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首席论衡·
农村电商潜力期待深度开发
汪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共同推动下,上半年宏观经济整体稳走向好。其中,消费市场企稳回升对经济的稳健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0180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6月当月增长12.7%,为今年以来最高单月增速。
具体分析,以网络消费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对消费需求的拉动力进一步凸显。1-6月全省网络零售增长35.4%,省内居民网络消费增长28.7%,限额以上批零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7%。作为电子商务大省,网络消费已然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化,以及智能手机、宽带及移动网络在城乡的加快覆盖,电子商务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而且正在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和方式渗透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
近两年来,各路电商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农村,大规模布局农村市场,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网络消费意愿。自2014年以来,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不约而同推出各自的农村电商战略,以“让村里人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消费服务”为目标,进军农村消费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数量多达25万个,覆盖1000余个县。农村市场已经成为电商行业高速增长的新引擎,在去年双十一的网购节日当中,农村网购数量已经占到了10%。
笔者近期在走访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以“农村淘宝”为代表的农村电商平台对农村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一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通过村级服务站,农村电商代理人为广大村民提供网上代购业务,使地处偏远农村的农民也能够享受和城里同样丰富程度、同样价格水平的商品,有效缓解了农村市场商品种类少、价格高、售后差,甚至假冒伪劣过期商品泛滥的现象。例如一台1.5匹的国产品牌空调,在农村电商平台的售价比当地实体店便宜200元左右,且享受厂家同样的配送、安装、售后服务。各大电商平台利用商家加盟的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把安全、放心、性价比高的正品行货输送农村,提升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净化了农村消费市场。
二是支持农民返乡创业。目前在农村从事电商代理工作的主要是曾经在城市工作过的返乡青年和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城市里获得更多的见识,也有网购的经验,回到农村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网购消费。在调研中了解到,他们在接受电商平台的统一培训后,利用电商平台为他们提供的电脑、电视等最基本的设施,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就能以较低的门槛走上创业之路。尽管目前创业收入还不高,但“能在家门口创业”“和家人在一起”是他们最在意的,且都对农村电商的未来充满期待。
三是通过农产品上行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电商平台通过诸如“乡甜计划”“农特产品购物节”等活动推动当地农特产品线上销售,不仅把原先“养在深山人未识”的优质农产品销售出去,而且大大提高了销量和售价,增加了农民收入。如通过遂昌赶街网,当地的土鸡、番薯干、大米、高山百合等售价普遍提高30%以上。
总的来看,农村电商作为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有效举措,成效在逐步显现,但是由于起步不久,未来发展仍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工业品下行好于农产品上行。农村电商的理想模式是搭建城乡“双向供需流通平台”,实现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双向连通。从实践情况看,目前村级代理点主要职能仍是网上代购和快递的代收代发,农产品上行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囿于农村电商代理人的能力和资源,要实现农产品上行,仅仅依靠农村代理人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需要电商平台、当地政府以及代理人各方形成协同配合机制,探索出一个集品控、物流和营销等于一体的模式,来实现农产品走出去。
二是农村电商代理人的收入水平待提高。目前代理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代购的佣金提成,其他迭加的业务还刚刚起步,因此代理人的收入还偏低。调研中了解到,在销售情况较好的地区,代理人月均收入可达3000-4000元,而在一些网购需求有限的小村、穷村,收入则更低。这一收入与当前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吸引力并不大,不少代理人反映甚至低于以前打工收入。因此,要留住农村电商发展人才,如何拓展农村电商服务范围,增加代理人收入也是当务之急。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经济》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