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霞(沧州晚报,河北 沧州 061000)
此处无物胜有物——浅谈新闻中的留白艺术
□杨玉霞
(沧州晚报,河北沧州061000)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正所谓:“有墨的地方是画,无墨的地方也是画”。艺术大师齐白石是留白的大家,他的画,处处留白处处有意,空灵虚幽,虚实相映,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但凡是艺术作品的创作,都讲究“留白”,由于在“留笔”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同样,好的新闻作品,也往往使用“留笔”。
许多新闻通讯,讲诉的是人物的事迹、故事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内容,但很多时候,由于篇幅的局限,不能将所有的东西在文字中表现出来,这样的情况下,可能有许多东西需要读者,通过文字的表达,推测和想象。
如一篇通讯稿件《下岗女工以心育幼儿》一文,讲诉的是一位女工,下岗后,陷入了无比的苦恼中:女儿刚刚6岁,父亲被查出肺癌晚期,母亲年迈,身体也几乎被拖垮,精神几度接近崩溃。迷茫的她,一天读到了开水煮青蛙的故事,便决定自己做一个开水锅里的青蛙,拼尽全力去做一次生命的搏击与跳跃——开办幼儿园。
不懂管理的她,在挤出时间学习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艰难走来,她从自己精心照顾小孩到引导身边人成为育儿专家,由一所幼儿园建成到三家幼儿园接连开办,最后她开始了公益之路。
这名下岗职工一路走来,她对生活的挚爱和对公益性事业的热爱,又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在此,作者卖了一个小小的“关子”,故意“留一笔”给读者去推测:
每年多次去社会福利院看望那些残障孩子;每次发生自然灾害,她都要捐看捐物……
其实,结果不言也明了。但结尾还是给读者留了一段“空白”,而这段“空白”能产生除特殊的感染力。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强化责任意识,恪守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新闻观,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新闻,是讲真话,讲实话的,不能因为任何理由,随便发表记者个人的观点。如何做到公平公正,让事实说话最为重要。
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人一件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是评价,有时候,记者不方便简单地作出结论。遇到这样的情况,聪明的记者能够做到“盘马弯弓惜不发”。引而不发,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摩,实现那种言外之意、话外音的效果。
弦外之音。这就需要记者不去说,让作品自己去说话。在作品中体现作者的那种“话里有话”的精神和思想境界。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情尽在不言中。就好比作者为读者只是打开了文字的一扇窗户,让读者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这扇窗户眺望到一望无垠的原野中去。
这就是一位优秀的记者“话说”三分、点到为止的艺术,也不失为一种大的智慧,既让读者悟到其中的道理,又保全的真实性的公信力,还能在不经意间,打动读者的心。
这样以来,记者的人生观、哲学观以及文化修养,都能在新闻作品中真是地流露出来。藏而不说,含蓄深髓。近年来,常有在新闻中获奖的精品佳作,就是做到了许多问题点到为止,含蓄而又犀利。
在人物通讯中,往往会有对人物事迹作出评价的句子。
如“王秀芝是村里的楷模,摊上这么个家庭,换成谁,时间长了都会嫌弃和绝望,拿现在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王秀芝是俺们村最美的人。”——沧州好人、照顾瘫痪丈夫十年的王秀芝;“现在帮教团里的骨干成员有20多人,最大的82岁,最小的30多岁。他们的行动也影响着大家,这些老人们太可敬了,他们都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海兴“五老帮教团”;“周汝珍用她的一言一行,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她28年持之以恒的慈爱,滋养着沧州这座城市的德善,向人们传递着慈爱的正能量。”——沧州好人周汝珍……
有时,为了揭示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他所代表的世道精神和所达到的崇高精神境界,这些都是必要的、必需的。然而,在更多的时候,记者还是不方便直接评价,这个时候,我们不妨“留一手”,刹住笔,给读者一双“天高任鸟飞”凭空想象的翅膀。
细心的读者一定还能由上面的例子中读出更多的意蕴:王秀芝是更多大姑娘小媳妇学习的典型代表;帮教团里这些老人退而不休的精神感召着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样的公益活动中来;一位普通农妇,用她的一颗爱心滋养了狮城这片热情的土地,引领了好人之城的风尚……
这样巧妙地“留白”,往往能达到一种使人“思接千里,视通万里”的效果。记者的嘎然停笔,延迟了评价,给读者留一点思考感叹的空间,比起作者站在那里,侃侃而谈,慷慨陈词,大发议论,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效果都大的多。
“留白”之所以能让人产生美感和启示意义,很大程度上是能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好的新闻记者,也是“留白”大师,在方寸之地能显现天地之宽阔。读其新闻文稿,便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方式,会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也便说的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