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的应对与管理

2016-02-14 15:16:32任伟安暴士蕊
中国轻工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危机政治思想

任伟安 暴士蕊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的应对与管理

任伟安暴士蕊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推广使高校危机事件的应对与管理带来新的变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校园危机事件的主要特征,即预期之外、危害性和负面影响、处置时间短;接下来结合移动互联网特征具体分析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应对与管理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最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描述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如何更好开展高校危机事件的应对与管理工作。

移动互联网;危机事件;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危机事件的概念

危机理论创始人赫尔曼(Hermann)将危机定义为一种情景,这种情景出现在决策者意料之外且会使决策者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同时,留给决策者反应处置的时间非常有限;公共管理学者罗森·布鲁姆(Hosenbloom)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事件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巴顿(LaurenceBarton)认为,危机是一种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损害[1]。归结多位学者观点,危机通常具有三项要素:第一,危机的产生或爆发在预期之外;第二,危机具有威胁性或负面影响;第三,危机的反应处置时间有限。结合高校实际,高校危机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原因,突然发生在高校内(或者虽然发生在高校外但涉及的主体是高校师生),对学校师生的工作、生活、学习造成一定影响或危害的事件。突发性和危害性是高校危机事件的关键要素。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应对与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移动互联网环境为高校危机事件应对与管理提供了新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高校危机事件应对与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具体开展实施过程依赖于传播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2]。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以微博、微信、微电影为代表的“微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以微博好友圈,微信朋友圈、QQ群为代表的活动小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多层次载体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进而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的应对与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增强了高校危机事件应对与管理的实效性。

(2)移动互联网泛在化与危机事件突发性的契合

高校危机事件应对与管理中,网络舆情的积极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引导及时且方式恰当,将有利于危机事件的解决。由于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与不确定性特征,校方在第一时间获取准确、全面情况,发布正面、权威信息存在现实困难。而移动互联网泛在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困难。例如,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初,校方可通过散布在移动社交平台的各类图片、文字、评论等信息全面了解危机事件的发生、进展、影响,进而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平台、辅导员QQ群及时发布详实、准确信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到学生思想动态,满足了学生好奇心理,平复了学生的不安情绪。在网上营造积极向上、理性交流的氛围,取得舆论主动权,引导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危机事件进行理性、客观、公正的审视,形成正确、理性的观点,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危机事件化解的方向发展。

(3)移动互联网互动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归结到底是对人的教育,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沟通是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差异化实施教育方法,针对性传播教育内容,保证教育效果的基础条件[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为实时进行交流互动提供了媒介保障。在危机事件爆发之际,学生通过微博、微信、QQ将事件本身及富有个性化的情绪、愿望、期待、推测等内容发布出去,表达了个人关切,但是由于学生性格、性别、阅历等存在差异,对事件的认知能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对真伪的分辨能力等对也不尽相同,通过与其交流互动有利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而给予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引导。

2.挑战

(1)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内容碎片化带来的新挑战

使用HS编码来考察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可再生能源货物贸易,使用的可再生能源HS编码涉及可再生能源所有生产设备、技术或特定材料、设计、建造或安装,以及管理、提供、搜集或运输可再生能源电力等。综合前人文献研究[6~8],并基于欧盟统计局著OECD出版的报告[9],以及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的报告[10],文章选取太阳能和风能这两类中国和欧盟在全球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典型可再生能源为研究对象,对应的HS编码如表4所示。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呈现出“三重碎片化”特征:首先是时间碎片化,学生针对危机事件信息的发布和转发大多是在零散时间完成,缺乏持续的关注;其次是内容的碎片化,主要源于移动应用本身特性,如微博信息规定140字以内,微信小视频在10秒内等;最后是认知碎片化,由于大学生群体人生阅历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不成熟,在危机事件中难以从全局出发,对事件形成完整认知。正是由于这“三重碎片化”的影响,造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归集难、真伪辨识难、全局认知难。在校大学生极易迷失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随波逐流,甚至成为危机事件中谣言的受害者和传播者。

(2)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速度裂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敏感而好奇,有求知欲和探索欲,高校危机事件一旦爆发,自然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加之他们表现欲望和表达欲望突出,热衷传播或发表差异观点以博得关注。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呈现出裂变式传播,也有人称为病毒式传播[4],以微信朋友圈为例,一名同学将某危机事件信息发布到自己朋友圈,通常其圈内好友均可见、可转发,N位好友转发后,即可将信息推送到N个朋友圈中,以此类推,信息传递频次呈现出指数增长。高校危机事件发生时,一旦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错误或虚假信息发布出去,同样会迅速传播,不但污染了网络环境,误导了学生,甚至有可能对危机事件的处置带来消极影响。

(3)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形态去中心化带来的新挑战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内每一名同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危机事件的任何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好像校园中有无数个点,它们通过移动互联网交互联系,形成中心缺失的网状信息传递结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占据信息网络的中心位置。网状结构中,点与点之间可以自由的对话,信息自由的在网状结构中传递、交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去中心化形势下失去了对危机事件的话语主导权,加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部分年轻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缺失,导致高校在危机事件中额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中的管理作用

1.转变鸵鸟心态,增强高校危机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

转变鸵鸟心态,一是要转变信息时代对高校危机事件“藏”、“压”、“瞒”的心态,二是要转变网络时代谈网色变、逢网必堵的心态。高校危机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学生的工作,学生在哪里,教育阵地就应该建在哪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不可逆转的进入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群体,他们是移动互联网忠实的拥护者。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转变鸵鸟心态,主动出击,走近移动互联网,使用移动互联网,积极抢占移动互联网宣传的思想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2.树立受众意识,增强高校危机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3.构建联动体系,增强高校危机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力

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构建“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学生骨干”三级联动体系,仅以微博为例,校级官方微博作为第一级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作为第二级平台;学生骨干微博作为第三级平台。一旦突发校园危机事件,第一级平台全局把握危机事件进展,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第二级平台负责对权威信息进行解读,同时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理性看待危机事件,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三级平台是权威信息的传播者,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广泛的在同学间传播。三级平台联动发挥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到更多学生。

4.加强监督管理,增强高校危机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预见性

尽管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特征,但是高校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相对固定的群体,因此部分高校危机事件仍具有一定的预见空间[5]。因此,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近期关注热点,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于学生中的问题,有利于及时疏导化解消极思想动态,真正起到防患未然的作用。在遇到危机事件的时候,要立即多渠道发布权威消息,准确详实介绍真实情况,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5.培养意见领袖,增强高校危机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高校中的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在校大学生。他们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对网络上出现的极端言论和虚假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引导;有能力制造网络热点,在学生群里中开展动员工作。当然,不成熟、不负责任的意见领袖也会为因为个人的局限性带来负面消极影响。正因如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培养和引导,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高校危机事件中协同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发挥其影响力。

[1]陈振斌.浅探高校危机管理及沟通策略[J].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2014(1).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董文波.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1).

[4]乔雪竹,李欢欢,张小锋.新媒体时代高校官方微博研究[J].北京航空航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5]李理.我国高校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管理机制探讨[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0.

(责任编辑:姚歆烨)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risis Events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REN Wei'an,BAO Shirui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The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has brought new changes to the crisis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First of all,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risis in universities. They are usually unexpected,harmful,negative and urgent.Secondly,it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university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Finally,us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and from four aspects,this paper expound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crisis management work a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obile network;crisi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7

任伟安(1984—),男,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5年度天津共青团调研课题。

猜你喜欢
危机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停电“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