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698年大祚荣建立渤海国

2016-02-13 05:25辛时代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辛时代(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也谈698年大祚荣建立渤海国

辛时代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类聚国史》明确记载大祚荣建国于698年,这是以大祚荣称王作为建国的标志事件。实际上大祚荣称王有两次,如果698年说成立的话,那么它只能是以大祚荣第一次称王为界定标准。

关键词:渤海国;大祚荣;《类聚国史》

渤海建国的时间一直是中外学界争议的焦点问题。由于历史文献的记载不同,中外学者对于渤海的建国时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698年、696年、678年、703年、684年等说法。其中698年说已经为大多数中外学者接受和认同,698年说所依据的是日本史书《类聚国史》的记载。

《类聚国史》成书于宽平四年(892),由日本大政大臣菅原道真奉敕纂辑,该书在《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以及《日本文德天皇实录》记载的基础上,依照神祗、帝王、后宫、政理等部目重新归辑,以便检索。《类聚国史》全书200卷,现今存世61卷,其中涉及渤海国的卷193、卷194基本保存完整。

《类聚国史》卷193《殊俗•渤海》记载:

传奉在唐学问僧永忠等所附书:渤海国者,高丽之故地也,天命开别天皇七年(668),高丽王高氏为唐所灭。后以天之真宗丰祖父天皇二年(698),大祚荣始建渤海国。[1]

金毓黻对这段记载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指出《类聚国史》的修撰年代“在《旧唐书》未修之前,此短简之记载,与唐书绝不类,此为日本径自渤海得来之史料,极可珍贵者也”[2]。这种说法代表大多数中外学者的理解倾向。尽管如此,落实起来恐怕还是难度不小。

首先,《类聚国史》698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一说来自于永忠等人的传闻,这种传闻的可靠与否实难预期。其次,《类聚国史》在698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再也没有涉及大祚荣和渤海国的相关记载。这种记载连续性的断裂导致698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与同书其他的记载缺少基本的契合。最后,从中国文献入手,我们也无法找到恰当的史料对其真伪加以疏证。

综上所述,《类聚国史》698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的史料来源成疑,加上缺乏自证和旁证的文献作依据,因此,任何对此肯定或否定的评论都为时尚早。

虽然《类聚国史》这条史料寥寥数字,所能反映的信息量也特别有限,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基本肯定,那就是它与其他文献一样,都以大祚荣称王作为渤海建国的界定标准。从现有文献来看,大祚荣称王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天门岭之战前。万岁通天元年(696),营州之乱爆发,当地的粟末靺鞨人乞乞仲象、大祚荣与靺鞨人乞四比羽率部加入营州叛党。为躲避唐朝的围剿和营州饥荒,他们随即向东逃窜,进入唐朝统治薄弱的辽东。《五代会要》记载:“高丽别种大舍利乞乞仲象,与靺鞨反人乞四比羽走保辽东,分王高丽故地。”[3,p473]《新五代史•渤海附录》记载:“高丽别种大乞乞仲象与靺鞨酋长乞四比羽走辽东,分王高丽故地。”[4]《武经总要》亦记载:“靺鞨酋人反,据辽东,分王高丽之地。”[5]所谓高丽故地,大体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太子河、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长白山以南,浑江流域以及今天的朝鲜慈江道一带。这一地区是高句丽的基本领土[6]。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东逃到高丽故地,不但在辽东实现割据,而且分别僭号称王。然而,乞乞仲象很快病死,时间是在唐将李楷固征讨之前。《五代会要》记载:“乞乞仲象亦病死,仲象子祚荣立。”[3,p473]《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是时,仲象已死,其子祚荣引残痍遁去,楷固穷蹑,度天门岭。”[7]可以想见,乞乞仲象死后,大祚荣袭用乞乞仲象的王号,继续统领部众。

第二次是在天门岭之战后。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在高丽故地的军事割据引起了武则天的疑忌和不安。武则天对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采取了招安的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遭到乞四比羽的断然拒绝。唐将李楷固奉命率兵征讨,先是重创靺鞨集团,斩杀乞四比羽,接着向乞乞仲象集团发动进攻。当时乞乞仲象已经病死,集团的新领导大祚荣措手不及,向天门岭方向逃窜。后来依靠靺鞨人、高丽的支持大败李楷固。当时恰逢契丹、奚等在后东突厥的支持下卷土重来,阻绝了营州道。唐朝无法对大祚荣再进行征讨。大祚荣乘机兼并乞四比羽的部众,“东保桂娄之地,自立为振国王,以武艺为桂娄郡王”[8]。桂娄之地应与高句丽时期的桂娄部有关。现代研究者对于桂娄部的大体位置,基本倾向于在吉林集安县国内城故址一带。

《类聚国史》所言698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到底以大祚荣哪次称王作为界定标准呢?由于缺少必要的语境和史料的指向性不明确,我们无法做出更进一步的判断。而中外学者大多数视698年为渤海建国时间,从将天门岭之战发生时间逆推于渤海建国前看,显然视大祚荣第二次称王为渤海建国的标志性事件。大祚荣第二次称王固然可以作为渤海建国的界定标准,问题是它发生在698年吗?《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载“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似乎可与《类聚国史》的说法印证,其实不然,大祚荣自立为振国王发生在天门岭之战后,而天门岭之战并非发生在698年。郑永振综合有关文献记载,分析了天门岭之战的原委:《新唐书•渤海传》与《五代会要》都记载武则天分别册封乞乞仲象、乞四比羽,很有可能是这两个集团到达辽东地区后,分别称震国与许国。从《旧唐书•渤海靺鞨传》的记载看,东奔以后先“保阻以自固”,后有李楷固的讨伐与天门岭之战。“保阻以自固”的地方正是辽东,也可为“分王高丽故地”疏证。这一系列事件均发生于698年以后,与日本史书中渤海于698年建国的记载明显不符[9]。那么,如何解释中国和日本文献记载的这种错位呢?赵评春认为,李楷固度天门岭以迫大祚荣,时间当在长安元年(701),震国立号年代在长安三年(703)。对于《类聚国史》所载渤海建国的有关史实,无论渤海人如何看待渤海建国年代的划分,都不能视为“震国”概念形成的唯一凭据[10]。笔者认为,天门岭之战的时间很可能发生在长安二年(702)秋冬之际[11],祚荣自称震国王更在其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中国与日本史料就存在着矛盾,在大祚荣建国的问题上,两国史料很可能采用的界定标准不同。如果《类聚国史》698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是个真命题,那么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它极有可能是采用大祚荣第一次称王作为界定标准,即乞乞仲象病故后,大祚荣承袭其父的王位,发生于698年。

[参考文献]

[1] 菅原道真.类聚国史[M].孙玉良.渤海史料全编[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72-273.

[2] 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M].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44: 261.

[3] 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 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919.

[5] 曾公亮.武经总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71.

[6] 吉林省社科院高句丽研究中心.全国首届高句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通化:通化师范学院,1999:51-52.

[7]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6179-6180.

[8] 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11736.

[9] 郑永振,李东辉,尹铉哲.渤海史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61-62.

[10] 赵评春.震国立号年代考[J].北方文物,1989(4):74-75.

[11] 辛时代.天门岭之战时间考[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31-134.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On Dazuorong’s Establishment of Bohai State

XIN Shi-dai
(The Faculty of Liberal Art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Leijuguoshi clearly documented Dazuorong’s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te in 698. Dazuorong became the king was the significant event of the state establishment. In fact Dazuorong became king twice. If that statement was true, the first time Dazuorong became the king was the defined criteria.

Key words:Bohai state; Dazuorong; Leijuguoshi

作者简介:辛时代(1975-),男,辽宁大连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专门史。

收稿日期:2015-08-3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0ZD085)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22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