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洪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北京市 100048)
职工权利与报纸报道:现状与问题
——基于731篇新闻报道的实证分析
张玉洪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北京市 100048)
职工权利的维护是劳动关系中的重要课题。媒体作为公共平台,理所应当为职工鼓与呼。通过抽取与职工有关的731篇报纸报道作品,内容分析后显示:2007年以来,报纸对职工报道的力量加大;2003年成为分水岭,“劳资纠纷/职工维权/事故工伤”和“职工福利待遇/工资”两个主题相关的报道数量与比例明显增加;职工权益的侵害方主要是企事业单位。虽然不同类型报纸在报道职工权利时,采取的议程模式不一样,但总体来说,报纸都承担了反映现实状况的使命,从不同程度上成为职工权利维护的公共平台。
职工权利;报纸报道;内容分析
自有劳动关系存立以来,职工权利的侵犯与维护就相应而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职工基数巨大,加之单位(包括工厂)类型多样,职工权利维护难题显得尤为突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多数职工(尤其是工人)实际遭遇了两大变迁:1.身份的变化。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由此实施。下岗工人成为新群体,国企职工下岗再就业,大多进入非国有国营企业。2.全球化的冲击。“三资企业”的成立,外向型经济模式与加入WTO,既改变了企业类型的比重(民营、私营、外资企业增大),同时,职工(尤其是工人)身份也呈现多样化: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1992年以后,农民工则成为职工(尤其是工人)队伍中的生力军。职工(尤其是工人)的合法权利面临巨大挑战,相关的纠纷也密集出现,甚至引发跳楼讨薪、自杀反抗等极端案例。
与此并行的是,中国的媒体也发生了大的变化∶1.媒体类型从单一走向多元。1990年代都市报的崛起,卫视频道的增加、城市地面频道的开播,以及手机、网络媒体的出现,持续改变着传媒的生态;2.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因网络论坛、博客和微博的出现,信息生产的主体开始多元化。另一方面,信息传播渠道的丰富性也呈现出来,从传统的读报听广播看电视,增加了上网和用手机看新闻等新途径。
就职工权利和媒体发展来说,是否存在交集?在职工权利维护遭遇巨大挑战的过程中,报纸(尤其是党报)作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是否在为职工权利鼓与呼?这些疑问成为本研究的起点。
自有劳动关系存立以来,职工权利的侵犯与维护就相应而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职工(尤其是工人)基数巨大,加之工厂类型多样,职工权利维护难题显得尤为突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多数职工实际遭遇了两大变迁:
1、身份的变化。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国企改革由此实施。下岗职工成为新群体,根据官方数据,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下岗职工人数是惊人的:1998年末,594.8万人;1999年末,652.5万人;2000年末,657.2万人;2001年末,515.4万人;2002年末,409.9万人;2003年末,260.2万人;2004年末,153万人。这些下岗职工再就业,大多进入非公有制企业。身份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权利状况的变化。
2、全球化的冲击。“三资企业”的成立,外向型经济模式与加入WTO,既改变了企业类型的比重(民营、私营、外资企业占比增大),同时,职工(尤其是工人)身份也呈现多样化: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1992年以后,农民工则成为工人队伍中的生力军。职工的合法权利面临巨大挑战,相关的纠纷也密集出现,甚至引发暴力讨薪、自杀反抗等极端事件。
多重因素影响下,当下中国职工权利状况并不乐观。2015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客观评述了当下的挑战:“我国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有的地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损害职工利益的现象仍较突出,集体停工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与此并行的是,中国大陆的媒体生态也发生了大的变化∶1.媒体类型从单一走向多元。1990年代都市报的崛起,卫视频道的增加、城市地面频道的开播,以及手机、网络媒体的出现,持续改变着信息传播的生态;2.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因网络论坛、博客和微博的出现,信息生产的主体开始多元化。另一方面,信息传播渠道的丰富性也呈现出来:从传统的读报听广播看电视,到上网和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接收新闻信息。
就职工权利和媒体发展来说,是否存在交集?在职工权利维护遭遇巨大挑战的过程中,媒体作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是否在为职工权利鼓与呼?这正是本研究试图要回答的问题。
为了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报纸对职工权利状况的报道情况,我们以1995年为起点,在全国共出版各类报纸1928种(2011年)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和《南方都市报》,采取内容分析法,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职工权利议题在报纸上呈现的比例与情况如何?有无地域差别?
2.2002年,国企改革基本完成,职工权利议题在2003年前和2003年(含)后有何变化?
3.由于定位、价值取向不同,报纸之间职工权利议题呈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一)报纸报道样本选择
选择这三份报纸的原因如下:《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中国第一大报;《工人日报》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也是最权威的工人类专业媒介;《南方都市报》创刊于1997年,是都市报的代表,其所在的广东是中国劳务输入大省,非常具有代表性。
我们主要分析有关中国职工的单篇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和新闻图片等。相关新闻报道出现有“工人 ”、“职工”、“技工”、“农民工”、“外来务工”和“打工仔”等词,或在新闻报道中有相关叙述;关于职工政策的新闻、读者来信和简讯等不计入样本。
根据研究目标,主要的编码变量分别是:
职工报道的年度分布与报道主角。通过年度分布可以呈现媒体对职工议题的关注程度,报道主角则体现职工是否为相关报道的主体。
职工报道的叙事类型。探讨媒体对职工的态度变化,包括:受难叙事和英雄/正面行为叙事等。
职工报道的议题。议题当然是媒介设置的,通过职工新闻报道中不同议题的比重,探讨职工权利维护中的情况。
职工权益的主要侵害方。可探讨职工权益维护的着力点。
我们共获得有效样本731篇报道,其中《人民日报》177篇、《工人日报》387篇、《南方都市报》167篇。经过信度检验,达到内容分析的要求。
(二)研究发现之一:2007年以来职工报道数量增长明显
2007年前三大报纸每年关于职工的报道都在90篇以内,1999年最少,仅35篇。而2007年后,工人新闻报道从96篇不断增加,2009年和2011年均超过100篇。
从百分比看,抽样获得的731篇工人新闻报道中,在九个年份里,2007、2009和2011三个年头占到近一半。
在所有报道中,基层一线职工为新闻报道主角的比重是最大的,占到六成。通过内容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党报《人民日报》,还是《南方都市报》,其职工新闻报道多以工人为新闻主角,不少是关于维权的故事。
以2009年为例,《人民日报》的部分报道如下:《农民工变身“新市民”》(2009.1.10,第18版),《农民哥仨求职记》(2009.2.21,第16版),《707名新疆籍员工复工》(2009.7.10,第6版)。《南方都市报》的部分报道如下:《没有工伤险举报》 (2009.3.3,第15版),《公交司机学英语迎亚运》(2009.6.19,第20版),《矽肺病人的维权迷宫》(2009.7.29头版)。
在所有报道中,党政官员与企事业领导的比例近15%,说明媒体在报道职工题材时,秉持了专业主义理念,除了从基层一线发掘新闻故事外,在一些政策信息中,亦能从职工关心的视角去报道。
不过,值得重视的是,据我们的抽样结果,2003年及以后,职工报道中党政官员为主角的报道增加了(2003年前占8.62%,2003年及以后占16.47%),而基层一线职工为主角的报道下降了(2003年前占66.81%,2003年及以后占57.03%)。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2003年后企业改革力度加大 ,政府部门对职工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了。不过,不同类型的媒体表现亦各有特色:比如人民日报侧重党政议程(偏重相关方针政策的出台及实施),而南都明显为草根议程(普通工人的故事),工人日报则介于两者之间。2003年以后,党政议程在增加,而草根议程在减少。
(三)研究发现之二:职工报道的负面叙事类型占主流
叙事类型一方面呈现媒体的认知框架(如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报道对象的现实状况。
从叙事类型看,受爱护叙事在职工新闻报道中比重最高(占35.70%);英雄/正面行为叙事次之(占23.67%),报道主角以劳动模范为主。
之所以如此,这与1990年中期以来,工人地位下降有关(正如本文开篇所述)。如果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在十个社会阶层中,产业工人阶层倒数第三,其后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线工人成了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媒体的报道不过是这种现状的反映。
此外,由于2002年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因此研究2003年前后叙事类型的变化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发现,2003年后,媒体对职工的报道中,受难叙事增加了三倍(从20篇到64篇),受爱护叙事同样在篇目上翻了一倍多(从75篇到186篇)。两者相加所占比例近50%,比2003年前增加10个百分点。
从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改革的深入,职工的境遇亦受到影响。其弱势群体的特征得到强化。
(四)研究发现之三:维权成为职工报道重要主题
在所有主题中,职工日常生活最高(占28.57%),其次就是劳资纠纷/职工维权/事故工伤(占20.60%)。而其他几项,实则都是与职工权益相关的。
针对“劳资纠纷/职工维权/事故工伤”的发生地,我们对148篇相关报道分析发现,发生在广东的近三分之一(56篇),其他较多的省份是:浙江(8篇)、山西(7篇)、河南和云南(均为6篇)。一方面,广东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大省,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践行的是草根议程,多着力职工权利的现状。
2003年国企改革完成后,职工新闻报道的叙事类型变化明显,其报道主题是否也有变化?
我们发现,2003年及以后,有关“劳资纠纷/职工维权/事故工伤”主题的报道占全部报道的两成(比2003年前增长3.4%),如果加上“职工福利待遇/工资”主题的报道,比例则高达33%(增加了一成)。“下岗再就业/扶贫济困”主题的报道则明显下降(从14.78%下降到6.22%)。
在所报道的“劳资纠纷/职工维权/事故工伤”中,我们特别研究了所涉及问题的解决情况。问题已经解决的比例最高占到31.14%,但就媒体来说,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报道中问题已经解决大大超过未解决的。而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问题未解决”加上“问题解决中”占到七成以上。
显然,这同样也呈现了不同媒体类型在呈现社会现实的不同选择。
(五)研究发现之四:企事业单位是职工权益主要侵害方
在涉及“劳资纠纷/职工维权/事故工伤”时,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八成是企事业单位(81.76%)。我们在对《工人日报·维权周刊》抽样时也发现,89篇报道中,涉及权益受损的侵害方中,企事业单位占到66%,为首位。其他侵害方中,政府部门占3.38%,个人占8.11%。
比较典型的报道有:《上海市总工会女职工劳动权益求助热线受理的投诉显示—女职工特殊保护尚难落实》(人民日报2009年3月9日)、《背着工会暗定下岗人 没道理;瞒着职工悄然办手续 太不该》(工人日报2001年11月21日)、《民工讨薪遭木棍铁铲毒打》(南方都市报2003年8月4日)、《两周连续工作 工人睡后死亡》(南方都市报2005年6 月26日)。
那么, 面对相对强势的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权益如何保护?对职工来说,一方面是权益的制度性保障是否到位;另一方面,当权益受损时,是否有解决的途径。
就前者来说,是否有劳动合同的保护,成为重要的指标之一。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劳动法执法检查发现,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由于适逢亚洲金融危机,此举引发多方争论。但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至少职工的权益有了法律的保障。有数据显示,《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实施后的两年,全国各省(区、市)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达到或超过85%,一些地方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
那么,当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否有申诉渠道?除了工会、法律等渠道外,媒体显然也是重要的渠道之一。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深圳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除了中国媒体广泛报道外,境外媒体也高度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学者认为某种意义上是以众多职工(尤其是一线产业工人)的“低人权优势”为代价的,而“低人权”国家是既低自由也低福利的国家。
我们则侧重探讨中国职工在生产工作中基本权利(如劳动经济权利、劳动安全和职业健康权利),是狭义的人权。在以往大多数研究中,要么研究工人的媒体形象,要么研究单一媒体(如工人日报)对工人议题的报道。我们在样本选择上更加广泛(除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外,还有全国总工会机关报工人日报和劳务输入大省广东的南方都市报),代表性更强。另外,我们研究的主题集中于权利维护,并对权利受损的类别进行了量化分析,这是之前研究缺少的。
通过对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我们发现2007年以来职工报道幅度加大;在叙事类型上,受难叙事是主流,反映了工人群体的弱势;2003年则成为分水岭,“劳资纠纷/职工维权/事故工伤”和“职工福利待遇/工资”两个主题相关的报道数量与比例增加明显;职工权益的侵害方主要是企事业单位。
此外,不同媒体(比如党委机关报与都市报)在报道职工时,采取的议程模式不一样,从而叙事类型和报道主题的偏重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媒体都承担了反映现实状况的使命,从不同程度上成为职工权利维护的公共平台。
但值得探讨的是,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耳目与喉舌,媒体除了传播政策信息、呈现企事业单位违法或失范行为外,是否还应有其他作为?
比如2010年深圳富士康公司员工连续发生13起跳楼自杀事件。除中国媒体广泛报道外,境外媒体也高度关注,一些公民行动也随之开展。但十几名自杀员工中,一些是在媒体密集报道该现象后自杀的。值得注意的是,媒体的报道一致性地把责任指向富士康公司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件。令人遗憾的是,2014年10月1日,又一位深圳富士康工人、1990年出生的许立志跳楼自杀。虽然不少媒体报道他的死,却大多因为他写诗,富士康工人身份只不过成了他的背景。
我们在研究时,就不同媒体职工报道中涉及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了统计,“问题已经解决”的比例最高才占到31.14%。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问题未解决”加上“问题解决中”占到七成以上。作为一个典型现象,富士康员工自杀成为一种现象,且难说有终结。如何破解类似难题?有研究者认为,只有尊重劳动者的主体需求和自治功能,才能化解中国日渐增多的劳动冲突。
这对媒体在维护职工权利方面提出了新课题:在呈现权利议题时应更加深入,持续关注企事业单位侵犯职工权利的违法或违规现象,集合社会各方力量培养职工的维权意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化解制度性难题。
我们的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职工的权利有多样性,本文仅关注了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权利,而政治权利、教育权利和文化权利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报纸只是媒体中的一种,广播、电视和网络如何报道职工权益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它们与报纸在呈现同类议题时的异同,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这就需要后续研究。
[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中的中国职工队伍—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总报告[J].工运研究,2008(9).
[3]中共中央,国际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4-09.
[4]李艳红.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5]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王娇萍.《劳动合同法》对职工意味着什么?建立劳动关系就应签订劳动合同[N].工人日报,2007-07-11.
[8]王敏,陈菲.《劳动合同法》实施两周年总体良好积极作用凸显[N].新华社,2010-02-11.
[9]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低人权优势下”的“经济奇迹”[J].领导者,2009(10、12),2010(2).
[10]冯同庆.劳动冲突难解之结[J].中国改革,2010 (8).
Labor Right and News Paper Report: Current Condition and Problems-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n 731 News Reports
Zhang Yuhong
(School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Rights protection of employees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labor relation. Media, as a public platform, should encourage employees and support them to fi ght for their rights. Based one electing 731 news reports we have an analysis showing in the following: since 2007, the power of newspaper is increasing; 2003, as a diving ridge, the reports concerning labor dispute/ rights protection/ injuries and welfare/ salaries have obviously increased; and enterprises are the main bodies abusing the rights of employees. Even though in different reports, they adopted different agenda modes, they generally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refl ecting the reality and to some extent, and have become the platforms for employees to protect their rights.
Rights of employees ; Newspaper report ; Content analysis
D412.65
A
1008-8636(2016)04-0055-06
责任编辑 陆路
张玉洪(1975- ),男,重庆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闻生产和劳工新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期职工维权与大众媒体的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2CXW018)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课题“媒介视野中的职工维权:问题与出路”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