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琪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的定位与发展
朱文琪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后大众化阶段过渡,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普通高校的教育理念、发展策略都在进行调整。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自学考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从教育评价的视角看,自学考试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生源结构、学习动机、升学方式等诸多变化,必须借鉴当今国内外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技术,发挥自学考试命题的基础作用,以考生的发展为本,创建具有自学考试自身特色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推动自学考试转型与发展。
自学考试改革;自学考试;后大众化;教育评价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1981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试点,1983年全面推广。时至今日,全国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累计报考人数达5千万,参加考试人次近2亿,毕业生人数达800多万[1]。自学考试凭借其灵活开放的办学育人模式,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但近年来,在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招生考试改革的冲击下,自学考试学历教育规模逐年下滑,自学考试发展面临诸多瓶颈,需要重新定位,以求新发展。本文试从教育评价的视角,对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探讨。
1.1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的存与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自学考试在经历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出现了报考人数滑坡现象,专业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渐趋明显。2003年12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高校扩招了,社会还需要自学考试吗》一文,道出了人们对自学考试发展的疑惑。2009年,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中指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似应取消这种制度……总之,取消自学考试制度,是整肃高等教育学风的需要,是严格大学文凭标准、净化人才市场的需要”[2]。面对质疑和批评,虽然学界为保留自学考试进行了辩护,但自学考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是确切不移,无法回避。
1.2 现阶段自学考试在评价方面的缺陷
当前,自学考试存在的问题,除了生源萎缩,助长唯学历论,考务管理中的舞弊问题,社会助学系统不健全等问题外,社会诟病较多,学界关注和研究较多的是关于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结构与专业设置、命题标准与质量等问题。这些问题要么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要么与之息息相关。
所谓教育评价,我国学者一般将其定义为: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3]。美国学者格朗兰德(Gronland,N.E.)运用公式表达了教育评价观,即教育评价=测量(如测验)和/或非测量(如非正式观察)+价值判断(如学习进展的良好状态)。具体言之,评价者通过事实判断力求全面、客观地描述被评者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内在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价值主体的不同需要作出公正、合理的判断[4]。从概念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评价主要包括两个要素,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隐含着两种评价方法,即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从教育评价的视角来分析当前的自学考试,不难看出自学考试面临的突出问题。
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科(基础科)、本科等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的要求应相一致。第二十五条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考者符合下列规定,可以取得毕业证书。①考完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②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或其他教学实践任务;③思想品德鉴定合格。这两条规定构建了自学考试评价结构体系,沿用至今,已成为自学考试发展的桎梏。
第一,从评价标准看,《条例》规定了自学考试评价标准主要是参照一般普通高等(或高职院校)的评价标准,这种用精英教育的学历标准衡量自考生,既不符合自学考试实用型教育的特点,也不符合自学考试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定位。众所周知,自学考试开考30多年来,教育目标定位经历了从补偿教育到学历教育,再到现在的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面向职业教育的种种变化,而评价标准始终是以普通高校的学术标准为参照系,此种做法不仅导致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也造成自学考试质量标准的偏差。另外,自学考试参照普通高校传统的评价方法,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合格标准,超过60分的分数不过是枉费辛劳,因此及格线成为自考生的最终追求。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既不利于优秀自考生的脱颖而出,也不利于激励广大自考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第二,从评价内容看,自学考试强调以考促学,考什么学什么成为特色,因此,考什么怎么考就成为关键。从近年来自学考试《考试大纲》来看,无论是考查的内容还是考查的方式都极为落后,不少专业课的考核能力多用“领会”“掌握”“熟练掌握”或“重点掌握”来表述,对于“掌握”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熟练掌握”并没有进行解释,从而导致考生在自学时难以领会大纲的意图,对所有的知识点只能是一视同仁,没有主次,全面学习。从命题上看,不论是选择题、填空题,还是问答题,大部分都是“开天窗式”试题,即从教材中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挖”去一块作为考点。这种考查方式让考生停留在识记层面,成为知识的搬运工。那些通过这样考核的自考生是否达到了《条例》所规定的“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的要求应相一致”标准,令人质疑,社会对自考生的认可度低,也就有理由可寻了。正如有学者所批评,自学考试命题“追求考试内容覆盖面,牺牲考试的内容效度;考查目标过多倾斜在识记水平上;‘学’与‘考’之间有较大的错位;及格线标准波动性大;试卷库质量不高;论述题形式呆板,不利于考查创新;评分标准不太合理”[5]。这样的批评虽然犀利,但却是实情。
第三,从评价方式看,自学考试主要以一次性的笔试作为评价的手段,这种评价方式是一种定量评价,也是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其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简便化为大家所推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以选拔、甄别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需求,但定量评价只能测量可测性的品质与行为,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重要品质和行为只能被束之高阁,难以衡量个性发展。终结性评价注重鉴定而不是诊断和改进,对不同学生个体如何取得现有的学习结果以及在学习历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够关注,评价信度相对较低。因此,一考定胜负不利于对自学考试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另外,笔试一直被作为主要评价手段,难以实现自学考试“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才”教育目标[6]。
第四,从评价结果看,自学考试成绩报告单罗列了考期、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成绩,以及是否合格等信息。考生费劲心力,换来的就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值或是“合格”二字。这种评价报告,过分强调甄别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重分数,忽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此种评价也忽视了个体差异性,难以看出不同层次学习者考前考后的区分,无法判断学习者所付出的努力大小和发展潜力所在。
“后大众化”(post-massification)是日本学者有本章提出的一种解释高等教育发展新现象的理论。在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运行体制、质量管理、教育功能、学校规模、入学条件等都会发生变化,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制定新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后大众化带来的挑战。
2.1 生源结构的变化
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7.5%,依据学界观点,从量的方面看,已经进入后大众化阶段;从质的方面看,基于学生结构的改变,后大众化阶段的典型特征是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在未达到普及化之前就出现了停滞和波动,而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入学率却持续增长,其增长率甚至超过了传统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可能多次入学[7]。
由此可见,后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的生源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如果普通高校成人入学率不断增长,这对自学考试必然是很大的冲击。关于这一点,历史已有证明,自1999年高校扩招,自考生源随之流失,自学考试凭着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发展,才保持了总规模的增长态势[8]。后大众化阶段,对生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重新定位自学考试发展方向和目标已刻不容缓。
2.2 学习动机的多样化
“未来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关键之处不是入学而是参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为了获得学位或学历,而是学习怎样保持和提升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职位,或者是为了自我消遣,有些接近于‘学习化社会’。”[9]虽然马丁·特罗讲述的是他所认为的普及化阶段的特点,但在目前,这样的学习动机已经很常见。有学者在对成人教育学生的调查中发现,34%的学生参加学习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职业,45.5%的学习者是为了丰富和提升自己,如为现在职业状况改变做储备,或者把学习当成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广泛需要[10]。这充分说明当今社会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面对新的教育形势,自学考试若是继续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已无法满足多层次考生的多样化需求。
2.3 宽进严出的入学方式
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入学方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迫切要求调整成人入学政策,要变入口控制为出口控制”[11]。这与自学考试宽进严出的特点相似,都强调“出”,这意味着教育的结果必将成为衡量普通高校和自学考试“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出”的形式、质量尤为重要。现在的自学考试一纸报告显然无法表现出教育结果的全貌,缺乏说服力和影响力。
此外,目前很多高校正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因为后大众化时代,高校间非合作博弈与无序竞争现象会日益严重,高校要建立多元高等教育评价制度,促进自身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追求卓越,办出自己特色[12]。高校既已如此,自学考试自然无法再按图索骥,必须创新评价机制,以促进自学考试的发展。
鉴于当前自学考试评价理念和方式的落后和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自学考试必须创新考试评价理念和模式,方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才能获得新生和发展。
3.1 借鉴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技术,搭建自学考试特色评价体系
随着教育研究的发展,国内外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学习和借鉴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对改进我国自学考试评价制度,建立新的自学考试评价体系大有裨益。如近些年来我国教育评价领域兴起的发展性评价理论,该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发展性评价着眼于被评价者的发展,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动态化的评价过程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准确判断每个被评价者的特点和发展潜力,指出被评价者的优势和不足,并给予被评价者激励或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种评价理论对于自学考试从单纯的测试向考试评价的转变,对自学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另外,近些年来国内外考试评价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评价技术——增值评价(Value-Added Assessment)理论强调让每个学习者在自己先天条件的基础上获得进步,这种评价理念同样值得学习和借鉴。
3.2 发挥命题的基础作用,促进自学考试从单纯的测量向评价跃升
不管是当前还是未来一段时间,笔试都会是自学考试的主要评价手段,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公正、全面与试题质量密切相关。目前,自学考试在命题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创设试题新情境,增加一定比例的由背景材料引出问题的试题设计方式,而不是照抄照搬教材,努力使试题面貌新颖生动,这样可以使考生带着背景信息去思考,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拓宽知识视野;二是要凸显能力立意,各科试题应根据专业特点,规定各项能力考查比例,确定题型和分值,减少死记硬背式试题,加强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相关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要创新题型设计,淘汰一些难以实现考核目标的、猜测度大的试题,如是非题等,文科类考试也可淘汰填空题,增加材料解析题等新题型,理科类可加强实验探究试题考查等。
3.3 以考生的发展为本,构建自学考试多元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促进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新的自学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以每一个学习者为本,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以终身学习思想为导向,以培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建立立体化、多元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价体系。
一是评价标准的差异化。在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应该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找准位置,主动适应考生群体的变化和考生学习的需求,由此形成不同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分类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如,以追求学历为目的的学习者,其评价标准是绝对标准,要达到相应学历的水平;而以提高工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者,对他们的评价应该以满足其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对于一些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生活的学习者,能使其获得一种满足感、成就感即可,其评价标准也是一种相对标准。自学考试的改革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形式的差异性需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评价模式,以满足各方面的学习需求,从而获得新的发展。
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成为单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仅充当评价客体的角色。因此,应该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除主考学校外,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等均可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学生在各种场合中的表现给出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认识自我,进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改变目前以笔试为主的定量评价现状,运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充分了解评价客体的特点。如,通过档案袋评价、学生发展核查表等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也可引入实验、实习、调查研究、毕业论文及专项技能考核等方法,增加实践环节考核的表现性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四是评价结果的个性化、人文化。宽进严出是自学考试的一大特色,“出”的形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学考试的发展。因此,构建自学考试多元评价体系,还要从考试的分数报告做起。新的评价报告应该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个性化报告,除了提供分数或等级外,还应将学生考试结果进行详细的解读,依据学习者自身状况,评价其学习效果。另外,等级制分数呈现方式不仅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对成绩优异者来说也更加公平,也可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对成绩的追求。对于那些多次参加考试的学习者来说,这些评价报告也是过程性评价资料,有利于考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和方向,从而提高考试的诊断功能。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指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N/OL].南方周末,2009-02-26[2016-11-22].http://www.infzm.com/content/24467/.
[3]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向众.中国基础教育评价的积弊与更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邵晓枫.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6]戴家干.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王洪才,曾艳清.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8]斯日古楞.从高校扩招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规模变化:1999-2007年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8).
[9]马丁·特罗,张洪亚.从大众高等教育走向普及[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3(2).
[10]余立新.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学习需求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
[11]王洪才,曾艳清.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2]冒荣,宗晓华.合作博弈与区域集群:后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初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elf-taught Examination at the Post-massification Stage
ZHU Wenqi
From the 21st century,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radually moved towards the postmassification period.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for advancement of ordinary universities have also been modified.As part of crucial components in higher education,the Self-taught Examination faces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From the education evaluation point of view,the Self-taught Examination has flaws in terms of evaluation standards,evaluation contents,evalu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results,making it hard to adapt to emerging changes during the post popular stage,including structure of students, motivation of study,study methods and many other aspects.Therefore,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introduce advanced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In addition,exerting basic effects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focusing on students’improvements and creating a unique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are also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
Self-taught Examination;Post-massification;Education Evaluation
G405
A
1005-8427(2016)12-0048-6
(责任编辑:张瀛天)
朱文琪,女,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中学高级教师(武汉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