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向度

2016-02-13 15:45罗华丽
天中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辅导工作

罗华丽



群众路线: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向度

罗华丽1, 2

(1. 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2.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与高校学生工作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高校学生工作要以群众路线为指引,从增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热忱等方面入手,践行群众路线,切实增进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群众路线;高校学生工作;实践向度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重要法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真谛和精髓。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理念,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工作,与每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切身利益、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是直接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工作,更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大学生是人民群众中受教育水平高、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体,群众路线与高校学生工作有着天然的、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都统一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以教育人、帮助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指向,而且群众路线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思想基础,为之提供动力源泉,是其重要的方法保障。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总体上是有成效的,但在实际中还存在不足:重管理学生,轻服务学生;重约束学生,轻发展学生;重教师管理主体,轻学生管理主体;重专职教育,轻全员教育;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重事务管理,轻学术研究;重上传下达,轻情理交融;重整体稳定,轻发展创新;重两头学生,轻中间学生;重整体性教育,轻个性化指导;重结果教育,轻过程教育;工作偏行政化,功利倾向时有抬头。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显然与党的群众路线严重相悖,长此下去,势必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在此,高校迫切需要深入贯彻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扭转学生工作传统的惯性思维,以崭新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为依托,开拓出一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新型学生工作路线,切实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可以尝试从如下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增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热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道出了热爱对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重要作用。陶行知也有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1]14可见,只有对学生投入发自肺腑的感情,才能真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做到以心换心,让他们信其道,亲其师;也才能激发学生工作者自身的工作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便遭遇困难挫折,也能“衣带渐宽终不悔”。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高校学生工作责任大、任务重,日常事务又千头万绪、繁重琐碎,工作人员“白加黑”“24小时待命”,可谓是站立在“火山口”上工作。如果缺乏对学生工作的满腔热爱和热情,对待工作就容易搪塞推诿,敷衍了事,漠视学生的需求和利益,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合理诉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难以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制定规章制度,更别说很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发展。这样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工作者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很容易出现迷茫、焦虑、动力不足等问题,久而久之对工作疲于应付、消极懈怠,甚至患上“职业倦怠症”。一线辅导员流动性过大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相反,如果对学生工作有了真感情,就会甘于奉献,乐于吃苦,就会全身心投入,不计回报,千方百计地贴近学生生活,想方设法地融入学生之中,知学生冷暖,解学生忧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学生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爱是具有磁铁效应的,在这种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双向互动中,学生工作者自然而然就能赢得学生的认可,获得学生的拥护,其自身在这一深入学生的历练过程中,也会逐渐淡定笃实,凤凰涅槃,把学生工作看作安身立命之本,更视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光辉事业,并自觉朝着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道路上奋力迈进,从而使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不断开创高校学生工作新局面。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提升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意识和水平

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教育理事会早在1937年就确立了以形成“完整的人”为主要目标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并以该理念为基础,建立了被教育界大力推崇的名为“学生发展”的新型学生工作操作模式。教育是前提,管理是手段,服务是内容,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为了落实这种教育理念,目前的学生工作应当有所改变。首先,要把精气神聚焦到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的发展上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绞尽脑汁为学生发展创条件、搭平台。过去学生工作往往单纯追求“个人业绩”和“仕途发展”,具有功利化、行政化倾向,因此片面注重维护校园稳定,仅仅以学生不出事为最高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围追堵截、消防灭火”上,用“一万”的精力来做“万一”的事情,忽略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令学生工作队伍也陷入了突击队、消防队的尴尬境遇。这样的学生工作必须加以改变。其次,要广泛深入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和诉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791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认清本质、把握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工作,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再次,要多渠道、多层次地采取措施贯彻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从硬件角度看,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大到住宿条件、课堂体育设施,小到饭堂伙食、环境卫生,要防微杜渐,以“学生满不满意,学生高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从软件角度看,要以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奖励资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为强有力抓手,规划设计好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实际采取分层次教育,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紧密契合学生内在需求,激发学生内在成长动力,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位学生获得身心和谐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最后,学生工作队伍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发展。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师的这桶水最好是时时流淌的新鲜自来水,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回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要通过承担相关课程、开展相关学术研讨研究、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国内外交流考察培训深造、挂职锻炼等方式,夯实学识功底,增强理论素养,提高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增强学生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面谈、开班会、课堂讲授、讲座等单向信息传播与交流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传统路径。而今微信、微博、博客、手机报、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强势来袭,成为大学生应用最广泛、受众最多的传播媒介,高校学生工作要适时转变,下功夫研究新媒体的特质和规律,主动融入新媒体,利用新媒体便捷、丰富、多样、互动、跨时空、受众广泛的优势,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积极开拓学生工作的新媒体阵地,并掌握主导权和主动权,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同时巧妙地引导网络负面思想、言论和情绪,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使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更及时、更直接、更深入、更具有感染力。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有句名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3]139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的主体。所谓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性、自主能动性和创造的特性”[4]30。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是衡量人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90后”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主体性人格、主体性能力有了显著增强,高校学生工作必须“一切依靠学生”,没有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学生工作将失去坚实的依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汲取他们身上的聪明智慧,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要一改过去的习惯性思维和做法,如改变仅仅视学生为被动消极的受教育者、受管理者的思维,改变偏重条条框框的制度约束,偏重生搬硬套的行为管制等。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告诫过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5]150为此,首先,教育者要放下架子,让学生成为自己事务的“管理者”;要严格执行《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畅通学校和学生的沟通渠道,激发学生民主参与的热情,建构各种平台,让他们表现和表达意愿、反映诉求,以展示和发现学生的智慧和力量,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具体做法可以是:凡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的规章制度、重大举措,如奖助贷勤、违纪处分、宿舍调整、课程改革、党员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等,在决策前,都要以问卷调查、座谈会、工作信箱邮箱、微博微信、个别谈话等方式,充分征求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之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凡涉及学生的相关工作机构,如“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等,要吸纳一定数量的由学生民主推选上来的学生代表参加。包括学生工作在内的校务工作,要常态化地接受全体学生的民主监督,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并以此增强学生工作的透明度、参与度、认可度,从而提升工作效能,实现高校学生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双赢”。其次,要多途径、多渠道引导学生自教自律。陶行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208大学生只有从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其主体性发展才算真正落到实处。

四、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靠学生工作队伍单打独斗、孤军奋战,要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才能收到实效。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深刻阐明了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彻底扭转过去认为“高校学生工作仅仅是学生工作队伍人员的专利”的错误观念,转变少数专任教师存在的教育与育人“两张皮”现象,转变少数机关管理干部身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作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调动起广大专业教师、干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学识素养高、与社会联系紧密、管理经验丰富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以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起到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将育人工作延伸到专职学生工作队伍人员难以发挥作用的环节和领域中。具体做法上还可以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做导师,负责指导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的少量学生(一般不超过10个),从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环节全程给予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重视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朋辈教育兴起于欧美、香港地区,现在国内高校也在推广,收效显著。它分为在校生朋辈教育和毕业校友朋辈教育两种。在校生朋辈教育秉承“朋辈互助、助人自助”的理念,牢牢抓住了大学生的特征,朋辈之间因年龄相仿,在价值观、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很多相似性,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更容易成为效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而毕业校友朋辈教育是充分挖掘优秀校友资源的举措,它凝聚了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谊,利用在校生对校友工作和创业的浓厚兴趣,搭建平台,开展交流沟通、引导教育工作。朋辈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广泛深入地开展,可以为高校学生工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五、扎实推进辅导员个性化深度辅导

个性化深度辅导是高校学生工作面向全体,覆盖每一个学生,实现“为了一切的学生”目标的有力抓手。2009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开始在北京高校中大力推进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明确要求“每名学生每年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所谓个性化深度辅导,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王民忠指出:“就是在深入、动态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以及生活等方面问题的过程。”[7]它要求辅导员因材施教,加强和普及个性化、一对一的指导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育、引导、关爱和帮助。这项举措旨在提升学生工作精细化水平,克服当前学生工作中存在的“抓两头,放中间”“批量式”“班会式”工作模式的弊端,积极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趋势,应对个性化发展和个体价值实现的需求日趋强烈的趋势。大学生群体的构成总体上是呈纺锤形的,先进分子和后进分子都只占少数,中间才是群体的大多数。抓先进骨干的带头作用和关注后进问题学生,这本身没错,但是把时间精力都消耗在只抓两头上,就容易忽视了为数众多的中间学生的深层次的需求和发展,这对中间学生明显有失公允。而且,即使在对两头学生的教育中,也存在持续关注欠缺、深入互动不足的通病。要扎实有效地推进个性化深度辅导,就要求辅导员多走出办公室,多开展“一线工作法”,深入学生宿舍、课堂、饭堂等,针对每一位大学生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记录,以平等真诚的情感叩开学生心扉,多渠道掌握辅导对象的全面信息,反复推敲,找准恰当的切入点,然后选择合适的时空,与辅导对象共同制定契合他实际特点的辅导提纲。采取面对面交流、网络互动沟通、实践体验、渗透式、陶冶式等教育方法开展深度辅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不能期望每年对每名学生开展一次深度辅导就能够解决学生的全部实际问题,辅导员要在深度辅导后开展必要的跟进教育,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指导学生提高相关能力素质,开展针对性的主体教育,积极收集反馈信息等。同时,辅导员自身要不断总结、归纳、反思、改进,以此来巩固深度辅导的效果。当然,学校层面要从辅导人员配备、辅导的能力素质提升、辅导的培训交流、辅导的考核奖励等方面健全机制,形成系统完备的深度辅导工作体系,以引导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毛泽东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1991.

[6]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 王民忠.辅导员要努力提高开展深度辅导的能力[J].北京教育:德育版,2010(2).

〔责任编辑 叶厚隽〕

Mass Line: the Practice-orientated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Work

LUO Hua-li1, 2

(1.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2.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The mass line is the fundamental working route of the Party. 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ass line and 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 should be guided by mass line. Enhancing the work enthusiasm and practicing the mass line can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work.

mass line;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 practice orientation

D64

A

1006−5261(2016)06−0027−04

2016-04-11

罗华丽(1978―),女,湖南隆回人,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辅导工作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不工作,爽飞了?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选工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