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淑红 张红军
(东北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819)
东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调查*
郝淑红 张红军
(东北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819)
民国时期文献对于研究民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基于对馆藏民国文献全面调查摸底、普及民国文献保护理念之初衷,笔者详细考查了东北大学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的收藏情况,同时分析了馆藏民国文献源流,并简要介绍民国文献保存现状,以期为整体开展民国文献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东北大学图书馆 民国文献 文献保护
民国文献作为记录和反映民国时期社会现实的主要载体,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备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因而对其收藏、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2012年2月23日,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这是继“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后的又一个全国性文献保护项目[1],此举使得民国文献的价值日渐凸显。
东北大学是解放前建校的“老”字号公立大学之一,历经战乱、逃亡,拆分、合并,复校,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建校历史,学校图书馆收藏有一定数量的民国文献。为了查清这方面的“家底儿”、梳理其馆藏价值及保存意义,笔者在课题研究基础上,对东北大学图书馆内部库的民国文献资源进行多次调研整理。笔者重点介绍馆藏民国时期文献(主要是民国图书和民国期刊)的收藏情况,并就文献源流、保存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其保护、利用和开发等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图书约5万余册,装帧方式主要为平装、精装和线装刻本,另有少量油印本和手稿本。其中收藏最为完整、保存相对完好的,首推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丛书集成初编》大部丛书,有2100多册;其他如《万有文库》《新时代小丛书》《观察丛书》《图书馆学丛书》《大学丛书》《新青年自学丛书》等丛书系列,各有若干种。这些图书,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思想文化、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可以说是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主要文献源。
1.1 “红色收藏”
东北大学坐落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解放战争已接近全国最后胜利,东北已经成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当时的辽东建国书社、安东日报社、新中国书局(东北区即光华书店)、东北书店印行出版了马、恩、列、斯著作,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著作,以及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书籍。这样,新闻、报刊、印刷、出版、发行成为当时革命文化事业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东北大学图书馆在收藏这些革命文献方面有一定优势。如领袖的最早文集版本《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5哈尔滨初版);还有《新民主主义论》《论新阶段》《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的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毛泽东著作;其他如彭聪编译《马列主义文献介绍》(大连新华书店1949.4初版),冯定著《平凡的真理》(大连新中国书局1949.5初版);韬奋、庶谦等著《学习的方法和经验》(生活书店1948.9哈尔滨印造东北版),等等。
这些红色文献尤其初版,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收藏门类,往往与著名人物或事件有着某种渊源,一直以来都很有民众基础,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表达爱国主义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具有极其珍贵的版本价值和文化价值,可谓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民国文献。
1.2 巨擘巨著
民国文化中西合璧,造就一大批可爱的人,这些耀眼的人物无疑构成民国异常醒目的文化坐标。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提倡伸民权,设议院[2]。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饮冰室合集》是用梁启超的书斋命名,分《文集》《专集》两部分。《文集》包括文章700余篇,诗话1种,诗词300余首。《专集》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新民说》《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104种。编年排列,中华书局1936年排印本。《饮冰室合集》是目前比较详备的梁启超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3]。《独秀文存》收录他在上海投身政治活动之间所作的文章,起自1915年、止于1921年,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部分,共三卷。《独秀文存》1922年11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平装本四册,精装本为上、下两册;先后多次再版,在当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因时光久远,这一珍贵文献逐渐消失,存世量很少,收藏价值非常高。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4]。《胡适文存》亚东图书馆1921年12月初版,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流传甚广的畅销书,对民国时代的影响之大之深远超他人。这些胡适自己精挑细选的文章既是他本人学术思想的精华,又是普通读者了解民国的绝佳途径。《胡适文存二集》初版于1924年11月,收录的文章大都写于1922年1月到1924年9月之间;这些文章当时大都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作为序跋收入已出书籍。
《胡适文存》与《独秀文存》是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两部巨著,集中体现了两位先生的文学理论、白话文思考,新文化运动的探索及主张。据笔者整理,东北大学图书馆收藏有《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六册)、专集(八册);《独秀文存》(上下册);《胡适文存》(四册)、《胡适文存二集》(四册),《胡适论学近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第一集(上下册)。
1.3 传世经典
民国学人以陈独秀、胡适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发起新文化运动,从而确立了我国现代新学术的典范,并由此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者及其开山巨作。从学术角度看,民国时期学者的学术成就堪比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盛况,可谓洋洋大观。
东北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文献,除却上文重墨提及的梁启超、陈独秀、胡适及其著作之外,其他如梁漱溟著《印度哲学概论》(1926年12月五版)、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1933年3月国难后第一版)、冯友兰著《中国古代哲学史》(1934年8月初版),钱穆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48年8月三版)、侯外庐执笔《中国思想通史》(1947.8 沪初版)、李大钊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9月)、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29年11月)、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1927年11月)、李四光著《中国地质学》(1939年),等等。这些著作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第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奠基之作,它们首开新史学、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近代学术著作范例,不仅对我国新兴学科的创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当今学界往往也将其视为第一手的参考资料[5]。
1.4 图书馆学文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新图书馆事业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时期,一大批学人热切关注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术的发展,其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图书馆学”的构建,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6]。笔者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东北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内容涵盖图书馆学、图书分类与编目、图书流通、图书馆利用诸多方面。虽然距今年代久远,对于现代图书馆管理,仍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其中有杜定友著《杜氏著者号码表》,为尚未公开出版的油印临时本,史料价值很高。
其他尚待整理的民国图书,还包括数学、地质采矿、材料冶金、建筑、机械等各学科文献。除去学术价值外,这些馆藏文献史料及珍贵实物,更能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东北大学办学历程与办学风格及其当年的学科建设等情况,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笔者首先通过东北大学图书馆原始期刊目录,大致统计出民国期刊馆藏信息;然后通过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选择期刊题名进行检索;再到期刊库逐一核对库存实物,最终确定民国期刊收藏种类及其卷期和年限。
2.1 民国期刊概况
据整理结果统计,东北大学图书馆收集的民国期刊为41种(合并改名、变异题名和复刊后),现存馆藏约1501期(不包括复本);其中创刊号18种,现存馆藏约631期(不包括复本)。收藏相对完整(自创刊至休刊)的民国期刊有以下7种:《江西地质矿业调查所报告》《山东省建设月刊》《观察》《科学画报》《民主》《文艺复兴 中国文学研究号》《中外经济统计汇报》。
馆藏民国期刊中,以下两种为原版和影印本并存状态,卷次刊期互为补充。其一,《生活》周刊,收藏自影印本创刊号始,其中1930年第6卷1期至1931年第6卷52期+增刊1期,1938年第8卷1期至25期,原版本和影印本并藏。其二,《中国地质学会志》为原版和影印本连续收藏,互为补充,具体情况为1922年第1卷至1940年第22卷为影印本;1941年第21卷1-4期,1942年第22卷1-2期,1943年第23卷3-4期,1944年第24卷3-4为原版;而1943年第23卷1-2期和1944年第24卷1-2期,直至1949年第23卷至第29卷为影印本。
2.2 学科举要
通过整理分析,东北大学图书馆收藏民国期刊,在学科分布上以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最为丰富。其中,关于民国时期国内地质矿藏等自然科学类期刊有《地学杂志》(4期)、《地震专报》(13期)、《地质汇报》(31期+2册摘要)、《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5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6号9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西文集刊》(7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3期)、《地质专报》(31期)、《江西地质矿业调查所年报》(4期)、《矿冶》(19期),《中国地质学会志》(10期),合计152期。
另外,《中国古生物志》收藏分为甲种(4号7册)、乙种(15号49册)、新乙种(1号1册)、丙种(共10号35册)、新丙种(3号6册)、丁种(5号14册)、新丁种(共5号5册),共计117册。其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交通等方面的民国期刊,东北大学图书馆皆有收藏。限于篇幅,此不备举。
2.3 出版特征
根据期刊自身的出版特征,东大馆藏民国期刊有创刊号、复刊号、休刊号,纪念号(特刊、特辑、专辑),以及合期(合刊)等。无论哪一种期刊,都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下面以表格形式列举几种期刊的馆藏情况。
从目前整理结果看,东北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从“老东北大学”(1923.4始建者-笔者注)继承下来的可谓极其罕见。而民国文献封面藏书印、题签、题赠、批校、版权印花等相关内容,能够初步反映馆藏源流,并可提供若干相关历史信息。通过研究这些藏书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馆藏文献的历史源流。
3.1 校际合并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东北大学一分为三。其中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划入长春东北大学;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为基础建立沈阳工学院;同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隶属国家冶金工业部[7]。1949年3月1日抚顺矿山工业专门学校创建;1950年抚顺矿山工业专门学校撤销,参与合并组建东北工学院,改建为东北工学院抚顺分院;1950年东北工学院抚顺分院矿山高级职业学校创建(合署);1950年东北工学院抚顺分院矿山高级职业学校改建为抚顺矿山工科高级职业学校;1953年东北工学院抚顺分院撤销,并入东北工学院[8]。
依据藏书印提供的信息分析,“沈阳工学院图书馆”为民国期刊收藏主体,而“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和“抚顺矿山工业专门学校”的图书馆民国图书收藏是主要部分。
3.2 院系调整
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经过全盘调整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9]。伴随院系调整和重组,规模较小的院系分馆(资料室)并入图书馆。东北大学现存民国文献,多有“政治阅览室”“马列主义教研室资料室”“采教师阅览室”“东工化工系图书室”“冶金系学生(支)会”等藏书印。
这些藏书印章所反映的藏书信息,从另外一方面折射出东北大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校际合并和院系调整等历史事件。其他诸如“中国教育工会沈阳市东北工学院委员会”“土建委员会”等藏书印章,则附带鲜明的时代印记。
3.3 赠书/赠刊
东北大学图书馆一直享有崇高的文化声誉,一些社会机构、学术团体以及专家学者都曾主动向图书馆赠送文献资料。通过民国文献封面、封底、版权页以及内页馆藏印章,可以大致了解这方面的历史信息。
比如,唐敬杲编纂,黄士复、周昌寿、李希贤等校订,商务印书馆发行兼印刷的《新文化辞书》,题名页左侧题有“刘湘署检”四个大字,右侧有“沈氏藏书楼藏书”红色方形书印;馆藏期刊《外交》月报装订外封和书脊皆题“襄阳孟氏藏书”,在1932年第1卷第4-6期封面并有“东北外交研究委员会赠”印章;另有《观察》复刊为“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图书室”赠刊,等等。
其他若干私人赠送文献。如毛泽东著、兆麟书店出版的《论持久战》,封面盖有“韩华精”红色篆体小方印章,其下且题有手写“赠”字。另外还有,中华书局(昆明)1925年出版的《数学辞典》(全一册),封面有手写“张荣江赠书”字样。相关实例,恕不一一列举。
民国时期正处于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转化的过渡时期,造纸原料混杂,造纸、印刷、装帧工艺落后,导致纸张酸性强,文献载体质量差[10]。然而,由于对民国文献的价值认识不足,图书馆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一直没有采取更好的保护措施,致使不少珍贵的民国文献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目前,东北大学图书馆民国期刊多与普遍开架流通的现代期刊一起,“灰头土脸”地裸露散佚于铁质书架上,以致读者在取阅其他期刊时出现交互摩擦,造成封面封底脱落、装订线断裂,脱页、散页、破损等情况十分严重。虽然民国图书存放于内部书库,不对外开放,但是除民国线装影印本和大部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因其完整性独立存放于密闭木柜中外,其他民国图书与建国初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图书混合排架,不加区分。而且它们大都纸张泛黄发霉、书页边缘脆化掉渣,致使珍贵的民国文献因未及时有效地进行开发整理而逐渐沦为“死文献”[11]。可以说,目前东北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文献,基本上存在“四无”状态,即无专门目录,无专库保存,无专人管理,无开发利用。
根据调查可知,东北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多为合并单位遗存,或者集中各资料室收藏,还有若干个人捐赠。虽然保存下来的数量并不很多,仍然是存世的民国文献大家庭中不可取代的文献资源,不仅内容丰富,性质独特,而且有些为独家所有甚至存世罕有的珍品,极具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
近年来,在坚持和发扬“学术立校”进程中,东北大学高度重视几代东大人手中学术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收集和保管,建立了保留传承东大历史资源的机制和平台[12]。在国家民国文献保护计划正在推行的今天,针对东北大学图书馆现存民国时期文献的数量和种类进行深入调查,并对其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专门研究,既可为我们整体规划开展民国文献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可以翔实史料及珍贵实物充分反映东北大学的办学历程,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术传承。
[1]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EB/OL].[2014-06-18].http://mg⁃wxbh.nlc.gov.cn/bhjh/mgwxbhjh/.
[2]360百科.饮冰室合集[EB/OL].(2016-09-02)http://baike.so.com/doc/6490097-6703805.html.
[3]百道网.《独秀文存》《胡适文存》:珍贵资料不能总是锁在柜子里.http://www.bookdao.com/article/68479/.
[4]真正的民国范儿:毛边书《胡适文存》[EB/OL].http://www.qstheory.cn/zl/bkjx/201308/t20130822_262946.htm.
[5]张丁,王兆辉.浓墨重彩 沧桑厚重——民国文献的价值及馆藏现状[J].图书与情报,2011(2):139-141,144.
[6]吴稌年.金敏甫对图书馆学术研究的贡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117-122,95.
[7]东北大学校友总会.东北大学发展简史[EB/OL].http://www.neualumni.org.cn/leader/fzjs.asp.
[8]fkzhu90的博客.奉天铁路学院-抚顺煤矿学院(矿山工业专门学校)历史沿革[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1387a90102w2wm.html.
[9]搜狐教育.揭秘1952年院系调整[EB/OL].http://learning.sohu.com/s2014/1952/.
[10]钱承军.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与利用[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1):74-77.
[11]阮素雯.论民国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档案,2001(3):27-29.
[12]东北大学校友总会.关于收集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档案馆校史文献资料、实物倡议书[EB/OL].http://www.neualum⁃ni.org.cn/AfficheInfo.asp?InfoID=201512160003.
郝淑红 女,1972年生,副研究馆员。
张红军 男,1971年生,副研究馆员。
G255
2016-09-26;责编:徐向东。)
*本文系辽宁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2015年度基金项目“东北大学民国文献资源调查分析”(项目编号:L20150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