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锦梅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我国物流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对之策
史锦梅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落实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物流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而在供给侧改革中具有双向作用。文章分析了物流业在供给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希望通过加强物流设施标准化和推广现代化物流技术来加快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提高政府服务意识,降低制度性成本,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为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
新常态;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随着我国GDP快速增长,中国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经济增长奇迹。与此同时,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成员福利水平提高的新问题。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常态”发展理念,主动控制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同时提出优化经济结构,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表明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变化的准确研判以及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决策定力,显示了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绝对衡量指标,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长远性。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对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提出具体措施,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2016年1月27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又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具体措施。由此可以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落实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挥创新驱动的关键,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1]。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关注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从生产领域扩大有效供给,用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提高供给效率。具体而言,就是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保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的关键。在Y=C+I+G+NX恒等式中,长期依赖外贸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思路随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显不足,单一从末端控制的需求管理措施效果甚微[2]。高耗能产业供给过剩,大量有效需求流向海外市场,致使我国供给和需求处于结构性失衡状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供需错位”、全方位发挥“四驾马车”作用的关键。应按照市场导向规范政府权力,使政府购买(G)更多地用在社会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为企业转型和升级提供良好服务与政策支持。通过对经济发展新方向的前瞻性预测,引导私人投资(I)更好地转化为有效供给,不但影响消费(C),还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和加速原理增加总需求。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连通欧亚大陆,开辟新的国际市场,强化外贸(NX)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消化国内产业的过剩产能,让中国先进技术和优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促进沿线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互惠互利。
(三)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区别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因信奉“萨伊定律”而否定经济危机发生。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凯恩斯理论诞生,凯恩斯提出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政府干预实行扩张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拉动总需求,走出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供给学派认为是因供给不足和需求过旺所致,因此反对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提出供给管理,希望政府降低赋税来降低企业成本,刺激供给量的增加。美国里根政府以供给学派理论为基础实行“经济复兴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理论是有区别的。首先,产生背景不同。供给学派是在经济已经发生“滞胀”背景下提出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形势而产生的被动改变;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改革创新。其次,作用路径和目的不同。供给学派的措施注重增加供给数量来满足旺盛的需求,对供给结构并不干涉;我国重在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注重的是供给质量和效率提高,通过有效供给满足和刺激需求。最后,政策导向不同。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单一的减轻赋税来实现企业成本降低,从而降低通膨胀率并增加供给;我国则是以“三去一补一降”的组合政策来实现目标。政策差异皆因国情不同所致。西方国家因市场经济发育成熟,企业在经营中已经具备良好的市场应变力和适应性,加之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政府只需降低企业赋税成本就可较好地提高总供给,满足总需求;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民营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同时国有企业仍存在以行政命令为指标的生产行为,市场应变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需要。所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单一政策难以奏效,既需政府降低企业赋税负担,又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在供给侧结构优化上给予指导,引导企业提供有效供给,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多元化的内生动力。
物流业因其具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特性而在产业链中具有特殊地位,成为联结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基础纽带。在“三去一补一降”措施中,物流业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一)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首先,可以提高消费数量,拉动总需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中价格是最重要的且敏感性强,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关系。物流业为消费者提供生活性服务,物流成本是商品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的物流成本一直处于高位,物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使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促使需求数量的增加。其次,可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升级。网购的普及改变了人们选择商品的方式,提高了商品信息的对称性,使消费者选择趋向均衡,使供需沟通向多维化发展。大数据技术通过科学分析消费者偏好并提供商品信息,使消费者的时间成本降低,引导和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使消费需求在结构和质量上得以改善与提高。
(二)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生产企业供给的影响
首先,降低生产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空间。物流业为生产企业提供生产前端的原材料物流,产生的费用自然计入企业成本中,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在单位产品销售价格中占比超过50%,煤炭行业甚至超过2/3,而美国的物流费用平均只占货价的10%~20%,高昂的成本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3],而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可降低生产端的运输、储存成本。其次,反馈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增加有效供给。经济发展使得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更加突出,物流业可及时掌握市场反应和需求变化。特别是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可细分市场并将信息反馈到生产企业,引导企业掌握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有效供给,增加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最后,扩宽销售渠道,消化过剩产能。现代物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打开产品销路。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通过海外购平台推动了跨境电商物流的大发展,使国内商品通过互联网进军国际市场。特别是农产品,通过网上预定和销售拓宽了流通渠道,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不但扩大了销售区域,还为实现订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三)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自身行业发展的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心是提高供给的效率和质量,形成有效供给,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物流业因起步晚且发展迅速,小乱散弱现象普遍,造成物流业的成本高、效率低,物流服务链条过短,不但阻碍了自身行业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求。通过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连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基础纽带,使物流业更好地发挥双向作用,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永久的内生动力。
(一)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物流发展不均衡,难以满足大流通的需要
首先,我国区域间的物流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东部及沿海地区无论在物流基础建设和信息化、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而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不但物流基础设施差,且经营理念保守,物流企业大多依靠廉价劳动力支撑,效率低、服务差,成为大流通中的瓶颈。众所周知,物流业是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特别是在国家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这一短板势必会影响到整个战略的实施。所以补齐西部地区物流业的短板,才能显著提升我国整体的物流效率。其次,在区域内部存在协同乏力、连接不畅的问题。在运输方式上,公路运输承担了运输总量的70%以上且以小型企业为主,铁路、水路等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铁路运输,随着企业的产能降低,大宗货物物流在减少,同时因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对接不畅,又难以形成与公路、海港的联运,不但物流成本增加,而且也没有发挥铁运和水运成本低、数量大、安全性高的优势。
(二)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都要求物流业向现代化发展。现代物流通常被认为是由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诸环节构成的,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功能,可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我国物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因规模和资金等因素的限制,现代化物流技术应用程度远远不够,现代仓储成为薄弱点。目前,全国通用仓储设施面积8.6亿平方米,能够达到国际化标准的只占2%左右[4]。仓储设施严重老化,超过70%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所建,不能满足现代化物流的需求。在中转仓配节点上,基础设施落后造成中转效率低,成为提高物流效率的瓶颈因素。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基础薄弱,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相对滞后且不均衡,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港口运输,内陆货物70%都是以散杂货的形式运输到港口,拼箱或拆箱后再运输到各地,流通中环节多、效率和技术水平低下都反映到成本上。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8%左右,而我国则达到18%,二者差距十分明显[5]。
(三)生产性物流企业转型困难,快递服务不能满足消费升级需要
传统物流企业如铁路和水运大型公司,大多是计划时期的运输企业,以国营企业为主,从事生产前端物流较多,以大宗商品为主要货源。这些企业大多经营理念保守,视“物流”为“运输”,且运输和仓储设备老化,在货物资源配置上信息化程度低,特别是在落后地区,甚至还以等货上门的方式来经营,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现代生产的需要。新兴的快递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所占比重低,在A类企业中5A级企业仅占6%,[4]中小型企业占多数,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以粗放经营方式为主,形成小散乱弱的行业现象。这些小企业因资金困难,技术投入不足,人工操作多,没有形成集约化的规模效应,物流活动多发生在运输、仓储环节,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客户对多式联运、供应链设计、供应链金融等高端物流的需求,同时企业信息化标准水平低,难以加入龙头企业所建立的物流信息平台。消费升级需要的是快速、灵活、安全、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快递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提供的物流服务有数量无质量,集约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任重道远。
(四)政府的管理理念落后,对物流企业管制有余而服务不足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在建立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物流是一个复合式产业,涉及到商务、土地、税务、口岸、信息等多部门,而许多部门的执政理念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对物流企业以“管制”代替“管理”。特别是在一些落后地区,不仅在管理制度上缺乏创新,还把物流企业视为“肥肉”,将过路费、过桥费、入城费、管理费、超重罚款等视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且随意性强,只收费不服务,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在税收制度上存在不合理之处,营改增的试点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4]。同时在基础建设上投入不足,一些城市的物流园和道路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基础设施的空置率高或被挪作他用,造成资源浪费。在企业资格审查方面,多头管理,重复审批,透明度差,审批事项过多过滥,时间长效率低,加重了企业负担。企业注册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的成本较高[4],不利于物流业的合理网络布局。在有关市场秩序政策法规体系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够规范和完善,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帕累托改进空间。
(五)物流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现实中,由于认识的误区,人们把送货、运输等同于物流,因此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使之成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实际上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虽然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等专业的高校不少,但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现实物流企业的需要。许多大学生因就业理念等原因,毕业后不愿意从快递员或保管员等基础工作干起。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上也缺乏创新,对社会需求把握不准,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由此造成物流人才供需错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大力推行物流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工作,缩小区域差距
对于物流的基础设施,有关部门应该设立最低门槛制度,并出台相应标准,对基础设施和设备有明确的要求,阻止不具备硬件条件的企业进入物流业,同时要求现有物流企业限期整改以达到相关标准。只有具备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基本条件,物流业才能走向智能化和现代化,为企业规模扩大和先进技术应用奠定重要基础。通过标准化的推行,引导中小企业向集约化发展,让市场淘汰未达标的企业,同时关闭僵尸企业,减少资源的浪费,让社会资源流向高效率企业。在政府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企业提高物流基础设施技术改造的力度,对能耗高、车况差的老旧运输工具、机械装备进行淘汰更新。在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中,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于龙头企业的物流平台,在分拣速度、管理软件平台和提升用户体验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如阿里巴巴菜鸟网络构建了社会化大数据物流协同平台,吸引了大量快递企业加入,全中国超过70%的快递包裹都在菜鸟数据平台上运转,形成覆盖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 800个县区的物流线路,促进了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的建设。
(二)通过“互联网+”推广新技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供应链管理中,货源匹配、运输仓储、分拣装卸、包装加工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首先,政府要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其次,作为物流企业也要意识到技术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主动了解并应用新技术,特别是落后地区的企业要走出去多学习,向高端物流服务发展。现实中,发达地区已经利用互联网技术,由物流龙头企业搭建面向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货运资源,建设智慧物流。目前,中国物通网物流信息平台、菜鸟网络、北斗/GPS车联网智能管控平台等推出“一站式门到门发货服务”,连接发货企业和物流企业,使运输过程透明化、可视化,成为中国物流信息化服务的杰出企业。在仓储中要推行条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EDI技术、仓库智能管理、物流信息跟踪等先进技术,使企业可随时掌握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位置并即时做出反应,实现提前预警自动补货,减少商场库存量与空架率,完成安全仓储、精准分拣、智能配货、快速运输,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5]。建立物资配送体系,以完成产、存、运、销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运输工具要朝着多样化、高速化、大型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在分拣货物和装卸环节,推行自动化分拣设备的使用,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物流费用,实现物料搬运机械化和标准化。最后,数据驱动和开放协同是物流行业的必然趋势。物流业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进行快速处理,确定最佳的物流路径[6]。同时给企业在供应链优化上予以指导,提高其分析预测能力。建立开放协同的全国综合性物流枢纽平台网络,发布线路和网点,实现业务的信息化,增加货源和收货量,整合车货资源,节省等货配货调车的时间,同时通过合理匹配减少货车空载率,提高货运效率和运输过程的信息化,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形成物流智慧生态圈,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加快传统物流企业的转型,促进新兴物流企业的升级
首先,传统物流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当务之急是转型,由传统粗放单一的物流模式向集约化、信息化模式转变。应打破垄断,引入新的经营主体,加大竞争力度,以提高生产性物流效率为短期目标,以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为突破点,主动疏通物流节点,推动铁路、水运与公路运输的对接。特别是要发挥铁路物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各地与欧亚大陆的贸易联系,充分发挥铁路快运低成本、高速度、网点广的优势。加快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货运网络系统,加强货运信息企业之间的联系,并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扩大生产性物流的运输仓储效率。同时转变观念,开拓市场,向生活性物流渗透,为中小企业服务。其次,对于以消费性物流为主要业务的新兴快递企业,应该在注重升级的同时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向智能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增值服务等高端物流服务升级。在供应链管理上多创新,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创新生产和消费的增值服务,满足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消费需求。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改革中可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7]。如菜鸟网络平台与众多小企业合作后,督促企业自觉依据菜鸟的要求改进自身快递服务体系中的诸多问题,使包裹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了快递公司向智能物流升级的步伐。最后,要细分物流市场,形成专业化物流。物流因商品特性的差异决定了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不同内容,特别是对于危险性商品,专业化物流更为重要。应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在仓储和运输中实行强制性标准,保证物流质量和产品安全,形成电商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农产品保鲜物流、食品冷链物流、危化品物流、药品物流、应急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市场。
(四)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应该以服务企业为宗旨,要打组合拳,进行全方位的联动,使政策具有配套性和可操作性。首先,要取消一切不合理的费用。日前,交通部提出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见,希望减轻物流企业负担,优化配置资金、劳动力、土地、管理等公共资源,为物流企业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对于收费项目,政府应严格审核和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禁止从地方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乱收费。其次,在财税金融方面支持物流企业的业务模式调整和技术装备升级,对于新技术应用辅以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优惠政策。发达地区因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现代化企业多,而落后地区则以传统物流企业为主,因此需要政府规划和引导,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落户落后地区并在赋税、用地、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和补贴,形成示范作用和鲶鱼效应,促进地方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最后,在管理上要有大贸易、大市场的理念,落后地区应加大交通基础建设投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物流园建设中打破区域格局,从大物流理念出发进行合理规划,减少地方官员的个人干涉,尊重专业设计,使物流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
(五)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专业人才才能完成。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加大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而人才供给却存在着量的缺乏和质的错位,因此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了解行业需求,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方面满足物流企业的现实需求,由原来的纯理论讲述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力度,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对于学校师资队伍结构进行改革,不但要有理论教学师资,还要特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讲课或指导教学。建立学校专职教师参与生产轮训的制度,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践学习,帮助企业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与企业合资办学、定点培训等办学模式的创新。增加学生学期实习,让学生在学专业课之前能够对本行业状况有所了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物流人才。
[1]黄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2016(2):2-7.
[2]王娟娟.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与商品流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3):160-168.
[3]何黎明.我国物流业“十二五”发展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6(3):5-9.
[4]何黎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物流业发展功能[J].中国流通经济,2016(6):59.
[5]史锦梅.网络经济时代分解配送环节增值商品物流的模式探索[J].生产力研究,2015(3):85-88.
[6]王娟娟.一带一路经济区现代物流体系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6(3):25-31.
[7]赵树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流通企业的应对之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6(3):55-61.
责任编辑:方程
China's Logistics Enterprises'Countermeasures of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SHI Jin-mei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Gansu730020,China)
The new normal is a medium and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ur country,and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to implement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optimize economic structure.The logistics industry,which is the bridg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plays a dual role in the supply side reform.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pply structure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by strengthen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logistic infrastructure and popularizing modern logistic technology.At the same time,the government should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service,reduce institutional cost,make innovation in cultivation of logistic professionals,accelerate the supply side reform in logistic industry,and enhance the intrinsic motiv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new normal.
new normal;logistics industry;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countermeasures
F270.7
A
1007-8266(2016)08-0022-06
2016-06-27
2014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自我发展能力研究”(14YB060)
史锦梅(1966—),女,山东省新泰市人,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