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洪旺
论全面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茶洪旺
党中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在打破“需求管理”的路径依赖,在新常态下从供给侧重塑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这是顶层领导决策思路的重要改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有种种解读,但无论是官方还是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都存在如何做到全面、准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笔者认为,只有从理论、实践、宏观调控政策上全面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理论认识水平、政策决策水平和实践执行能力。
首先,在理论认识上应科学认识当代经济学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的联系和区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词。值得强调的是,经济学理论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从经济学基本学理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虽然借鉴了当代经济学理论基于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视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内容中包含的简政放权、减轻企业税负等经济政策,与当代经济学供给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有一定关系,但从实质上看却大相径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绝对不是简单地把西方供给学派经济学应用到中国,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针对我国现实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所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植入了中国元素,是中国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与时俱进转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将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整套新的制度和政策供给,消除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改革当下中国缺乏效率的制度、体制、政策(诸如行政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土地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人口政策、创新体制、社会福利制度等)来提升总供给体系的效率和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在于全面实现创新来激活企业创造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包括供给总量方面的制度变革和创新,又包括供给结构方面的制度变革和创新,旨在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作用。相形之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的内涵丰富广泛,显然不能与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及其政策简单划等号,更不能与20世纪80年代所谓的“里根经济学”相提并论,不能简单地用发达国家的理论来理解我国当前的宏观政策,否则将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我们理应坚定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是中国共产党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基于中国发展实践的理论创新;是经济学理论研究本土化的重大实践,闪烁着中国智慧。我国在实践中所采取的组合政策措施不仅能够加快破解当下经济下行的阻力和压力,而且将影响全球的经济表现和前景。经济学史已经证明:历史上曾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理论,无一不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本土化理论。实践将会验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生前具有历史穿透力和现实洞察力的惊人之语:“为中国奋斗就是为世界奋斗;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学就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学。”
其次,在实践上要理性认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务必要谨防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心态。与“需求管理”手段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能在长期内充分发挥出可持续发展之功,但在短期内却难收立竿见影之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几乎包括了所有重要的改革,其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是空前的,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完成。无论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还是实施相互配合的“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有些可以在短期内解决,有些则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解决,但病根都在体制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只有依靠改革创新来实现,尤其需要有耐心和毅力付出短期阵痛的“成本”才能获得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之实效。实践证明:“改革红利”的产生不仅需要时间,而且在短期内不但不能改善经济,反而会令经济更加困难,甚至可能引发各种震荡,这对决策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而且,重要领域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尤其需要突破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各种阻力,改革遇到的难度前所未有。所有这些决定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鉴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我们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精神,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把握好当前和长远、节奏和力度的关系来有序推进。2016年是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的关键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应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工夫:第一,要有效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形成上下合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要强化地方政府对中央顶层设计的创新性执行力,把顶层设计的政策理念有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切忌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务必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切切实实设计出政策路线图,着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合政策举措在本地区、本部门先行先试、落地生根上下苦工夫,避免因“中间层”不作为和乱作为出现“改革空转”的局面。第二,要切实加快税收改革,全面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个税税率。税基是宏观税负的减函数关系,减税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个人工作积极性,增加供给,刺激消费需求。实践证明,高税负在我国形成了一种全面的供给约束,持续减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2016年要增强减税政策针对性,全面推开“营改增”等改革举措,这将为企业减负松绑,“放水养鱼”,为鼓励社会投资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更宽松环境,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中涵养宝贵税源,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之“增”,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下坚实基础。第三,要十分重视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家创新积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经济创新活动的主体,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为企业家创新提供有利的政治、制度、政策环境,使企业家专注于创新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切忌出现因忽视了企业家群体而造成“企业家缺位”,最终导致“创新空转”的形式主义效果。唯有这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在未来创造出在人类经济史上没有先例的中国模式和经济稳健高速增长奇迹,谱写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辉煌篇章。
再次,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必须处理好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的辩证关系。纵观经济理论发展历史,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种形式,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需要协调匹配,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历来都是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当下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并不意味着对需求管理政策的放弃,更不意味着排挤短期的有效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需要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协调匹配下进行,重在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需求侧管理给力,适度有效的经济刺激政策将会为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大更好的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助推中国经济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有鉴于此,无论任何时候,片面地肯定或否定“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极端决策理念和行为都是违背经济运行规律的,将会给经济发展实践造成重大损失。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2016年是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的关键之年、阵痛之年。在这新的特殊条件下,航路已经指明,坚冰有待打破,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排除种种干扰,理性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压力,坦然接受短期内较低经济增长率,积极破解我国现实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以短期阵痛为未来经济稳健高速增长创造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重大的创新活动,“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熊彼特语),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改变社会面貌的经济创新活动无不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如果我们在短期内没有耐心和毅力承受这种“创造性破坏过程”的阵痛,放松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错过了这个改革“窗口期”,将成为2016年乃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
(责任编辑:柳阳)
作者简介:茶洪旺,男,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北京10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