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2016-02-13 02:05:44袁庆远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思想

袁庆远

高校思政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袁庆远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泰安271021)

当今社会背景呈现多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网络与自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不仅是适应当下教育体制新常态的体现,也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是青年群体主流意识快速发展和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思政工作;主流意识形态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思想的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超强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养成更是至关重要。十八大及四中、五中全会以来,习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和高校思政教育等工作做出了系列重要指示。他曾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中心工作是加快经济建设,而意识形态工作则是任何时刻都不能忽视的环节,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高校的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对于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高速时代,以及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文理分科”现象所带来的弊端影响日益显现,由于历史知识的欠缺,当代许多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很深的认识,同时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也模糊不清,由此导致部分高校少数学生的意识形态认识出现了观点模糊、错误等现象,“物质至上、金钱万能”等思想在个别大学生中存在,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冲击。当前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研究被看作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高校学生思政建设的重要指标。2.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从根本来说,其内涵是大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交流中所广泛接触到的校园内外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之后,最终所得出的具有大众性的思想意识。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领域,不仅包括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理念,而且还包含了在高校期间应该学习的各门政治理论课程,以及校训、人文精神在内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培养。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大背景之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延伸部分,体现的是高校办学思想下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知及判断,它所体现的不仅是高校的校风,更是当代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德育工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等不可或缺的精神实质。

3. 高校思政工作的需要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尤其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开展党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早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在教育改革及高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扎实严谨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引导高校学生尽快适应当今社会背景之下所出现的各项问题,对时下热点话题拥有自己的见解,而不随波逐流。因此,对高校来说,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研究,是不断增强高校学生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新思想,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格局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是健康向上,符合社会主义主流的。但也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子,必须予以重视。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因众多,从哲学意义来说,其根本原因是社会意识的发展步伐跟不上社会存在。如果社会意识建设方面出现问题,那么社会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现实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另外它对现实的制约力、影响力都尚有局限。其次,由于传递渠道的不完善、信息的堵塞,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在当今高校中,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认知能力及动手能力,由此造成高校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大学生成长经历的局限

成长经历源于生活实践,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历程,是对未来具有深远意义的诸多事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精神素养。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成长生活的环境较之许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当代高校学生的生活轨迹基本是在“学校”与“家庭”这条轨道上,由于受到家庭或者社会过多的保护,大学生羽翼尚未丰满,并没有真正走上社会。与国外同龄学生相比,国内大学生缺乏的不仅是对社会的感受认知,更多的是社会的实践能力。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成长,并未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复杂,因此大学生缺乏对复杂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切实体会。由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老师所教授的书本中去窥探社会,看人生经历。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之下,部分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目光变得狭隘,难以承受各类冲击。

此外,由于高校所设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缺乏灵活性、时效性,未能及时将当下发生的时事热点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争议等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另外,在大学期间部分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喜爱,各种课程的开设使得大学生对自身并没有很好地定位。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交易的平台,不仅是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交锋的重要场所和渠道,也是西方思想渗透,进行文化攻击的重要工具。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内容在网络传播中交流、融合,在此过程中,由于部分大学生接触社会的层面尚浅,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有限,往往随波逐流,通过网络上大多数人的观点来确立真正的价值观念,由此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认识在其中受到影响和冲击。

2.新兴媒体带来冲击

新媒体的兴起是即网络之后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又一重要冲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移动通讯终端行业的巨大变革、各种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以及通讯技术的发达、自媒体形式的多样,使得网民的数量急剧上升。而在此过程中,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人数远远超过电脑上网人数,自媒体的普及也如火如荼,这其中,大学生占绝大部分。

自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纵身网络便能畅游世界全球,它将世界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文化通过网络相互碰撞,相互交流、融合,在此过程中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日渐加深。新兴媒介方式的兴起与发展,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监测难度的加大及文化的多元化现象日益突出,但在一定程度上,新兴媒体的发展也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促使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方式加以变革。

3.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

对于西方思想观念中积极向上的优秀成分,我们一直坚持甄别借鉴,为我所用,不断吸收西方优秀的新思想、新观念,使之符合我国的国情。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仍然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但伴随改革开放日益加深、通讯媒介日益发达,消极的西方思想也有所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冲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大学校园中,有少部分学生对西方节日谨记于心,而对中华传统节日抛于脑后。部分西方国家也试图通过文化渗透不断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而大学校园往往是各种舆论、信息争论的地方,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对该影响不能放松警惕。

三、新常态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建构

高等学府是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党的路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播撒知识的良种、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圈”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是确保国家立稳根基的必然举措。但是,在面对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提出新的观点,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为意识形态的建设扫清一切障碍,让其从根源上保证意识形态构建体系的成功建立。

1.增强大学教化于人的服务功能

注重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加强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高校当前工作的重心,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信息,涉及范围非常广阔;同时他们思维活跃,对待世间的事物有着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看法、观点和建议。但囿于实践经验和认知的匮乏,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型,所以需要通过增强大学教化于人的服务功能,明确高校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同时不断开辟新的渠道来巩固当代大学生的“三观”,传递和放大党的声音。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生的进步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这就要求学校丰富高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加强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其中,理论类社团就是很好的载体。在大学中所建立的各类理论社团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他们在参加社团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并积极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

2.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随着通讯和社交媒介的不断发展,网络及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宣传等方面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为此,高校必须充分注意到网络阵地建设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和意识形态的主流趋势。此外,高校要积极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优势,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舆论引导,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具有更深思想觉悟的网络舆论信息员。同时,高校应正确认识网络及自媒体带来的不良冲击,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尽量杜绝误导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事件和行为发生。

3.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养在当今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培养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是高校学生各方面成熟的最佳时期,对于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非凡,因此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关于价值观的宣传和讲座及相关的社团活动和文体表演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正确指引高校大学生辨明是非荣辱,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面貌。

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过硬的综合素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常态意义上的“四有”青年。

4.主动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对于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高校不应该回避,相反,应该重视这项重要的系统工程,积极主动引领广大大学生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它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融入了自媒体、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在贴近学生的授课过程及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要科学把握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的创新,使学生喜闻乐见、使效果显而易见,以便在新常态下不断主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

[1]施敏发.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分[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6):78-80.

[2]金德水.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N].浙江日报,2015-02-14(2).

[3]薛花.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情感视角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27-29.

[4]杨秋凤.浅谈高校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J].鄂州大学学报,2014,(10):31-33.

[4]时亚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高校德育工作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67-70.

(责任编辑:吕 进)

G 641

A

1671- 752X(2016)03-0007-03

2016-03-05

袁庆远(1980-),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系讲师。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2015年度课题“新常态下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研究”(编号:15-ZC-JY-03);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2015年度课题“新媒体背景下共青团话语传播方式研究——基于‘G-A’实效作用视阈”(编号:SDYSB150124)。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