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阳刊通俗小说及其版式特点*

2016-02-12 20:35刘连昌李尾咕
图书馆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书坊刊刻公案

刘连昌李尾咕

(1.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福建南平353000)

明代建阳刊通俗小说及其版式特点*

刘连昌1李尾咕2

(1.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福建南平353000)

概述了明代建阳书坊在历史演义、公案和神魔等题材小说刊刻的情况,分析了明代建阳刊本小说在版式类别、版面编排、插图等方面的风格特点,揭示了建阳“上图下文”等版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合理性。证实了建阳书坊在通俗小说刊刻中与金陵、苏坑等刻书中心的不断交流与互相促进,以及对通俗文学的发展进程做出的巨大贡献。

建阳小说版本特点

建阳刻书始于五代,经宋、元二朝的持续发展,至明代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经过一百多年休养生息的中国,在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上都有了巨大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江南地区开始萌芽发展,人文思潮广泛传播,阅读通俗小说成为了人们娱乐的重要方式。“小说以其形式的自由、活泼和语言的浅近通俗而被广大市民所接受,并成为他们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的食粮,这就为书坊主们大量刊刻通俗书籍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1]建阳书坊主们在通俗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敏锐的市场嗅觉,从小说热潮初始便介入小说刊刻与创作,并不断创新版式。建阳所刊刻的通俗小说数量居全国之首,以小说为代表的通俗读物刊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史、医书等传统书籍的增长速度。笔者拟从建阳小说版式特点来探讨明代建阳小说在当时全国出版市场上的竞争力,并请教于专家学者。

1 明代建阳通俗小说刊刻概况

明代建阳刊刻小说约有120余种,主要小说题材有历史演义、公案和神魔3种。

1.1历史演义小说

建阳书坊主创作历史演义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熊大木,他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应“眷连”(亲家)杨涌泉之邀,撰写了《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亦称《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此后熊大木又接连撰写了《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全汉志传》和《南北两宋志传》等历史演义小说。

余象斗(1561~1637年)是明代建阳刊刻小说最多的书坊主,“从万历十六年(1588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50年间刻书凡50多种,主要以通俗小说等民间通俗读物为主,仅现存其刊刻的通俗小说就有20种之多。”[2]余象斗辍儒锓笈后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刊刻了其首部作品,即历史演义小说《京本通俗演义按鉴全汉志传》,见其族叔余邵鱼《列国志传》销路一直不错,余象斗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和万历四十六年(1618)两次对《列国志传》进行修订编创,增加评语后刻印,销量日增。

此后余象斗又刊印《按鉴演义帝王御世盘古至唐虞传》《音释补遗按鉴演义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新镌全像东西两晋演义志传》《北宋志传通俗演义》《新刊采史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新刊按鉴演义全像大宋中兴岳王传》《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夏志传》《全像演义皇明英烈志传》和《新刊出像补订参采史鉴南宋志传通俗演义题评》等历史演义小说,讲述了夏、商两朝及之前的中国历史故事。

在所有建阳刊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被刊印次数最多,现存建阳刊本《三国》达24种之多,其中刻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建阳刊本《三国》有15种,占明代建阳《三国》刊本的60%。

1.2公案小说

余象斗编撰的第一部公案小说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后又创作第二部《皇明诸司公案》,这两部公案集由宋代转向明代,关注点从历史转向现世,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余象斗云:“非如包公之捕鬼锁神幻妄不经之说也。……使执法者鉴往辙之成败,而因此以识彼,识细民之情伪,而推类以尽馀”[3]

余象斗为建阳书坊小说刊刻开辟了新的题材。此后,建阳书坊刊刻了《新民公案》《杜骗新书》《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宋提刑洗冤录》《详情公案》《名公案断法林灼见》《律条公案》《详刑公案》《明镜公案》等大量公案小说。

1.3神魔小说

明代神魔小说目前可考刊本有27种,其中建阳刊本为16种,占总数的59%。明代神魔小说流行始于金陵世德堂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所刊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此后建阳书坊主快速进入神魔小说的刊刻和创作领域。

余象斗编撰了《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又称《北游记》)和《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又称《南游记》)两部神魔小说。但建阳神魔小说的创作主要为江西籍文人,以吴还初和邓志谟最为杰出。吴还初于万历年间创作了《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天妃娘妈传》2卷和《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4卷,共3部神魔小说。邓志谟于万历年间创作了《咒枣记》《铁树记》和《飞剑记》各2卷,共3部神魔小说。

建阳万历年间刊刻的原创神魔小说还有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2卷、杨致和《唐三藏出身全传》4卷、朱开泰《达摩出身传灯传》4卷、朱名世《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4卷、安正堂《钟馗全传》14卷、朱星祚《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6卷。建阳穆氏还在崇祯年间刊刻《关帝历代显圣志传》4卷。

在明代讲史、公案、神魔和世情四大小说体裁中,建阳书坊主唯独对世情小说极少涉足。世情文学对经济繁庶之地市民极具诱惑力,建阳小说编创者基本来自贫穷的农村,对世情小说多无创作体验,再加上程朱理学在建阳一带的广泛传播,使建阳文人学者多以撰写世情作品为耻,因此,建阳在小说创作中几无涉足世情小说也就在情理之中。

2 建阳刊小说的版式特点

2.1版式类别

2.1.1二节版

二节版即把书的版面分为上下两栏,在上版框下约5厘米处加一道横栏线,将版面分成上下两栏。二节版式刊印最节省版面,建阳绝大多数小说为二节版式,其中以上半页插图下半页文字的形式最为普遍。

建阳书坊将二节版式不断创新,书林刻书家熊飞的雄飞馆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将《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在一本书中合刻,上栏刻《水浒传》,下栏刻《三国志演义》,称为《合刻三国水浒全传》或称《英雄谱》。《英雄谱》每页下层版面约为上层版面的二倍。这种将两大奇书合刻的做法在全国书坊中此前并无先例,因此《英雄谱》一上市便夺人眼球,销售一空,此后又多次重刊。

2.2.2三节版

在两节版式的中间再加一道栏线即成为三节版,如余象斗于万历年间刊刻的《京本增补校正全像水浒志传评林》即为三节版,上栏镌简评,下栏刻正文,中间刻插图。余象斗刊《新刊京本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传评林》《音释补遗按鉴演义全像批评三国志传》也是三节版式。余象斗“评林体”《三国》中将书页分为三部分,上栏镌“名公批评圈点”,下栏刻小说正文,中间刻插图,并将三节版作为销售亮点广为宣传。他在《三国辩》中曰:“坊间所梓,《三国》何止数十家矣,全像者止刘、郑、熊、黄四姓。宗文堂,人物丑陋,字亦差讹,久不行矣。种德堂,其书板欠陋,字亦不好。仁和堂,纸板虽新,内则人名、诗词去其一分。惟爱日堂者,其板虽无差讹,士子观之乐然,今板已朦,不便其览矣。本堂以请名公批评圈点,校正无差,人物字画各无省陋,以便海内士子览之。”[4]

余象斗在三节版中引入的“评点”改变了以前通俗小说只“注”不“评”的缺点,对识字不多的阅读者有很大帮助。此后,在《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等通俗小说中余象斗也采用三节评林版式。三节版小说的成功引得建阳其他书坊也纷纷效仿,如杨氏四知馆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刊《钟伯敬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熊佛贵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刊《音释评林演义合像三国史传》也均采用评林三节版式。

2.2版面编排

建阳刊小说为了压缩成本,在字体编排上往往比较局促。如忠正堂熊佛贵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刊《新锓音释评林演义合相三国志传》半页十四行,行二十字。刘龙田刊《新锓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正文半页十五行,行二十五字。闽建书林郑少垣联辉堂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刻印明罗贯中撰《新镌京本校正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半页十五行,行二十七字。书林郑世容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刻印明罗贯中撰《新锲京本校正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半页十五行,行二十七字。

建阳不少书坊为了节省成本,还大量采用“匠体”字(即今仿宋体),字体为正方形,横细竖粗,以提高刻工的效率。为了提高刻字速度,建阳小说的刊刻中还大量使用简体字,以加快刊印速度,节约成本。

2.3插图

2.3.1上图下文式

“明代建阳书坊刊小说版本现在大约120种,其中至少三分之二以上都是上图下文版式。”[5]“上图下文”版式中,插图约占页面的1/3至1/4版面。“上图下文”是明代建阳刊本小说的标志式版式,不少无法查明出处的建阳版小说因此得到确认。建阳书坊早在宋代已有“纂图”“互注”等形式,元至治年间建阳虞氏书坊刊刻的《全相平话五种》已采用上图下文版式。明代建阳小说“无书不图”,频频出现“出像”“出相”“全像”“全相”“图像”“偏像”等字眼。郑振铎评曰:“建阳版的书,总是以有插图为其特色之一。”[6]

明代建阳小说插图并无自己的独立艺术追求,插图“以图佐文”,始终围绕小说内容进行,简单稚拙,人物造型简略,缺乏对人物细节的刻画。苏杭、金陵等地的插图则精美细腻,富有表现力,常独立于文本之外。这与明代建阳小说读者定位息息相关,建阳小说价格低廉,主要为中低收入群体服务,读者文化水平不高,识字不多,与小说内容环环紧扣的插图使读者即使有不认识的文字,也能通过直观性的配图揣摩作者想要表述的意思。金陵、苏杭等地刊刻的小说多以中高端读者群为主,其插图档次自然要与文人雅士艺术欣赏水平相符。

万历前期,建阳本小说多以“偏像”为主,即在小说中每隔数页才有一张插图,如闽建书林《新刊通俗增演忠义出像水浒传》、梵蒂冈本《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等。“偏像”本成本较低,熊冲宇的《三国志演义》仅有插图130幅,而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余象斗刊《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传志传评林》,每页均配插图,全书共有插图一千余幅。该书上市后受到极大欢迎,其他书坊主群起效仿,此后建阳小说多以“全像”刊本来取悦读者。全像版式还出现“嵌图式”等版式创新,如建阳书林刘荣吾藜光堂刊本《鼎镌全像忠义水浒志传》,在插图两侧及插图下方均排满文字,图片嵌入文字之中,让读者耳目一新。

2.3.2全页版式

建阳书坊主在刊刻销售图书中,也不断学习金陵、苏坑等地刻书风格,刻印一些不同于建阳传统风格的通俗小说。如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杨涌泉清白堂刊刻熊大木撰《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全部采用全页整幅插图,甚至使用“双面连式”图,使岳飞高大伟岸的形象更加凸显。熊龙峰4种小说和余氏萃庆堂刊邓志谟的《飞剑记》《铁树记》《咒枣记》等小说也多用整幅插图和“双面连式”图。整版巨幅插图相比“上图下文”版式而言,对绘刻水平的要求更高,如建阳吴观明本《三国演义》的整版巨幅插图出自刘素明等著名绘刻高手,熊飞雄飞馆的《英雄谱》则由刘玉明等名家绘刻。

建阳插图全页版式经历了从“单页插图”向“全页巨幅”版式的转变,插图占版面的比例不断增加,插图也不断从简单向细腻转化,并与金陵、苏杭等刻书中心插图风格趋于融合。

3 结语

小说的繁荣是明代中期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建阳书坊主们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开始的小说热潮中始终站在小说出版前沿,不断创新小说刊本版式和内容,满足了中低阶层市民的文化需求。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无心于细细品味那空灵、含蓄、主观性强烈的美学形态与艺术形式;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7]

建阳刊小说的版式特点的形成既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也被当时市场需求左右,至明万历后期,随着人们在通俗文学领域消费的不断升级,建阳小说版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建阳书坊主们也开始接受苏杭等地小说版式,这种融合一直持续到建阳刻书在明清易代战乱中消亡。

[1]谢水顺.福建古代刻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37.

[2]肖东发.明代小说家、刻书家余象斗[J].明清小说论集[M].第四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67.

[3]周越然.书与回忆[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45.

[4]陈翔华.双峰堂本批评三国志传.三国志演义古本丛刊五种[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5.

[5]涂秀虹.上图下文:建阳刊小说的标志性版式[J].福建论坛:社科版,2009(12):79-83.

[6]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郑振铎全集[Z].卷14.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54.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167.

刘连昌男,1973年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建本古籍文化。

李尾咕男,1969年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本文化。

G256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建阳刻书文化”(JAS151095)。

(2016-09-06;责编:姚雪梅。)

猜你喜欢
书坊刊刻公案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传记书坊
传记书坊
论王先谦《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
中国公案小说
论释惠洪《渔父词》八首的叙事艺术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三尺公案”的由来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