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艳 熊鹏 樊亚崑 胡勤辉 赖强华 王招玲
(1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南昌 33004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 330000)
针灸内关、灵道及曲泽穴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张小艳1熊鹏2樊亚崑1胡勤辉1赖强华1王招玲1
(1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南昌 33004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 330000)
目的:观察评价针灸内关、灵道及曲泽穴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9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1组30例、观察2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坚持每天使用,4周为1个疗程,连服8周。观察1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常用穴位:内关、神门、膻中穴。观察2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循经取穴:内关、灵道及曲泽穴,并根据病症随症配穴。针灸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休息2 d,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个疗程。观察统计三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疗效和中医疗效。结果:心律失常疗效比较:观察2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观察1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2/30)。中医疗效比较:观察2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观察1组总有效率为73.33%(22/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19/30)。观察2组总有效率优于观察1组及对照组,三组患者疗效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灸内关,灵道及曲泽穴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心律失常;针灸治疗;内关;灵道;曲泽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之“心悸、怔忡”等范畴,多由于患者平素体质虚弱,心血不足、阴血亏损,情志内伤,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失畅、心神不宁而引起的一种病症。现阶段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既能抗心律失常,又能诱发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多[1]。积极防治心律失常,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医治疗立足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少的优点。近年来,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多以辨病取穴为主,主要是根据疾病诊断来进行体针处方取穴,或在辨病取穴基础上辨证选穴,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作用[2~4]。通过对有效的穴位对比、筛选、学习和优化,经临床观察发现,针灸内关、灵道及曲泽穴,并随症配穴,对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疗效更理想。本疗法安全、高效、简便易行、新颖独特,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90例,分组进行不同方法的治疗。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患者9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1组30例、观察2组30例、对照组30例。
1.2 诊断标准(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2)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乏力头晕等症;(3)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4)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5)心电图(EKG)、24 h动态心电图(DCG)、心脏听诊等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20~60岁;(3)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1)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力衰竭;(2)预激综合征、甲亢、电解质紊乱,及先心病等累及心脏的基础病变;(3)有心肝肾等严重并发症;(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不在中西医诊断范围内;(6)未签知情同意书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常用步长稳心颗粒(5 g×9袋,国药准字Z10950026),1袋/次,3次/d。主治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胸闷胸痛;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见上述证候者。气滞血瘀所致胸痹、心痛,合用复方丹参滴丸(180丸1盒,国药准字Z10950111),10丸/次,3次/d。坚持每天使用,4周为1个疗程,连服8周。
1.5.2 观察1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常用穴位:内关、神门、膻中穴。
1.5.3 观察2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内关、灵道及曲泽穴,并根据病症随症配穴:心虚胆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血海,心阳虚弱者加水分、中极。方法:常规消毒后,每穴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臂及手指放散。针刺时避开尺动、静脉。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 s。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休息2 d,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1)心律失常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心脏听诊及EKG未见早搏,ST-T正常,或DCG显示早搏减少75%以上;有效:用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心脏听诊及EKG偶见早搏,DCG早搏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无效:用药后症状及EKG无改善,DCG所见ST-T无明显改善者;加重:用药后早搏发作次数较原有增加50%以上。(2)中医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时间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无变化。
1.7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心律失常疗效比较经过对照观察分析,观察2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观察1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2/30)。可见,观察2组总有效率优于观察1组及对照组,三组患者疗效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心律失常疗效比较[例(%)]
2.2 中医疗效比较经过对照观察分析,观察2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观察1组总有效率为73.33%(22/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19/30)。可见,观察2组总有效率优于观察1组及对照组,三组患者疗效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三组中医疗效比较[例(%)]
针灸疗法对于心律失常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多采用循经取穴,调节脏腑,使气血调畅、阴阳平衡,配合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等治疗,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目前通过学习和对有效的穴位对比、筛选、学习和优化,经临床观察发现,针灸内关、灵道及曲泽穴,并随症配穴治疗,对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治疗效果[5~7],疗效更理想。
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是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用于此处可调节自律神经,改善胸痛、心悸、胸闷气急症状。是守护心脏的一个重要关口,具有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缓急止痛、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作用。灵道穴在经络俞穴中归心经,属五俞穴之经穴(金)。经水循心经下行,气化之气循心经上行,作用于生发心气,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而曲泽穴在经络俞穴中归心包经,属五俞穴之合穴(水),心包经气血亦在此汇合。根据阴阳五行中金水相生,采用局部取穴、远道取穴及辨证选穴,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内关、灵道、曲泽穴合用,并随症配穴治疗,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作用途径可能与有效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提高迷走神经张力,调节自主神经活动平衡有关。
综上所述,针灸内关、灵道、曲泽穴合用,并随症配穴治疗,通过感传作用进入心脏,具有满意的抗心律失常疗效,并对躯体不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改善中医心悸、怔忡、胸闷等证候,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脏及心脏外毒副作用少,可减轻不良反应,安全有效,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加,值得临床应用。
[1]陈采益,徐斌.近15年心律失常的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46-48
[2]喻建兵.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研究[J].中医研究,2010,23 (1):70-73
[3]康学智,夏萤.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9,34(6):413-420
[4]彭刚,杨晶欣.中西药合用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6):488
[5]黄生维,彭勋超.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心悸6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28(7):552
[6]王峰,周玲,夏罗敏,等.穴位注射配合药物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2):96-97
[7]杨馥铭,郭义.试述腧穴配伍中的相须,相使与相恶[J].中国针灸, 2015,35(10):1021-1024(收稿日期:2016-10-18)
R246.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