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文 陈越
解码杭州新经济的活力之源
怡文 陈越
经济新常态下,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产业链的创新型经济生态。在杭州,政府通过平台空间的打造、引导政策的实施、配套服务的完善,以环境托起平台、以平台集聚要素、以要素催生创新,一个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杭州,一座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城市。“这里传承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创新精神,这里孕育了阿里巴巴等享誉世界的知名公司,这里打造了引领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这里集聚了国内外心怀梦想的创客,这里落地了众多的改革试点,这里串起了驱动发展的创新走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杭州以一流的政府服务环境和最优的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的优势和特色,吸引全球创新要素、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源源不断聚集杭州。杭州入选“中国十大创新生态城市”,被评为“中国大陆最宜创业城市”之一,在创业创新高地上竖起了“杭州标杆”,成就了新经济的“杭州现象”。
互联网时代经济的一大创新形态是平台经济。近年来,杭州围绕创新驱动,以超常规举措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建设特色小镇、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做大孵化器体量,短时间内形成了一批出色的众创空间与特色小镇品牌。“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活而新”“聚而合”的小镇已成为杭州新经济发展的爆发点,如山南基金小镇集聚了各类金融机构890家、管理资产规模已达5260亿元,梦想小镇吸引了国内外700多个互联网创业团队、7000多名创业者落户,云栖小镇则聚集了各类涉云企业220家,形成了“云基础+平台+基础创新+基金+人才”的产业生态。同时,“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在杭州已经遍地开花,从国内“跟跑”到走向“领跑”,开启了众创空间的“杭州模式”。目前杭州入编在册的众创空间超过100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4家(约占全国总量的1/10),孵化总面积233.26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9000多家。
从特色小镇和众创空间等“双创”“空间体系”到构建孵化器等“服务平台”,加速打造的“创新平台和众创生态圈”推动着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和资源加速聚合,形成了杭州特有的全域创新生态圈。未来5年,杭州将打造更有集聚力、支撑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片、多园多点”建设,规划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钱塘江生态经济带、运河湖滨高端商务带、钱塘江金融港湾、杭州空港经济区,其中按照规划5年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将集聚30万创业创新人才、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主引擎;规划培育建设特色小镇100个、市级众创空间100家、各类服务载体500家,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形成创新创业共同体。
人才是支撑创新的第一资源,是驱动创新的的核心要素,而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近年来,杭州坚定走人才强市的引领发展之路,围绕“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这个根本,创新政策供给,海纳天下英才。杭州通过实施全球引才“521”计划、“115”引智计划、钱江特聘专家计划、131人才培育计划等,不断做大人才总量。2015年初,杭州重磅出台“人才新政27条”,内容涵盖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居留落户、教育医疗、人才住房、社会保障等,该新政被誉为国内领先、分量最重的人才政策。其中特别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府最高可给予500万元的资助、领军型团队项目最高给予2000万元资助,对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助。杭州还专门出台《关于当好“店小二”优化人才服务的意见》《杭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实施细则》等。近5年杭州新增人才48.15万人(目前人才总量为210万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86名(目前为307名),聘请各类外国专家4万人次,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
杭州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已从“概念”落实到实践,成为国内继“北上深”之后的又一人才高地,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人才工作水平跻身全国重要城市第一方阵,同时杭州连续六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已逐步成为国际顶尖人才回流的高地。从今年开始,新一轮的“521”引才计划开始启动。未来5年杭州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万名,引进和培育国内外顶尖人才2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500名,到2020年全市各类科技创业者超过3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人才总量达到250万人。
杭州不只是“电子商务之都”,它已迅速成为国内创业的高地。创业主体从“小众”到“大众”,创业活动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创业服务从政府为主到市场发力。杭州已拥有近百家创业园区和创业服务机构,自2013年起累计创立的创业项目数量以年均32.4%的增长率增加,超过北京(30.2%)、上海(27.1%)、深圳(29.3%),成为全国创业项目增长最快的城市。2015年,杭州创业活动全年达到1650场,日均4.5场,仅次于北京的日均11场、深圳的日均4.6场。2015年有公开披露的创业项目共计1364个,其中503个项目获得融资,占比37%,与上海持平、高于深圳的31%。杭州已成为创业圈公认的“中国创业最火热的城市”,在“2015中国最佳创业城市”排行榜中,杭州仅次于北上深第一梯队。
“互联网+”时代,杭州是一个筑梦的城市。在这片沃土,长出了世界级公司阿里巴巴这棵大树,而且枝繁叶茂的阿里巴巴又为一批批互联网创业公司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养料,衍生出来的一家家“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不少已经成为了独角兽企业。在艾瑞咨询《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TOP300》排行中,杭州有18家入围,成为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第四大独角兽企业集中地区。在杭州,不仅有从阿里巴巴出来创业的阿里系,还有以浙大为代表的高校系、“千人计划”人才为代表的海归系以及以创二代、新生代为代表的新浙商系,“精英创业”“人才创业”“草根创业”各显神通,一个创新包容的创业生态圈正在形成。2015年杭州市新设立企业62998户,新增注册资本额达4529.45亿元,同比增长56.9%。到今年6月底,杭州每千人企业拥有数达43.95户,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99万家新企业创立,增长38.6%。杭州正在全力打造国际化创业生态系统,目标是到2020年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成为创业者向往的“天堂”。
作为创新创业链条的关键一环,资本的注入举足轻重。这些年,杭州不断强化财政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构建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市场资金为主体、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无缝对接的融资服务体系,撬动各方资金向创业创新集聚。杭州市政府先后出资成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蒲公英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美国硅谷引导基金、文创投资引导基金等众多引导基金,创投引导基金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政府引导基金”。截至2016年6月末,杭州市创投引导基金已累计引进合作基金40家,基金规模达56亿元。杭州还先后设立了高科技担保资金、中小企业周转资金和推动辖内的银行设立科技支行、文创支行,已形成了“财政资助-政策担保-科技贷款-还贷周转-天使基金-引导基金-上市培育”的融资服务链,不断在创新金融服务、优化融资方式上下功夫,为创业创新注入源泉。
也正是看好杭州不断变浓的创业氛围、不断增多的创业项目,近年杭州风投机构云集,创业投资活跃度很高。目前杭州已聚集400余家各类投资机构,造就了发达的创业融资体系。如2015年IDG资本在杭州设立其在中国的第六间办公室,而此前IDG资本在杭州已经投资了蘑菇街、贝贝网、挖财、铜板街、同盾科技等创业公司。也就在2015年,网商银行、浙民投等新兴金融机构陆续落户杭州。自2013年以来,杭州公开披露的获融资项目年均增长率达到160%以上,而北京、上海、深圳的增长率分别为121%、119%、143%,杭州已成为国内最为火热的资本集聚高地,创业投资、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创新齐头并进且呈融合发展态势。
一个生态圈一场新变革,政府无疑是这场变革的制度供给主体。从创新平台的精心布局,到对高层次人才的招揽、创业资本的引入,杭州政府“有形之手”均在其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特别是抓住“两区”国家战略平台落地拥有更大的先行先试“特权”,不断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服务供给。获批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后,杭州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形成了“六体系两平台”为核心的一套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制度体系,跨境电商“杭州经验”获得国务院充分肯定和认可;在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制定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X”政策,《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堂”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陆续出台,并在杭州高新区率先落地“中关村“6+4”政策,以创新导向集成政策、精准施策。
而从“杭改十条”“科技创新30条”到“商事制度改革新九条”“人才新政27条”“创业就业新政27条”,杭州形成了支持创新创业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创造了制度供给的新优势。杭州围绕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积极践行“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全心全意当好“店小二”,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等改革,制度清单“加法”与权力清单“减法”的同步同频,换来创新活力的“乘法”,制度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