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影响

2016-02-13 15:45:40介金嵘
天中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雅王安石诗经

介金嵘



《诗经》学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影响

介金嵘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王安石的《诗经》学思想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无论是其诗歌的形式、内容、题材还是语言风格都受到《诗经》学的深刻影响。经学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使得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中显示出经世致用的诗学观与自然典雅、平实古朴的艺术风格,而王氏这种带有经学特色的诗学观念与诗歌风格对宋代诗风的形成影响巨大。

王安石;《诗经》学;诗歌创作;宋诗

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学家、诗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宋代诗风的确立贡献良多。

王安石诗歌的艺术风格以其熙宁九年罢相退居江宁为分割点,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诗歌以议论、说理、用典见长,多抒情述志之作。政治家与社会改革家的身份使其注重文学的经世致用,“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要之以适用为本”[1]44,于是除了抒情述志诗外,王安石还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臧否时政的社会政治诗与咏史怀古诗。反映社会现实与表达政治见解的诗作自然是以描写现实、直抒胸臆为多,偏于质朴直露往往不可避免。叶梦得评价王氏早期诗歌道:“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2]419后期由于变法失败,王安石开始远离政治,流连于山水田园,重视诗歌的文学性胜过诗歌的实用性,创作题材也从政治转为写景咏物,艺术手法也更加圆熟,议论说理减少,用典炼字越发精研工稳,浑然一体,意味隽永。叶梦得对其晚期诗歌评价为:“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2]406

一、王安石的《诗经》学思想

王安石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变化不但受其政治家身份的影响,还受其经学家身份的影响。王安石是我国北宋著名的经学家,曾与门人弟子一起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合称《三经新义》。《三经新义》于熙宁八年六月成书,之后“赐之太学,颁布天下”,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与学校的教科书,“天下号曰‘新义’”,“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3]10550。《诗经新义》作为其中一部重要著作,训解义理“一字一句如有未安,必加点窜,再令修改,如安石意”[4]6565,可见王安石对《诗经》经义训诂可谓字斟句酌。王安石自己也在为《诗经新义》所作序中曰:“《诗》三百十一篇,其义具存,其辞亡者,六篇而已。上既使臣雱训其辞,又命臣某等训其义。”[1]427又王安石《论改诗义札子》曰:“臣子雱奉圣旨撰进经义,臣以当备圣览,故一二经臣手,乃敢奏御。”[5]460这些皆可证明《诗经新义》的义理阐发确乎出自王安石之手。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王安石对《诗经》文本与经义研究颇深,《诗经新义》可说是其《诗经》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诗经新义》中可以看到王安石有一套成体系的《诗》学思想。他认为《诗经》是往圣先贤的遗言,其中蕴含着立身与治国之道:“《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考其言之文,君子以兴焉。循其道之序,圣人以成焉。”[1]427并且认为《诗经》的排序也是大有深意的:“惟其序善恶以示万世,不以尊卑小大之为后先,而取礼之言以为经,此所以乱臣贼子知惧,而天下劝焉。”[6]123即圣人以善恶为序编排《诗经》,使其成为一个道德范本,赋予其道德教化的作用,可以垂范“万世”,使“乱臣贼子知惧”,达到“天下劝”的目的。《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着社会功能,《诗大序》把它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强调了《诗经》的教化、讽谏功能,将其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自汉以降如此阐释《诗经》已经成为传统。这一传统也为王安石所继承,他将对《诗经》的注解与其变法思想相结合,在《诗序》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引申,结合现实需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观点,希望以此来达到规范世人思想从而改变世风的目的。

二、《诗经》学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影响

对《诗经》研究用力如此之深,王安石的《诗经》学思想对其诗歌创作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7]6王安石把诗歌视为发言述志的工具,他反对宋初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空洞浮艳的靡弱文风,认为“杨、刘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源,靡靡然穷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黼黻之序,其属情藉事,不可考据也”[1]431。他批评西昆体的诗作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不遵守文章自然的创作规律,抒情没有真情实感,用事也没有实际所指。与之相反,王安石用诗歌抒发其政治理想、人生抱负,写下了许多抒情述志诗。并且,其经世致用的《诗》学观反映在诗歌创作中,造就了其重写实、重实用的诗风和对现实性题材的偏向。所以王安石的诗歌特别是早期诗歌中多有反映社会现实、讨论政治得失的社会政治诗与咏史怀古诗。

除了题材的选择之外,《诗经》对王安石诗歌的影响还体现在具体的创作上。因为王安石对《诗经》研究甚深,对文本与诗义可谓烂熟于心,所以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诗经》的语言、典故或诗义,这种情况在王安石的诗歌中非常普遍。《诗经》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用典、语言风格、诗歌形式三个方面。

(一) 王安石作诗喜用典,善用典

王安石诗作中经常直接使用《诗经》的篇名或《诗经》中的事例典故。同一首诗中使用《诗经》篇名最多的当属《杂咏八首》其六:“《关雎》后之淑,《棫朴》王之明。《兔罝》尚好德,况乃公与卿。所以彼《行苇》,敦然遂其生。谁能弦且歌,为我发古声。”[1]564一首诗里即提到了《诗经》中《周南 · 关雎》《大雅 · 棫朴》《周南 · 兔罝》《大雅 · 行苇》等诗名,并借原诗的诗意来赞颂古之王侯后妃乃至平民百姓皆有美德。再如《次韵吴冲卿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周南《麟趾》圣人风,未有《驺虞》系召公。雅颂兼陈为四始,笙歌合奏以三终。”[5]233此诗提到了《周南 · 麟之趾》与《召南 · 驺虞》两篇诗,并讨论了《诗经》的体例。《酴醾金沙二花合发》:“疑此冶容《诗》所忌,故将《樛木》比《绸缪》。”[1]825提到了《樛木》与《绸缪》两篇诗名,但究其诗义应是使用二词原意,“樛木”意指下曲之木,“绸缪”指紧密缠缚貌,酴醾、金沙二花皆为攀缘植物,这句诗即是形容此二花攀附于下垂树木之貌。他的另一首诗《示安大师》中“踞堂俯视何所有,窈窕樛木垂榠樝”[1]515一句与此相近。《寓言十五首之二》:“周公歌《七月》,耕稼乃王术。宣王追祖宗,考牧与宫室。《甘棠》能听讼,召伯圣人匹。后生论常高,于世复何实。”[1]568用《七月》与《甘棠》两篇的诗名,歌颂了周公与召伯的勤政爱民。同样使用了《七月》篇名的诗句还有《省兵》:“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1]578再如《强起》“昧旦圣所勉,齐诗有《鸡鸣》”[5]172一句,不仅用了《齐风 · 鸡鸣》的篇名,还运用诗意,用圣人事迹来勉励自己早起。

未直接引用诗名但运用了《诗经》典故的诗亦有不少。如《杂咏八首》其七:“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农时惮烦民,听讼甘棠下。嗟今千室长,已耻问耕稼。弹琴高堂上,欲以世为化。”[1]564《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萧萧东堂竹,异日留息偃。无恩被南国,疑此行当翦。”[1]567以上两诗都用了《召南 · 甘棠》召公于甘棠下听讼,人民怀之不翦其树的典故。《宣州府君丧过金陵》:“百年难尽此身悲,眼入春风祗涕洟。花发鸟啼皆有思,忍寻棠棣鹡鸰诗。”[1]742这首诗是王安石为悼念长兄王安仁所作,其中“棠棣”“鹡鸰”典出《小雅 · 常棣》篇,“棠棣鹡鸰诗”即代指此诗,而《小雅 · 常棣》正是一首讲述兄弟之情的诗。

(二) 王安石诗作具有“古雅”的语言风格

在语言风格上,王安石作诗经常使用《诗经》中的词汇,模仿、化用《诗经》中的语句,因而其诗作具有“古雅”的语言风格。

王安石诗作中使用《诗经》词汇,最为明显的是使用叠词。如《四皓二首》其一:“四皓秦汉时,招招莫能致……谷广水涣涣,山长云泄泄。”[8]37“招招”出自《邶风 · 匏有苦叶》“招招舟子”,“涣涣”出自《郑风 · 溱洧》“方涣涣兮”,“泄泄”一词在《诗经》中有三处,此处当取自《魏风 · 十亩之间》“桑者泄泄兮”,因王安石在《诗经新义》中对此“泄泄”的解释为“舒而不迫”[6]83,正适合描写山中流云舒缓的形态。又如《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四十韵》中“精神去亹亹,气象来渐渐”[1]460二句,“亹亹”出自《大雅 · 文王》“亹亹文王”,“亹亹”形容人时为勤勉不倦貌,在此诗中应为形容山势连绵不绝之貌;“渐渐”则出自《小雅 · 渐渐之石》,意为山石高峻之貌,此处形容九华山之气象宏伟。王晋光曾做过统计:“王安石在诗里所用的254个叠字词,有80个与《诗经》有关。”[9]95

除叠词外,王安石在诗中使用的《诗经》词汇还有很多,比如前文出现过的《强起》“昧旦圣所勉”[5]172一句中的“昧旦”即出自《郑风 · 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再如《张明甫至宿明日遂行》“漂摇将安往,税驾止一昔”[1]492中的“漂摇”出自《豳风 · 鸱鸮》“风雨所漂摇”,“税驾”出自《召南 · 甘棠》“召伯所说”,“说”即“税”,是停留之意。还有《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四十韵》“移船傍苍蒹”[1]460一句中“苍蒹”一词本自《秦风 · 蒹葭》“蒹葭苍苍”。再有“会合尚凄其”[1]495一句中的“凄其”出自《邶风 · 绿衣》“凄其以风”。而“回首成差池”[5]139“奈何由差池”[1]488中的“差池”,往往被认为是出自《邶风 · 燕燕》中的“差池其羽”。“差池其羽”中的“差池”是参差不齐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差错、意外之意,这一词汇到北宋时已颇为常用,王氏应是只将其作一成词而用之,并非有意化用《诗经》中的语典。

王安石化用《诗经》中语句的有《张明甫至宿明日遂行》“寤言且勿寐,庶以永今夕”[1]492,其中“寤言且勿寐”系化用《邶风 · 终风》“寤言不寐”;“庶以永今夕”化用《小雅 · 白驹》“以永今夕”;《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谁当执其咎”[1]477化用《小雅 · 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答扬州刘原甫》“哿矣哀此民”[1]480化用《小雅 · 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独”;《次俞秀老韵》“暮年甘与子同袍”[1]613化用《秦风 ·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游杭州圣果寺》“身在水中央”[1]680化用《秦风 · 蒹葭》“宛在水中央”;《诗奉送觉之奉使东川》“三秋不见每惓惓”[5]255化用《王风 · 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和圣俞农具诗十五 · 牛衣》“无衣与卒岁”[1]472化用《豳风 · 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 在诗歌形式上,王安石还模仿《诗经》的句式、风格创作四言诗

王安石现存的四言诗有《示杨德逢》《云之祁祁答董传》《仓颉》《猎较诗》《新田诗》《潭州新学诗》等,结构、语言、风格皆与《诗经》神似,用语也多直用或化用《诗经》《周易》等经书中的语句,读来古雅隽永,几可乱真。

如《示杨德逢》:

我行其野,春日迟迟。有菀者柳,在水之湄。有鸣仓庚,岂曰不时。

求其友声,颉之颃之。嗟我怀人,何日忘之。六日不詹,方何为期。

期逝不至,我心西悲。跂予望之,其室则迩。壹者之来,我心则喜。

我之怀矣,升彼虚矣。爱而不见,云何吁矣。[10]26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居于金陵时的邻居与好友,王安石经常写诗请他鉴赏。这首《示杨德逢》是一首集句诗,当属文字游戏之作,诗中直接使用了大量的《诗经》原句,接合而成一首全新的四言诗。如“我行其野”出自《小雅 · 我行其野》,“有菀者柳”出自《小雅 · 菀柳》,“春日迟迟”“有鸣仓庚”出自《邶风 · 七月》,“在水之湄”出自《秦风 · 蒹葭》,“岂曰不时”出自《小雅 · 十月之交》,“求其友声”出自《小雅 · 伐木》,“颉之颃之”出自《邶风 · 燕燕》,“嗟我怀人”“云何吁矣”出自《周南 · 卷耳》,“何日忘之”出自《小雅 · 隰桑》,“六日不詹”出自《小雅 · 采绿》,“方何为期”出自《秦风 · 小戎》,“期逝不至”出自《小雅 · 杕杜》,“我心西悲”出自《豳风 · 东山》,“跂予望之”出自《卫风 · 河广》,“其室则迩”出自《郑风 · 东门之墠》,“壹者之来”出自《小雅 · 何人斯》,“我心则喜”出自《小雅 · 菁菁者莪》,“我之怀矣”出自《邶风 · 雄雉》,“升彼虚矣”出自《鄘风 · 定之方中》,“爱而不见”出自《邶风 · 静女》。全诗一共22句,全用《诗经》原文,整首诗读下来意义连贯,环环相扣,拼合毫不突兀,有浑然一体之感,放在《诗经》中几可乱真。

再如《云之祁祁答董传》:

云之祁祁,或雨于渊。苗之翘翘,或槁于田。

云之祁祁,或雨于野。有槁于田,岂不自我。

荟兮其隮,其在西郊。匪我为之,我歌且谣。

蔚兮其复,南山之侧。我歌且谣,维以育德。[1]481

明显可以看出,该诗化用了《小雅 · 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祁祁”,《曹风 · 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魏风 · 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等诗句。并且还采用了《诗经》中常见的“或某于某”的句式,以及“岂不”“匪我”“维以”等常用词语,古意盎然,绝类《诗经》。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王安石对《诗经》中的典故信手拈来,化用《诗经》中的词句圆熟自然,如撒盐入雪不着痕迹,由此可见王安石对《诗经》体会之深、玩味之熟。

三、王安石诗歌对宋代诗风的影响

当然,《诗经》只是对王安石的诗歌创作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清人吴德旋曰:“古来博洽而不为积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11]21王安石素以学问广博著称,他在《答曾子固书》中说道:“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5]79治经如此,作诗亦然,王安石作诗善于吸收丰富的素材,经史子集、前人诗文、方志传说、佛经神话无所不包,几乎诗诗有典,字字有来处。难能可贵的是,王氏虽然用典多,却能不落窠臼,精切自然,甚或自出新解,点石成金。《蔡宽夫诗话》曰:“荆公尝云:‘诗家病使事太多,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虽工何益?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12]419可见王氏主张用典是为了发明诗义描摹情态,而非如西昆派诗作般“多用故事,乃至于语僻难晓”[13]1039,机械地堆砌典故而缺乏真情实感。

当然,王氏作诗用事多用典繁,好化用前人诗语,也不免有炫学之嫌,但因为其才华而得以“不为积书所累”,这正符合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批评道:“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14]26“奇特解会”是禅家语,此处之“作奇特解会”可以理解为“自出己意”地将陈语俗典翻陈出新,即是以“才学为诗”。而王安石诗歌散文化、好议论的特点,正是“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代表。开宋诗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三者之端,王安石可称先导。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说:“荆公之诗,实导江西派之先河,而开有宋一代风气。”[15]320王安石诗对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的影响历来为学界所公认。“山谷为江西派之祖,其特色在拗硬深窈生气远出,然此体实开自荆公,山谷则尽其所长而光大之也。”[15]321确实如此,黄庭坚继承了王安石用典繁多、法度森严、“文字为诗”“议论为诗”的艺术特色,并发扬了其翻陈出新、化用诗句的创作方式,将其总结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从而奠定了江西派注重说理、力求新奇、琢炼工巧、法度森严的特征,最终影响了有宋一代,促成了宋代诗歌理性化、“以才学为诗”特征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唐武标,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M]//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6] 程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二)——诗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 · 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宋]王安石.王荆公诗注补笺[M].李之亮,编.成都:巴蜀书社,2002.

[9] 王晋光.王安石诗技巧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 张福清.宋代集句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1] [清]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M].吕璜,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2]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14] [宋]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5] 梁启超.王安石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杨宁〕

The Influence of theStudy on Wang An-shi’s Poetry Creation

JIE Jin-ro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Wang An-shi’s ideas ofinfluence his poetry writing from the aspect of form, content, subject matter to language style. The double identity of a classics scientist and a writer makes Wang An-shi displays both Confucianism and elegant artistic style in his poetry, which deeply influ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poetry.

Wang An-shi; The study of the; Poetry creation; Song poetry

I207.22

A

1006−5261(2016)06−0075−04

2016-04-05

介金嵘(1989―),女,河南郑州人,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小雅王安石诗经
初夏即事
元日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小说月报(2022年5期)2022-07-02 06:44:02
诗经
天津诗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科学与财富(2017年9期)2017-06-09 10:34:31
小雅山房
宝藏(2017年3期)2017-05-09 03:21:53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