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

2016-02-13 07:36:27
图书馆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馆员人文

朱 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 西安 710055)

·新理念、新思潮、新视野论坛·

数字人文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

朱 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 西安 710055)

数字人文的兴起为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文章通过文献调研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资源提供者、内容策展人、学科联络员、课程辅导员、咨询顾问与研究空间提供者是图书馆支持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的6大角色;文化冲突、数字内容保存与知识产权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培训几乎不足、馆员的倡议缺乏支持与缺少激励机制是现实挑战;招聘数字人文馆员、开展嵌入式知识服务与创建馆内数字人文中心是图书馆的理性选择,并探讨了图书馆在数字人文中的角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数字人文 人文计算 图书馆服务 数据监护 数字学术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人文研究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改变,涌现出许多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人文研究新项目,如古籍数字化开发、家谱知识库构建、历史事件可视化展示等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丰富了人文学者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拓展了人文学者的研究视野,为转变研究范式提供了新思路。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这一交叉领域,国内外许多高校纷纷设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数字人文组织、联盟、期刊也陆续诞生。随着数字人文运动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人文项目需要更优质的信息与知识服务作为保障,这为图书馆的科研支持服务带来新的机遇,如何积极参与并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已成为图书馆的新课题。

2 数字人文的由来及概念内涵

数字人文的源起,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人文计算,而人文计算正是巨著《托马斯著作索引》(Index Thomisticus)计算机辅助编辑的基础。Susan Hockey是国际电子文本领域的知名专家,拥有25年的人文计算研究及实践经验,其认为人文计算的发端时间很明确,即起源于1949年。是年,意大利词典编纂学家Roberto Busa率先将电子技术应用于人文科学研究,开启了电子学术编辑的新时代。随后,人文计算经历了起步阶段(1949-1970年)、巩固阶段(1970-1980年)、新发展阶段(1980-1990年)以及互联网时代(1990年-)等4个不同的演进时期[1]。每个时期的差异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支持人文研究的工具和技术上,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文计算这一称谓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其内在特征,升级为数字人文顺理成章。当前,数字人文正朝着更加广泛和复杂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一般性学术对话的组成部分,将更好地惠及研究人员、终身学习者以及普通公众,并通过不断创新而保持较高的专业化学术水平和标准。文章所讲的“人文科学”(Humanities)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在外文中常以复数形式呈现,研究范畴除了人们常说的文史哲等主干外,还包括艺术(音乐、美术)、考古学、宗教学、神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数字人文是一场新兴的跨学科运动,旨在利用数字方法增强和重新定义传统的人文学术,当然,这一定义仅涉及到数字人文的皮毛而已,更深层次的理解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方法论等多维视角之下[2]。数字人文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利用计算机开展人文活动,或者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内进行感兴趣的人文实验,数字人文是新兴技术与人文探究之间动态对话的结果[3]:一方面,它是一个包含各种类型项目的学术共同体,实验、协作和创造是共同的价值表征;另一方面,它是一个有争议的时代标签,崇尚精英主义和技术范式,但缺乏批判性思维。《数字人文宣言2.0》从两个层面对数字人文作出了解释[4]:印本(Print)不再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排他性规范介质,相反,印本已被新的多媒体配置所吸收;数字工具、技术和媒体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交流生态。以上定义反映出数字人文具有开放性、协作性、连通性、多样性和实验性等价值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价值可能会产生冲突,但就其内核而言,这些价值特征拥有共同的目标:增长知识、培育创新和服务大众[5]。不管怎样定义,数字人文已然对学术图景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3 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的逻辑分析

3.1 图书馆与数字人文的内在联系

数字人文与图书馆的关联性可以置于文化信息学(CI)的概念模型中进行解读,两条主线分别是计算机和人文,相互嵌入或关联的具体内容由数字保存、技术体系、馆藏资源与政策管理等4个维度构成,图书馆与数字人文能够在特定的多元环境下实现互动、相互支持和协同发展[6]。从信息传播链的角度看,绝大部分的数字人文工作处于链条的两端,开展的是信息与文档的创造和使用等活动,而图书情报工作位于链条的中间部分,主要涉及到信息组织、检索与管理等活动,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线[7]。数字人文学者进行科研与教学活动可能需要依赖图书馆在资源方面的某些优势,如文本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咨询、版权管理、资源导航等,但同时,并非所有的数字人文学者都能够参与文化信息生命周期中的全部环节,而是从事其中某一项或多项具体活动。这一事实表明: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不需要遵循标准化的统一流程或实践指南,在某些机构,图书馆可能会把焦点放在数字化和数字保存上,而在另一些机构,图书馆可能需要紧跟新兴文本分析工具的发展步伐。

3.2 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PARC)的联合创始人Frederick Friend曾对图书馆的演化作出精辟总结[8]:图书馆史即服务史,这说明,无论环境怎样变迁,服务一直是图书馆所保持和弘扬的核心价值,为用户提供必要的服务这一目标也被全世界的图书馆所共享。我们习惯于把图书馆员视为嵌入科研过程中的可靠合作者、图书策展人(Curator)和信息专家,在数字人文的环境下,图书馆员是否能够保持这种优势抑或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根据Stewart Varner等对339位受访馆员的调研报告可知,超过97%的受访馆员认为数字人文材料和成果应当保存在图书馆,51%的受访馆员认为担任项目发展初期咨询顾问是图书馆员帮助用户参与数字人文项目的重要途径。报告指出,约41%的受访图书馆提供临时性的数字人文服务,不提供相应服务和构建馆内数字人文中心的比例均为17%,21%的受访馆表示他们已经设置了特殊职位,如数字人文馆员。在图书馆为数字人文参与者提供的服务类型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分布格局:项目初期发展咨询顾问(51%),为数字保存提供基础架构(47%),数字项目管理(31%),给予数字人文研究创作支持(24%),外展与营销推广(24%),高性能计算保障(8%),其他活动(17%),不提供相关服务(20%)[3]。

在E-science环境下,大数据级别的海量文献资源具有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属性迥异等特点,比如社交网络、研究数据存储库、在线文献管理系统都是数据、信息或文本的重要来源,这样的结构生态意味着信息获取将是一项耗时、费力、高成本的工作。研究图书馆可以在满足数字人文学者获取第一手资料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通过更加交互的方式为特定的数字人文研究项目或学者提供专门的电子信息、数据以及计算机辅助支持[9]。与高校图书馆进行协同合作是保持数字人文项目长期可持续性的唯一的现实选择,与印本馆藏不同的是,数字资源不仅要求存储安全,还要求存储方式能够适应电子媒体和运行环境,甚至对数据转移技术也有要求[10]。总结起来,图书馆可以在信息获取、内容数字化与策展、数字保存以及内容发现与传播等领域承担不可替代的关键功能[11];在专业技能(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版权咨询、开放存取出版、数据监护与管理、元数据、信息技术、馆藏发展与特色馆藏以及项目管理等领域拓展服务边界[12]。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角色和职责并不要求图书馆一定要构建完全新的职业规划方案,图书馆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适应能力,他们并不畏惧新的挑战,而是担心错失面对数字人文的机会,只要获得合适的支持,拥有丰富经验的图书馆员能够帮助图书馆更有效地和更有意义地参与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13]。

4 图书馆在数字人文中的角色定位

正如教育机构创立起数字人文中心的潮流一样,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已建立起专门的研究数据服务部门以满足师生以及科研人员不断增长的数据服务需求,数字人文研究也不例外。美国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理事会(CLIR)将数字人文项目要求的专业技能分为领域(学科)知识、分析能力、数据管理和项目管理能力等4个方面[14],图书情报(LIS)专业人员具备这样的素养,因此,自我提升、信任建构并扮演策展人角色是图书情报专业人员与人文学者协同工作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应对之策,也是维持和实现数字人文项目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可行路径。图书情报专业人士在支持数字人文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以下角色定位[15]:

4.1 资源提供者

数字人文项目遇到的一个常见问题是:研究者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可用的、与项目需求相匹配的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为教职员、学生以及其他用户提供独特的、第一手的有用资源,而用户并不能够通过其他途径轻易获取这些资源[16]。具体工作是确认并拓展面向公开获取、使用和再利用的海量化(规模)和多样性(格式与主题)的数字馆藏,一种有效方法是构建按需应变的数字馆藏调配体系,同时,为数字馆藏的校注和整理提供合适工具也是一项必要的支撑工作。另外,通过与数字语料库的供应商达成合作伙伴协议,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实现数字内容的开放共享与合理使用也是值得考虑的战略举措[15]。鉴于数字人文具有跨学科和协同工作实践的特点,知识发现和再利用支持服务应尽可能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数字馆藏建设的关键原则是为用户提供获取本地所有已出版数字资源的无障碍途径与方式,同时,为保证这些数字学术资源的可用性和适用性,可以考虑引入用户测试方法,面向目标群体的用户测试主要聚焦于门户网站的导航能力、搜索引擎的检索性能和项目层面的个性化功能等3个核心要素[17]。

4.2 内容策展人

图书馆在数字人文研究中承担策展人的职责是评估、甄选、组织和保存数字出版物、工具、项目、培训材料以及其他可用的数字资源以确保其可持续性和长期存取。相关工作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合资源[18],如文本编码、工具集成、数字化专题资料的规整等;二是改善元数据,创建、共享和利用元数据是数字人文的重要内容,策展机构应当建立数据纠错机制,保证目录记录和关联数据的可用性,提高元数据的质量;三是创建数字内容仓储[19],图书馆是数字人文研究者最佳的逻辑伙伴,图书馆可根据项目需求,制定数据管理计划,增设面向数字人文的机构知识库(IR),为编辑资料、数字化材料、软件工具、代码和算法的监护构建专门的工作原型以确保数字内容未来之可用性。其中,对数字内容进行动态化的主动管理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2014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8]:图书馆是数字人文项目研究成果保存的理想场所,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图书馆的基础架构与设施是维系这些数字化项目可持续性的唯一希望,因为图书馆拥有相对稳定的财政预算,而这对于数字保存来说至关重要。此外,策展人还应当与同行评审专家保持沟通与联系,为数字人文项目的评价构建客观、公正的指标体系。

4.3 学科联络员

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下,图书馆作为联络员或学科专家的角色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图书馆员基于丰富的馆藏和信息资源,与教职员和学者建立起较为融洽的关系,除了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外,图书馆员在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方面也是专家[20]。在传统模式下,担任联络员角色的图书馆员主要是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研方法发现用户的需求缺口并找出解决障碍的办法,而在数字人文语境下,图书馆员需要找到更加系统化的、广泛性的方法(如人类学方法的应用),开展电子文本服务、元数据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和版权许可协调服务等[21]。在实现路径上,图书馆员应主动探寻合适的数字馆藏、工具和服务,提供版权普及知识,满足学科内的元数据和本体获取需求,为潜在用户提供融资机会,当然,这些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置条件是精准识别并深度理解用户的现实需求。比如,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在推介数字人文开发工具时可能会遇到用户当场提问:“为什么必须使用这个工具”,“什么样的研究问题可以借助于这个工具找到可靠的答案”,有鉴于此,图书馆员应当在项目开展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使人文学者和信息技术专家产生良好的协同效果。

4.4 课程辅导员

参与数字人文教学是图书馆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式,馆员可以通过工作坊或研讨会等多元化途径与人文学者进行友好的、充分的协商来阐释他们在数字内容创作或工具使用过程中的困惑。可面向人文学科的学生开设专业化的数字化技能培训课程,但应避免单独面向图书情报学生开设数字人文课程,因为一旦这样做,可能会使大家产生这样的误解:数字人文课程只为专业人士而准备,并非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学习[22]。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聆听讲座或参加座谈会,要做到这一点,图书情报专业人员需要不断跟进学习新兴的数字人文工具,如通过MOOCs平台、学术社区等获得专业知识和培训技能,开发在线学习模块、制作教学视频,为教学设计者和教育技术人员提供教学支持工具等,课程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数字资源定位、数字仓储/数字出版、知识产权、元数据、特色馆藏以及文本编码等6大核心板块,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提出优化与改进方案[23]。图书馆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些常见方式包括创建数字地图、演示文本分析、编辑维基百科(Wikipedia)、建设多媒体网站和在线展品等,为了提高馆员在参与教学方面的执行能力,图书馆需要为馆员提供有效的培训机会、确保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并构建规范的工作流程以促进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24]。

4.5 咨询顾问

在数字人文研究生命周期(创建→处理→分析)的不同阶段,图书馆员为数字人文提供参考咨询与顾问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1]:为数字人文学者提供版权、开放存取以及相关问题方面的专业咨询建议,为促进数字内容的发现和传播提供有关元数据和格式方面的建议,为数字保存标准和最佳实践提供指导,根据用户和信息行为研究的最新成果,生成推送报告并与参与者分享网页界面、数据挖掘与可视化以及其他创新项目,为数字人文研究与学术交流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基础环境。其中,人文数据集与元数据咨询服务的核心功能是帮助用户描述数据的基本属性、丰富和充实数据集中的元数据、设计数据关联机制、支持受控词表的应用、优化关键词以提高数据集的检索性能以及执行元数据标准等[25]。为了使得新入职的图书馆员能够更快地适应数字人文的参考咨询工作,一项可供借鉴的方案是将数字人文理论、工具和研究整合到图书情报的核心课程体系中,因为图书馆员、教师和学者同处于一个学术生态圈内,数字人文工作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知识组织、对外联络和参考咨询等常态化的图书馆服务内容[22]。

4.6 研究空间提供者

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已不再单纯定位于为用户提供寻找问题答案或正确资源的“第三空间”(区别于工作/学习场所和家庭),作为一个开放式的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应当主动融入到创造性的科研活动当中去,为数字人文研究群体提供物理或虚拟空间,配以必要的技术设施及资源,以便于数字人文研究群体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团队建设活动。这些空间可以作为数字人文兴趣小组的创新研究工作坊,为不定期举办的各类数字人文学术活动提供平台,还可以成为人文学者、图书馆员和开发人员协同工作和业务研讨的场所。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馆空间重构的最佳实践方案是走出大楼,抛开空泛的形式化逻辑,开展互动的务实工作,如参与数字人文中心举办的学术活动、追踪项目的最新动态、加入项目管理组织、开通社交媒体账户、关注趣味博文、参加数字人文讨论小组等[13]。

5 理性的思考

5.1 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

(1)文化冲突问题。数字人文是一种相对凌乱而复杂的“创造”(Making)文化,涉及到不确定性、深度合作、柔性管理等元素,而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是以审慎协商(通常表现为迟缓的决策过程)和刚性的技术架构为标志的,这可能会与数字文化的内核产生正面交锋,甚至产生冲突。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馆支持服务可能会遇到制度和组织障碍,包括培训机会较少、时间不多、制度性承诺、激励措施、过度谨慎、僵化的运行模式等等,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图书馆仅仅依赖图书馆员的力量参与数字人文或自己构建数字人文中心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20]。因此,适应环境变化的组织变革将是图书馆的新常态。

(2)数字内容保存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数字人文项目产生的成果连同过程材料应当提交图书馆保存,机构知识库成为首选之所,图书馆因此建议创作者开展直接对话以确保特定标准和保存指南能够得到遵守,但两者之间却未能达成统一认识,甚至处于脱节状态,原因在于创作者不喜欢被这些参数约束,不乐于构建保存所需的元数据的数量和质量[26]。另外,数字内容的多样化格式与机构知识库的兼容性也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广泛的合作并大力推广和应用国际元数据标准,才能保证这些数字内容在未来仍具有关联性和可获取性。

(3)知识产权问题。为了保证数字人文作品的创作、传播与管理具有可持续性,必须强化版权保护意识,但很难找到普遍适用的治理方案。数字人文知识产权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27]:一是可进入公共领域的无限制版权作品的许可使用,一些经典的版权协议(如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虽是他人据以创作及共享的授权方式,但仍需在法律框架下谨慎使用;二是版权过期作品的非商业性再利用,项目开发者可制定专用协议,发布作品的排他性使用(如禁止商业广告或其他经营性活动)声明;三是孤儿作品的使用,涉及到孤儿作品的界定与调整方式、使用原则与许可机制、权利救济与保障等关键议题。

5.2 面临的现实挑战[28]

(1)培训机会不足。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很显然,图书馆员参与数字人文服务需要专业技能,但是支持培训的可用资金往往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也很难向主管有力说明参加培训是工作所需,而且,找到对口的培训机构也不容易。近年来兴起的在线技术培训课程(如MOOCs)虽是一项颇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但这些课程的内容与图书馆专业的相关性较弱,尤其对于新手而言,短期内难以找到入门之策。此外,数字人文专家所能提供的某些最有价值的技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技术,而是“软”技能和“硬”技能的组合,即有效管理项目的能力,或者具备开展环境扫描的知识以避免项目缺乏创新性。诚然,掌握这些技能的最佳途径是亲身参与实际的数字人文项目,但这往往令许多图书馆员左右为难。

(2)馆员的倡议缺乏支持。一般而言,图书馆员对馆内项目的规划没有决策权,更谈不上机会、职责等要素的分配与摊派,图书馆关心的焦点是能否如期完成考核指标、有效安排角色定位和满足用户的既定需求。项目规划基本遵循自上而下的运作逻辑,即使是项目发起人或赞助方也很难摆脱行政指令的安排,许多数字人文项目并不能满足任何特定的用户需求,设立这些项目的目的可能仅是为了找到某一有趣问题的答案。

(3)缺少激励机制。对于学者而言,完成某一数字人文项目可能会获得诸多现实性的或潜在的职业回报,如提升个人在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度等。但对于全程参与数字人文项目并提供科研支持服务的图书馆员来说,职业回报的效果微乎其微,在很多情况下,已经“完成”的某一数字人文项目还需要持续的跟踪服务,如数据保存与监护、版权许可与管理等,而这些成果并不会署上图书馆员的名字,如果图书馆不能为参与数字人文的馆员提供支持和认证,将很难激发出馆员继续全身心服务于数字人文的动力和热情。

5.3 图书馆的行动

(1)招聘数字人文馆员。从馆内人才中选配数字人文馆员固然是一项不错的决策,但对于数字人文发展迅猛且服务需求较大的高校而言,公开招聘也很有必要。数字人文馆员的工作内容应当包括:支持数字人文的研究与教学,为师生提供咨询服务,开发研究工具以促进用户便捷访问各种资源,数字人文项目成果的保存与管理,与其他岗位上的馆员开展协同工作等。因此,任职资格应满足以下条件[29]:具有参与馆藏发展和提供人文社科领域参考咨询服务的经历,具备良好的分析、组织、问题解决、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具备有效应对需求变化并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拥有人文社科(含图书馆与信息学)领域硕士及以上学位。图书馆应为数字人文馆员提供具有同行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并提供职业发展支持。

(2)开展嵌入式知识服务。开展嵌入式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与用户建立直接对话并有效实现个人知识转移的重要途径,学科馆员和参考咨询馆员能够以协同工作的方式引领数字人文研究项目,使图书馆文化和服务精神渗透到研究过程中来,建立因地适宜的激励机制,促进数字内容成果的转化,比如:为个人、本地或特色馆藏的数字化提供资金支持,启动按需馆藏发展计划以满足教学与研究需求[12]。在服务保障机制上,图书馆员应当具备面向数字人文提供科研支持服务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发现、信息分析、工具应用以及宣传推广等业务素质和素养,提供嵌入式知识服务的精准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3)创建馆内数字人文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创建属于自己的数字人文中心也是值得图书馆考虑的理性选择,涉及到空间选址、资源配置、人员安排以及服务内容设计等核心要素。在服务过程中,按需应变与协同合作应当是图书馆始终坚持的指导原则,换位思考,数字人文研究者可能需要的是更加专业化的软件支持(如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工具)、跨机构合作、过程性数据保管等特定服务项目和相对宽松的自我管理的科研环境[18]。另外,发展数字人文中心也能够吸引管理层对整个人文学科和图书馆的关注目光。

6 结语

数字人文运动已经向图书馆袭来,这场运动为图书馆重新界定服务、图书馆员能力、图书馆作为空间的功能以及与研究人员的关系等基础性概念提供新的契机。长期以来,图书馆都是作为用户发现信息的场所而存续的,在数字人文的语境下,图书馆可作为数字学术研究与实践的拓展空间而存在[20]。数字人文是资源、技术与研究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促进研究人员与图书馆开展协同合作的强劲推力,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的馆藏管理人员,能够为人文学者开展数字学术研究与实践提供坚实的立体式服务保障[26]。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不仅是拓展服务边界和巩固专业地位的难得机遇,而且可以并应该成为创新思想之源[30]。但就目前而言,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涌现出的实践范例凤毛麟角,未来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服务思维与观念,积极关注数字人文前沿,做好政策规划与资源准备,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主动嵌入研究过程,与数字人文研究人员开展跨界协同合作,促进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迈上新台阶。

(来稿时间:2016年7月)

1.Susan Hockey.The History of Humanities Computing [M]//Susan Schreibman, Ray Siemens, John Unsworth.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3-19

2.Jennifer L.Adams, Kevin B.Gunn.Keeping Up WithDigital Humanities [EB/OL].[2016-05-17].http://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keeping_up_with/digital_humanities

3.Stewart Varner, Patricia Hswe.Special Report: Digital Humanities in Libraries [R/OL].[2016-05-20].http://americanlibrariesmagazine.org/2016/01/04/special-report-digital-humanities-libraries/

4.Digital Nature.The Digital Humanities Manifesto 2.0 [EB/OL].[2016-05-16].http://www.humanitiesblast.com/manifesto/Manifesto_V2.pdf

5.Lisa Spiro.“This Is Why We Fight”: Defining the Values of the Digital Humanities [EB/OL].[2016-05-10].http://kompetenzzentrum.uni-trier.de/files/9113/9696/2499/Values_in_the_DH_Lisa_Spiro.pdf

6.Chris Alen Sula.Digital Humanities and Libraries: A Conceptual Model [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2013, 53(1):10-26

7.Lyn Robinson, Ernesto Priego, David Bawden.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Digital Humanities: Two Disciplines, Joint Future? [EB/ OL].[2016-05-23].http://fiz1.fh-potsdam.de/volltext/isi15/15204.pdf

8.Aleksandra Vranes.Digital Humanities and Modern Libraries [EB/OL].[2016-05-14].http://infoteka.bg.ac.rs/pdf/Srp/2014/ INFOTHECA_XV_1_2014_4a-15a.pdf

9.Hitoshi Kamada.Digital Humanities: Roles for Libraries? [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2010, 71(9): 484-485

10.William A.Kretzschmar Jr, William Gray Potter.Library Collaboration with Large Digital Humanities Projects [J].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 2010, 25(4):439-445

11.Ben Showers.Does the Library have a Role to Play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EB/OL].[2016-05-17].https://infteam.jiscinvolve.org/wp/2012/02/23/does-the-library-have-a-role-to-playin-the-digital-humanities/

12.Michelle Dalmau.Digital Humanities & Libraries: More of THAT! [EB/OL].[2016-05-21].http://acrl.ala.org/dh/2013/05/22/ digital-humanities-libraries-more-of-that/

13.Micah Vandegrift, Stewart Varner.Evolving in Common: Creating Mutually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braries and the Digital Humanities [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2013, 53(1):67-78

14.Christa Williford, Charles Henry, Amy Friedlander.One Culture: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B/OL].[2016-05-17].http://www.clir.org/pubs/ reports/pub151/pub151.pdf

15.Ying Zhang, Shu Liu, Emilee Mathews.Converge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Digital Libraries [J].Library Management, 2015, 36(4/5):362-377

16.Isabel Galina Russell.The Role of Libraries in Digital Humanities [EB/OL].[2016-05-23].http://www.ifla.org/pastwlic/2011/104-russell-en.pdf

17.Ed Fay, Julianne Nyhan.Webbs on the Web: Libraries, Digital Humanities and Collaboration [J].Library Review, 2015, 64 (1/2):118-134

18.Jennifer Schaffner, Ricky Erway.Does Every Research Library Need a Digital Humanities Center? [EB/OL].[2016-05-11].http://www.oclc.org/content/dam/research/publications/library/2014/ oclcresearch-digital-humanities-center-2014.pdf

19.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Top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 A Review of the Trends and Issues Afecting Academic 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 [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2014, 75(6):294-302

20.Barbara Rockenbach.Introduction [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2013, 53(1):1-9

21.Janice M.Jaguszewski, Karen Williams.New Roles for New Times: Transforming Liaison Roles in Research Libraries [R].Washington: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2013:9-12

22.Sarah Leila Moazeni.Integrating Digital Humanities into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urriculum [J].Public Services Quarterly, 2015, 11(3):225-231

23.Casey Hoeve, Lis Pankl, Mark Crosby.Digital Humanities and Librarians: A Team-Based Approach to Learning [M]//IGI Global.Advance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Hershey: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2015:107-131

24.Stewart Varner.Library Instruction for Digital Humanities Pedagogy in Undergraduate Classes [M]//John W.White, Heather Gilbert.Laying the Foundation: Digital Humanities in Academic Libraries.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016:205-22225.Sai Deng.Metadata Service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Humanities [EB/OL].[2016-05-23].http://stars.library.ucf.edu/cgi/ viewcontent.cgi?article=1024&context=ucfscholar

26.Leigh Cunningham.The Librarian as Digital Humanist: The Collaborative Role of the Research Library in Digital Humanities Projects [J].Faculty of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0, 2(2):1-11

27.Fred Truyen, Demmy Verbeke.The library as a valued partner in Digital Humanities projects: The example of Europeana-Photography [J].Art Libraries Journal, 2015, 40(3):28-33

28.Miriam Posner.No Half Measures: Overcoming Common Challenges to Doing Digital Humanities in the Library [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2013, 53(1):43-52

29.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Library.Literatures & Digital Humanities Librarian [EB/OL].[2016-05-24].http://www.lib.berkeley.edu/LHRD/JPF00890.html

30.Trevor Muñoz.Recovering a Humanist Librarianship through Digital Humanities [M]//John W.White, Heather Gilbert.Laying the Foundation: Digital Humanities in Academic Libraries.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016:3-14

Rising Tide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Roles of Libraries

Zhu Na
(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

The rising tide of digital humanities has brought some new opportunities to library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services 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library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Through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ontent analysis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at six roles of library supporting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are resource provider, curator, liaison, instructor, consultant and spaces host; the major issues facing to engagement includes the cultural conflicts, digital content preser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are insufficient training opportunities, lack of support for librarian-conceived initiatives and lack of incentive; the rational choices includes recruit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librarian, implementation of embedded knowledge services and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humanities center.

Digital humanities Humanities computing Library services Data curation Digital scholarship

G252

格式〕 朱娜.数字人文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J].图书馆,2016(12):17-22,48

朱娜(1981-),女,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已发表论文5篇,研究方向:读者服务、信息服务。

* 本文系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立项项目“新形势下图书馆空间重组及空间服务研究”(项目编号:16100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馆员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黄河之声(2021年8期)2021-07-23 03:34:28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政报(2018年1期)2018-07-09 05:50:56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青海政报(2017年7期)2017-07-24 14:14:41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新入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问题探讨
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素质与读者服务水平的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4年1期)2014-12-19 13: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