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雯,李森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03)
论研究生社团在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潘雯,李森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03)
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生社团在研究生群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发挥好研究生社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加强和完善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工科院校,研究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缺失现象,研究生社团更应努力发挥桥梁作用,提升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研究生社团;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桥梁作用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研究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缺失现象,尤其在工科院校,这一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应充分利用研究生社团在研究生中的影响力,通过研究生社团的桥梁作用来完善和强化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的性格、气质、修养、知识、能力等要素的综合,一般体现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意志、仪态、文艺技能等方面,是构成人的气质、风度和人格的内在因素。简而言之,即做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会做人,还要成为一个具备良知、智慧和修养的人。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对其人文素质的教育更应侧重于对民族精神的培养、人格及品德的完善,创造性品质的塑造,从而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水平的审美能力。
在开展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光靠学校、老师的日常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研究生社团在提升研究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也日趋重要。研究生社团是经高等院校批准成立的以研究生为主体,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旨在丰富研究生生活,培养其个性和特长,提高其创造能力,助其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促进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追求科学的人生观。研究生社团不仅是强化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力量,更是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造成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校教育理念及实践操作中的不足
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社会都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也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而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使得高中阶段选择理科方向的学生,往往无暇顾及文科知识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这一部分的缺失本应在进入大学后予以弥补,然而高校更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对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加之理工科专业本身难度比较大,学生必然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各类等级考试以及竞赛项目上,没有太多时间去主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到了研究生阶段,科研压力的繁重使得这一缺失就更加积重难返了。
目前,高校针对研究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是理论上的阐述,并没有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工科研究生而言,这些课程在他们眼中相对枯燥无聊,去上课仅仅是为了修学分,最后参加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二是成立一些带有人文色彩的社团,此类社团数目较少,而且去参与这类社团的往往是文科生偏多,工科研究生对其的关注度不高,参与度就更低了。三是开展一些关于人文素养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这类活动以讲座、论坛为主,举办频率相对较低,工科研究生参与度总体也不高。正是由于高校缺乏有效措施去积极引导工科研究生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才会导致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日趋严重。
(二)工科研究生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的被动性和趋利性
按上文所述,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有三种,里面提到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因为涉及修学分,虽然参与度较高,但是由于仅仅是为了修学分,所以属于被动参与。除了课程之外的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需要研究生去主动参与的。然而,由于工科课业的繁重以及受“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工科研究生忙于学业和科研,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参加社团或校园文化活动。再加上就业的压力,很多学生选择读研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他们更愿意选择跟随导师开展科研项目,积累项目经验,为今后找到好工作增加筹码,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去主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同时,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工科研究生在选择参加社团或校园文化活动时存在着明显的趋利性现象,只有极少数研究生会以“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为目的去参加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大部分研究生倾向于参加那些可以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的或者对找工作有帮助的社团或校园文化活动。参加这一类的社团或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对他们的学业有帮助,还可以帮助他们在申请奖学金时有加分,对今后求职也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他们认为即使没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凭着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在科研项目上取得成绩,并且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他们看来,人文素质的高低既不会影响他们毕业、求职,也不会影响到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故而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否便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加强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重视,也需要研究生自身的积极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发挥研究生社团在研究生中的影响力,利用研究生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让广大工科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拓宽他们的人文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成为一个具备良知、智慧和修养的人。
(一)学校应扶持、指导研究生社团开展工作
工科研究生在面临学术、科研、毕业、就业等方面时承受的压力较大,功利心也较强,同时导师对其的影响也大于班级的影响力,这使得他们以个体来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正是因为这样,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就需要一个载体来开展活动。这个载体就是研究生社团。社团的主体是研究生,因此由研究生社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更能为研究生所接受。同时,研究生通过社团开展各类活动时,也会更有归属感。
因此,如何让研究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就需要学校的大力扶持和精心指导。学校应热情鼓励社团开展活动,在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引导社团多开展一些有助于提高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活动。同时,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与研究生社团共同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愿景,这样不仅能提高社团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带动研究生的整体参与度,更加能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推进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结合课堂教学,积极拓展课外活动
目前,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对相关理论的阐述,结合实际不足。因此,研究生社团应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这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部分工科研究生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兴趣不大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课程相对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研究生社团应根据课程内容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当课程中涉及中国历史或党史时,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电影或者组织读书会、知识竞赛等,这样会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解有趣得多。而当课程中涉及人文大家或者某些人文理论时,可以邀请研究相关理论的专家学者来做专题讲座,这样不仅可以普及人文知识,还可以开拓工科研究生的发散性思维。此外,研究生社团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组织一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文学艺术方面的教育活动。在组织这些活动时,研究生社团应结合工科研究生特点,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活动的参与度,也可以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增加人文元素,形成人文素质教育品牌活动效应
人文素质对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以及发散思维的开拓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工科研究生如果想在专业上有好的发展,更应该提高自身认知,加强人文知识的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使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这就需要研究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应更多地注入人文元素,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品牌活动效应。
以笔者的工作单位为例,研究生社团的人文品牌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每年面向研一新生举办辩论赛,不仅可以加快学生之间的彼此熟悉,也对提高工科学生的语言思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每年面向研一、研二学生举办多次以学习、实习经验交流为宗旨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校园生活,同时也会介绍一些实习求职经验。在交流活动过程中,活动主持人、参与嘉宾以及相关负责老师都会重点提到人文素质对于学业和就业的帮助。
第三,每年面向研二、研三学生举办“求职面试大讲堂”活动,普及面试礼仪、着装常识,并结合工科研究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教授求职面试技巧,帮助研究生树立自信。
第四,每年面向全体研究生至少举办一次“有你陪伴”活动,内容形式模仿“非诚勿扰”。此项活动不仅提高工科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给工科研究生提供了展示自身风采的舞台。
第五,每年以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契机,组织各类讲座和论坛。主讲的专讲学者除了讲学术、讲创新之外,更多的是介绍人生感悟和成才经验,这对于提升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学校应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同时积极引导研究生社团在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桥梁作用,一方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加快形成人文品牌活动,为提升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贡献力量。
[1]周晓婧,林畅.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15-16.
[2]潘正初.论研究生社团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91-93.
[3]楼玲娣,陈冲.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研[J].新西部,2009(14):165-166.
[4]赵睿.研究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4):8-11.
G647
A
1673-0046(2016)10-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