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俊(泰州日报社,江苏 泰州 225300)
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转型之路探析
□顾俊
(泰州日报社,江苏泰州225300)
随着自媒体的崛起,普通人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不同程度降低,形成了“人人是记者”“全民皆摄影”的公民传播生态。人们借助手机、Ipad、电脑等新媒体,海量生产照片,并通过博客、微博、微信、QQ空间等自媒体传播,及时分享互动。特别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市民记者”以在第一现场的优势抢夺传统媒体的图片阵地。面对数字化和自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摄影记者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通过“四变”,及时转型重塑自我,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道路。
在传统纸媒,以往摄影记者一枝独秀,因为是靠器材、靠现场、靠专业、靠垄断、靠发布等形成“专业摄影”门槛。而今随着相机技术的革命、社交手段的多样化等,原来的专业优势不再强势。
为适应当今受众多元化的视觉需求,在版面中依靠少量的配图远远不够,往往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加载更大体量的图片和视频,以达到音频+视频+文字的立体动态式传播效果。新媒体时代需要全能型摄影记者。摄影记者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单一的摄影技术,要“一专多能”,主动“充电”,去学习其他技能,包括视频拍摄的能力、文案的写作能力、后期图片的编辑能力等。
“微泰州”是泰州报业传媒集团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在全省媒体公众号中名列前茅。报社要求摄影记者到达采访现场时,在拍摄图片的同时,拍好视频。同时通过后期制作,再现新闻现场,提升视觉整体竞争力。
微信《泰州通动车时间初定:1月10日!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里了》《报告!今天,连接海陵和姜堰的最快通道通车啦!这或许比动车开通还重要》,由于充分运用视频资料,达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阅读量也达到了9万人次和5万人次,并分别获得上千个点赞。两篇微信发布于2015年12月21日至27日。根据江苏新榜第50期榜单统计,这一周时间里,“微泰州”总阅读量达到111万多人次,位居全省媒体公众号首位。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第一时间发稿的优势已不明显,独家新闻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过度依赖文字记者,甘当“配图师傅”的摄影记者的路子将越来越窄。另外,一些文字记者购买了简单的数码照相机,采访中对于一些非重大的新闻,采取“文图承包制”全部通吃,尽管自己拍摄不够专业,但自采自拍,有时也能满足版面需要,无形中,将摄影记者边缘化。
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可否认,给摄影记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专职摄影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拍摄高水准、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是网民、拍客、文字作者所无法取代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摄影记者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增加文字功底,进行深度采访,多拍摄“图片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影像专版展现出来,形成新闻图片的拳头产品。
泰州钟楼巷街区承载着城市久远的记忆,当地相关部门不搞大拆大建,尽量保持原味,打造一个体现泰州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前的图片也有,不过都是单幅为主。笔者先后10多次走进都市中的钟楼巷,寻找古老与时尚交融,传统与现代交汇,展示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人居的和谐,一系列图片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感觉。2014年8月21日,在《泰州日报》影像版图文并茂刊发,反响较好。同时在泰州新闻网、“微泰州”等新媒体发布,然后通过再度传播、升温和发酵,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
全媒体的迅猛发展,孕育了庞大的网络图片市场和市民拍客。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全媒体平台,每天推出海量图片,但摄影记者必须修炼慧眼,高看一层,提高新闻敏感性以及优质图片意识和市场意识,满足受众的需求。
传统媒体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制约因素就是几乎没有“协作”,遇有重大事件,摄影记者如何走上“唱主角”的新舞台?那必须快速“转身”,加强策划。可以摄影记者与摄影记者、摄影记者与拍客等组团作业,做到围绕一个主题,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这样达到“1+1>2”的效果。
目前,遇有重要事件、重要活动,泰州日报社的摄影记者与拍客及时联动,组团作战,已形成气候。今年1月底2月初,气温一降再降,本地最低气温达- 11℃,打破了多年的纪录。当时一场中雪,送给人们的一场意外之喜。本报摄影记者及时走进街头、乡村采访,同时有针对性联系拍客,分头拍摄,在2月2日,推出影像版《瑞雪迎春》。由于组团作战,画面场景较多,角度新颖,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另外,主题突出,在展现雪景外,更多地展现劳动者在风雪中的的劳动场景,表达对劳动者与恶劣天气斗争精神的赞美量。相关图片同时在本单位网站、微信号刊发,受到读者、网友一致好评。
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图片仍然是计划经济,一般为“我拍你用”的计划式生产,而全媒体时代是市场经济,一般为“你用我拍”的市场模式。摄影记者要仔细研究图片市场,怎样更能提高阅读率和竞争力?面对现实,摄影记者要创新思维理念,在快速和有效传播渠道方面多做探讨,同时,要从摄影器材、网络技术、业务知识、工作方法上变革,紧跟全媒体发展的步伐。
近来,无人机航拍悄然兴起,其不一样视觉,深受人们的喜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传媒中心2015年6月成立航拍工作室,摄影记者开展无人机航拍,对南京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扫描拍摄,视觉江苏航拍频道也以这样的开篇上线。当时,“视觉江苏”推出航拍下的南京图景:《把南京拍成这样,我也是醉了》,张张大片,让南京人、江苏人沉醉,当天阅读量就突破11080人次。
技术带给人类未知与惊喜,世界因此展开新的图景。笔者也及时更新观念,学习航拍的知识。去年底,在采写稿件《泰兴农业大棚建光伏电站年总发电规模20兆瓦》时,尝试使用无人机航拍农业大棚建的光伏电站,没有想到画面这么震撼,与文字组合,相得益彰,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