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婵娟
(鼎湖中学,广东 肇庆 526070)
何为“语文素养”?首先,“语文”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语言、文学和文化的统称[1]。语言是一门艺术,如果张嘴就爆粗那绝不是语言。把语言文明化之后形成书面文字的学问就是文学,把语言以文学化来表达,就是文化[2]。通常说某人很有文化,这种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就是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让别人感受到某人有文化。其次,“素养”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素质和修养。素质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形成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修养也是需要后天的学习,通过学习使自身形成健康的思想与良好的行为习惯[3],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素养。
教育界所说的语文素养,就是对学生语文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即将步入大学的殿堂或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对他们语文能力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极为重要。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要做到的教学任务之一。为此,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利用好教学资源:
目前,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法宝。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必须积极的利用好教材资源,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内涵、意义、手法及在文采发挥中的可圈可点之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教材中的写作手法和恰到好处的用词,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逐渐地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另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教师还要在现有的教材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不仅理解课文的内涵,更要延伸到自然、社会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学生赏读着唯美的文章,体会着作者的心境与思想,无形中进入到黄钟大吕的风雅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中提升了道德素质。比如,在学习《离骚》这篇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这首诗,进而在争取背熟其中的名句以及各种恰到好处的用词的同时,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屈原当时的心境,想象屈原在怎样的思想情操下写成的这首抒情诗。以此,实现学生语文能力与道德素质的同步提升。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会被文章所滋润,如果意境能与作者同步,脑海中有人物的表现与内涵的展现,就把现有的教材资源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境界中,使学生在充分吸收文章精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学生对美的赏析,即是学生的审美观,良好的审美观也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日本一位科学家对水分子作了观察实验,当对水分子发出善念、美好等意念时,显微镜下的水分子就会出现美丽的结晶形态;当对水分子发出邪恶、狠毒等意念时,显微镜下的水分子就会出现丑陋的结晶形态[4],这说明了周边的环境会对事物产生影响,同样,环境也会对人产生影响。“孟母三择邻”的典故,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为了让学生所处的班级环境更有书香的优雅、知识的氛围,要尽量把教室装扮得更适合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教室的墙上展示学生的书法、美术等作品;在班级的墙角处打造一个小型的图书沙龙;开办一份班级报纸,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直抒胸臆等。另外,要让学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不但书本要整洁,每天穿的校服、所背的书包都要整洁,说话要文明礼貌。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好典范,做到着装得体、举止大方、言语文明。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都是文明,都是高尚,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必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之中有着璀璨的德育教育,比如,“以德为本”“厚德载物”“百善孝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者兼善天下”等。这些古老的文化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正能量浩然不衰的保证,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到德育教育之中,形成现在教育体系的一种特色与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从“女娲造人”到“燧人氏钻木取火”,从“三皇五帝”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个个精美的故事,既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又有发人深省的训诫,无须雕琢,即为中国精神文明的历史长廊镶嵌上耀眼的宝石。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如果只关注于自身的利益,而不去担当使命,那么,我们就不足以为君子、不足以为人。为了使命,陆游在病榻之上仍然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为了使命,范仲淹在岳阳楼上难掩内心激荡,高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了使命,杜甫即使身处茅屋,仍为天下苍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5]。
除了使命的担当,中国传统文化还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外仍虚心”的虚心、“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和“行凶既有人诛戮,心善岂无天保持”的善信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
中国的传统文化曾被称为中土文化,其精深的道理、教化人心的作用、过化存神的影响,深受周边国家的尊崇,中国文化的洗礼曾使万国受益。但物极必反,在备受瞩目、万国尊崇的情况下,慢慢的国人产生了骄傲的情绪。“四方皆蛮夷”“唯我独尊”以我华夏为中心的思想,忽视了周边国家的变化以及西方世界的发展,形成了闭关锁国和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直到近代惨败于西方列强,祖宗之基业面临飞来横祸,皇家之江山处于飘摇之中,才开始痛定思痛,开始重视起西学、吸取西学精华,但在吸取的过程中,却又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传承,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道德的促进[6]。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将传统文化的德育部分,逐渐的回归到教材之中,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来教育孩子,那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在教材中更多地植入传统文化的德育部分,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将大有裨益,对社会风气的改变、对推动中国走向文明与富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高中生即将走向社会,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对社会风气的转变将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让学生从感性认知步入到理性认知,尽管存在困难,教师可以以教学资源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中,逐渐的提升语文素养。另外,从教材内容来讲,建议教育部门更多地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部分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不可丢弃的民族之魂,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最好的教材,应该加以珍惜、反复学习、薪火传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红霞.谈谈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的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2011(3).
[2] 金泓.阅读的四种境界与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4(2).
[3] 陈雅琴.浅论经典诵读对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J].学周刊,2015(12).
[4] 薛猛.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4(5).
[5] 张泽静.寓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的策略探究[J],信阳师范学院,2014(4).
[6] 潘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贵州师范大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