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文献学》(第二版)研究情况报告

2016-02-14 00:23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献工作文献学第一版

1 课题来源

1986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将为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文献学”课程的任务交予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为此本人组织部分专业技术干部以王秀成编写的《科技文献学》为基础,补充一些新材料为学生授课,在10余年的摸索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于1999年编写出版了《新编文献学》一书[1],被列为当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鉴》中“大事记”第一件。

该书作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生的正式教材使用了十几年,对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和完成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然而自该书出版以来的十几年间,文献、文献工作和文献学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文献更是发展惊人,该书已经远远落后于客观实际情况,根本无法满足当前读者对文献学的需求,对该书进行全面系统的修改再版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有鉴于此,解放军医学图书馆馆长陈锐教授决定把对《新编文献学》的修改再版作为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一个科研课题进行立项,开展《新编文献学》(第二版)课题的研究,由陈锐教授任课题负责人,本人和南方医科大学夏旭等教授协助具体组织实施。

2 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历史发展的深层来考察文献、文献工作、文献学发展的悠久历史,对研究文献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文献中蕴含的海量知识,是人类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它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人类的文化得以积淀并不断发扬光大。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各种活动中都显示了巨大的力量,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文献学是研究文献、文献工作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对文献、文献工作进行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孔子整理“六艺”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献中的知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必须对文献、文献工作进行研究,就有了对文献学研究的各种活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它都具有了文献学的属性,属于文献学研究的活动范畴。

数千年以来,这种研究活动一直未停止过,不但历代均涌现出研究文献、文献工作的杰出人物,还有反映其研究成果的代表作品。如孔子就是我国第一位文献学家,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编著的《别录》《七略》,南宋郑樵的《校雠略》,明代胡应麟的《经籍会通》,清代章学诚的《校雠通史》等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在文献学研究方面不但人才辈出,而且成果丰硕。

文献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一是文献学作为一门科学出现时间较晚。“文献学”一词的出现尚不足百年,而文献学真正作为一门科学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使之成为一门较成熟的科学就更晚了。二是现代文献新型载体,特别是电子文献的产生时间还很短,但发展却异常迅猛,日新月异,充分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这为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文献中蕴含丰富的宝藏需要人们去探究发掘。这就迫使我们为满足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对文献的需求,去深层次地探寻文献学的奥秘和发展规律,使文献学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与时俱进。因此,开展《新编文献学》(第二版)的研究对于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成果表达方式

认真的调研和分析国内本课题研究范围内已有的文献信息,发现我国在这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较为丰富,这为我们进行《新编文献学》(第二版)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们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有据可查,有章可循,避免了漫无边际、没有目标地盲目研究。

1935年郑鹤声在国内出版了第一部文献学方面的专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之后“文献学”这一名词在我国得以广泛传播。根据“中国知网”跨库检索14个数据库中篇名包含“文献学”的1 674篇文献,发表最早是在1957年;在“读秀学术搜索”对书名中包含“文献学”的书进行检索,获得263条记录;新中国诞生后,最早出版的文献学专著是1962年徐近之的《地理文献学浅论》[2]。通过对这些记录的浏览和阅读,发现这些图书涉及古典文献学、现代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等多方面内容,其中以古典文献学内容最为丰富。综合权衡这些专著的框架结构和内容,较有影响、且能较好地融合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研究成果的专著不多,内容多局限于传统文献学方面。

1991年,陈界、张玉刚主编的《新编文献学》试图在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融合方面进行尝试;2000年潘树广等的《文献学纲要》[3]以及2005年著的《文献学纲要》(增订版)都试图扩大文献学的思路(即兼容古今的系统文献学),在文献学的内质上把握“古典”和“现代”交融的渠道,构建完整意义上的文献学体系[4];2010年,张志强著的《文献学引论》一书试图融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献学于一体,对文献学组织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5];王俊志主编的《文献学概论》涉及的是传统文献学的内容,如文献基础知识、图书、期刊、特种文献、特种载体、文献工作[6]。

上述涉及文献学,特别是试图从文献学角度研究文献学的专著都未能充分反映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未将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且普遍存在厚古薄今的情况,把典藏、校勘、目录作为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未能很好地解决文献产生、管理、阅读、评价和利用等问题,特别是在文献评价和利用等方面均未涉及,或论述不深。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研究的深入和延续要求我们更科学合理地选择二者的融合和切入点,建立起兼容古今文献学,即大文献学或综合文献学的学科体系,这就要求人们以认真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深入地探索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发展的奥秘与内在的本质及规律性,以便牢牢掌握与时俱增的文献和文献学知识,充分地认识和有效地选择及利用各种文献中的知识信息为创新服务。鉴于此,我们按照文献和文献学产生和发展规律开展研究,在融合吸收古典文献学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兼容古今中外文献学的综合文献学学科体系,按照文献学的产生、管理、阅读、评价到发展利用的顺序进行研究,重点突出现代文献学的特点,集中反映现代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并以《新编文献学》(第二版)作为成果的表达方式[7]。

我们已经有撰写《新编文献学》一书的基本经验及从事文献、文献工作、文献学实际工作和进行研究的新鲜经验,只要我们认真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优秀成果,同时将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进行理论升华,找出其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实践是完全可能的。我们有一支从事文献工作和文献学研究素质较高的队伍,有坚强的领导并在该项研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广大同仁的鼎力相助与参与,一定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4 实现目标和指导思想

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文献工作和文献学发展经验,在广泛吸收该领域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初步构建蕴含我国古典文献学、现代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研究成果的我国文献学学科体系结构,最终编写出版了《新编文献学》(第二版),为我国的文献工作和文献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文献学大厦的建设添砖加瓦。

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对已有成果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充分发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大胆探索、深入钻研、攻克难关、寻求未知、找出规律;联合国内同行专家,团结协作,共同奋进,充分发挥全体参编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排除一切干扰,克服研究中的一切困难,为编写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编文献学》(第二版)而努力奋斗。

5 组织实施

在课题负责人陈锐教授的领导下,国内23个单位57名专家合作完成。首先对本课题进行了文献信息的全面调研,并以《新编文献学》一书为线索,构建《新编文献学》(第二版)大纲,然后将大纲发给国内20余名同行专家,请求对大纲提出修改意见,在专家的意见反馈后进行分析研究予以吸纳。在对大纲进行反复修改后,将其与计划书、编写要求、人员分工等文件发给参编单位和个人,将任务落实到人,要求其按照计划书、编写要求,在2年内完成编写出版。

在编写过程中及时了解各参编者的编写情况与进度,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单位、个人协商妥善解决。所有参编人员将分工编写的部分完成后及时用电子邮件发给主编单位,由主编统稿三遍。统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主编设法解决或与编写者协商解决。在书稿达到齐清定后,与出版社签订协议书,交出版社按要求出版。

6 研究成果及特点

6.1 研究成果

经过全体参编人员的共同努力,本书用时两年,于2016年5月正式出版,全书526页,87.9万字。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文献学发展的客观实际与读者当前的迫切需求,贯彻“继承创新”的方针,对第一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一是在内容结构的框架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改动,第一版为14章,没有分篇,本版分为3篇共20章:第一篇基础知识与理论(包括前7章),第二篇组织与管理(包括中间4章),第3篇文献开发利用与服务(包括后面的9章)。

二是对传统文献方面的内容删繁就简进行压缩合并,如第一版文献信息资源分为“图书”、“期刊”、“特种文献”、“现代载体文献”4章,本版合并为“文献基本形态”一章,虽然在篇幅上与第一版差不多,但大幅增加了新的内容。

三是根据需要本版增加了第一版没有的“文献编辑出版”、“文献规律研究”、“文献工作标准化”、“文献交流”、“文献分析与评价”、“文献阅读”和“文献工作未来展望”7章。

四是加强了理论研究的内容,如将第一版第一章“概论”扩展为“文献的产生和发展”,“文献学的产生和发展”、“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文献的级别、类型与功能”等4章,使文献学的理论更加系统完善。

6.2 特点

与国内已出版的文献学方面的图书,特别是与第一版相比较,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6.2.1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前人在文献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后的创新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在前人文献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扬弃落后和过时的东西,吸取对我们有用的精华,将其与新的理论、方法、技术融会贯通,使文献学栖身于现代科学之林。这方面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努力去尝试了,既保持了古典文献学的系统性,又体现了现代文献学的生命力。为了避免本书的学术不端,对全部书稿都进行了检测,对检测出的问题做了恰当处理。

6.2.2 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指南,两者不可或缺。在第一版中对文献学的理论没有足够的重视,本版力求避免重实践轻理论,将理论放在了应有的位置,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两者并举。书中对理论部分的论述结合了实际,而在讲实践时并没有忘记理论,竭力使二者融为一体。如在第一篇理论部分的各章是结合实际展开的,第二、三篇主要讲文献的实际工作,但也没有忽略理论,是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

6.2.3 内容更加丰富

本书与第一版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涵盖了文献学的各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内外文献学领域的实践经验,深入地探索了其内在本质及规律性,在理论上进行了梳理和升华,能较好地指导文献工作和文献学的实践,对文献工作和文献学的发展将起推动作用。

6.2.4 专门编制了书后索引

为方便读者查找,并能与国际惯例接轨,我们专门编制了书后索引,可使本书更能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6.2.5 编著者的高素质保证了编写的质量

本书的编著者汇集了国内23所高校、科研、医疗机构的专家,其中有我国顶尖的两所高校和十余所知名高校的专家。

他们既具有较系统的文献学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多年从事文献工作实践的丰富经验,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绝大多数具有高级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这为本书的编写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7 结语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图书情报专业的教材,也为图书情报工作者等提供了一本参考书。

全书参考文献达511条,为本书的成功编写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谨向这些参考文献作者表示衷心地感谢。还要向那些给予本书鼎力支持和热情帮助的同仁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并致以崇高的敬礼!

就我们的本意而言,力图使本书的各个方面尽量与文献、文献工作客观实际贴近,把握时代脉搏,做到与时俱进,充分满足读者的需要。然而,由于 水平所限,所掌握的相关资料不够充分,错讹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祈求广大读者斧正。

猜你喜欢
文献工作文献学第一版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要点解读
关于加强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
把头版让给老百姓——浅析《义乌商报》第一版改革实践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及其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
《上海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第三批第一版)有关修订情况的解读
地方文献工作制度分析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