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6-02-13 04:51:18王小广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升级

王小广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王小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导新常态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我国的产业发展长期处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面临许多体制性机制性难题,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培育新动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大逻辑。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地打破供给侧的制度藩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激发大众的创造力。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改革推进,改革速度快时,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就会加快,特别是在遇到发展困难时,深化改革便能化“危机”为“机遇”。从农村农业改革,到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再到全方位的开放,到近几年的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都大大激发了社会和市场的活力。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经验。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必须坚持这条经验,才能掌握战略主动权。也就是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实行主动出击战略。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还具有明显的倒逼因素。今天我们遇到了从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发展“大坎”,阻力、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不主动出击,也必然被迫迎战,这就是倒逼。“倒逼”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外实践表明,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或制度创新,都是“逼出来的”。今天面临的许多问题,正在倒逼我们做出重大的决策,如经济运行出现了“四降一升”问题,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经济结构问题特别是创新能力问题成了新发展阶段决胜的关键因素。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再次“化危为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有它的内在逻辑性,是从怎么看(三期叠加、新常态)到怎么干的深化,“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提出,也明显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思潮。不可否认,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供应学派、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新增长理论等对我们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启示,特别是供给学派提出的放松管制、减税等建议,使我们感到似曾相识,1978年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和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府干预过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必须继续“拆墙”,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理性预期等理论,我们也要积极借鉴。特别是解决中长期的经济难题(粗放的发展方式和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着力破除供给端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供给体制,建立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关键药方,对突破我国发展的“历史关口”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是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长效手段。一方面,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可以更多地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稳增长的长远之策。

其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重大举措。如果说确立五大发展理念和战略,是“十三五”规划的最重要主线,那么深化改革,特别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的另一条主线。“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一种突出特点是,并不像以前的五年规划那样,单独讲改革,而是把改革贯穿于五大发展战略中,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发展难题的形成和解决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体制机制障碍,必须破除阻碍五大发展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绿化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再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暴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最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促进中国向法治国家转变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个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促进我国向法治国家转变的关键一招。

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靠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加快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产能,形成新的“双引擎”。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也是阵痛期。新动能的壮大和传统动能的更新升级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扫除“路障”、开辟新径。

一是深化相关领域的结构改革,加快去产能,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升级。首先,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一些重要领域的产能过剩和库存问题,让企业轻装上阵,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集中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上。一方面,要用经济、法律、环保等手段抑制钢铁、煤炭等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另一方面,要从供给侧入手,稳妥处置一批“僵尸企业”,让企业“能生能死”,能自主选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减产减员、优化资产上有真正自主权。这里关键是完善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其次,加快国企在一些战略性竞争性行业的退出,破除行政性垄断,降低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大幅降低服务业门槛,促进产权多元化,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产业集中化、技术密集化和品牌化,提高战略性竞争产业的竞争力。再次,要进一步鼓劲“双创发展”,重点是破除制约高素质人才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二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把资本市场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我国产业长期处于中低端,转型升级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本市场不发达,资本市场发展处于恶性循环中,无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性平台作用。我国的资本市场问题,不仅表现在直接融资比重偏低,而且更关键的问题是,资本市场没有活力,长期受熊市的困扰,20多年来从没有形成过超过2年的牛市,致使投资回报率偏低,亏损面过大,结果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出现了“雪崩”式持续下跌,投资者的信心几近“崩溃”,这大大地影响了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提供大量的廉价资本,并使其成为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的关键平台。可以这样说,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最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提供资金和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重大转换器”作用的时候,资本市场却基本“停运”了,这将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重大的“路障”。比如,现在许多企业将大量资金、人力投资到新技术、新产业上,如果没有“资本转换器”,使其在融资上和收益上提供更长久的支持,那么,这些创新活动成果就可能“半途而废”,结果会严重挫伤创新者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增强市场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快速健康发展。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是:尽快完善退市机制,首先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推行退市机制;放松准入(实施注册制),改前置监管为市场过程监管;要从源头上加强市场过程监管,而不是事后“被动监管”。另外,还可以考虑整合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等,建立类似于纳斯达克式的中国科技板。

三是大幅放松对服务业的准入限制,促进服务业全面繁荣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我国管制较多的行业,而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服务业的发展对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产质量及稳定就业、扩大消费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大幅放松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业的准入限制,增加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同时,深化竞争性服务业如旅游业、各类中介服务业改革,迎接大旅游时代的来临。鼓励服务方式的创新,以服务的创新促进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四是要深化要素价格改革,将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性作用。主要是通过放松或取消价格管制,优化竞争环境,加快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源品价格改革和公共产品定价机制改革等,最大化地减少市场的价格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柳阳)

作者简介:王小广,男,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9)。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金桥(2020年12期)2020-04-13 05:51:14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回暖与升级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