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文育 张晓婷
触屏阅读与受众使用分析
■文/陈文育 张晓婷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科技的革新不断对传播媒介进行着创新,新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作为阅读工具的传播媒介不断更新,使得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新媒体使用方式之一的触屏阅读,为受众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不但改变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方式,更加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新媒体;触屏;手机阅读;受众
在新媒介时代,人们将载体拿在了手里,并且可以随处携带。很多研究者注意到了“移动”对于现代媒介研究的重要性,在移动的大浪潮中,媒体受众自然也有了新的变化,受众过去的媒体使用是有规律的,比如在晨间餐桌前阅读报纸或者晚上客厅里看电视,而现在则逐渐被打乱了,因为终端设备不受空间的严格限制,几乎随处可得,因而使用媒体的时间也更易掌控,特别是移动状态下的媒体使用大大地改变了受众与媒体的关系。在以“苹果”代表的“智能”大浪潮中,媒体受众其实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式各样的屏幕与参与式使用让受众拥有着一个与以往大不一样的媒体世界。触屏不仅是新媒体受众进行媒体接触和使用媒体的操作方式,更是一个时代性动作,与新媒介时代的内在精神紧密相关。所以,从触屏入手,不仅体现了在现代人文研究中技术因素的不可缺位,更在于这个入口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关于受众的维度,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阅读的发现。
触摸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这种技术多用于工控计算机、POS终端等工业或商业设备之中。到了2007年,触屏技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革命到来了,苹果公司把传统手机的按键减省至三四个,其余操作则全部由用户的手指触摸屏幕来完成,这就是ipone手机。触摸屏是一种可接收触头等输入讯号的感应式液晶显示装置,利用此技术,用户只要用手指轻轻地指碰计算机显示屏上的图形、符号或文字就能对主机进行操作,从而实现人机交互。触摸屏的技术原理其实就是一套透明的绝对定位系统,这种技术可以赋予使用者更加直接、便捷的操作体验,增加了人机直接互动的亲切感,同时使媒介设备的外形变得更加时尚轻薄,更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随着手机作为人们日常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与日常娱乐生活的主要载体,触摸屏手机以其易于使用、坚固耐用、反应速度快、节省空间等优点,备受用户的青睐。
当今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在进行阅读时会根据自己的信息需要和心理诉求,对简单明了、直观形象的信息进行筛选以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获得想要的信息,还可以娱乐自己,放松神经,缓解自身的紧张情绪,所以这种阅读往往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如果说新媒体时代以前的阅读,是一种深度的、系统的阅读过程,那么在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则是一种快速化的阅读过程,受众更喜欢那些能带来感官神经刺激的图片或者影像信息。触屏阅读的出现正契合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方式与心理,这种阅读模式以手指接触屏幕,以眼睛注视屏幕,不但凸显了人体多重感知的综合使用优势,满足了人们对于图文视听的优化接受,同时这种阅读更为快捷,更能凸显受众的自主选择力。
目前受众的触屏阅读主要是在手机上进行的,手机触屏阅读更能显现出触屏方式的优势,综合手机触屏阅读,触屏阅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触屏阅读可以彰显受众的自主选择权。人们在使用手机阅读时,一般手机界面上(尤其是主页界面)都会出现若干可以触摸的标识,这些标识意味着不同的阅读内容,当这些内容同时摆在受众面前时,受众手指触摸哪个标识便意味着受众选择了什么样的内容。标识越多,供选择项越多;供选择项越多,受众的自主性也就越大;而自主性越大,则意味着受众的自我满足感越强。
第二,触屏阅读可以给受众带来直接操控感。虽然无论是键盘输入,还是鼠标点击,都是一种使用者指令的下达方式,都是使用者意愿的体现,但是这些传统的指令下达方式却与触屏方式有着一个巨大的差别,那就是直接操控感的缺失。从大脑意志到编码符号(移动光标)再到屏幕反映,这一过程当中的中间环节阻隔了使用者直接操控感的获得,就像上令下达,通过传令官的转达,总没有耳提面命来得更为直接更有满足感。触屏阅读当中,受众就如亲临战场的将领,“指”挥兵动,甚为意气风发,自我满足感也就更强烈。
第三,触屏阅读可以带给受众“代入感”。“代入感”是新媒体时代受众接受信息最为重视的感受之一。3D等时代显要技术广泛使用的原因就是它为观众营造了最为真切的身临其境感受,可以迅速有效地把受众带入到视觉情境当中。这一点,传统的纸媒阅读只能望其项背,而鼠标点击阅读也是力所不逮。一般来说,鼠标点击的标识均被设置在内容界面之外,或者被设置在某一个固定精确的触点范围内,这种的点击就会带来疏离感。而触屏阅读则不然,多点触击可以保证更大内容范围内的反应性,触摸内容任一部分均能实现信息指令传送,作为身体一部分的手指直接触摸内容本身,身临其境之感立现,充分满足了当代人对于“代入感”的需求。
第四,触屏阅读实现了“全感”体验。今天,人们在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同时,社会经济形态已经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逐渐演变为以体验为衡量指标的感官时代。感官时代,人们更加重视外界的信息能否满足自身的感官需求,是否更为顺眼养眼,是否更加悦耳动听,是否更加触感柔和,是否能让自己身心投入。在人们的各种感官体验当中,触觉可以传达更为细腻而真实的信息,因而在媒介使用中触觉传达带来的功能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心情,但一直以来触觉感知信息都是缺位的,而触屏阅读恰能满足受众这方面的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即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这一理论更加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关注受众使用媒介的需求,认为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是有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某种需求的满足,这与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具有更强的主动性这一特点不谋而合。
在纸媒、电视媒体以及传统网媒平台,“使用与满足”的实现均由其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判断,“内容为王”的理念之所以在这些媒体中大行其道的原因就在于好的内容是得人心的基本保证。而新媒体提供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全新的技术、别样的输出渠道以及颠覆性的使用方式。在新媒体终端上,人们不仅在消费信息内容,也在消费技术、践行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把使用新媒体本身当成一种时尚资本,受众对媒介使用的满足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媒介体验本身。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使用与满足”必须要考虑到新媒体的技术因素,了解技术朝什么方向变化和发展,以及它们拥有满足受众哪方面需求的特质。
当前,触摸屏已经成为媒介产品的主流趋势,而在所有的新媒体中将触摸屏发挥得最充分的非手机莫属。手机是人们日常的必需品,而人类对自己的日用品使用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用得称手”“用得称心”,也就是说要用了之后感到身心的满足。触屏正是一种“称手”“称心”的使用方式。
第一,触感的满足。视听一直以来都是受众阅读的主要方式,眼睛看与耳朵听是人类接受信息的主导形态,因而由眼入心,由耳如心,是人类阅读之后得到满足的必经途径。然而在这一途径之中,其实一般都要经过一个中转站,那就是大脑的判断与思考。有了大脑的加入,感知就带有了理性的色彩,所以视听阅读的理性成分一直较浓。而触觉则更为感性一些,虽然从触摸到感知依然少不了大脑的参与,但这种参与是一种生理机能,而非认知判断,所以触感相比于其他感知更为感性一些。尤其是在四肢触觉中,手的触感很明显,手与外界接触很频繁,人类各项活动中的90%以上是通过手来实现的。因此,有手指触屏更容易使人的“感觉”得到满足。
第二,社会性的自我满足感。首先在使用的社会心理角度来看,正因“苹果”是时代青年的图腾,触屏技术代表了新的时尚文化,而时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成员的身份意识、文化认同和社会类型的标志”,象征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个性,象征着一个人对某种生活方式靠拢的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受众触屏阅读视为一种跟风与炫耀,更应该从社会性自我满足角度看,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个人的社会融入感和群体归宿感的满足,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
第三,全方面体验感的满足。理学家马斯洛早在20世纪中叶就通过“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其奥秘——从基本的“食物需要”“安全需要”过渡到“归属感需要”“爱的需要”直至最高级别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一人的需求层次一直被“使用与满足”理论视为观照“满足”的依据。然而,马斯洛的这一理论更多的是从社会属性去考察人的满足,而新媒体时代,心理学不但要考虑社会心理,更要重视个体心理,尤其是隶属于个体心理的身体感受系统。新媒体时代体验之所以大行其道,正是人对自我身体感受日渐重视的结果。触屏阅读不但保留了视听感知,同时还满足了触觉感受,这无疑是人身体感受一次质的飞跃,满足了更为丰富而本质的“体之感受”。
任何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任何社会关系的变动追根溯源都是人类需求的变化。受众会选择那些能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终端,因此终端操作是否能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决定着它能否被选择,只有那些以受众心理为基准的操作终端才会得到受众的认可,这也是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P208
A
1671-0134(2016)10-067-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6.10.025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影视受众研究”(课题编号:13YSD036)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