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视域中的友善公民关系构建

2016-02-13 06:56郭晶怡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友善和谐社会

郭晶怡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和谐视域中的友善公民关系构建

郭晶怡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前进方向,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对于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则更是具体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其中,“友善”则是从微观角度入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法则。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就强调与人为善、天下为公、国盛民和。那么在当代,在中国政府倡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要求之一,自然应发挥它的精神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友善;公民关系;和谐社会

一、“友善”与公民关系

(一)“友善”的含义

“友善”的价值观无论在东方文化,亦或是西方文化中,一直都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追求的,希望每个社会人都能拥有的良好心态,“友善”始终被视为美好的道德品质。简单理解,“友善”即“爱”的外化和拓展。广义上讲,“友善”是社会成员之间构建融洽友好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强韧的德行纽带,是维持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的伦理根基。从狭义上讲,“友善”是一种个人追求的高尚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友善的公民关系更强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陌生人交往时的心态。在日常交往中,我们都期望受到他人友善、诚信、平等、宽厚、仁慈的对待,不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与他人在人格上有差别。

(二)“友善”在当前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党在十八大报告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友善”就是其中之一。“友善”的提出,一方面引导每个社会公民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个性,成为更完善的人的具体指南,培育具有现代公民道德意识的合格社会成员;另一方面,“友善”也引领了全社会不断优化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首先,“友善”属于个人品质范畴,而且是一种优秀的个人品质;“友善”是尊重与爱的表达;“友善”是个人的优秀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塑造完满人格。

其次,“友善”是公民道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民不同于个人,公民更多体现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一种地位和角色,也代表了一种政治身份。“友善”就是一种基本的公民道德,意味着“尊重”“宽容”“自我利益的实现”。

最后,“友善”这一概念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基本要求层面提出的内容之一。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即从三个层面上:个人、社会、国家等对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要求,夯实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同时,“友善”应该成为每个人、每个社会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念,更是每个中国人推及全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应当具有的基本意识。

(三)当代中国倡导的公民关系

首先,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所要建设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现代化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长期努力、不懈奋斗、世代相传才能最终实现。

其次,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和谐”是一种共同的、理想的社会关系及个人生活的追求,“和谐”是一种“美德”和“善”,是一种治国的理念,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机制和社会运行的理想模式;同时,“和谐”也是人心理的平衡与安宁。而其中公民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最需要构建的。

二、“友善”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性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表述,“友善”与其他十一个价值观一道被列入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在现实生活中,“友善”价值观对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成长成才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友善”有助于促进社会成员团结。现代社会是个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社会,而“友善”实质上就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道德理念和思维习惯,它帮助社会成员在多元的、开放的、不拘一格的思想和文化中求同存异,使得社会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善”而努力。而在追求和实现全社会、全人类共同的善的过程中,社会成员也学会了如何同周围的人建立稳固且充满正能量的伙伴关系。就这方面来看,“友善”是一种社会合作体系形成和完善不可或缺的价值理念。

2.“友善”推动社会民主的实现。问题在于,民主是现代政治的基本价值,也是政治的合法性依据。任何社会成员都不能由于别人与自身的差异而将之排挤出公共领域之外。相反,人们需要尊重每一位社会成员,任何社会成员都应该是平等的,具有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拥有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除此之外,虽然我们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使得阶级逐渐消亡,但不可否认就现今社会发展程度而言,社会成员因其自身的能力特质及拥有的社会资源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而“友善”就是教社会各成员尊重和适应社会的其他成员,为社会成员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环境,并为社会民主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3.“友善”有利于社会人与人紧张关系的解除。“友善”价值观可以辅助指导人们减轻或消除社会群体的歧视,消解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张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市场经济在让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的状态的同时导致了贫富差距、社会群体分化等问题,我国贫富差距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也日渐扩大,社会中占有较多社会资源的人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友善”则为构建这种桥梁提供了依据。“友善”是社会生活的共同发展,是一种平等的、广泛的爱。“友善”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权力上完全平等的道德关系,这种关系是现代社会成员之间自愿构建的。“友善”价值观能够让人们平等地看待其他社会成员,消除群体间的歧视和轻慢。同时,“友善”还帮助人们在面对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从更广阔的角度、更大的格局即全社会的角度上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社会生活中不只存在着利益的交换,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促进他人利益的增长。这是消除社会群体性障碍的根本途径。

4.“友善”促进社会成员之间互信体系的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溶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子欲利则利人,子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一件事的看法和评价标准越来越多元,这一方面有利于包容和理解心态的形成,但另一方面却使得人们对于是非、对错、善恶的概念划分越来越模糊。这是社会急速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负效应,如何缓冲这样的负效应呢?“友善”的价值观,将使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诚信、对他人履行责任和对他人的承诺。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友谊和爱的传递,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

三、“友善”视域中公民和谐关系的构建

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和谐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最能体现和谐社会本质特征,是帮助我们正确理解社会和谐的指导思想。无论什么原则,都离不开“以人为中心”原则。

第一,协调统一原则。协调统一原则是指社会中形成了每个个人、组织、社会都有认可的共同信念。在面对各类问题情况时,都应该有可以供人参考的行为准则,以协调所有人的行为和思想。当所有的组织和个人都以共同的标准行事,都把与人为善作为交往时的准则,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不以金钱地位区别对待他人的时候,社会和谐将不再只是嘴上说说。

第二,求同存异原则。要求协调统一并不是刻板地要求完全一样。当代中国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整个国家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要求生活生产文化丰富多样,也是广大人民的根本需求。学会包容,求同存异才真正有利于和谐。当遇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甚至是利益发生冲突时,本着对他人友爱、求同存异的心态与他人交往,遇到矛盾以友善的态度,平心静气地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则社会和谐不难实现。

第三,“以人为中心”的原则。社会是人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维护和实现社会的需要,因此,“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以人为中心”原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依靠每一个人,同时又为了每一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既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友善”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于公民个人层次方面的要求。当每个人都能以“友善”要求自己,则社会和谐就有了最根本的群众基础。

四、以“友善”推动公民和谐关系建设的基本途径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五千年,有着灿烂而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深厚基础,为我们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勤为根,俭为上,礼为先,孝为本”,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践行的传统理念。

第一,勤为根。经过历史和岁月的洗涤,世界上任何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民族都不可能以懒惰为其根本。一个社会中,孩子勤于读书,中年人勤于工作,老年人勤于锻炼;一个国家中,政党勤于执政,政府勤政爱民,家庭勤俭持家,公民勤以修身。每个人都尽着自己的义务,以勤为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我们的国家怎会不强大?社会怎会不和谐?公民之间怎会不友善?

第二,俭为上。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在从改革开放至今,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不相称的是精神生活的迷失、贫富差距的拉大,特别是“一夜暴富”的神话,以及西方某些观念的传入不断冲击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中国人突然失去了评判是非曲直的统一标准,开始了过度消费、入不敷出的生活。有人说,现代人的消费已经是“符号消费”,印在商品上的商标成为人们竞相攀比的标准,所购买东西的质量好坏、实用与否已经不是最先考虑的了。显然,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宣传的“俭以养德”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心态也扰乱了本应有的平和心态。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观也应该适应这种“新常态”,消费应同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相协调。

第三,礼为先。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国与国的交往都应礼法先行。“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民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学生尊敬师长,孩子孝敬父母,下级尊敬上级,上级关爱下级等本应都是“礼”的要求,如果没有礼法,则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觉得缺乏教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都是“礼”在生活中的表现,人礼貌友善、以礼待人,碰到问题“有话好好说”,何愁没有和谐友善的公民关系。

2.构建多元化的交往平台

人是社会人,其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通俗地讲,人的每一项活动都免不了和他人接触交流。而所有的交往活动中,都渗透着个人基本的交往理念。“友善”即为一种积极正性的交往理念,理应得到宣传和弘扬。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友善的交往,急需要好的平台来传播这样的理念。现代社会中,社区、网络及各种社会组织都应担负起这样的任务。

第一,构建友善的社区文化交往平台。“社区”这一概念是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老百姓的意识当中。传统社会中,中国人大多独门独户,虽有夜不闭户之时,但也“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所以“社区”的概念中国老百姓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但“社区”其实是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当中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文化也成为公民主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如果社区能够营造弘扬“友善”理念的氛围,提供践行“友善”行为的平台,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是“友善”的,那么,人们的心态也必定是“友善”的。

第二,构建更加和谐开放的网络交往平台。社会发展到今天,网络的重要性已经不用再论述,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家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以虚拟身份发表言论,参与公共生活,人们获得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却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力,以约束个人言行。个人道德水平又不够高,各类真真假假的言论便布满了网络。普通网民也被这些信息冲昏了头脑。为了营造更加和谐的网络环境,微观层面,每个人都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流言止于智者”;宏观层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和培育的同时加强网络监管,不要让流言蜚语及各类错误信息扰乱人们的平和心态,让别有用心的不法之徒趁虚而入。

第三,发挥各类社会慈善组织的作用,增强“友善”的力量。当代中国各类慈善组织层出不穷,虽有一些负面报道,也有少数人从中牟利,但慈善组织对于全社会的益处一定大于弊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反,应该大力度地倡导、支持慈善组织的公益活动。而各类慈善组织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真心办好事,学会办实事”,而不是只是喊喊口号,甚至将自己陷入舆论漩涡之中。如果中国的慈善组织能够真正做到“助人为乐”,全社会增强“友善”的力量将不可小觑。

3.推进多层次统一的诚信建设

“友善”与“诚信”如一对孪生兄弟,即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隔,又相互独立,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以诚相待就是“友善”的表现形式之一。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达到社会建设的各类目标,我们应推进公民个人、社会群体、政府组织的多层次统一的诚信建设。

第一,公民与公民之间以诚相待。公民作为国家社会中最活跃的细胞,诚信的建设是最广泛的。每个人都可以做诚信的人,自觉约束自己的话语和言行,“言必信、行必果”,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

第二,社会作为介于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起到了推动诚信建设的重要作用。公民的诚信理念必然影响到社会和谐氛围的建立,国家对于诚信的监督又促进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建设。

第三,国家是推动诚信建设的中坚力量。国家中各种权力机构如果能够做到诚信为民、诚信执法、诚信执政,公民也就会信任国家,信服并拥护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

4.增强法制意识

“友善”“诚信”都是个人道德层面的要求,而现代文明国家的治理理念不应该是“以人治国”“以宗教治国”,应该是“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所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强法制意识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国家层面。国家作为统治机器,要真正做到“法治”,就必须首先在国家层面树立起无可撼动的法制意识。中国传统是“以礼治国”,但“礼”毕竟是软约束,我们应把软约束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样才能让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法治国家。

第二,政府层面。政府是各类方针、政策的执行机关,能不能依法行政则是老百姓评价政府的标准之一。官民是否同样适用于法律,能不能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则是政府执政、司法执法的标杆。老百姓需要一个不仅仅要求普通人遵纪守法的政府,而且需要平衡每个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的政府。

第三,社会层面。社会对于增强法制意识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创设法制环境上。老百姓实实在在生活于其中,社会是否能创设崇尚法律的氛围,法律意识是否真正深入人心,社会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四,个人层面。个人作为法律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既是法律权利的运用者,也是法律义务的承担者,是否具有法律意识自然成为增强法制观念的受教育的最主要主体。每个现代社会的公民都应该有遵纪守法的意识,对法律崇尚、敬畏是法律意识培育的重要任务。全中国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都能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会氛围,在法律的保驾护航下建立“友善”的和谐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袁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心理学途径[M].北京:中国成人教育出版社,2010.

[4](美)约翰布罗克曼.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M].袁丽琴,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0.

[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

[7]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

[8]李建华.友善何以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3(2).

[9]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教育管理方略]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150- 04

猜你喜欢
友善和谐社会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在“友善”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