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映吉,吴冠勇(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田映吉,吴冠勇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许多方面。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利用这一理论分析中国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经济增长;市场经济;经济发展
马克思通过批判地吸收古典经济学家魁奈、配第、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再生产理论以及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实际状况,从早期著作《雇佣劳动和资本》开始探索到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手稿写作,耗费了数十年的辛勤劳动,几经易稿,最后于《资本论》第二卷完成了这一科学的理论。马克思是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内在规律的奠基人,开辟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新领域,对经济学走向完整和科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一理论体系内容丰富,逻辑严密,不仅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一大创举,而且在他之后的半个世纪中还几乎无人研究,更是对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涉及面广,其基本原理历久弥新,包括多方面的深刻内容。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主要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的生产。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则是研究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个别资本是在再生产过程中,独立的资本运行,独立于资本的流通,实现价值增殖。而社会资本是由个别资本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限制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并揭示其再生产和流通的实现条件及规律,包括社会资本的自然形式和社会资本的社会属性。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一面,它们之间体现的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或者微观与宏观的关系。马克思说:“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1]p392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类型原理
社会资本再生产按照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基本形式。从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理论构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类型原理。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剖析是从简单再生产着手的,这是一种短期、静态和抽象的分门别类,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尽管简单再生产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括,但它却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根本。鉴于此,马克思着重指出:“积累的探究不是问题的关键之处,简单再生产的考察才是重中之重。”[1]p410总的说来,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出发点和前提,唯有原有生产领域的继续存在作为保障,扩大再生产才能推动;后者是前者的最后状态。通过扩大再生产,社会总产品的规模才会持续扩大,从而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和积累形成,生产组织就会从低级向高级变化,成长成为扩大再生产,这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本质。遵照马克思的阐述,扩大再生产从一个角度来讲是由于有投入生产的生产资料以及资金的持续增加,从另一角度来讲是由于使用资本的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不断提高。[2]p598前者就是通常说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后者则是内涵扩大再生产,但内涵扩大再生产又由于无例外地象征着基本的发展动向而成为主流。另外,马克思也指出,在货币资本固定投入的情况下,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或者增加对自然物质的利用,同样可以实现扩大再生产,但这并不是表明经济增长可以不需要货币资本的投入。无论是内涵型还是外延型,都要以货币资本加入为首要原则,且货币资本正是来源于积累,才能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如何补偿以及能否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这个答案主要的缘由在于:其一,社会资本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或货币得到补偿;其二,社会资本正常推动的关键环节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得到补偿。这样就很清楚地解决了疑惑所在,即核心问题就是要说明,生产社会总产品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否从社会总产品中得到补偿等问题。
(四)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正如上文所述,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出发点。从实物构成方面,马克思把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社会生产部门相应的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I)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II)。当然,这两个部类的内部,又可以更深入分为更小更细的生产部门。这两大部类之间是以不间断的方式进行交替更换的,并且两大部类之间和其内部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为市场。从价值构成方面来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这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在商品生产的领域,社会产品的物质形式和各个部分的价值比例共同制约着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发展的本质现象,运用这一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
1.结构性问题分析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的社会生产所占比例应保持适当。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仍有结构性失衡。投资规模大和投资效率低并存、国内消费不足、过度依赖出口来实现产品价值、产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提升等等,都是导致结构性失衡的原因。经济结构平衡对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结构失衡会导致总量失衡,总量失衡加剧结构失衡。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两极失衡:生产一极由于投资长期持续偏高导致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消费一极受制于国内各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低迷,二者之间的差额只能通过出口来平衡,而这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2.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分析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经济增长本质的科学反映,同时可以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中国在最近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以什么方式实现增长同样是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和环境、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资和房地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体制性因素的影响等多方面。近年来,政府开始强调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但效果始终不理想。以粗放型为特征,依靠投资扩张、依靠能源以及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依赖消耗髙、排放高的重工业扩张等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超过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如今弊端凸显,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3.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分析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一条主线,是政治经济学的永恒话题,体现了经济哲学上的分歧。马克思揭示了小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冲突。在发达商品经济时代,这对矛盾演变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矛盾,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实际上是人类理性处理这对矛盾的制度安排的矛盾。无政府的管控会导致经济紊乱,无市场的机制会导致经济枯竭。两者同时存在并发挥功能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前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最大变化就是向“市场化”的转型。今天,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依然表现为在经济生活领域参与过多,比如,政府掌握着信贷资源、土地资源的支配权。而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共产品领域则表现为过度市场化,比如,目前在教育、医疗领域已经出现的问题就是过度市场化,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加重了民众负担,医疗的产业化使医院成了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组织,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成为了悬在老百姓头上的一把剑。
4.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分析
收入分配问题事关社会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收入分配不合理或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就会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生产和消费关系的不平衡日益严峻,产品价值实现变得日益困难,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就会受阻。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和最难解决的问题,尽管政府在改善收入分配问题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涉及政府、企业和个人几大主体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具体操作起来非常困难。造成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原因有:①初始分配结构形成的模式导致初次分配占比过低。由于早期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一方面人为地压低了工人工资,同时对农产品实行“剪刀差”,降低了农民的收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形成了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分配占比较低的初始格局;②要素价格扭曲。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反映在要素体系里就是“亲资本,轻劳动”造成要素价格扭曲。总体看,当代中国的劳资关系处于“资本力量过强,劳动力量过弱”的失衡状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强调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使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不利地位;③过剩劳动力供给导致工资低,工资低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改革开放初期的过剩劳动力破坏了人自身的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协调发展,使大量的劳动力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压低了劳动者工资收入,最终严重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④税负过重,降低了可支配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已经超高。国内税负偏重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税负过重大大降低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文运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辩证地看,这些问题亦是成长的一部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国才能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但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具体说来,未来中国需要下大工夫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结构调整是长期过程,成效不会立马显现,这需要各级政府长期坚定的进行。经济增长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要在稳住整体经济增速的情况下,加快结构调整速度。首先,化解过剩产能。产能过剩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要坚持走深化改革的道路。其次,容忍增速放慢,加快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己经实现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在今后和将来的更长一段时间内,与其被动维持增长,不如主动调整,通过适当降低发展速度来实现结构调整,推动结构升级,同时将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和解决深层次的问题相结合,调控中不仅要促进当下经济增长,同时要注重长期经济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政府已经开始容忍经济增速放慢,以此给予结构调整以时间和空间。再次,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继续推进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仍然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发展高新节能减排产业;另一方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和吸收剩余劳动力,同时要着眼未来,实现产业升级。工业化过程中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基础。最后,国家要对产业发展进行扶持和引导,产业政策的制定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首先,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传统的资源定价机制,形成一个标准化的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使要素的价格回归正常,从而不断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并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经济的独立性和可持续性也会得到增强。其次,关键是要实现经济从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到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主要的是实现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资源的有效使用,以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进步的技术为特点。最后,在短期难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的情况下,中国遇到了西方国家普遍倡导低碳理念的时期。为此,确定低碳发展的长远规划,以低碳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以环境为目标的产业方向调整,以生态和谐为目标的产业布局调整,以科学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思路调整。
3.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做到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政府做好自己该做的,放手不该管的。未来中国还需要解决的复杂而深刻的问题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将是中国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同时是决定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首先,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市场是联结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的桥梁,是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首要场所,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决定性环节,同时是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和途径。因此,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政府对市场适度过问依然必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对市场的适度干预,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协调稳定增长的保障。最后,在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的处理上,政府要由被动转为主动,要意识到放任市场自由发展不行,政府的手伸得太长也不行,政府要自觉放弃一些不该管的审批和管理,交由市场来实现优胜劣汰。
4.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缩小收入差距
面对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国家在收入分配体系上理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以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发展。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缩小收入差距提供了制度基础。生产要素的分配及其与之相关的所有制结构趋向更合理。市场经济为效率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劳动者提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平等机会,从根本上排除两极分化的基础。其次,提高初次分配占比,提高工资水平。切实改变分配结构,改变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政府收入GDP增速的现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财富均衡共享。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工资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价值实现和实物替换的关键环节。工资收入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社会的总消费能力。最后,政府在改善收入分配中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要培育中产阶层、要调节过高人群收入。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利益的调整,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同时涉及到许多深层次的结构体系,因此,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和相应的配套措施,要有一个顶层设计部门打破利益格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责任编辑:魏登云)
Marx 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Theor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IAN Ying-ji,WU Guan-yo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Politic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1,China)
Abstract: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Marx economics,which involves many aspects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theory is a rigorous theoretical system.It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to analyze the 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process of China's real problems,including economic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 mode transform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income distribution gap and other issues by the means of this theory.It rai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theory;economic growth;market economy;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039-04
收稿日期:2015-11-12
作者简介:田映吉,男,贵州绥阳县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三个历史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