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珂
“3+4”培养模式下“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实施研究
蒋珂
随着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正逐步走上正轨。以“3+ 4”模式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为例,重点研究“3+4”分段培养模式中职阶段与五年一贯制模式在课程设计上的区别,以及教学策略方面的改进。旨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电子技术实训”课程;“教学做”合一;信息化;拓展任务;互动环节;“3+4”模式
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教育也正经历着大变革、大发展。近几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各校都积极申报了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3+4”分段培养项目。在“3+4”培养模式中,“3”代表3年高中段学习,3年内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并通过普通高中文化课程学业水平测试;“4”代表4年大学本科学习,学生完成3年高中段学习,无需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只需通过省内转段考试,达到升学要求后,即可升入对应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完成本科段学习。
面对这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不仅要联合高校形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需要将理论结合实践并进行深化,以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有效衔接优化及平滑过渡,形成“3+4”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为例,简要分析“3+4”分段培养模式下,中职阶段与传统的五年一贯制模式在课程设计上的区别,以及教学策略方面的改革。
五年制一贯制的学生对待“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会怀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训练热情,他们动手能力较强,但在技能训练中热情容易消退,学生便由最初的好奇,逐步变得烦躁,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发挥学习效能的内部动机,主动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无法提高,技能学习能力难以形成。[1]在意志特点上,表现为没有努力目标,即使有努力目标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知难而退,不努力甚至不尝试就放弃。在技能训练时,往往表现出“三分钟热度”,即使是本应掌握的内容,有时也难以达到应知应会的水平。
“3+4”学制的学生相对普通中职学生来说,理论课基础扎实,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均占一定的优势,学习主动性更强,具有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对新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适应性也相对较强,具备初步自主学习的观念,能主动探究,善于思考和独立解决、分析问题。[2]虽然,他们中也有一些人会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但他们不容易轻言放弃,而更倾向于挑战略有难度的学习任务。
“电子技术实训”课程是五年一贯制机电类、电气控制类以及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配合“电子线路”理论教学的一门专业实践技能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具备综合运用电子线路知识的能力和从事电子产品生产与开发的初步技能,因此,该课程的学习是整个工程训练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
而基于对“3+4”学生学习基础的分析,“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作为“3+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训练课程之一,设定该课程的目标为学生能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子测量设备,会正确识别和选用常用电子元件,初步掌握电子产品装调的一般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为其后续学习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好基础。在课程目标方面,除了掌握电子产品装调的一般技术外,对于“3+4”的学生,要求其更侧重于电路原理的思考和分析,引导他们学习承担责任,履行任务,在加强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强化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培养。
本课程教学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完成相关实验或训练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技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依据“3+4”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以及“电子技术实训”的课程标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考虑到“3+ 4”学生的具体学情,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基本技能按能力目标进行项目设定,创设学习情境,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如表1所示为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技能拓展内容。
表1 “电子技术实训”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技能拓展内容
续表
通过“3+4”培养模式下课程基本内容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一般的焊接操作技能,让学生学会搭建一些简单的功能电路,对电路进行装配和调试,以此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而与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相对比,技能拓展内容的设计,如上网查找元器件资料、电路原理的深入思考和验证、设计功能型模块电路、对仪器仪表的熟练使用等,充分体现了“3+4”课程衔接、能力递进、效率优先的特征,能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技术解决特定问题,从而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后续的本科阶段做好自主学习的准备。
(一)实现“做学教”合一,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课程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着重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可将引导探究、任务驱动、直观教学、小组讨论、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操作录像、任务书引导等各类教学手段,综合应用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电路的工作状态、制作并调试电路、思考分析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及时向教师或身边的同学提问、请教相关的细节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中渗透学法上的指导。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中职阶段除了学习所需知识和技能外,还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以便在升入本科院校后,能较好地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二)借助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电子技术实训”课程是“3+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职阶段的一门核心实训课程,由于学生理论基础较为扎实,课堂学习之外仍有余力,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学校目前有专用的电子实训场所,配套的软件包括极域电子教室软件、Proteus仿真软件等,教师可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可利用一些外部资源,如专业的电子元器件网站、教材所配套的助学软件、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奖选手演示视频、flash动画演示、电子项目报告书、项目评价表等;最终,可将这些资源汇总在学校的资源库平台,形成一门较为完整的信息化课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下载任务书,到专业网站进行元器件资料查询,通过教师提供的一些常用网址链接,学习网络检索方法。对于课上未深入了解的教学视频可以回看,还可将制作的成品拍摄成图片或视频形式,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平台中的成果展示模块,以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手段,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本科段的课程如电力电子、电子产品的维修及综合技能考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巧设拓展任务,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验证,所有实训步骤都已经事先规划好,学生只需按照指定步骤按部就班操作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忽视了学生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3]考虑到“3+4”学制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外部接收的信息比较多,许多学生并不满足于教师设定的实训内容,所以,在课程项目内容的安排上应适当增加拓展任务。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与猜测、联想、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相结合,从专业的角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钻研精神。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允许某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购买元件,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电路连接、电路试验和研究。这样,可大大挖掘学生在技能方面的潜能,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增加互动环节,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虽然,有些项目学生一人单独完成即可,但教师如果安排两人一组,可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完成。在对线路故障的排查中,鼓励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分析,找出故障点、消除故障,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为了让“3+4”培养模式下的“电子技术实训”课程生动起来,建立网上答疑系统是增加互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网络平台,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答疑解惑,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一起解答,从而形成浓厚的互助学习氛围。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教学反思,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学生亦可借助平台交流实训心得和经验。通过互动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1]魏刚华.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熊家慧.“3+4”有效衔接背景下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5(33):10-13.
[3]刘彦鹂.电工电子实训课的教学与实践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12):147-148.
[责任编辑盛艳]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课程衔接的研究”(项目编号:B-b/2015/03/107)
蒋珂,女,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6)36-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