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动态变化与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郭东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动态变化与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74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行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病例,将74例患者按照术后狭窄情况分为再狭窄组与未狭窄组。完善术前准备,在支架置入前5d给予所有患者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均完成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手术后维持术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6个月后终生服用阿司匹林。于术前、术后1d、术后半年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术前hs-CRP和IL-6指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项指标均明显升高,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检测两项指标较术后1d均明显下降,但再狭窄组的两项指标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而未狭窄组则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和IL-6在患者体内的变化与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在出现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患者体内显著升高,监测血清hs-CRP和IL-6对评估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具有重要价值。
hs-CRP IL-6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术后再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常用方法,随着微创医疗的发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采用导管扩张技术开通狭窄、闭塞的病变血管,该方法以其适用范围广、安全、微创得到医疗界的广泛共识,尽管该手术安全性好,治疗效果佳,但仍无法规避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支架内再狭窄与支架置入后局部或全身的炎性反应有关[1]。本文主要探讨hs-CRP和IL-6动态变化与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现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74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行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病例,其中男50例,女24例,年龄44~68岁,平均(54.8±6.3)岁,所有患者经MRA/CAT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为脑动脉狭窄患者,并明确病变血管的结构和侧支循环的情况,其中50%~70%狭窄的患者24例,71%~90%狭窄的患者40例,>90%狭窄的患者10例。本研究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各种感染性疾病者。将74例患者按照术后狭窄情况分为再狭窄组与未狭窄组。再狭窄组共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4~68岁,平均(54.4±6.5)岁;未狭窄组中共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44~68岁,中位年龄(55.2±6.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完善术前准备,在支架置入前5d给予所有患者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并给予氯吡格雷75mg,1次/d,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穿刺股动脉,置入导引导管,微导丝送达狭窄部位,依据狭窄程度选择支架,并在造影和血管放置支架完成。手术后维持术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6个月后终生服用阿司匹林。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s-CRP和IL-6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s-CRP和IL-6对比(±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术后1d比较,#P<0.05;与再狭窄组同期比较,ΔP<0.05
指标 时间 组别再狭窄组(n=16) 未狭窄组(n=58) hs-CRP 术前 8.03±1.26 8.11±1.20术后1d 12.96±1.18* 13.05±1.07*术后半年 7.85±0.97#6.09±0.96*#ΔIL-6 术前 9.10±1.48 9.08±1.52术后1d 16.24±2.45* 16.05±2.28*术后半年 9.02±1.29#7.13±1.54*#Δ
1.3 观察指标
于术前、术后1d、术后半年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对本研究统计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前hs-CRP和IL-6指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项指标均明显升高,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检测两项指标较术后1d均明显下降,但再狭窄组的两项指标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而未狭窄组则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炎性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而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动脉狭窄,脑动脉狭窄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2]。根据病变血管的病情,可给予患者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常用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在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出现再狭窄,这与炎性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
hs-CRP和IL-6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炎性介质,两者均具有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是全身炎性反应的客观敏感指标,近年的研究指出[3],两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强有力的炎性标记物,炎性反应可导致斑块不稳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hs-CRP是一种肝脏合成的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产物,正常情况下其含量极低,在组织损伤、感染、炎症等反应的时候可由活化的白细胞、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激活致含量升高[4]。IL-6是一种具有多种效能的前炎性细胞因子,是早期严重反应的敏感指标,与细胞的生长分化有关,可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炎症。可通过超敏C反应蛋白来影响凝血途径,在血栓和再狭窄中发挥重要作用[5]。本研究中,hs-CRP和IL-6水平在患者术后1d升高,这可能与动脉支架置入术刺激损伤了血管内膜激发的炎性反应有关,在接下来的恢复治疗中,两项指标逐渐下降,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因为支架这种外来物的刺激,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在炎性反应强有力的刺激下,血小板活化,大量平滑肌细胞向血管损伤部位迁移,血小板凝集性增加,微血栓形成,导致再狭窄。
综上所述,血清hs-CRP和IL-6在患者体内的变化与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在出现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患者体内显著升高,监测血清hs-CRP和IL-6对评估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具有重要价值。
[1] 温昌明, 王新凯, 张保朝. hs-CRP和IL-6动态变化与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 重庆医学, 2014,43(27):3567-3569.
[2] 黄越冬, 段金梅, 莫建伟, 等.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hs-CRP、IL-6水平变化及他汀类药物的干预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 (11):2277-2278.
[3] 陈明辉.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回顾性研究[D].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2.
[4] 杨帆, 周格知, 单国进, 等.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51(32):35-37.
[5] 陈渊, 陈志, 钟维章, 等. 75岁以上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15(4):386-389.
1006-6586(2016)08-0013-02
R74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