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殿启 张玉玮
(盐城工学院 江苏盐城 224051)
·专题研究·
论泛在信息社会阅读推广人的培育*
秦殿启 张玉玮
(盐城工学院 江苏盐城 224051)
以泛在信息社会为背景,分析国民阅读活动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提出阅读推广人的培育策略。作者运用质性分析法和比较法,把提升阅读素养作为国民的重要培养目标,而阅读推广人的培育就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研究认为,阅读推广人的培育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提升阅读推广人的信息素养和阅读素养,是促进国民阅读推广的有效策略。
泛在信息社会 阅读推广人 阅读推广 信息素养 阅读素养
泛在信息社会是信息技术日臻完善并广泛应用而形成的信息泛在、技术泛在、服务泛在[1]的新型信息生态。在泛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智能化融入日常生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借助无线通信实现互联,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2]。人类正在迈向泛在信息社会,这是一个信息触手可得、阅读无处不在的时代。
泛在信息社会对国民阅读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新要求,阅读素养的培育有多种途径,阅读教学、读者入馆教育、信息素养课教学、阅读推广活动等就是国内外最常用的途径。图书馆如何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最有效的举措就是阅读推广。重视阅读推广活动,重点培育阅读推广人,是推动全民阅读工程的有效途径。
文章是以国民阅读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笔者的观察,采用文献法和数据分析法,对泛在信息社会的阅读活动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和分析,主要包括国民阅读推广活动面临的挑战,国民阅读推广活动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研究并提出阅读推广人的培育策略。文章基于泛在信息社会环境下,以现有研究成果为依据,包括近6年(2010—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情况调查统计的原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和归纳,对国民阅读活动及其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3],旨在通过阅读推广来提升国民阅读素养。
3.1 信息泛在的挑战
信息泛在是泛在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生态环境,国民正在适应全媒体阅读、“互联网+阅读”、智慧阅读等新型阅读体验。“人类自形成以来,为了生存,形成了竞争和防御的策略。这决定了知识、技能和智力的重要性,也决定了人在适应环境中不断创新的重要性”[4]。适应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状态,通过了解、选择、定位、调整、发展等达到新的适应。2014年,我国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58.1%,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率(58.0%)。2015年,这一数据持续增高,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已达到64%。这一变化正是国民对数字阅读不断适应的结果,而对技术泛在和服务泛在的体验也将随着信息技术设施和信息服务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3.2 信息安全的挑战
信息安全包括设备安全、网络安全以及信息生命周期的安全。信息安全和阅读行为密切相关,并影响到阅读活动。个人隐私安全和国家信息主权都是泛在信息社会国家发展面对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民众的信心、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长远利益”[5]。大数据作为泛在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与国民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有关联,国民阅读的个人信息、上网历史、数据下载等信息都会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如果管理或处置不当,就可能侵犯到国民的个人隐私。安全性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强相关法规建设、网络安全监管工作,也需要国民自身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共同营造安全的阅读生态环境。
3.3 信息技术的挑战
技术泛在是泛在信息社会的又一特点,特别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国民阅读和智能终端、电子设备、阅读软件、检索工具、翻译工具、播放工具等的使用技术、检索技术等的联系性日益加强。泛在信息社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网络阅读正在朝着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技术性特点要求读者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主动适应泛在信息社会对阅读素养的新要求,因为阅读素养的提高同国民对待计算机的态度、个人自信心、家庭信息通信技术的可用性等因素有关[6]。
3.4 信息时效的挑战
信息实效是泛在信息社会信息生态的显著特点。传统阅读偏重印刷性文献和经典阅读,以文学性文本和信息性文本的阅读为主,注重文本情境的感悟以及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泛在信息社会,信息的时效性加强,富媒体触手可及,视频、图片、新闻随时处在更新中,信息生命周期缩短,信息积累急剧膨胀,信息选择空间加大。微信、易信、慕课、微课容量小而精,内涵丰富,迅即成为国民阅读的新选择。“以微信为典型代表的社交阅读平台正在成为国民新的阅读趋势,是当前手机阅读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新生力量”[7]。时效性反映了泛在信息社会阅读资源的生产和传播的快捷和多样,对阅读的新颖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较高的信息素养和阅读素养来应对。
3.5 分众阅读的挑战
分众阅读是指国民阅读的兴趣选择由大众化走向小众化。在泛在信息社会,全媒体为不同读者群体提供了更多媒介选择、信息选择的自由,分众阅读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模式,不同群体、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等的人们所营造的分众阅读模式已趋形成。分众性为泛在信息社会的泛在服务提出了分众服务要求。信息服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甚至个体的不同阅读需求,采用分类型、分层次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包括阅读推广工作和阅读指导工作。国民一方面要重视常识阅读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同时应该积极培养阅读审美力,强化经典阅读,丰富专业阅读,在知识应用、创新创业、技术技能方面形成优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淀丰富的阅读经验,有效提升职业素养。
在泛在信息社会,国民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不平衡、碎片化、差距性以及实效性等方面。
4.1 不平衡性与常识阅读问题
不平衡性与常识阅读问题是指国民阅读的图书阅读增长与数字阅读增长的巨大反差。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阅读给予高度重视,从2003年开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现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全国阅读情况开展调查,至今已经发布13次调查报告。下表是近6年我国国民阅读情况的调查数据表,数据表明,近6年来,国民阅读存在的不平衡正在加剧。具体表现为,图书阅读率增长缓慢,与数字阅读形成鲜明对比。主要表现为图书阅读量下降和阅读范围不广,常识阅读匮乏。常识阅读被忽视容易造成急功近利、性情浮躁,常识阅读是阅读的基础,包括传统文化、艺术科技、思想哲学、中外名著等。
表1 2010—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4.2 碎片化与经典阅读问题
碎片化与经典阅读问题是指碎片化过于蔓延而造成经典阅读不足或缺失的现象。 “碎片化阅读”是相对于系统的、整体的、经典的图书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现象。特点是阅读内容不完整、不连续、不深入;时间上随意性、新闻性、消息化;获取方式上呈现被动式、定制化、多样性、易得型、互联网化;阅读方式呈现全媒体化、泛在化、智能化。在公共空间,国民的这种阅读方式正在迅速普及,这和智能手机、“互联网+”阅读环境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和移动图书馆的使用频繁相关。碎片化阅读并非一无是处,但应该正确引导。将碎片化阅读引向精华式阅读,有计划地整合“碎片化”,逐步走向经典化、系统化和完整化。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读者对电子书等数字资源的需求飞速增长,这些资源中不乏经典的阅读资源。经典图书给人类精神世界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无可替代的,从碎片化阅读走向深度阅读和经典阅读,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统计数据显示,近6年我国国民上网率、数字化阅读率、手机阅读率等持续提升,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在波动中下滑,数字阅读势不可挡。调查数据表明:2015年较之2010年国民综合阅读增长率(2.5%)明显低于国民上网增长率(20.1%)、数字化阅读增长率(31.2%)和手机阅读增长率(37%)。手机阅读的较快提升引领了数字阅读。但图书阅读率增长缓慢,近5年来仅增长6.1%,年均增长率1.22%。目前,国民图书阅读率的提升正处在一个瓶颈期。如何引领国民阅读,倡导绿色阅读,推广经典阅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3 差距性与纸本阅读问题
差距性与纸本阅读问题是指国内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不同区域相比,在纸本阅读的数量上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原因很多,但和阅读推广的成效关系极为密切。差距性主要表现在国民阅读的纸质图书数量上,与发达国家的阅读数据比较而言,差距性明显。因为“全民族的图书阅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8],因此,纸本图书的阅读推广必须加强。2015年,我国国民成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数据来源:中国出版网,2016-04-20),与2014年相比,增加0.02本。国民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与德国13本、印度23本、英国64本[9],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别表明,我国国民的纸质图书阅读函待加强。从阅读推广的经验看,重视阅读推广的区域,整体阅读氛围和阅读量相应较高。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各地阅读推广项目花样很多,但起步较晚,还未形成全民参与的品牌工程。相比之下,葡萄牙国民阅读计划(NRP)[10]的权威性、持续性和覆盖面以及在提升国民阅读技能,培育国民阅读习惯等方面不愧是一个经典工程,对我国的国民阅读推广颇有借鉴意义。
4.4 实效性与全媒体阅读问题
实效性与全媒体阅读问题是指泛在信息社会阅读存在的现实问题,即如何处理好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常识阅读与经典阅读、专业阅读与休闲阅读、职业阅读与生活阅读、单一媒介与多媒体阅读、线下阅读与“互联网+阅读”、图书馆阅读与泛在阅读、校园阅读与智慧阅读等的关系,让阅读为国民带来更多愉悦、更多实效、更多智慧。这就涉及到信息哲学和信息美学问题,和阅读素养密切相关。阅读推广人应适时对国民予以指引和启发。国民阅读从媒介的角度而言正处在一个转折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民阅读的统计结果表明,全媒体阅读已经形成,不同媒介对国民阅读的适应性、安全性、技术性、实效性和分众性的影响并存。中国出版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传统媒介中,纸质图书阅读时长增势较为明显;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这说明国民阅读转型正在进行中,阅读量和阅读质的提升是最大的问题,“表面上看,阅读正在从显性的文化中消隐,但实质上,它将从隐秘的精神世界中获得新生”[11]。该问题应引起关注,阅读推广人要加强引领,优化媒介生态环境,积极倡导生态阅读和经典精读,形成全媒体协调发展的阅读环境。
阅读推广人(Reading Promoter)即推广阅读工程的专业人士。阅读推广人的职责就是通过推广阅读,传递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形成全民阅读的新常态。阅读推广人自身要加强组织建设,提升信息素养和阅读素养,通过各种途径向国民传播阅读文化,提供阅读指导,潜心培育国民阅读兴趣,积极提高国民阅读能力。
5.1 成立阅读推广委员会
阅读推广活动在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举措。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图书馆应发挥阅读推广的引领作用,在指导阅读过程中提升读者的阅读素养。为了全面开展好阅读推广活动,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以至各类图书馆层面应统一成立一个组织——“阅读推广委员会”,由图书馆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成立阅读推广委员会,利于实现阅读推广活动实现更快、更好得常态化发展,加快“书香中国”建设步伐。
5.2 严格选拔阅读推广人
阅读推广人的关注重点在于国民的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能力建设,推动他们从“爱读”走向“会读”,从关注阅读公平,到为推动弱势群体阅读创造条件。阅读推广人应具备以下5个条件:懂阅读并爱好阅读、懂读者并为读者着想、懂教育并擅长启迪、懂家长并以公平为重、懂社会并持兼容并包。笔者认为可以在阅读推广委员会设阅读推广人招募和培育中心,将阅读推广活动作为公益活动,征募热爱、热心阅读推广活动的具有较高阅读素养的专业馆员、优秀师资、优秀读者参与,经过专业的阅读推广培训,合格者授予阅读推广人资质,面向国民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5.3 形成阅读推广的合力
阅读推广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一项宏伟的文化工程。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论显示,“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12]。在泛在信息社会,国民阅读亟需各种阅读推广力的协同推进,不仅包括“倡发、指导、组织、支持社会阅读活动的有关组织”[13]的力量,还应包括阅读立法的法规力,指导阅读的理论力,阅读推广人的指引力,阅读者的主观能动力等5种合力。阅读活动组织力一直以来都在图书馆界广为流传并创新发展,有效保证了各类阅读活动方案的实施,成为推动国民阅读的重要载体,具体的组织者从图书馆的馆员拓展到读协会员、读者志愿者和数据库赞助商等,极大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和实效。阅读法规力正在形成,将是国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阅读立法。提案认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全民阅读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国民阅读,其推进阅读的方式,主要为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国家元首亲自倡导阅读等三个方面”[14],阅读立法自此在国内兴起。阅读指导的理论之力是指导阅读的内在之力,这种力既可作用于阅读推广人,更能作用于阅读者自身。以上5方面的力的合力就是阅读推广力。阅读“不仅关系着每个国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更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人文风气、经济发展与未来脉络,需要全社会的各个组织、机构以及个人都积极参与,并加入到阅读推广活动中来”[15]。阅读推广需要以上5种力的协同作用,其中阅读法规力起着核心保障作用。唯有协同才能形成最大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又好又快地发展。
5.4 提升阅读推广人的信息素养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重要基础设施,在阅读推广中始终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为图书馆价值的核心职能和元素是服务,体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阅读推广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阅读提升公民素养,使不爱阅读的人爱上阅读,使不会阅读的人学会阅读,使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的障碍”[16]。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适应泛在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专业馆员队伍。泛在信息社会作为图书馆面临崭新的信息与技术环境,必须精心建构新的“图书馆功能图式”[17]。发展文化软实力,着力建构智慧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构信息素养体系;凝聚图书馆精神,着力建构文化功能间。这是该图式建构的基本路径,在这个图式中,专业馆员将具有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反映在专业馆员对传统阅读指导发挥的核心作用,还表现在在泛在信息社会对专业馆员提出的更高要求。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于2015年2月发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18],将信息素养作为适应急剧变化的信息生态环境的综合能力。随着泛在服务的开展,阅读推广人的核心力量是专业馆员队伍,专业馆员要更加“注重对知识信息的充分挖掘,关注知识的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充分运用知识组织、数据挖掘、数据融合、智能搜索等技术和工具,形成面向需求、适应变化、快速反映、灵活深入的知识服务机制”[19]。专业馆员要做到这些,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专业馆员信息素养(Librarian Information Literacy,LIL)是由馆员自身的有关信息方面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3个层面9个要素构成的动态体系(见图1)。大批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馆员队伍的形成,将成为国民阅读推广人的核心指导力量,其意义和影响深远。
图1 专业馆员信息素养要素体系图
5.5 强化阅读推广人的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是指导国民阅读的理论之力。在泛在信息社会,阅读素养成为阅读者的关键素养。当前,有关国民阅读的研究,重实践轻理论,未形成指导国民阅读的系统理论。加强对阅读素养的系统研究,形成阅读素养的系统理论,用阅读理论指导和推广阅读活动,全面培育国民的阅读素养,尤需强化阅读推广人的阅读素养。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是指阅读者和一定的信息生态相适应的阅读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文化修养。在泛在信息社会,阅读推广人必须积极适应信息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积累、培养和强化自身的阅读素养。阅读素养是由主体、条件、要素3方面建构而成的一个动态体系,即主体为读者,条件为泛在信息社会的阅读生态环境及其资源设施,要素有信息理论、阅读资源、阅读审美等8个方面(见图2)。这些要素具有良性互动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阅读者的知识增长、能力提高和文化升华。
图2 阅读素养要素体系图[20]
全媒体和大数据是泛在信息社会的重要表征和特点,国民阅读需要对全媒介、大数据、新技术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在众多媒介的选择面前更加从容,才能在更多的阅读机会面前变得更加智慧。在泛在信息社会,阅读推广人的培育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提升阅读推广人的信息素养和阅读素养,为阅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来稿时间:2016年7月)
1.秦殿启.泛在信息社会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2 (6):174-177
2.秦殿启.论泛在信息社会情报网络的模式及建构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3(21):13-16, 21
3.陈向明.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4.郭法奇.杜威与现代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14(1):117-123
5.李圆圆.信息安全价值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4):62-64
6.Lee,Yuan-Hsuan, Wu,Jiun-Yu.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Inner and Outer States of ICT on Engagement in Online Reading Activities and PISA 2009 Reading Literac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Reading Literacy[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2(3):336-342
7.田菲,徐升国.数字化时代国民阅读大趋势[J].编辑学刊,2015(3):6-15
8.周群.葡萄牙“国民阅读计划”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90-95
9.聂震宁.国民阅读的状况与全民阅读的意义[J].现代出版,2015(1):5-10
10.胡维青,陈淑英,张艳花.葡萄牙“国民阅读计划”的评估及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3):76-79
11.梁玲.国民阅读困境的深层之因:读图时代辨析[J].探索与争鸣,2015(2):39-42
12.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魏玉山,徐开国,屈明颖,田菲,谷征,高洁.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J].出版发行研究,2015(5):5-8
13.丁娜.全民阅读推广力量的角色构建[J].图书馆论坛,2014(2):27-33
14.百度百科.全民阅读促进条例 [EB/OL].[2016-06-19].http://baike.baidu.com/
15.葛茜.美国国民阅读推广活动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杂志,2015(6):196-199, 195
16.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5):4-13
17.秦殿启.论泛在信息社会的人际情报网络[J].情报杂志,2013(7):24-27, 23
18.ACRL.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EB/ OL].[2016-06-12].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lframework
19.朱强,别立谦,姚晓霞,等.面向泛在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及图书馆对策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28-33
20.秦殿启,张玉玮.基于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大学生阅读素养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6):87-91
On Cultivation of Reading Promoter in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
Qin Dianqi Zhang Yuwei
(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This paper is based on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reading activities about the national,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reading promoter’s cultivation.By us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law, the author regards reading literacy a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national, and the cultivation of reading promoter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e goal.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reading promoter has the function of bridge and link, and it is a long term strategy to promote reading promot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reading literacy.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 Reading promoter Reading promo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Reading literacy
G252.1
格式〕 秦殿启, 张玉玮.论泛在信息社会阅读推广人的培育[J].图书馆,2016(12):98-102
秦殿启(1969-),男,文学硕士,盐城工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编著图书2部,已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情报学;张玉玮(1971-),女,史学硕士,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已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文化学。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泛在信息社会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D/2015/01/13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