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肠病39例患者的临床治疗

2016-02-13 11:03:24宋蕾黑龙江省安达市医院普内科黑龙江安达151400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内科治疗临床疗效

宋蕾黑龙江省安达市医院普内科,黑龙江安达 151400



糖尿病肠病39例患者的临床治疗

宋蕾
黑龙江省安达市医院普内科,黑龙江安达151400

[摘要]目的针对糖尿病肠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的39例糖尿病肠病患者有关资料,对患者采取辅助检查、控制血糖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其植物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对酸中毒进行纠正,与药物相结合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缓解,有效率达89.7%。结论 糖尿病肠病作为一种植物神经并发症,对其血糖指标加强控制,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疗效比较显著,可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肠病;内科治疗;临床疗效

糖尿病肠病属于植物神经并发症,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患者中糖尿病肠病超过10%,在不能严格控制的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临床具有交替出现顽固性腹泻、便秘腹泻或水样便等特点,同时伴随大便失禁,腹泻主要发生在晨起和夜间,因此,在传统医学中被称为“五更泻”[1]。

在临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肠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该病症与胃肠道植物神经病变具有一定关系,临床发病率约为15%。糖尿病肠病患者由于长期不能良好地控制血糖指标,患者产生慢性脱水,大部分患者早期存在便秘症状,但随着不断发展的病情,便秘与腹泻容易交替出现,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腹泻、脂肪泻等。

1 糖尿病肠病及其致病因素

目前还没有充分阐明糖尿病肠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很多研究观点认为该病症主要因植物神经病变而引起,具有肠运动功能障碍、减慢肠蠕动、延缓胃排空等表现,造成患者肠腔内特别是繁殖过度的近端小肠细菌导致胆盐分解,无法参与形成脂肪微粒而形成长链脂肪酸,引起患者脂肪不良吸收,也就是发生腹泻和脂肪泻。皮细胞肾上腺素在糖尿病患者肠上降低受体兴奋性,造成水和电解质吸收障碍,一些患者因肛门括约肌减退功能而产生大便失禁。搪尿病易引发较为广泛的神经病变,不只是影响内脏植物神经及交感神经节细胞,还对末梢运动神经产生影响,目前对其致病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可确定以下几点:一是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二是糖尿病比较特殊的微血管病变;三是大动脉硬化因糖尿病是其一个危险的致病因素,可引起大动脉硬化;四是糖尿病使患者机体加速衰老,并对细胞系统变性具有促进作用[2]。

2 资料与方法

2.1患者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的39例糖尿病肠病患者有关资料,其中有21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31~79岁之间,平均年龄(50.8±2.1)岁,糖尿病病程2~20年,具有2~5年糖尿病肠病史。其中有3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5例Ⅰ型糖尿病患者。18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便秘,每周大便少于3次,大便干结,长期应用缓泻剂进行治疗。

21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程度不同的腹泻,大便呈黄色水便,每日多达10余次,严重患者超过30次,一些患者同时存在上腹微痛或不适。采用世卫组织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史,粪常规辅助检查结果为阴性,致病菌培养结果为阴性,采用结肠镜检将其它肠道器质性病变予以排除,采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

2.2诊断标准

糖尿病肠病的诊断应将采用B超、胰腺外分泌试验等影像检查对胰腺疾病进行诊断的其它原因导致的腹泻进行排除,通常认为诊断糖尿病肠病应达到以下标准[3],一是具有糖尿病史;二是水便,顽固性、无痛腹泻,交替产生便秘与腹泻,也存在大便失禁的可能;三是常规检查大便正常,其致病菌培养结果呈阴性;四是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显示小肠吸收存在不佳表现,结肠粘膜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充血、水肿;五是对血糖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并采取有针对性地处理措施。糖尿病患者产生的腹泻基本上都是由肠病引起,所以,糖尿病患者产生腹泻应考虑到肠病的可能性。

2.3治疗方法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空腹血糖在 8.1~23.1 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7.1%~8.5%,胰岛素延迟释放试验峰值的患者有35例,其中胰岛素不存在峰值,数值低平的患者有11例。患者采用饮食控制并采取适宜运动,血糖控制采取降糖药口服或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法,1次/d,肌肉注射100 mg维生素B1、500 vg B12,一个月为一疗程,患者同时伴随腹痛可静滴10~20 mg解痉剂东莨菪碱,一个疗程7~10 d,同时对各种维生素进行补充,严重腹泻患者可添加思密达等药物后,使病情控制效果良好[4]。

治疗方法为:一是血糖指标控制。血糖控制的平稳持久是糖尿病肠病的一个治疗前提条件,控制血糖达到正常范围,不只是降低血糖值,对于依赖胰岛素患者,可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指标。目前临床治疗观点为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是胰岛素皮下持续注射,可平稳控制血糖。但很多基层还不具备相应条件,采用胰岛素皮下常规注射方法,也可获得良好效果。二是应用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1、B12被认为是产生神经病变的一种可能性较大的原因,所以,可采用每日一次肌肉注射100 mg维生素B1、250 vg B12,半个月为一疗程,通常一两个疗程就能获得良好效果。三是针对以上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采用抗胆碱能药物和复方苯乙派咤不仅扩张血管还能对植物神经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利于对腹泻的治疗。复方苯乙呱啶也具有一定的非特异性止泻作用,按照3次/d,每次口服2片剂量进行治疗。四是采用可乐定等肾上腺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因该药物可使患者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肾上腺素受体直接兴奋,提高吸收水和电解质的效果,也具有对胃肠及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进行调节作用,对于顽固性糖尿病肠病腹泻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开始每12 h服用0.1 mg,3 d后每12 h服用0.5 mg,持续三周治疗后将药物停用,该药物应用后几乎不产生副作用。五是针对存在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比较明显的患者,可按照3次/d,每次5 mg剂量服用胃复安,提高胃肠动力,使细菌生长数量减少。采用消胆胺对胆汁酸代谢进行改善,使脂肪泻症状得到减轻。按照3次/d,每次3~6片剂量应用胰酶片,以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效果。

3 结果

上述收集的患者采用积极控制血糖措施,进行补液、使植物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对酸中毒进行纠正等治疗方法,与药物相结合治疗后有35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缓解,有效率达89.7%,疗效比较显著。

4 讨论

糖尿病肠病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容易受到医生忽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饮食控制、参与活动量适宜的锻炼是重要的治疗基础。尽可能控制患者血糖指标处于正常范围之间,而并非只是血糖有所下降就可以。Ⅰ型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应用胰岛素对血糖指标进行控制,加强胰岛素治疗,应用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技术可控制血糖保持持续平稳状态[5]。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口服降糖药不能获得理想效果时,可及时调整应用胰岛素治疗方法。应用维生素B1、B12进行治疗一两个疗程后,本研究收集的患者都获得理想效果。具有严重腹泻患者可应用思密达或易蒙停等药物进行治疗,研究中有13例患者添加上述药物后控制病情比较理想,用药剂量逐渐较少,避免发生便秘。

另外,生长抑素类似物可利用对分泌胃肠激素的强效抑制作用,对分泌的刺激性水电解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使胃肠道增强吸收功能,实现预期疗效。异搏定可利用对肠道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的提高,减少水、钠吸收效果,对分泌的氯具有兴奋作用而达到预期疗效,可在临床治疗糖尿病肠病中应用[6]。糖尿病肠病对患者生命的威胁程度不大,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通常都可获得良好预后,但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被误诊为急性肠炎或炎性肠病而应用抗生素剂量较大的患者,若对患者治疗延误可导致其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发作长期反复可不利于患者营养吸收,产生酮症酸中毒或其它感染等一些并发症,严重患者将威胁到生命。

5 结语

综上所述,糖尿病肠病作为一种植物神经并发症,对其血糖指标加强控制,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疗效比较显著,可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清珍.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76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3,6(10):77-79.

[2]王崇文,胡伟,胡人义.糖尿病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及其胃黏膜超微结构的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12,5(18):126-129.

[3]唐尧,王尧,岳晓玉,等.糖尿病肠病患者血TXB2、6-酮-前列腺素F1a、LPO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消化杂志,2012,10(5):201-206.

[4]李昌祁,姜淑文.糖尿病肠病[J].医学综述,2013,7(4):66 -69.

[5]龚经文,傅敏端.易蒙停治疗糖尿病性腹泻22例观察[J],医师进修杂志,2014,7(11):89-93.

[6]殷晓星.糖尿病腹泻[J].江苏医药,2014,8(16):59-64.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6(a)-0100-02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1.100

收稿日期:(2016-03-17)

[作者简介]宋蕾(1972.4-),女,黑龙江安达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普内科。

猜你喜欢
内科治疗临床疗效
分析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内科治疗
主动脉夹层内科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内科治疗措施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与内科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