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基于量变的主动质变,方成教育家

2016-02-13 08:08
天津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方成教育家乐曲

王文昌:基于量变的主动质变,方成教育家

英裔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到,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应该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这就是10000小时定律。然而,屈指算来,本人工作已有17年,尚未成为教育家,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教育家成长之路,是其人格、精神、贡献形成的过程。历史上很多人都行走在通往教育家的路上,但最终没有成为教育家,并不是山顶上容不下,而是许多人到达不了山顶。现在我也行走这条路上,能否登顶尚不可知,但是我知道,教育家与一般教育工作者显著的区别在于:教育家能提出有价值或有完备体系的教育思想。因此,明确目标,不懈努力,进行量的积累非常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主动地、积极地去总结、提炼和升华自我。

孔子在向师襄子学习弹琴时,就自己和自己较劲儿。对一首曲子,先体会乐曲的形式,再熟练演奏技巧,再到让自己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最后,竟能顿悟乐曲的作者。他被困陈蔡,犹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日夜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以赤诚的爱滋润着孤儿的心,探索合乎心理学规律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这一个个自我的“长考”,是成“家”的必经之路,这些主动建构的态度是成为教育家的必要素养。

教育家能不能培养出来?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持悲观态度。其实,教育家成长的路上也有最近发展区。要达到教育家的境地,不仅要有崇高的师德,更要有独特的教育思想,这绝非是一般人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但是只有跳了,才有达到的可能性。只要全心投入教育,那些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的人,通过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就能够成为教育家。只要真心发展教育,那些能够敢于回应时代使命,有文化自觉和坚守,能主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人就能够成为教育家。只要细心呵护教育,那些能够开启人类心智,提升时代的思想境界,却又不在乎有没有教育家称谓的人,就能够成为教育家。

成为教育家首先要有一个量的积累,“一万年太久”,但是“一万小时”又会显得太少,教育家的成长无法用具体的时间加以界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先生谈到教育家的标准时,曾说过教育家首先要“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热爱孩子,一辈子献身于教育事业,把教育作为一个毕生的事业”。于是,我们身边走出了很多优秀教师,他们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们没有成“家”,可能很多人也从没想过成为教育家。因此,顾先生第二点指出,“要在工作中肯于钻研,敢于创新,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这两点都是基于积极的自我构建的成长过程,是在量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是“独孤求变”。顾先生第三点指出,“工作出色,经验丰富,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这其实是对质变后结果的检验、验证和推广。由此可见,一名教师,只要他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拥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风格,就具备了教育家的特质,就已经成为了教育家。

在我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要唐临晋帖,即临摹,学着别人做;二要吐故纳新,即继承传统,吸收新知识;三要引领创新,即能够起引领带头作用,这需要不断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理论。“引领”和“影响”是教育家的两个重要标志,例如,在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方面,我在学校内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是影响还很不够,因此,教育探索之旅,不经一番寒彻骨,难得梅花扑鼻香。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作为教师,我永远在路上,无论“成家”与否。

(责任编辑 张 嵘)

猜你喜欢
方成教育家乐曲
始乱
教育家与儿童
漫画大师方成
——烦心事也能『幽它一默』
厚德载物 方成大道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王万奇:吃苦耐劳方成大事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