助于消除社会成员潜意识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观念,使女性能够与男性同等地享有权利和发展机会。性别平等教育也有助于女大学生摒弃依赖性人格,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形成更为健全和完整的人格。

性别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妇女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培养,鼓励她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公共事务中,这无疑能够推动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鼓励她们走出个人、家庭的小圈子,把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从而树立更为高远的人生目标。因此,在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性别意识、男女平等观念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女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先进性别文化的引导,推动女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课程设置要让性别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性别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要确立任何一门课程教育都是性别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能认知两性文化,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两性的异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认识到性别发展的重要价值,开始开设性别与妇女研究等内容相关的课程。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成为国家或省部级的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为推进先进的性别意识和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显示,凡是开设了妇女/性别课程的高校,女大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更为强烈,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更有批判精神。[7]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性别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要将性别平等文化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学校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的作用,使性别平等的观念得到传播;经常举办性别教育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性别平等的氛围,增强女大学生对性别歧视的敏感度。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积极发掘在学习、讨论、调研等活动中的潜能,培养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人生态度。

[1]陈方.失落与追寻——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价值观的变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勤,梁丽.改革开放以来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3]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01,(5).

[4]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11,(6).

[5]廖小平.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辨证——兼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的变迁[J].教学与研究,2008,(8).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932424.html.

[7]李洁.新时期高校女生性别观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6).

责任编辑:贾 春

Analysis on the Shifting Values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WANGTao,LI Yunxia and LIUYang

Fostering values for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s essential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Values are inherently link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generation,and shift and reform occur naturally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In this market economy and age of globalization,the values of modern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rending towards secularization,diversity,individualism,apathy,and more.As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foster values,it is important to uphold the posi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offering guidelines and combining education on value and gender,while continually reforming educational methods to better align with the studypractices and lifestyle choices of21st centurywomen.

values;female students in university;gender education

10.13277/j.cnki.jcwu.2016.01.005

2015-08-08

G776

A

1007-3698(2016)01-0040-05

王 涛,女,中华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李云霞,女,中华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刘旸,女,中华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00101

本文系2016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首都女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性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6ZD11)的研究成果,亦为中华女子学院重点课题“女子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为:110003150901)和“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利益原则研究”(项目编号:JS2013-02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