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平 崔强
篮球教学比赛采用差异性计分方法调动差生积极性的研究
刘润平崔强
本文主要采用教学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篮球普修课教学比赛中运用“差异计分法”进行教学实验,获取个体差异者在教学比赛中的数据,与实验前比较,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得出以下结论。
篮球普修课;个体差异;差异计分法;积极性
差异计分法是根据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原则制定的,对个人技术能力较差者给予帮助和鼓励的特殊计分方法,在比赛中用他们的特殊得分优势来吸引队友的传球,在精神上激励鼓舞差生,使之获得自信,并积极踊跃的参加到教学比赛之中,在比赛中提高个人能力,最后实现脱离差生这一评价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四轮实验,并在整个实验过程对实验对象的心理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实验达到最好效果。实验全程摄像,实验后统计并进行计算机处理对本课题的假设进行验证。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包括专著、期刊及重要论文报告会的论文等50余篇,对关于个体差异的理论与相关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2.2实验法
通过技能测试和心理问卷,选出班级中篮球技术相对较差的同学作为实验对象。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对个体差异者采用‘差异计分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2.2.1实验目的
在篮球教学比赛中总结怎样合理、灵活的运用差异计分法,并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调动差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便于差异计分法在其他运动项目中灵活广泛的运用。
2.2.2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在本文中指选取的“差生”。抽取我院运动训练专业11级三个班(84人)中选取篮球技术水平、心理素质相对较差者共24名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2人。
2.2.3实验控制因素
实验以比赛形式开展,比赛要保证一定的激烈性,奖罚分明,使两队都有致胜心理。除了差异计分法在实验对象身上的运用,其他条件都是同等的。这样才能保证获得数据的真实有效。
2.2.4实验内容
本实验以大一篮球普修课中教学比赛为主要实验内容。在比赛中针对差生采用差异计分法体现差生的价值。
2.2.5实验时间
2012年5——2012年7月,教学周9——16周。
2.2.6实验的具体操作:①实验对象的确定及在教学比赛实验中的区分。在实验前通过技能测试和心理问卷选出技能和心理素质较差并且平时不积极参加教学比赛的学生定为差生(实验对象),在教学比赛中开展实验。在比赛中差生穿着与其他同学不同颜色的对抗服,以便于更好的区分和观察,在同时有多名差生出现在比赛中时,以差生所穿着的对抗服号码区分其得分。②教学比赛实验的始终设定。每场比赛得分先到20分的队伍为获胜队,也为比赛结束。③实验对象在差异计分教学比赛实验中的安排和得分情况。实验设计A: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各有一名差生,实验组的差生得分是其他队员的一倍,对照组的同学得分正常。实验设计B: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各有两名差生,实验组其中一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队员的一倍,其二在正常得分基础上再加一分,对照组的同学得分正常。实验设计C: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三名差生,实验组其中一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队员的一倍,其他两名差生的得分在正常得分基础上再加一分,对照组的同学得分正常。实验设计D: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各设有四名差生,实验组其中两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队员的一倍,另两名差生的得分在正常得分基础上再加一分,对照组的同学得分依然正常。
2.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差生对差异计分法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差异计分法进行调整,预防对差生歧视感和逆反心理的出现。问卷在每节下课后及时发放,共发放问卷336份,回收336份,有效率100%。
2.4录像观察法
在教学比赛实验中在场外用数码摄像机对比赛进行录制,课后通过录像,人工对实验对象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并能及时的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得以良好的解决。
2.5数理统计法
本文利用SPSSIO.0对所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1准备实验
3.1.1选取差生作为实验对象
在教学比赛中为了体现差生的积极性设定以下四个指标:获得球次数、投篮次数、持球时间和在比赛中跑动的距离。实验前把24名实验对象平均分为A、B两组。表8分别是两组在实验前的教学比赛中体现差生积极性的相关数据,通过P值检验,B组数据相对较高但与A组并无太大差异。那么我们就把平均值相对较低的A组作为实验组,在教学比赛中进行差异计分法实验;B组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同学按照正常的得分方式参加教学比赛,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
3.2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统计比较
3.2.1第一轮实验:①实验设计A: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各有一名差生,实验组的差生得分是其他队员的一倍,对照组的同学得分正常,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性较为显著(P<0.01),实验组的差生在比赛中的积极性明显超出对照组的差生。②实验设计B: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各有两名差生,实验组其中一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队员的一倍,其二在正常得分基础上再加一分,对照组的同学得分正常,从表4P检验可以看出,前三项指标差异依然很显著,惟有跑动距离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的数据与实验设计A的数据相对比也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与实验组数据相比对照组差生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因此说明这组实验设计也是成功的。③实验设计C: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三名差生,实验组其中一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队员的一倍,其他两名差生的得分在正常得分基础上再加一分,对照组的同学得分正常。通过数据明显的可以看出得分翻倍的差生依然保持比较积极的状态。对照组的差生反而比实验组的差生表现要积极,实验不成立。④实验设计D: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各设有四名差生,实验组其中两名差生得分是其他队员的一倍,另两名差生的得分在正常得分基础上再加一分,对照组的同学得分依然正常。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生表现都很积极(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通过第一轮的实验可以总结出实验设计A、实验设计B都是可行的,篮球教学比赛中针对差生运用差异计分法对提高差生的积极性有良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3.2.2重复实验研究分析。
为了更好的检验教学实验的有效性,在第二、第三、第四轮实验中开展第一轮实验比较有效的实验设计,通过数据观察差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在每一轮比赛中的变化,总结实验适用周期,提炼更好的实验方法,以便后人使用。从整体数据分析,在第二轮实验中差生的积极性依然有所提高,团队积极的配合带动和鼓励差生的良好发挥;从第三轮开始各项指标平均数值开始下降,意味着积极性在消弱,直至第四轮平均值下降的更多。四轮实验过后,我总结到,对抗服颜色的不同使一些差生感觉到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和歧视感,差异性计分法对调动学生参加教学比赛的积极性是有效的,但针对同一名差生并不是长久的,在实验中的差生应经常轮换,否则会激起差生的逆反心理,实验起到反面效果。
3.2.3差生对篮球主观意识变化的分析
从数据显示可以看出,差生实验后比实验前积极主动参加篮球活动情况有显著提高.
4.1实验的综合分析
在第一轮实验中采用了4种实验设计进行了实验,其中实验设计A、B的实验结果是较为合理的。而在实验设计C与D中,好生人数少,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但没有起到带动差生的作用。特别是在实验设计D中,只有一名好生,反而让好生感觉到自己是被在特殊对待,不仅影响了好生的积极性,还耽误了更多同学参加比赛的机会,所以不便于在实践中运用。精选于第一轮实验中比较成功有效的实验设计A、B在第二、第三、第四轮实验中进一步研究。同时也总结出:运用差异性计分实验方法在教学比赛中调动差生的积极性是成功有效的,但针对同一个差生这种方法不是永久有效的。
4.2差生篮球技术水平变化分析
差生不但在实践中提高技能,从而也建立了良好的自信心,激发了差生对学习篮球,和篮球比赛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了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实验目的。
5.1结论
5.1.1差异性计分法实验是成功的
在篮球普修课教学比赛实验中运用差异计分法调动差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是合理有效的,既提高了篮球技能,又增强了个人自信心,实现了不再当差生的目的。因此差异性计分教学实验是成功的。
5.1.2保证比赛的激烈性
在实践中运用差异计分法一定要保证参赛两队的致胜心理与比赛的激烈性,奖罚分明。比赛越真实方法才会更有效。
5.2建议
5.2.1减轻差生的特殊性与歧视感
在实践教学中尽量别给差生穿与其他队员颜色不同的对抗服,减小他的特殊性。在有多个差生时,应多进行轮换参加比赛,甚至让好生去充当差生的角色,这样就能减小对差生心理的不良影响,使差异计分达到更好的效果。
5.2.2继续分析研究
由于现实中没有差异计分法的运用实例可供参考,可能存在运用或设计不当的地方,可以在本研究基础上继续分析研究。
5.2.3推广使用
关注个体差异,灵活巧妙的运用差异计分法,可以预计在其他运动项目教学中具有同样的适用性,渴望广泛实验推广。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
[2] 周远清.有计划高起点地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1995,(7):19一21.
[3]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刘润平(1984.7-),男,汉族,山西吕梁人,本科,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中教二级,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