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晓
汉语中谚语的修辞
潘春晓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9)
谚语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凝结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人生哲理,传承着丰厚的传统文化。谚语不仅在内容上题材广泛,在语言表达上更是注重修辞艺术。它不仅音韵优美和谐,而且在用词上精炼通俗,更是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辞格。
汉语;谚语;修辞
“谚字从言,彦声。古人文字本于声音,凡字之由某字得声者,必兼取其义。彦训美士之文,为人所言,谚既从言,又取义于彦,盖本系彦士之文言,故又能为传世之常言。”[1]可见谚语来源于典雅的文言,又经过不同使用者的加工改造,成为典雅文言通俗易懂的变体。谚语一方面保留了典雅的特点,又有了不同于典雅文言的特点——通俗性,民间性。在民俗学家眼里,谚语属于民间话语,它是中国乡民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感情的直接反映。[2]
谚语言简意赅却凝聚了深刻的寓意哲理、丰富的人情文化,在文学尤其民间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谚语在内容上题材广泛,语言表达上注重修辞艺术,是富于智慧的、通俗的、美的艺术。
谚语的和谐悦耳、韵律优美是为了流传、便于记忆,为了更好地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
(一)节奏鲜明
谚语和诗歌都讲究节奏的安排,主要是利用语句内部有规律的语音停顿形成音节的和谐,达到易学易记的目的。
从句子形式来看有单句形式的谚语、紧缩复句形式的谚语和复句形式的谚语:从谚语的内部语音结构来看,从三字到十多字的结构不等,以五字和七字结构居多,八字及八字以上的谚语很少,这符合谚语本身口语化和凝练性的特性。下面从内部语音结构的角度逐一分析。
1. 三字结构
三字结构的谚语语义精要、简洁明快,但由于承载的信息量有限,所以数量不多且一般必须成对出现。基本节奏为“1+2”和“2+1”式。
(1)“1+2”式
人合心,马合套。
人怕饿,地怕荒。
人要脸,树要皮。
(2)“2+1”式
人心齐,泰山移。
三分种,七分管。
恶人心,海底针。
2. 四字结构
汉语中“四字格”式的音节组合使用频率很高,谚语中也大量使用了这种格式,且基本上表现为“2+2”式。
顺藤摸瓜、勤能补拙、玩物丧志、细水长流、一举两得、好事多磨、学海无涯。
3. 五字结构
五字结构的谚语的节奏和五言诗的节奏相似,基本节奏大多表现为“2+1+2”、“2+2+1”和“1+2+2”三种格式,以前两种更为常见。
(1)“2+1+2”式
一白遮百丑、擒贼先擒王、日久见人心、隔行如隔山、常赌无赢家、无毒不丈夫
(2)“2+2+1”式
家和万事兴、最毒妇人心、朋友千个少、冤家一个多、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3)“1+2+2”式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4. 六字结构
六字结构的谚语的节奏多表现为“2+2+2”式和“3+3”式。
(1)“2+2+2”式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卖瓜不说瓜苦,卖盐不说盐淡。
(2)“3+3”式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好客的朋友多,好说的废话多。
铁冷了打不得,话冷了说不得。
5. 七字结构
七字结构的谚语和七言诗的节奏相似,多表现为“2+2+2+1”式和“2+2+1+2”式。
(1)“2+2+2+1”式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磨刀不误砍柴工
(2)“2+2+1+2”式
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
樱桃好吃树难栽
浪子回头金不换
冬吃萝卜夏吃姜
6. 八字及八字以上结构
谚语本身具有简洁性,因此此类结构的谚语相对较少,节奏上一般是二分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如: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孙悟空//逃不出如来手掌心
(二)韵脚和谐
诗歌是为了用美的方式抒情言志,谚语则是为了把生活哲理精炼朴素地传递开来。只有朗朗上口、利于记忆,才能口耳相传。因此,谚语也讲究押韵。如:
(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2)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5)有柴有米是夫妻,无柴无米各东西。
(6)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例中,(1)(2)(3)(4)(5)(6)分别押由求韵、姑苏韵、江阳韵、言前韵、一七韵、灰堆韵。押韵的情形,除了这里举的双句韵外,还有隔句韵、连珠韵、换韵等,此处不赘述。押韵增强了谚语的音乐性,使得谚语音节和谐优美、顺口悦耳,便于记忆流传。
谚语以其精炼却平近自然的语言风格,传递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深得人民的认可和喜爱。它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却又不失丰富的哲理。
(一)运用反义词
反义词常被用作对比和反衬的手段,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同一谚语中一组反义词的同时出现,形成强烈的对比,既丰富了谚语的内容,又增强了谚语的说服力。如:
(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6)逢恶不怕,逢善不欺。
(二)运用近义词
谚语中使用近义词,通过相同相近涵义的词成对、复现的方式,来强调其中的哲理,加深人们的印象。如:
(1)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2)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5)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6)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三)不失口语化色彩
谚语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刻意去加以修饰,大量运用了口语化的词语。通过上文所举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不再另举他例。
谚语经常运用修辞格,这不仅使谚语更加生动形象,也使得哲理的传播更具艺术吸引力。
(一)对偶
对偶是谚语中最常用的辞格,使得语句结构匀称、形式整齐,读出来的声音和谐、节奏鲜明,从而使内容表达更加突出、鲜明。上文中的大量例子都运用了对偶修辞格。上文中,讲到运用反义词的例句,都是反对;运用近义词的例句,都是正对。此外,还有流水对,如:
(1)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不怕学不成,就怕志气短。
(4)吃一堑,长一智。
(5)从小差一岁,到老不同年。
(6)读书不想,隔靴搔痒。
(二)比喻
比喻也是谚语常用的辞格。运用比喻能使抽象事理浅显化、具体化、形象化。
(1)家无主心骨,扫帚颠倒竖。
用“主心骨”来比喻家里的当家主事人,并进一步说明没有“主心骨”时的结果。
(2)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用“山倒”和“抽丝”分别比喻病的“来”与“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病来时的破竹之势,以及病去时的缓慢情形。
(3)失败乃成功之母。
把“失败”比作“成功”的“母亲”,清晰明了地体现出“失败”和“成功”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失败”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1)(2)(3)中,(1)是借喻,(2)是明喻,(3)是暗喻。
(三)比拟
比拟是谚语又一常用的辞格。运用比拟,让谚语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1)官不贪财,狗不吃屎。
用“狗吃屎”来比拟“官贪财”,让人很容易想象出贪官的丑陋嘴脸,以及贪财本性难移的特质。
(2)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
把有真学问和没有真学问的人分别比拟为“一瓶子水”和“半瓶子水”,并用一瓶子水和半瓶子水“不响”和“乱晃”的特质,来描绘有真学问之人和没有真学问之人的特征——有真学问的人低调含蓄,无真学问的人装腔卖弄。
(3)狐狸做梦也数鸡。
“做梦”就是将狐狸拟人化,进而体现了狐狸想偷鸡的强烈愿望。
(1)(2)(3)中,(1)(2)是拟物,(3)是拟人。
(四)夸张
为了烘托哲理内容,能让人产生共鸣,谚语中也会使用夸张辞格。
(1)端午吃颗杏,到老不害病。
(2)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4)人心齐,泰山移。
谚语中使用夸张辞格,不但没有让人因言过其实而觉得不可接受,反而能从中更清晰地悟出其中的真谛。
(五)回文
为了让谚语的语句整齐匀称,更好地揭示事物的辩证联系,谚语也会使用回文辞格。
(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3)猛火无湿柴,湿柴无猛火。
(4)好事不瞒人,瞒人没好事。
(5)苗多欺草,草多欺苗。
(6)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六)谐音
这里所说的谐音是广义的谐音,是指使用声韵相同或相近的字词,使得谚语的前后句在语音上朗朗上口,在语义上前后呼应,在结构上和谐对称。
(1)弹琴知音,谈话知心。
(2)赌钱众人骂,读书众人夸。
(3)交人交心,浇树浇根。
(1)中“弹”和“谈”, (2)中“赌”和“读”, (3)中“交”和“浇”谐音。(其中(1)和(3)中的“弹琴知音”和“交人交心”同时也属于“起兴”的修辞手法。)
(七)其他修辞格
1. 顶针
(1)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2)一而再,再而三。
(3)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麻虾,麻虾吃泥巴。(同时也是“排比”修辞格的运用。)
2. 双关
(1)钟鼓在楼,鸣声在外。
(2)打开天窗说亮话。
可见,谚语不仅在内容上题材广泛,在语言表达上更是注重修辞艺术。它不仅音韵优美和谐,而且在用词上精炼通俗,更是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辞格。这不仅使谚语更加生动形象,也使得哲理有效得以彰显,从而促进富于教育意义的思想与哲理,口耳相传。
谚语在语言表达上注重修辞艺术,内涵上富于哲理性。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谚语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艺术效果,提高语言的概括力、感染力、说服力。总之,正是因为谚语注重修辞艺术,使得它可以让说理变得生动、深刻、朴素和自然,让汉民族的口语文化更加生动、丰富。
[1](清)杜文,澜辑.周绍良,校点.古谣谚[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赵世瑜.谚语与新史学——张守常《中国近世谣谚》读后[J].历史研究,2002(5):161-171.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季成家,等.中国谚语选(上、下)[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增订四版),2007.
[6]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7]温瑞敏.汉语词汇学教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9]罗圣豪.论汉语谚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2-70.
(责任编辑:穆士虎)
H 141
A
1671-752X(2016)03-0055-03
2016-05-14
潘春晓(1988-),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