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以来区域作家群落的命名

2016-02-13 05:25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命名新时期

叩 颖(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论新时期以来区域作家群落的命名

叩 颖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文学思潮的不断涌进和各种主义的更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本土化的创作和传统文化,进而出现了大量的以地域或者区域命名的作家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作家群体,从社团流派的演进来明确社群群落的内在含义,指出当下作家群体在命名上的混乱和“伪”流派的现状,同时进一步说明作家群落出现对当代文学生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区域文学;作家群落;命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传统文化资源和写作的重视,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作家群体,并以区域来命名,这成为当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现象。文学界对这种现象主要从区域文化和文学地理学角度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主要有靳明全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周晓风主编的《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和曾大兴主编的《文学地理学》,并试图将其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建构理论的宏达意义上,评论界更加关注各个作家群体的创作及其对当地文化生产的意义,从而着重从地域文化的因素考察各个作家群体创作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色,但是这却忽略了对纷繁出现的作家群体现象的外部研究。这些区域作家群体持续不断的出现,更多地受到了如政府、市场、期刊等非文学因素的影响。

一、作家群体生成的文化语境

改革开放后,国外的文学理论和作品被大量地翻译出版,各种文学思潮涌入中国,于是便出现了各种“主义”的更迭变换。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突如其来的各种思潮主义没有任何准备,只是单纯地“拿来”,而成为了“唯现代化论”,认为只要是现代的,就是好的。文学进入了一个“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阶段,“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1]。面对全球化的语境,中国自身也面临着阐释焦虑,中国形象急需正确的书写。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从传统文化汲取资源,进行本土化的创作。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热潮便是最典型的。随着对传统文化资源和写作的重视,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作家群体。如河南以周大新为代表的南阳作家群,陕西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山东以张炜为代表的山东作家群等等,对于这些作家群体的出现,评论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命名和阐释。一是以曾大兴为代表的文学地理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大兴就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不同地域的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分析,指出作家的创作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的影响,这里的地理因素涉及到了经度、维度、气候,不论是南北、东西还是气候之差都会影响文学书写。曾大兴通过对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指出“文学家地理分布与文学地域性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试图使“文学地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2]。二是以严家炎为代表的地域/区域文学研究。严家炎指出“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确切点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通过区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而起作用。即使自然条件,后来也是越发与本区域的人文因素紧密联结,透过区域文化的中间环节才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3]。陈祖君也对区域文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除了批评家从理论层面进行论证外,还召开“区域文化与文学”的论坛,如2002年在重庆的论坛,就区域文学现象进行了讨论,并在会议上肯定了区域文学对当代文学的意义。论坛得以顺利召开,这与地方研究机构的成长壮大是分不开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省市的专业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陆续建立,并进行地方研究,随着区域文学的热潮的来到,各地的地方文学史也开始陆续出版。

无论是文学地理学还是区域文化学,所依据的都是作家创作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地域的角度或者地理的因素来考虑文学的创作发展,是有一定道理的。《诗经》中的国风、屈原的《离骚》都显示出了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一直到近代的刘师培提出的《南北文学不同论》、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都是说明了地理、地域对文学的影响。作家的创作本身确实会受到自己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的影响,如残雪,当问及湖南的地域文化对其写作是否有影响时,残雪明确表示说“有。巫气、鬼气,还有执着的描绘”[4,p13]。虽然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的发展,地缘性的界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市场化、科技化的进一步深化也会导致文学创作的差异性逐渐弱化,但是地域性的因素在作品中的显现仍会非常鲜明。

二、“作家群体”的概念界定

进入新时期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作家群体。文学群体是一个比文学社团、文学流派更为宽泛更为松散的一个文学概念,“通常是指具备一个或几个共性特征的创作共同体”[5]。但是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群体的命名却出现了大量的混乱现象,尤其是对社团、流派和群体概念界定上出现了混淆。有些作家群体是从遵从流派的含义,从文学性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命名,如现代文学时期的东北作家群就具有流派的性质,具有强烈的自发性,有相似的作品风格等。社团是“社”与“会”相同语义的合并,重点是强调“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6],它是古代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体现的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一般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随后演变而来的“文学社团”,是指社团内部成员具有文学上的倾向性,但是其组织形式仍旧和社团一样,一般都有统一的宣言纲领,创作主张,相对稳定的刊物,比较稳定的成员,作家作品的风格也趋向一致。如创造社,在《创造社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社团的性质,入会的会费、流程等。而流派相较于社团有更多的随意性质,对于内部成员的聚散离合没有硬性的规定,形式较为松散,流派的成员之间一般没有结社的行为,没有共同的创作纲领,只是在创作实践中风格趋于一致,比如新感觉派、荷花淀派,但是文学流派在文学理论、社会文化立场和创作方面大多有师承的关系或者相互之间的影响,成员之间有频繁的交流互动。因此,文学评论家一般把文学流派归为三种类型,一是在特定时期,审美观点相近或创作风格相类似的作家公开发表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文章,自觉地形成文学集团。二是某一作家的独特风格为多人模仿,而逐渐形成一种文学风格。三是后人评论家在分析某些作家创作时而追述的文学流派。文学群落则是更为松散的一个文学概念,这个概念正式出自于生态学中的“群落”,它是指在一起生存的不同层次的文化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的文化群体,他们是与一定的文化环境相适应的,在特定的文化群落中具有特定的文化生态气候。而文学群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文学群体,其形成过程往往是不自觉的,是不同的文学主体在文化生态环境下做出的自然反应,他们或者会因为个人之间心性气质上的相近而产生某种共同,如陕西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或者是因为在创作中不自然地体现出了共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如以鬼子、东西为代表的桂西北作家群。但是在新时期以来,文学界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宽松时期,作家群体也以喷薄的态势从各地凸显出来,因此越来越多的作家群体内部共同的文学特性也逐渐消失,这也就导致群体在命名时出现混乱的情况。

三、区域性作家群体命名的依据

1. 政府引导

以省区来命名是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管理机制分不开的。建国以后,政府从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对文学实行的是全方位的大统一的管理方式,不论是文学的创作题材、作品的内容都要服从国家意志,是政治主导型的文学时代。在管理方式上,在各省市区设立了不同的作协和文联,对各个省市区的文学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这些文联和作协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受到政府的管理影响,因此政府会对各省市区的文联和作协进行大方向上的引导,并将文学成果看作自己政绩的一部分,这就导致政府会促成自己区域内文学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以自己的省市区来命名作家群体。比如南阳作家群、保定作家群等等。而进行命名的依据大多是本省区内的作家创作的获奖情况,获奖的级别影响着该作家群体在全国内的影响范围。比如上海嘉定作家群的提出,依据的就是在小的县区范围内,集中涌现了一批创作实绩引人注目的作家。这样的命名方式是一种强加性质的,群体成员本身却没有自觉的结社现象,而其创作也主要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成员”间也没有任何沟通交流的情况。而且,某个地域作家群虽然在学界内已经形成普遍共识,但是对于群体成员来说有些却存在着“被命名”“被作家群”的现象,比如阎连科隶属于中原作家群,但是对于这样的称谓其本人却没有太多的认同。当问及被称为地域文化作家是否认同时,阎连科表示说,“如何称呼我,称呼我什么,这都无所谓,我已经是过了五十岁门槛的人,写作了三十年,对别人如何称呼和评论,都已经看得非常淡了”[4,p15]。这就说明虽然以省区命名能够较为宽泛的涵盖尽可能多的作家,但并非能够得到所有成员的认同,其写作还是按照自己的风格进行,进而整个群体不会形成统一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趣味,这样某些作家本身的地域性的特点也被消解了。但这并非说明所有的地方作家群体的命名都是不合群体性质的。比如陕西商洛作家群的命名是以区域命名的,但是这个作家群体有着共同的创作风格、审美趣味,且群体成员会进行沟通交流,有简单的集会现象。

2. 知识权威

有些区域作家群体的命名是水到渠成自发形成的。这些作家群体的成员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写作和摸索,因而能够在区域作家群中处于领袖地位,对本区的其他作家的创作风格也会产生影响。在这种以省区命名的作家群体中更重要的是实力派作家的权威作用,成为“知识权威”。这些知识权威可以是形成作家群体的组织者;也可以是在文坛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家,进而有一批模仿者和追随者的人。比如贾平凹之于商洛作家群。与现代文学社团不同的是,当代的作家群体中的知识权威仅仅是在文学领域威望比较高的人,而并不体现在政治领导和组织管理方面。陕西的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与贾平凹的提倡和张扬分不开。贾平凹在商洛作家群中不是最年长的,但却是声望最高的人。贾平凹生于陕西省商洛市,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商州系列而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中一直在探求人的精神存在状态和文化根底,尤其是在以商州为对象的文学书写中,挖掘的也是对传统文化存在和延续的一种焦虑。而商洛作家群便是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其成员包括京夫、方英文、孙见喜、鱼在洋、刘少鸿等,其规模越来越大,汇集了老中青三代的作家。贾平凹对商洛作家群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贾平凹对商洛作家群的肯定及积极倡导。对于商洛作家群的形成,贾平凹曾在演讲时充分肯定了环境和地域文化因素对文学群体的出现产生的积极意义。同时,在一次采访中,当记者问他存不存在一个商洛作家群时,贾平凹也以肯定的口吻明确表示在商洛专区确实是存在一个商洛作家群的。正是因为贾平凹在文坛上的著名权威,才使得他成为商洛作家群中的精神领袖。方英文曾说:“在我们商洛作家前面横立着一个伟大的小个子——贾平凹,使我们难以超越。”[8]这就充分表明了贾平凹在商洛作家心中的领袖地位和权威力量。二是贾平凹对商洛作家群成员的积极帮助。1990年,贾平凹回商州搜集资料时,碰到了商洛作家群成员——鱼在洋,当时鱼在洋提出想让贾平凹和大家聚聚,顺便讲讲文学。于是贾平凹在方英文的屋子里以聊天的形式给大家讲了小说的结构、叙事视角、情节和故事的区别等等,并且贾平凹还非常关心后辈的文学创作,并对其进行细心的指导。在陕西省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贾平凹还为京夫的没有入选而据理力争,同时他还积极吸纳一位青年作家作副主席,由此可见贾平凹对后生的爱惜和珍视。就连被成为商洛作家群的总设计师的孙见喜,也承认贾平凹对其的文学创作有影响,而且主要是在精神上的影响。孙见喜说,贾平凹的创作主要源于两点,一是他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另一个是他的民间视角[8]。尤其是贾平凹的奋斗精神感染和影响着商洛作家群的许多成员。

3. 自发性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作家群体的命名是由社团流派发展而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作家群体首先有了一种集会和交流,有共同的文学主张,然后在文学的感召之下,创建社团进而命名自己的小团体,使之能够明确共同的文学目的。这与现代文学时期文学社团的兴起有很强的相似性,那么针对自己社团的命名有了更多的自发性质,而且往往是先命名然后创作,作家群体的命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称谓和代号而已,重点是作家的文本创作。在这个意义上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安徽定远农民作家群,其成员包括陈薇、贾志礼、孙善鸿、徐世清、谢道所、章明怀、郭婷、李荣厚、盛乔等,他们都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时因文学而结识,时常聚会。梅道文与孙善鸿的第一次见面,就喝酒聊诗,一直到凌晨,而其他爱好文学的青年们也交流频繁,不断地往来通信,随后在共同的文学爱好的指引下,孙善鸿主持成立了“定远乡音农民诗社”,并先后主办了《小草》《谷雨》等报刊,进行创作的人都与孙善鸿一样爱好文学,有着浓厚的故乡气息,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浓厚的农村意象。而陕西的草根派作家群的成立更具有社团的自发性质。创建者名为陈武涛,他被誉为80后作家中最冷静的人。他一直努力为民间写作搭建一个平台,并努力让民间创作进入大众的视线,于是他主持创建了“草根派作家群”,该群体活跃于民间文学创作者之间,成员以陕西民间创作者为主,其宗旨是“构筑民间写作联盟,还民间协作一个平台”。

由此看来,当前的作家群体的命名的依据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命名的结果却又很相像,这就使得具有特殊意义或风格的作家群体不能真正地凸显出来,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市场和政府联袂打造下的文学品牌、文学群体越来越多,比如宁夏的“三棵树”“新三棵树”,甘肃的“八骏”系列,这种被一种高于文学的机制控制的文学群体在文学性上势必会低于那些纯文学的作家群体,但是在实际的运行当中,效果或许又会相反。宁夏的“三棵树”在宁夏文联、国家作协、全国评论家的评论、国家性刊物的宣传中迅速享誉全国,并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而确立了下来,相反一直坚持自我写作、坚持乡音的定远农民作家群却并不能凭借自己的纯文学创作而进入体制之内,在市场的冲击下,他们不得不解散了“定远乡音农民诗社”,有的甚至开始进入城市,但是解散后的作家们不变的是一直坚守的乡村立场的创作,农村意象一直出现在他们的文本中。从这个意义上看,群体的概念确实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难再用统一的一种界定方式去涵盖作家群。不难看出,任何命名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而且不外乎都是多方力量妥协的结果。同时,如何对一个区域作家群体进行概念上的界定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当下的作家群体的命名和研究中一个最常见的概念界定中认为,地域作家群应该包括籍贯处于该地的作家、从外地移民到该地的作家以及籍贯在该地却又移居他处的作家。这样的界定使得作家群体本身在地域上的特性被消解了,尤其是把与本地文化有关联的所有外地作家都涵盖之后。而且这样的界定方式,使得某些作家在隶属一个作家群体的同时又属于另外一个作家群体。比如山西作家群里的李锐,李锐籍贯在四川,后上山下乡时到了山西吕梁,正是深感于吕梁浓厚的地域文化,李锐写出了“厚土”系列,而享誉文坛,在厚土系列的写作中,李锐用纯粹客观的笔法写出了生活在吕梁山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展示了当地的人情风俗和生活形态,全方位地反映了特定的地域文化特点,从这个层面上看李锐确实代表了山西作家群的一种创作风格。但是李锐的创作并非止于山西的厚土,他还创作了以自己故乡为原型的《传说之死》《旧址》《银城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展现群体的共性又要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是作家群体命名时应当考虑的。

四、结语

当代作家群体的命名之所以成为了一个需要质疑和审视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当代的文学群体的成立和创作绝大多数不再是一种自发性质,或者纯文学性质,它更多地开始受到非文学因素的影响。如河南的中原作家群,从1995年《光明日报》的首次提出之后,“文学豫军”的称谓便在河南打响了。但是在2010年11月却又将其改成了中原作家群,并通过了中原作家群宣言。实际上,这种“更名”的现象,只不过是政府指导的结果。2010年河南省制定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并在次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作家群的提出也正是响应了中原经济区建构的思路。因此,文学的发展更需要建构一种良性的文学生态。但当下的作家群体的出现和命名已经出现了一种程式化和概念化的倾向,更多的是为了某个地区有作家群体而制造出作家群体,在这种“一体化”的状态下,文学的发展自然受到影响。因此,区域性作家群体的大量出现一方面繁荣了当代文学,使各地区开始重视文学和文学的建构,但另一方面,这也体现着当代文学生态重大变化的表征,应当建构和引导,使其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322.

[2]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8.

[3] 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J].理论与创作,1995(1):9-11.

[4] 邱华栋.文坛高峰对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3.

[5] 刘川鄂.区域作家群的当下价值[J].长江文艺,2013(9):140-143.

[6] 杨洪承.文化社群文化形态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3.

[7] 孙见喜.平凹的前传(第2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70.

[8] SLDF宁静致远.商洛作家群的总设计师—专访著名作家孙见喜[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8d37280100v x79.html,2011.5.23/2015.5.29.http://blog.sina.com.cn/s/blog _768d37280100vx79. html.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On the Naming of Regional Writing Groups since 1980s

KOU Y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2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flocking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and the appearance of different “-isms”,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reover, there are lots of writing groups which are named by district or area. The internal meanings of literary communities are studied. And the confusion of names and the situation of false associations are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further explanation is made about the writing groups’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Key Words:1980s; regional literature; writing groups; naming

作者简介:叩颖(1990-),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5-05-29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16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057-04

猜你喜欢
命名新时期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小行星是怎么命名的等
中药命名拾趣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