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志妮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
■文/彭志妮
作为复杂的工作,科学传播需要起到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的作用。而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科学传播格局已然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科学传播遭遇了更多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展开了研究,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新媒体环境;科学传播;新格局
对于国家来讲,科学的发展将起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促使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而想要促进科学的发展,还要实现科学活动的全民参与。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传播工作的开展情况。但就目前来看,科学传播无法较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以至于无法满足科学知识的传播需求。因此,相关人员还应该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格局的研究,以便进一步促进科普观念的发展。
所谓的科学传播,其实就是在不同个体间进行科技信息扩散,从而实现科技知识信息共享的过程。想要实现科学的普及,就不得不进行科学传播。目前,科学传播活动已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不仅仅是科学界的活动手段。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科技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问题,科学传播也成为了民族文化的建设活动。经过科学传播,大众才能够参与到科学发展决策中,从而明确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西方的科学传播情况来看,西方学者多认为科学传播将经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公众与科学对话三个发展阶段。在最初的发展阶段,科学被当成是科学家需要关心的事物,公众对科学并不关心。20世纪30年代,科学传播发生了明显变化,公众开始对科学产生了更多的认识。而在信息时代,还要解决科学交流的问题,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科学传播的发展。从我国的科学传播发展过程来看,我国是在19世纪接触到科学这一概念。在这一时代,受到“五四运动”的推动,科学传播逐步成为了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科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学普及工作也开始出现在人们身边,从而使科学传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从中国目前的科普需求上来看,我国急需实现科普观念更新,需要将科学传播当成是在民众间开展的传播活动,从而使公众对科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继而使公众拥有能够参与科学发展和政策讨论的科学素养。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学传播需要公众的参与。而媒体作为连接大众与传播主体的桥梁,需要担负起传播科学知识和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的责任。新媒体的出现,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从而使公众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完成科技信息的获取。但就当下的科学传播格局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以至于阻碍了科学传播发展。
2.1缺少把关环节
受学科特性的影响,科学传播必须传播具有一定价值中立性和客观性的内容。能否确保传播内容的客观性,将直接影响到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就目前来看,新媒体的发展时间尚短,在传播内容方面依然缺乏有效的监管。为追求公众收视率,一些新媒体平台忽略了科学传播的基本规律,一味进行受众需求的迎合,从而导致科学传播内容出现了缺乏客观性的问题,而一些平台甚至直接进行了失真内容的传播。实际上,媒体应该同科学界一同承担科学传播“把关人”的职责,积极进行新的科学知识和观念的传播,从而引导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但就目前来看,科普宣传不仅未被媒体放在重要位置,同时也未能得到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多数科研人员并不愿意主动参与科普工作,也不愿意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而在缺少健全的科学传播把关机制的情况下,就无法确保新媒体平台上的科学传播内容客观、中立。因此就目前来看,科学界和新闻界都需要解决来源较广的科技新闻信息的把关问题,以便对伪科学进行抵制。
2.2未实现话语转换
受到新媒体冲击,科学传播已经开始实现媒介化转向。而在获得全新传播途径的同时,科学传播也将遭遇新模式带来的挑战。目前,新媒体平台上的科学报道数量已经越来越多,但是仍然会出现违反科学原理和客观事实的报道。在很多时候,甚至会出现一些媒体对科学的“误读”现象,以至于媒体为公众提供的科学报道中存在着大量的错误。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主要就是由于科学界与传媒界拥有的话语体系不同。针对这一问题,想要使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还要实现科学界和传媒界的话语转换。为此,还要建立话语转换机制,以便找到两种话语体系的契合点,继而将科学界的专业术语转换为大众能够理解的通俗话语,采取该种传播方法,才能够在尊重科学传播规律的同时,为公众走近科学提供一个可靠的路径。
2.3反馈环节缺失
从传播目的上来看,科学传播是为了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科学,并使公众能够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公众才能够参与到科学发展与政策讨论中,从而使公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得到巩固,继而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受众仅仅被科学界当成是科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所以需要通过媒介进行科学知识的灌输。在这一背景下,科学传播成为了单向传播过程,无法获知具体的传播效果。而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由于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目前受众都会有选择地注意、接触和使用一些科学信息,科学传播也成为了一个信息的双向沟通过程。然而就目前来看,科学传播仍然缺少反馈环节,无法真正实现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互动,以至于影响了最终的科学传播效果。而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媒介和公众之间会存在隔膜,不仅会影响科学传播效果,还会误导科学传播的方向。
2.4未实现互动合作
科学的传播不仅需要媒介工作者付诸努力,还要依靠科学家把关。所以,只有使科学界与媒体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合作,才能够使科学传播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良好的科学传播互动合作机制,以至于科学界与媒体的沟通不畅。在发生科技事件时,各学科部门、科学界、科技人物和科技记者之间并未实现互动沟通,以至于彼此之间缺乏理解,继而影响了事件的报道效果。对于科学界来讲,多数科技人员不了解新媒体的运作规律,无法较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科学传播,以至于其提出的议题往往容易被孤立。而新媒体也没能对科学内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在进行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缺乏传播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3.1加强科学传播领域拓展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国家还应该加强科学传播领域的拓展,以国家软实力为内核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具体来讲,就是需要认识到科学传播与科技文化、科学组织和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以便在有关传播领域进行科学传播活动的开展,继而使公众从多个方面理解科学。
3.2构建三维互动传播模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都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网站和非主流媒体都有较大可能形成主导科学传播的舆论,所以还要完成能够实现受众反馈的科学传播模式的构建,以便及时做好科学传播舆论的引导工作。而构建“传者-媒介-公众”三维互动模式,则能够满足传播中心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并且完成循环的科学传播系统的建设,因此将有助于加强受众与传播主体的互动对接,从而使科学传播的效果得到提高。
3.3提升科学传播的影响力
想要使科学传播的影响力得到提升,还要加强科学界与传媒界的互动合作。为此,还要建立加强科学传播接受力这一目标,使科学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传播内容的选取,并且加强互动沟通,从而对科学报道作出积极的解释。采取该种措施,则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从而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此外,科学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应该联合完成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分析,以便根据受众对科学信息的理解程度做好信息的整理解释,继而使科学传播获得更好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科学素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还要致力于提高科学传播质量。因此,相信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展开的研究,可以为科学传播提供新思路,继而使其能够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
[1]陈鹏,刘星河.新媒体时代下的科学传播[J].理论视野,2012(04):16-18.
[2]刘洋,李喜根.新媒体传播研究及知识增量[J].国际新闻界,2012(08):72-78.
[3]郭智卓.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传播研究[J].新闻世界,2014(04):159-161.
[4]彭姝.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4(11):88-89.
[5]韩平.三网融合下的科学传播理念特点与创新[J].科技传播,2010(04):120-124.
[6]陈昌凤,朱小妮,黄雅兰.2014年国内新媒体研究综述[J].全球传媒学刊,2015(01):34-52.
[7]高贵武,刘娟.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传播格局演变[J].国际新闻界,2016(03):6-19.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G206
A
1671-0134(2016)10-044-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6.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