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茜(嘉兴学院 文法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鲁诗》辑佚史考述
刘 茜
(嘉兴学院 文法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摘 要:《鲁诗》为汉代重要的《诗经》学流派,但其文在魏晋时期已经亡佚。《鲁诗》的辑佚最早始于南宋王应麟的《诗考》。清代是《鲁诗》辑佚成就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范家相、阮元、冯登府、陈乔枞、王先谦,其中尤以陈乔枞的《鲁诗遗说考》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成就最高。
关键词:《鲁诗》;考述
《诗经》学传至西汉已形成鲁、齐、韩、毛四家学派。终汉之世,鲁、齐、韩三家《诗》并立学官,而《鲁诗》流传最广,也最为兴盛。至魏晋之时,战乱纷争,《鲁诗》不过江东,后遂亡佚。
《鲁诗》虽已亡佚,但其文却散见于各类文献。魏晋直至隋唐,《毛诗》盛极一时。但到了宋代,随着疑古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宋人开始注意到对《毛诗》之外的三家《诗》的运用,尤其是南宋朱熹所撰的《诗集传》更是对《鲁诗》等三家《诗》做了大量的征引。如《诗集传》注《诗经·邶风·柏舟》云:
妇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言……《列女传》以此为妇人之诗。今考其辞气卑顺柔弱,且居变风之首,而与下篇相类,岂亦庄姜之诗也欤?[1,p20-21]
朱熹此处解诗未用《毛传》之说,而采《列女传》之说。《列女传》为西汉刘向所撰。刘向所习为“鲁诗”①,故朱熹此处是用《鲁诗》之说来解释诗义。朱熹对三家《诗》的重视启发了南宋王应麟对三家《诗》的辑佚工作。
对于《鲁诗》的辑佚最早是从南宋王应麟开始的。王应麟曾撰《诗考》三卷,对包括《鲁诗》在内的三家《诗》进行了辑佚。王应麟在《自序》中云:
诸儒说诗,一以毛、郑为宗,未有参考三家者。……应麟窃观传记所述,三家绪言尚多有之,罔罗遗轶,傅以《说文》《尔雅》诸书,萃为一编,以扶微学、广异义,亦文公之意云尔,读《集传》者或有考于斯。[2,p598]
王应麟在朱熹《诗集传》的影响下对《毛诗》以外的三家《诗》做了辑佚工作。该书所采《鲁诗》虽不多,但也首开《鲁诗》辑佚之先河。
元明时期,《鲁诗》的辑佚工作并没有得到大的推进,但明代也有冯应京的《六家诗名物疏》部分地涉及到与《鲁诗》相关的名物训诂材料。其在《叙例》中说:
汉世说《诗》者,齐、鲁、毛、韩分镳并驱,洎乎《郑笺》续缀,毛说孤行,《朱传》晚成,学官植立,古今名家不越乎其诂中,名物诠释如左。虽三氏沦亡,而群书错引固可得而备论也。[3,p3]
由于该书非为辑佚《鲁诗》的专门之作,故其所引《鲁诗》资料也零散而不系统。
清代是三家《诗》辑佚成就最高的时期。作为三家《诗》之一的《鲁诗》,其辑佚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清前期,范家相、阮元、臧庸等皆是这一时期较有成就者。
范家相撰《三家诗拾遗》十卷,首开三家《诗》辑佚之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家相是编,因王氏之书,重加裒益,而少变其体例。首为古文考异。次为古逸诗。次以《三百篇》为纲,而三家佚说一一并见。较王氏所录以三家各自为篇者,亦较易寻览。惟其以三家拾遗为名,古文考异不尽三家之文者自应附录。其逸诗不系于三家者,自应芟除。乃一例收入,未免失于贪多。且冠于篇端,使开卷就名实相乖,尤非体例。[4,p500]
范氏所著虽有不尽之处,但因其为清代辑录三家《诗》之先河,故对于《鲁诗》的研究意义自非寻常。
阮元所撰的《三家诗补遗》也对《鲁诗》的辑佚做出了较大贡献。该书共三卷,齐、鲁、韩各一卷,其中《鲁诗》最多。该书不仅对《鲁诗》遗文作了校勘,还将所辑异文与《毛诗》作了对比研究。对后世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洪湛侯先生评曰:
本书鲁、齐、韩三家分量极为悬殊,阮元从《诗考》‘异字异义’部分析出一百三十四则,以其中一百二十则改入《鲁诗》,又将《汉书》各志及列传(共九十五则)和《盐铁论》(共四十则)移归《鲁诗》,遂使鲁家之诗,蔚为大卷,读者审知其移改篇第之经过,自当不以为异。[5,p596]
此外,臧庸的《拜经楼日记》也部分地涉及到《鲁诗》的论述。如卷三“《琴操》多《鲁诗》说”,卷四“《尔雅注》多《鲁诗》”,“《楚辞章句》多《鲁诗》说”等。这些说法也多为后世陈乔枞所采纳。
清后期,《鲁诗》的辑佚工作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推进,成果更为丰富,成就也更为突出。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魏源的《诗古微》、冯登府的《三家诗遗说》、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诗经四家异文考》、皮锡瑞的《诗经通论》、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等。
魏源撰《诗古微》十七卷。该书主要是以专题的形式集中探讨《诗经》的各类问题,其中也部分地涉及到《鲁诗》的相关问题,如《齐鲁韩毛异同论》、《豳风三家诗发微》等等。
冯登府撰《三家诗异文疏证》六卷、《补遗》三卷、《续补遗》二卷。后冯氏又撰《三家诗遗说》八卷,该书对所辑之三家《诗》说进行概括,探寻三家《诗》义,为其三家《诗》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陈乔枞撰《三家诗遗说考》十五卷,包括《鲁诗遗说考》六卷,《齐诗遗说考》四卷,《韩诗遗说考》五卷。该书几乎对古书中有关三家《诗》的遗文收罗殆尽。据洪湛侯先生统计:
陈氏《鲁诗遗说考》辑录轶文之典籍,皆据《鲁诗》传授源流选取,据初步统计,其中辑自《尔雅》(见330次)、《列女传》(见125次)、王逸《楚词注》(见105次)、《潜夫论》(见86次)《说苑》(见78次)、《淮南子》(见73次)、《吕览》高诱注(见70次)、《白虎通》(见61次)、《荀子》(见(58次)、《风俗通义》(见50次)、赵歧《孟子章句》(见48次)等书频率为高,征引《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共达170多次;张衡、杨雄、蔡邕诸家著述,更常辑及,辑佚用书共71种,辑录轶文1 777则[5,p610]。
三家《诗》中,陈氏所辑得的《鲁诗》数量为最多。陈氏又撰《诗经四家异文考》五卷,该书罗列了四家《诗》之异文,或考释字义或互证互补,资料详备,亦可作为研究《鲁诗》之重要补充。陈氏对《鲁诗》的辑佚作了突出的贡献,对其后王先谦的三家《诗》辑佚工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皮锡瑞撰有《诗经通论》一卷,包括三十八篇专论。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鲁诗》在内的三家《诗》的辑佚;一类是关于《诗》学的一些通论。
王先谦传《诗三家义集疏》二十八卷乃为清代三家《诗》辑佚之集大成之作,当然也是《鲁诗》辑佚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王氏云:
余研核全经,参汇众说,于三家旧义采而集之,窃附己意,为之通贯,近世治传笺之学者,亦加择取,期于破除墨守,畅通经旨。毛郑二注,仍列经下,俾读者无所觖望焉。书成,名之曰《集疏》。[6,p1]
洪湛侯先生曾评是书曰:
书成问世以来,公认为迄今最完备之《三家诗》读本。而王氏此书之主要贡献,又不仅在网罗佚文遗说而已,各说并列而取其最善,互有争议而断其是非,折衷异同,义据精确,尤属难能可贵。[5,p606]
王先谦也对《鲁诗》的传承源流及师法、家法等问题作了详细的梳理与交代。如王氏指出:
《史记·儒林传》言汉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谒于鲁南宫。又言申公以《诗》教授,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是三家之学,鲁最先出,其传亦最广。有张唐褚氏之学,又有韦氏学、许氏学,皆家世传业,守其师法。终汉之世,三家并列学官,而鲁学为极盛焉。[6,p5]
该书所引典籍多达数十百种,对前期《鲁诗》辑佚成果作了大量的继承,尤其对陈乔枞、魏源之书更多有借鉴,是后世研究《鲁诗》的最为完备的资料。
《鲁诗》的辑佚工作之所以在清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清代考据学的发展对之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除此之外,清代学术对今文经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鲁诗》的辑佚工作。
[注释]
① 刘向父子亦为“鲁诗”传人。据《汉书•楚元王传》载曰:
“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又因申公“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可知申公与楚元王之诗学同受于浮丘伯。汉人传经谨守师法,故“元王诗”与“鲁诗”应大体相类。而刘向乃为楚元王子休侯富曾孙,因汉人传经亦重家法,故可推知刘向父子所学应为“元王诗”,其《列女传》、《说苑》等说诗也应为“元王诗”。由于“元王诗”与“鲁诗”同出于浮丘伯,故我们也可将《列女传》、《说苑》所言之“诗”视为“鲁诗”。(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2.)
[参考文献]
[1] 朱熹.诗集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 王应麟.诗考[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冯应京.六家诗名物疏[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序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Track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Collecting History of “Lu Shi”
LIU Qi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1, China)
Abstract:“Lu Shi”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Book of Songs”, but was lost as early as in the Xijin Dynasty. The collecting history of “Lu Shi” started from “Shi Kao” by Wang YingLin as early as from the South Song Dynasty. The collecting history of “Lu Shi” harvested its most gre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 Qing Dynasty, amongst those laureates are Fan Jiaxing, Ruan Yuan, Feng Dengfu, Chen Qiaozhong, Wang Xianqian. Amongst those works, “Lu Shi Yi Shuo Kao” by Chen Qiaozhong and “Shi San Jia Ji Shu” are most highly honored.
Key Words:Lu Shi; tracking and interpreting
作者简介:刘茜(1975-),女,四川成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6-01-04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15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