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现象的归因及矫治

2016-02-13 18:55杜亚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冷漠道德教育

杜亚璇

(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道德冷漠现象的归因及矫治

杜亚璇

(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从本质上来看,道德冷漠作为现代社会的道德症候脱离了正常道德关系,是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勇气的匮乏和道德道义感的丧失,也是市场经济发展、道德信仰弱化和道德回报机制不健全的结果。消除道德冷漠现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加强道德教育,重树道德信仰,为消除道德冷漠奠定思想基础;二是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为消除道德冷漠打下群众基础;三是建立健全道德回报机制,为消除道德冷漠提供制度保障。

道德冷漠;归因;矫治

近年来,道德失范、人情淡薄、伦理失序、社会责任缺失、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等道德冷漠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使作为社会规范基础的道德遭遇严峻的生存危机,而且还反映出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人类道德状况的恶化。克服现存的道德冷漠现象,分析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探求减少道德冷漠现象和化解现代社会道德病症的途径已成为人们必须思考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道德冷漠现象的内涵和表现

(一)道德冷漠的内涵。道德冷漠是指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社会道德要求和他人痛苦,具备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道德主体却无动于衷、消极麻木的一种心理状态。道德冷漠并不是一般的情感冷漠,而是特指道德主体在面对现实情景提出的社会道德要求时没有同情没有行动,没有体验没有反应,体会不到道德的召唤,意识不到他人需要的一种背离正常道德关系的心理状态。当这种心理状态弥漫为普遍的社会道德心态时,就会引起道德敏感性丧失、道德关系中断、社会道德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而这种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会使道德实践功能的正常发挥遭遇阻力,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道德冷漠脱离了正常的道德关系,折射出的是人际道德关系上的疏远和隔膜,是道德主体道德敏感缺乏,也是温情匮乏引起的“低社会行为”。

(二)道德冷漠的表现。第一,道德敏感缺失。道德敏感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道德问题(包括对善的领悟发现和对恶的反应感知),并对现实生活“进行道德考量”的能力。道德敏感通过对道德行为的心理体念,伸张正义、鞭挞邪恶、践行良善,维护正常的道德秩序。缺乏道德敏感的人不仅丧失了对现实世界的道德感受能力,而且还丧失了体悟正义、善良的能力。第二,道德勇气的匮乏。真正的道德行为体现着真正的道德勇气。面对邪恶,人不应该让步而应勇敢地反抗,道德实践呼唤着对恶进行判断、抗争的道德行为。面对丑恶现象,道德冷漠削弱了人们道义上的勇气和担当,导致人们在道德实践上的懦弱。第三,道德道义感的丧失。有道德必然有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是道德是非感和道义感的基础。道义感是在道德是非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不可推卸的道义或情感。因道德无知或道德勇气匮乏,道德冷漠会使人难以将内心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导致道义感丧失、道德实践不作为。

道德冷漠会使人堕入不思考是非善恶、丧失与恶的现象进行抗争的勇气、人际道德关系隔膜、道德规范失效等“平庸之恶”,致使道德主体在面对道德义务时默许、纵容、参与非道德甚至是反道德行为。

二、道德冷漠现象的归因

(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原因是道德冷漠产生的现实土壤。随着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原本以地域及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熟人社会”被瓦解,对于亲属关系适用的道德伦理作用于非亲属关系时,其道德力量自然会不同等次地下降,情感淡漠、道德感缺失由此产生。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规律具有滞后性和自发性,会使市场处于盲目和无序的状态,“诚信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良好愿望”,以“看得见的手”——社会道德和法律修正市场自发功能的缺陷,纠正依靠利益维系的人际关系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前提条件。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并没有带来社会管理、民众素质和道德氛围的同步发展,相反,在“效率至上”的引导下,人们过分强调权利个性和个人利益,对社会责任、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强调不够,先进价值观与落后价值观并存,在物质利益的冲击下,“一切向钱看”的道德失范现象被视为时尚,受到人们的盲目追寻,见利忘义、自私自利不仅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持久性被破坏,而且还使经济活动失去人文价值的指引,见死不救、见义不为成为社会的常见现象,尤其是“经济人”理论被奉为行为准则时,道德关系蜕变为赤裸裸的功利关系,这为道德冷漠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二)道德信仰弱化是道德冷漠产生的文化动因。在市场经济利益机制冲击下,既有的生活泛型被打破,原有的道德规范逐渐式微,原有的道德信念被瓦解,而新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信念尚未真正建立,相对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左右着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道德义愤越来越少,对不道德行为一味宽容,拒绝、否认道德的调节作用,致使道德领域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等道德虚无主义。道德信仰弱化纵容了社会丑恶现象,让原本善良的道德施助者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这是道德冷漠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道德回报机制不健全是道德冷漠产生的制度根源。道德回报以利益机制为杠杆,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给予奖赏或惩罚,调动人们履行道德责任的积极性,让履行道德义务的人不仅可以获得物质补偿,而且还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如果说履行道德责任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如果履行道德责任的人感到不幸福或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就会引发个体的动力不足,履行道德责任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建立赏罚分明的道德回报机制,将履行道德责任转化为内心自觉行动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当前,由于道德回报机制不健全,不仅使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道德风险不断增加,而且还造成了“德福一致”奖惩机制严重失灵,见义勇为的英雄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道德回报,反而还要承受“流血又流泪”的悲痛,这必将助长社会道德冷漠现象。

三、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

(一)加强道德教育,重树道德信仰,为消除道德冷漠奠定思想基础。道德教育的失效和失败是造成道德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道德冷漠的重要因素,因此,消除道德冷漠的现实途径在于加强道德教育,重树人们的道德信仰。首先,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模式,应从细微处入手,对不同道德教育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是提升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方法。其次,完善道德教育手段,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良好的道德教育不仅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且还必须落脚于个体的现实生活。可以说,道德教育只有“接地气”,只有真正走入现实生活,才能“凝神聚气”,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因此,道德教育者应不断完善道德教育手段,与教育对象平等地进行交流与对话,达到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目的,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为消除道德冷漠打下群众基础。社会公德作为一种底线伦理,能够超越个人利益和直接功利目的,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人们必须承担的义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培育社会公共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和社会的向心力,是消除道德冷漠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应开放公共生活,使公民在公共生活实践中感受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休戚相关,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建立健全道德回报机制,为消除道德冷漠提供制度保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相互信赖、相互依恋的人际关系反映的是人们渴望“被尊重”“被需要”,而非“被伤害”“被忽略”的真实心理,这使人们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浓厚的人性色彩。但一旦这种“被需要”“被尊重”的心理被伤害、被忽略,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分离、道德冷漠甚至是道德沦丧。因此,建立一个道德的人心向善的社会,不仅需要依靠道德本身的力量,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道德回报机制,以外在的强制力激发人们的意志力,标本兼治。首先,建立赏罚分明的道德回报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与利益取向多元化,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多元价值氛围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主流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单纯依靠精神鼓励的道德回报方式显得苍白,因此,建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道德回报机制,以丰富多样的回报手段,抑制恶的行为和情感的产生,激发民众的向善决心。其次,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制度和法律。道德作为一种软约束,对人的约束力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加强道德立法,以法律制度来保证道德规范的实施,鼓励见义勇为的善行,抑制违背道德义务的恶行。最后,完善道德舆论监督机制。加强舆论导向,依靠社会舆论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发挥对人们行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社会成员践行道德规范提供舆论环境。

道德冷漠是对他者的漠视,败坏了社会风气,阻碍了社会和谐,不仅不利于人们在差异中共存,而且还严重威胁整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我们必须切除道德冷漠这根病态神经,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

[1]舒毅彪.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5).

[2]崔雪茹,黄汉杰.社会转型期道德冷漠的原因及其制度规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3]马丽萍.论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葛晨红.“道德冷漠”及社会道德问题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12(2).

G718.5

A

1673-0046(2016)7-0088-02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冷漠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突然之间
东霞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回答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