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燚晶(广州大学,广州510006)
大学教师价值困境
——关于市场介入学术后的思考
缪燚晶
(广州大学,广州510006)
摘要:大学与市场的日益结合使大学作为“象牙塔”与“象牙塔”外的界线日渐模糊,如此带来的是大学内部的组织管理结构和学术文化的深刻变革,以及具有完备市场特点的学术活动的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进入了以资本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学术状态,表现为物化的、碎片化的、“不在场”的和“过客”的境遇,同样伴随而来的是教师基于职业道德的自我谴责、内心煎熬和人格的不独立状态:他们在献身真理和市场致用中左右取舍,又在教师道义和现实利益间痛苦挣扎,还在学术认可和市场认同上不断徘徊。教师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关键词:大学教师;价值困境;市场
在全球知识经济的背景之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取决于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上,大学因其在提升国家竞争实力中的重要作用,其存在和地位得到了日益凸显。它通过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直接参与到国家经济发展之中,且程度越来越高,学术与市场结合,大学通过进入市场来汲取发展资源,作为“象牙塔”与“象牙塔”外的界线日渐模糊,大学与市场的关系愈益紧密。如此带来的是大学内部的组织管理结构和学术文化的深刻变革:大学开始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学生学费调整、企业项目接手、公司创办等各种途径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的行为越来越像企业,大学教师越来越象知识资本家和盈利商人。教师的角色渐渐背离其原初形象,也远离了那个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光辉岁月。
德国古典大学的创始人洪堡认为,自由和独处是学问的两个基本的条件。“大学唯有纯粹地追求学问,方能实现它们的目的。它们的主导原则必须是自由和清净。”[1]然而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全球化态势下,学术自由越来越受到外来约束力的影响,大学教师很难从事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在研究选题上他们往往要根据资助者的需要和偏好;应用研究越来越多,基础研究越来越少;学校的财富创造很成功,但学术却越来越背离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教师进入了以资本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学术独立状态,表现为物化的、碎片化的、“不在场”的和”过客“的境遇,以及伴随而来的基于职业道德的自我谴责、内心煎熬和人格的不独立状态。
高校教师有着探索真理、揭示真理和传播真理的使命。真理,顾名思义,它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客观的,包含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成分。在这个意义上,教师需要将学术与个人信仰、宗教和政治意志等分离,即使个人信仰、宗教或政治观点等与学术有关联,它们也只能成为学术的客观研究对象,绝不能是权衡学术研究最终价值判断的准则。学术的研究要求“分析事实及其存在的条件、法则和相互关系,分析概念及其逻辑的前提和内涵”,[2]而非在研究之前就为学术研究预设价值前提。探索真理是教师的共同追求,教师应通过遵循学术内在逻辑,遵照学术自身规范,尊重学术真理的权威来进行自我约束,否则,学术的独立性立场将不复存在,教师也将失去真理和学术对于社会和人类的价值。
如今,大学内普遍存在着对学术价值性追求压倒真理性追求的现象。学术上的真理发现应该是一个长久的探索过程,它应当追求的是学术产出的高、精、尖:教师在学术研究范围的选择上应微小而深入,所研究问题应独特而精致,以及研究成果数量稀有但意义非凡。然而,在市场介入的环境之下,教师为摆脱待遇不足和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现实困境,逐渐将视野转向市场,真理的探索过程伴随着市场指挥棒的指指点点,市场指向何方,真理就在何处,市场需要什么,学术就生产什么。如此,导致了学术真理的发现呈现出短、平、快的特征:片面地追求学术GDP、学术符号,意欲在超短的时间内将其知识转化为市场有用的产品;研究成果也是平庸而缺少新意,不甘于默默无闻,而讲究学术彰显度、产品推广度和人格美誉度,因而过分看中广告效益及其成果的影响性;对学术效率的要求也是投资和见效的速度。如此导致学术真理性高度的不稳定和碎片化。
可以说,教师的研究境遇始终表现为一种学术的独立、自由发展。这种独立与自由赋予了教师一系列的权利,为教师提供了探索真理的空间。但这种独立和自由在市场指挥棒下只能是一种形式的独立和自由,真理标准和市场指向,哪一个在学术社会中才真正具有合法性?教师在真理性和价值性中该如何作出取舍?若选择真理,献身真理,他们将拥有对学术的无愧和发现真理之后的欢欣喜悦。但青年教师很可能就需要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供房困难,供车不易,糊口甚艰,更有甚者要大大缩减对下一代教育资金的投入。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则很可能需要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更大的社会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更多的金钱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若投入市场怀抱,以市场为向导,教师能够很大程度地减轻生活压力,甚至能够获额外的利益,然而在此情形下,他们很多时候就不得不在研究活动开展之前就为学术研究预设价值前提,从市场的可接受度出发研究学术,最终影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独立性和自由性。如此,学术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受到资本逻辑的制约和束缚。这样一种对市场的依赖关系不仅使教师不能主宰自己的学术研究,其独立性也被整合到学术生产的体系中去了。教师成为学术的附庸,学术也逐渐成为一种消极而被动的活动,学术真理就会逐渐表现为一种无情的、孤立的碎片化状态。真理标准和市场指向何为“真”,在教师价值观上产生了巨大的分裂和矛盾,如何决断,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大学是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殿堂,更是教师不断成长发展的温馨摇篮。但“大学不单纯是一个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它还是一个学术进步的中心。在学术进步的思想中有一个内在的理想。这是一种由理解所阐明的生命理想。这里所说的理解,不仅仅是对物质和生命世界的理解。它还包括对人及人的力量与能力的理解,这种人的力量与能力不仅体现在物质和生命世界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与人类同伴和生命目的的关系上”。[3]大学还是一个道德实体。教师在这里通过教学活动和学术科研完成真理的探究和传播传承,更通过他们的至善理念完成信念的表达,在社会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教师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不仅要探究、传播真理,还应将社会引向善良和高尚,教师的行为目的不仅在于追求个体为善,更重要的是求得社会为善。因为,“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能到那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4]
传统大学教师对本职的教育事业有着高度的信任和深深的眷恋,他们能在潜意识里主动将自己投身到教育事业和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事务之中,能够以自身的行动为大学争取良好声誉,并在大学良好的声誉之下获得自豪感,稳定感、安全感,即教师对其所属大学有着浓厚的归属感。在这过程中,教师不仅将真知传播,更遵从道义,以身作则地宣告他对学生的负责,对学校的热爱和对学术的忠诚,实现他为善理念的阐释,并且从中获得精神满足和心灵享受。然而,把现实生活强加于大学的条件下,大学能否作为一个道德实体继续存活,教师是否能够坚守住他们的灵魂,人们已经开始有了疑问。市场经济介入后,大学趋向于成为一个巨大的“劳工市场的附属品”,部分教师对其所在学校的归属感日渐缺失,他们将自身价值定位在外界评价和物质之上。他们忠诚的对象不再是所属大学,而是转换为支持他们研究的基金会、公司或个人。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成了大学的“过客”,学生和学术只是他谋生的手段。他们给学生展现出来的是拥有多元的职业观和职业动力的萎靡形象。
应该说,教师的道德境遇仍然是独立和自由的。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身行为和彰显不同的道德品格,但现实状况是,他们要面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生活的现实让他们在利与义中不停挣扎:如果专一于本职工作,他们虽然能享受学术的纯粹带来的清闲,但却要忍受较低收入的折磨。他们不得不在工作的清贫和外界的巨大诱惑间备受煎熬,为避免因怠慢本职工作而遭受的道德谴责,他们只能在生活的压力和科研资源的不足前忧心忡忡。如若是身兼数职,将精力更多分配到回报更高的工作时,伴随而来的却又是本职工作时间的减少甚至对本职工作的怠慢。对金钱追求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征途,他们对外界诱惑失去了抵抗力,拜金主义的观念则会常伴左右。现实社会的笑贫不笑娼,内在的虚荣和外在的压力很可能让教师在荣辱观上产生错位,他们在教师道义和现实利益间不断纠结。
学术研究是基于教师的志趣,以教师个人对研究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学术兴趣为驱动力的,是在自由自觉状态中取得学术发现,获得学术成就的过程。在此,教师扮演的是自由的学术人角色。因此守护学术自由独立精神亦是教师自我实现的理想追求。面对学术研究,学术伦理要求教师达到“求真”与“至善”两个境界,“求真”是达到“至善”的前提,“至善”是学术追求的终极目标。从“求真”到“至善”的过程,是教师张扬学术自由独立品格,不断强化作为学术人身份的过程。他在由共同的专业知识、经历、价值观和信仰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获得学界的美誉。
在当代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教师的研究状态往往是以出资者的项目设定为导航,以追逐市场的认可为目的,教师逐步将自己打造成为依赖市场、依附于投资者的经济人,拥有多大程度的市场认同意味着他们有多大的成功,由此变相衍生出拥有多少物质利益意味着他们拥有多大的荣誉。其实,无论是从学术实践水平的外在发展规律来说,还是从学术自身的内在价值诉求来说,教师寻求自己的成果认可都是正当合理的。但是,教师的价值定位集中表现为一种对学术生产资本的占有。他们对市场认可过分苛求使得个体的自由独立性受资本的过多支配。尤其是目前大学的学术资源非常丰裕,教师日渐被资本所包围,他们的思想渐渐驰骛于外界,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与消费更是促使他们把自身价值的评价权利交给了市场。必然的,一个学术人的价值应该建立在学术界对其学术成果的认可之上,而学术界的认可如今却也被打下了市场认同的烙印,如果学术成果转换不成市场产品,他的学术努力很可能就被视为无用功;而专注于市场认同,他又将远离学术探索的纯粹,学术成果的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专注学术抑或放眼市场。教师们迷茫了:传统的教师致力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不断地提出问题、发掘原因、论证结果。、现在,教师在对他的课题发掘,深究之时,如果还只是考虑自身兴趣,专注于学术的钻研,很可能就已经被学界遗忘了。因为他所考虑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真理发现了,还要担心课题的即时效益,如果学术成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学术界也难以认同。现时对教师的评价是以他们所拥有的课题数量多少、课题级别高低和课题经费额度大小为评价标准的,教师更在乎的是社会经济组织对其的认可。这样一来,很多学者为拿到更多更大更高级的课题,就不得不为个别部门或者个别单位服务。
至此,可以说,进入20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教师学术独立精神远未得到真正解放。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精神所带来的是教师科研热情的降温和大学在学术理性中的抽象化,使得人们不禁开始怀疑在市场经济支配之下的学术独立性是否真的存在,对学术独立性的高扬是否是一种极端的学术中心主义,教师究竟该何去何从?这诸多困惑,都促使对教师学术独立性问题的研究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Wilhelm von Humboldt. 1809-1810. On the spirit and the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of intellectual institutions in Berlin. 242-250. Minerva 8(1970):242-250.
[2][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2.
[3][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6.
[4][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5.
编辑朱荣华
Value Predica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houghts on the market entering the campus
MIAO Yi-jing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With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market,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university(ivory tower)and its outside world increasingly blur. Therefore it brings many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academic culture. Academic activities with all market's characteristics are generated.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teachers are in such a situation as academic dependence based on capital and as materialized,fragmented,“not present”and“passing”. It is also accompanied by the teacher's self-condemnation,inner torment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eachers are always troubled by the choice between the dedication to the truth and the market purpose,and by struggles between the teachers' moral and the interests of reality,also by the wandering on the academic identity or market recognition. In short,teachers in deep confusion.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Value predicament;Market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6)03-119-04
收稿日期:2015-12-25
作者简介:缪燚晶(1992),女,江西赣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