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1980-2012)

2016-02-12 18:56莫少强
图书馆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山广东省文献

莫少强

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1980-2012)

莫少强

文章从自动化建设的前期准备(1980-1989)、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AIS)的建设(1990-1994)、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的建设(1995-1998)、广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1997-2004)、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2016-1338建设(2004-2008)和广东省文献共建共享协作网的建设(2006-2012)等几个时期来叙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全面开展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艰难历程,最后对自动化历史进行辩思。

图书馆技术史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史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引用本文格式莫少强.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1980-2012)[J].图书馆论坛,2016(8):25-36.

0 前言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山馆”)是创建于1912年的省级公共图书馆。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文革浩劫,中山馆各项事业凋敝,当时全馆最先进的设备不过是馆办公室的一台中文打字机。随着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以MARC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图书馆界掀起了一场颠覆性革命,各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如日中天,给中山馆干部职工带来巨大震撼。时任馆长佟德山高瞻远瞩,派出6名干部参加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培训,迈出了中山馆走向信息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从此以后,中山馆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坚韧不拔和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发展、壮大自动化事业。经过30多年努力,中山馆建成具有21世纪先进水平的省级图书馆自动化系统,2005年获文化部首届创新奖,2007年获文化部第二届创新奖特等奖;2012年建立覆盖全馆的万兆光纤网络和无线网络,拥有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电子阅报栏和手机图书馆,连接各种终端300多台套,实现RFID自助借还书和一卡通管理,购买和自建50TB以上的大型数字资源库群,建立广东数字图书馆、广东数字文化网、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等网站,建立广东省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广东流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使中山馆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跨越式发展[1]。

1 自动化建设的前期准备 (1980—1989)

中山馆自动化建设历史起源于干部培训。1980年4月,中山馆派出冯詠轩(科技部,负责参考咨询)、莫少强(采编部,负责征集交换)、刘戈果(外文部,负责阅览)、黄延生(借阅部,负责阅览)等6人参加中山大学计算中心举办的DJS-130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学习班,学习内容为DJS-130国产小型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学习结束后,冯詠轩、莫少强用该机汇编语言编写了一个试验性的图书流通管理程序,具有查询、借阅、归还、催还、统计等基本功能[2],成为中山馆对计算机在图书馆中应用的首次尝试。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现代化建设发展,广东有关单位陆续引进大量外文图书资料。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图书资料的作用,许多单位要求恢复编制广东外文新书联合目录①。负责这项工作的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从1983年开始,租用广东省计算中心的电子计算机编制全省外文新书联合目录(西文部分),中山馆负责这一系统的软件设计和数据录入员的培训。莫少强运用MS BASIC语言编写“广东省西文图书自动编目系统”软件,具有数据录入、自动编目、文献检索和数据库管理等模块。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租用省计算中心的ONYX C8001微型计算机编辑出版《广东省西文图书联合目录》,1983年录入新书数据1.2万种,出版新书联合目录8期[3]。

1984年,标准化引起各方重视,标准资料的种类与数量增长很快。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一重要科技情报资源,中山馆莫少强、吴林与广东省商检局联合开发研制标准文献管理系统(SLM)。该系统能够对中英文标准的采购、登录、编目、检索等业务环节进行管理,在广东省商检局情报资料室投入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该系统是中南地区第一个用于标准文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适合基层的图书情报室使用[4]。

1985年夏天,中山馆引进4套IBM5550微型计算机。为探索广东地方文献的现代化管理,决定研制“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该项目由广东省科委立项,主要研制人员为莫少强、危稚存、老家毅、曾铮、冯詠轩。系统建设目标是:收录和存贮反映广东历史和现状的地方文献资料目录,编辑出版综合性的地方文献通报书目和各种专题的地方文献目录,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各科研生产单位提供文献检索服务。作为地方文献的检索中心,通过联机网络同当地的主要图书情报部门联网,逐步实现地方文献的联机编目和检索,从而促进地区性的资源共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1)地方文献书目数据的录入与存储;(2)编辑综合性检索刊物《广东文献通报》;(3)自动编目,实现自动编辑各种专题书目和索引;(4)文献检索,可从篇名、著者、分类、主题、地名等途径进行检索;(5)词表管理,可对主题词表、地名表、机内分类表进行插入、修改、删除等操作,并可编制《广东地名表》《地方文献标引词表》《地方文献分类表》等。软件用编译BASIC程序设计,源程序4000多行,17个运行模块,260KB。该项目通过省级鉴定,1987年2月获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二等奖。这是我国第一个投入应用和获得文化部奖励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5-6]。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我国公共图书馆自动化事业进入新发展时期。以国产微机(包括进口机)为主流的微型计算机系列,以优良的汉字和多国文字处理功能,开始为我国图书馆界所认识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装备这种微机。但由于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处在起步阶段,国内还没有通用型集成软件系统,因此,中山馆技术部制定了“中国图书馆微型电脑通用管理系统”的研制方案,主要研制人员为莫少强、老家毅。1985年秋开始研制,最初在IBM 5550微机上编制了一套试验性的程序。当时IBM公司在广州举办IBM5550微机展示会,中山馆的这套软件到会上作了演示,引起了IBM公司的重视。经协商,IBM公司无偿从日本空运两套IBM5550微机给中山馆完善这一系统。1986年秋,整套软件全部调试完毕,10万多字的用户手册脱稿。为了给该系统接光笔条形码系统,中山馆向文化部申请经费,正式将该项目列入国家文化科研计划。1987年初,开始进行软件移植,成功将V1.0版移植到长城GW0520和IBMPC/XT微机上。因操作界面不同,改名为“IBMPC/XT多国文字图书情报管理系统”。V1.0版先后在中山馆报刊部、郑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贵阳中医学院图书馆、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图书馆、广州金融专科学校图书馆、贵州财经学院图书馆等单位投入使用,应用范围包括图书采购、编目、流通管理、文献检索与书目打印、期刊管理等。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为:(1)图书文献库,1~6万种中外文图书,册数不限。(2)期刊数据库,1~3000种中外文期刊,可存贮10年的馆藏数据。(3)读者管理,1~8000名读者。该系统配置灵活,既可安装在单台微机上运行,也可以安装在多台微机上,分别在采编、外借和期刊等部门使用。该项目在广州通过了文化部主持的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1)该系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首次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应用的现代化图书馆集成软件系统,具有图书采访、编目、书目打印、文献检索、流通管理以及期刊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可以完成小型图书馆和情报资料室主要业务的现代化管理。(2)选择具有较好性能价格比的国产主流微机GW 0520系列和进口机IBM5550,IBM PC/XT作为处理机,具有灵活的配置和扩展功能。(3)根据电脑化管理的特点,提出了比较完整和科学的图书馆组织和业务流程。(4)所有操作功能实现了屏幕化和中文菜单化②。建议在广大基层图书情报单位推广使用[7]。

综上所述,1980年到1989年10年间,中山馆自动化事业从零开始,从培训技术骨干起步,通过租用微型计算机编制外文联合目录,引进IBM 5550微型计算机开发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和图书馆微型电脑通用管理系统等,稳步推进,培养和锻炼了队伍,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为大规模开展自动化建设做好了准备。

2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AIS)的建设 (1990—1994)

1986年中山馆新馆落成开放,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中山馆的现代化建设。1989年末,时任省委书记林若从省长特支经费中拨下271万元人民币、外汇额度28.9万美元给中山馆引进计算机系统。一方面,经过认真选型和论证,并经过国家机电部和国务院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③批准,1990年3月引进当时新型计算机IBMAS/400 B35和B10各一套。该系统汇集IBM的多项最新技术成果和工艺,其操作系统OS/400采用先进的系统应用结构,集成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结构化查询语言(SQL)、面向目标的系统管理、单级存储以及各种网络和通信协议,为系统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开发环境。另一方面,鉴于当时我国尚无省级图书馆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成功案例,也没有商品化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软件,中山馆决定自行研发一套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并向文化部图书馆司申请科研立项。1989年文化部把“省级图书馆自动化与远程联机编目及检索系统”的科研项目下达给中山馆。中山馆以技术部为基础成立课题组,主要研制人员为莫少强、叶根平、符王萍、王朝胜、谭海华、古宇军、李宏荣、许异兴、廖传军。

ZSLAIS研制过程大约经过3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备选型和本馆系统的研制。引进IBMAS/400B35和B10各一套,5295终端和微机20多台,利用IBM AS/400提供的SEU、DDS、SDA等开发工具④,采用软件工程中的“原型法”进行开发。一年多便成功开发流通管理、编目、期刊管理、地方文献等子系统并投入使用,同时进行AS/400主机系统的扩容。

第二阶段:根据广东省文化厅“八五”规划,从1991年开始,为佛山、南海、石湾、东莞等地图书馆制定选型方案引进AS/400小型机系统,为三水、高明、台山、顺德等地图书馆制定方案购买微机系统并开发成功V3.0、V2.0和V1.0三个版本的软件,先后在20多个图书馆投入使用。

第三阶段:重点解决AS/400主机之间、AS/400与微机的联网关键技术。经过4年多的研发,终于建成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简称ZSLAIS)。主要内容是:建立包括两套IBM AS/400中小型计算机、NOVELL局域网、CD—ROM光盘检索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中心连接和安装本地终端、微机170台;实现包括22个分系统在内的省级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建立拥有30多万件记录的书目型、文献型、事实性等10多个机读目录数据库;开发小型机版、网络版和微机版的“图书馆电脑管理集成系统(V3.0、V2.0、V1.0)”软件,并在20多个图书馆推广应用;系统覆盖图书馆各项业务的自动化管理,功能丰富,用户界面友好;实现计算机辅助图书分类主题标引和检索;建立以中山馆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该网络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较强的组网性能,网络中心可与位于不同城市图书馆的AS/400主机、微机以及本地NOVELL联网,并可方便地检索和套录网络中心的书目记录,远程检索响应速度较快[8]。

1994年7月1日,文化部在广州对ZSLAIS组织部级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ZSLAIS采用90年代先进的软件平台,以网络化为系统目标,技术起点高,总体设计思想先进,系统建设周期短,实现实用化省级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在我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地域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对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具有突破性意义,把我国图书馆自动化水平提高了一步,达到国际同类系统先进水平,建议文化部以ZSLAIS的网络建设模式作为“九五”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在全国公共图书馆进行推广。1994年10月ZSLAIS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9]。2000年12月31日,为解决计算机千年问题,运行了10年的IBMAS/400退役,全面采用戴尔服务器和丹诚集成管理系统,ZSLAIS完成历史使命。

3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的建设(1995—199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有43个市县图书馆应用计算机管理,主要使用中山馆研制的ZSLAIS和深圳图书馆研制的ILAS系统软件。由于这两个系统开发于不同时期,分别使用不同的硬件和操作系统,异型机的互联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和困难。为实现两大系统的联网,建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广东省文化厅成立由中山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和佛山图书馆参加的课题组。文化部科技司于1994年下达“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的科研项目,由广东省文化厅科教图书馆处和中山馆承担,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和佛山图书馆参加研制,主要研制人员是邓永池、莫少强、许异兴、李宏荣、王大可、王惠君、刘洪辉。

1994年4月20日,我国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因特网(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因特网的国家,此事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但是,当时能够联网的仅仅是极少数大学和研究所,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课题组制定了总体方案和实现目标: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建立连接全省公共图书馆的实用化网络,开展联机编目与检索以及社会化的电子信息服务,推进各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国际互联网接轨,为广大读者提供进入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快捷方便的入口;建立电子信息中心或多媒体阅览室,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但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采用国际互联网技术⑥,资金和技术的缺乏是最大的困难。为了探索图书馆信息化的新路,中山馆与广东省数据通信局于1996年12月签订协议,由中山馆提供180平方米的场地和人员管理,对方投入100多万元装修,提供20套高档微机、2M的DDN专线和网络设备,合作建设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免费为读者提供上网服务。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和建设,我国首个多媒体阅览室在中山馆建成开放,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当时互联网在广州尚处于萌芽状态,许多市民根本不知道计算机可以上网,他们坐在舒适明亮的阅览室内,操作电脑登录“视聆通”网站和国际互联网,可以欣赏音乐,阅读图书,发送邮件,开拓了眼界。由于每天门庭如市,要求上机操作的人数太多,中山馆规定每人每次上机一小时。在合作的5年里,中山馆多媒体阅览室共接待上机读者10多万人次和参观读者数十万人次,为广州电信互联网业务在广州的宣传和普及,以及开拓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为实现自动化建设的战略转型,中山馆将1997和1998年列为“数据库建设年”,制订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特色全文数据库建设管理条例》,发动各业务部门大力建设特色数据库,并与广东省数据通信局签订协议,将数据库有偿转让给视聆通网络在其网站栏目发布和使用,大大丰富了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信息网的信息资源,改善了互联网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为进一步推进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建设,广东省文化厅与广东省数据通信局签订协议,以视聆通网络为统一平台,建设覆盖全省公共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主要由中山馆组织实施。经过努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进展:(1)由中山馆进行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和屏幕设计,广东泰信实业有限公司编程,成功开发基于MS Windows平台和采用C/S模式的联机编目软件GDLINK(V2.0);(2)广东省数据通信局免费提供DDN专线、IP地址、通信费用和接入技术,实现中山馆、深圳图书馆、佛山图书馆的WEB服务器接入视聆通网络;(3)在视聆通网络上建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多媒体信息网”和“广东省文献联机编目中心”网页,中山馆、深圳图书馆、佛山图书馆分别拥有本馆网址并建立网站;(4)全省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电话拨号和PPP方式与视聆通联网,实现联机编目和检索。进过4年多的攻关,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在视聆通网络平台上终于实现ZSLAIS和ILAS两大系统联网,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项目通过文化部主持的项目技术鉴定,1998年12月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0]。

4 广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1997—2004)

经国家计委批准,由文化部组织申报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被列为1996年度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997年8月上旬,文化部科技司在河北昌黎召开“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实施工作会,莫少强代表中山馆出席会议。会上成立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山馆、深圳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和文化部科技开发中心等单位组成的项目课题组,议定项目的技术方案、任务分工、计划进度、经费使用、成果分享等细节,并签订了项目合同书。中山馆承担的是命名规则与通用资源名称、调度码(handle)与调度系统(handlesystem)、对象库设计与实现以及孙中山资源库的建设,主要研制人员为莫少强、叶根平、何华、肖玲。在资源库中,通过人物传略、故居、年表、人物图像、人物视频、发表作品、社会背景、作品研究、人物研究、其它作品、纪念场馆和组织机构等栏目反映人物的有关情况。该项目开创了我国“多馆联合,从整体上研发数字图书馆”的先河,实现了在广域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直接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借鉴和使用。2001年5月,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主持召开项目技术鉴定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在我国创建了一个分布式、可扩展、可互操作的、具有一定规模内容资源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库,达到了国际同类水平。该项目的研制被业界公认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史的起点。从此,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热潮在中国大地兴起,中山馆也迎来了数字建设潮[11]。

为探索与企业合作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道路,1997年夏天,莫少强利用休假,自费到北京世纪超星公司(以下简称“超星公司”)考察,促成了中山馆与超星公司的合作。由中山馆提供硬件和电信DIC主机托管网络环境⑤,超星提供3000万页的电子图书资源,共同建设超星数字图书馆华南站。超星数字图书馆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数字图书馆,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借阅方式,实行24小时“开馆”,读者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也不受复本量限制,一本书可以供几十甚至上百个读者同时“借读”。超星读书卡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人民日报华南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澳门日报、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10多家传媒作了突出报道。2001年元月,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钟阳胜视察中山馆,肯定了中山馆合作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思路和做法,随后拨专款300万元予以支持。

为加快推进中山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时任中山馆馆长李昭淳与副馆长莫少强撰写《关于建立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群的初步构想》并呈报省委。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十分重视,当天在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为落实李长春书记的批示,中山馆与广东南方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合作,经过调研论证编制《广东省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建议书》,提出在中山馆建立省级数字图书馆,在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韶关、梅州等地区中心城市建立10个市级数字图书馆,在县级图书馆建立多媒体阅览室110个,上网座位2500个,并通过广东电信163网络实现联网和资源共享。该项目总投资7147万元,其中省政府投资5777万元,各地市、县政府投资1370万元,2001年7月开工,建设周期5年。广东省文化厅于2001年6月14日召开“广东省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论证会”,出席会议的有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副厅长杜佐祥、景李虎,党组成员姚德发、孙强,厅人事处副处长徐卫平,社文处副处长陈瑞春,省计委社会发展处助理调研员牛国利,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科长刘岩琪,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谭祥金,原中山馆馆长黄俊贵,省电子邮政局高工明邦祥,省电子通信公司高工丁方忠,中山馆馆长李昭淳、副馆长莫少强。会议听取莫少强所做《项目建议书》汇报说明。由于数字图书馆是新事物,在国内外尚无成功先例,与会者对什么是数字图书馆、如何进行建设、如何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等发表了许多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了激烈争论。后来广东省文化厅党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和决策该项目的立项问题,以会议纪要形式通知中山馆:厅党组认为“建设广东省数字图书馆工程条件和时机尚未成熟,要求中山图书馆给出数字图书馆的科学定义,并做好充分准备后再行申报立项”。至此,中山馆建设广东省数字图书馆雄心勃勃的计划遭受挫折,但是,全馆上下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没有丝毫动摇[1]。

广东省科技厅十分重视和支持广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1999年10月把“广东数字图书馆”的重点科研项目下达给中山馆。中山馆与超星合作开发研制,主要研制人员为李昭淳、莫少强、潘妙辉、许异兴、何华、陈刚、蔡家旋、罗宇红、徐慧岚。经过4年多的研制开发,建成我国第一个实用化的省级数字图书馆系统。受广东省科技厅委托,广东省文化厅于2004年4月28日主持召开项目鉴定会,鉴定委员会认为:(1)该项目采用引进、集成、整合等方法,建成了存储容量达10TB的中文数字资源库,包括超星电子图书72万种、书生之家电子图书12万种、期刊论文1500万篇、博硕士论文12万篇、学术会议论文17万篇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库32个,使中山馆成为印刷型、电子型文献共存的复合型图书馆。(2)该项目利用TRS建立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实现了数字化资源的异构平台跨库检索,并且与网上参考咨询有机地组成远程文献传递系统,使读者能够方便地检索和索取原文。(3)该项目创建了数字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新模式,为全球读者提供全天候的网上服务,增强了文献服务能力。其中2003年电子图书借阅下载量达660万册次,平均每天1.8万册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4)建立了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中心,利用分布式管理技术与国内外多个图书馆联合,广泛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原文传递服务。2002-2003年共解答咨询45.56万例,远程提供原文传递127万册(篇);收到读者来信和反馈意见2051件,满意率达89%。(5)在解决数字资源知识产权问题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6)在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的条件下,从我国国情出发,采用适合中国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在大规模数字资源整合、远程数据访问、版权保护、网上参考咨询等关键问题上大胆创新,率先建成我国第一个实用化省级数字图书馆,是近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应用领域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为我国公共图书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达到国际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12]。

5 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建设(2004—2008)

广东数字图书馆建成和投入使用后,为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优势和资源优势,使读者能够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最方便方式获得优质服务,2002年中山馆与超星公司合作开发图书馆专家联合导航系统。该系统与数字图书馆紧密结合,采用BBS技术、电子邮件技术、超文本链接技术、远程浏览和下载等技术。中山馆利用该系统,与超星数字图书馆、汕头图书馆、湛江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佛山顺德图书馆、肇庆端州图书馆等合作建立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第一年解答咨询22万多例,远程传递原文43多万篇(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取得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宝贵经验。

2008年,为使更多的基层图书馆加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行列,中山馆重新开发“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与其他数字参考咨询系统相比,该系统有以下创新:(1)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服务,对读者不设门槛、不限身份、不分地域、不收取任何费用,自由注册、登陆,面向全球读者提供网上咨询服务,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宗旨。(2)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相结合,免费提供中文文献传递,能快速满足读者需要,实现7×24不间断服务。在成员馆普遍缺少外文文献的情况下,中山馆付费向NSTL等机构购买外文文献,再免费传递给读者,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3)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每位读者注册成功后,拥有一个自己的专用邮箱,可以长期存储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据统计,最多的一位读者使用本系统服务达1000多次。(4)异构跨库检索平台与网上参考咨询系统实现无缝链接,咨询专家和读者都能够使用该系统进行网上检索、阅读和索取原文,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读者不受索取文献存储量大小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实用性。(5)搜索引擎与咨询平台无缝集成,紧密结合,操作方便。所有选中的检索结果可以自动地链接到回复窗口,方便地通过咨询平台提供给读者,省掉了传统的复制、粘贴的工作,实现了远程文献的快速传递。(6)多种方式的咨询服务。除了保留传统的表单(WebForm)咨询方式,还提供了实时咨询和手机咨询的服务方式。(7)设立网上参考咨询质量控制系统,设置了读者评分、系统自动评分、人工评分三个考核机制,力求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8)实时统计和网上发布功能。系统可对所有咨询业务进行实时统计,包括文献提供数量、各成员馆咨询量、各咨询员咨询量、读者满意度等,并在网上实时公布排行榜[13]。

2009年,中山馆根据文化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文社图发[2007]14号)中“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要依托计算机网络环境,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的要求,向文化部申报“全国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服务联盟建设与创新服务模式研究”科研项目获得立项,主要研制人员有莫少强、刘洪辉、陈小敏、罗宇红、蓝青、沈静、张弘昕、赵一帆、李耀华、许异兴、郭颖、符国冰、李潞。中山馆以此为契机,建立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联盟网站和数字参考咨询平台,编制联盟章程和设立服务规范,大量发展联盟成员馆,出版《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服务——文化贡献工程网上信息教程》和开展大规模网上培训,依托超星公司的读秀平台与全国图书馆共享文献资源,从而使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www.ucdrs.net)实现从地方走向全国的目标[14]。

6 广东省文献共建共享协作网的建设(2006—2012)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广东省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对图书文献、电子资源的购置难以协调,重复订购、重复建设难以避免,文献资源共享也难以实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实现全省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2006年由广东省文化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部门参加,成立“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专题研究小组,开展相关研究。研究小组赴北京、上海和澳大利亚进行调研,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图书馆开展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实际,撰写了《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文化厅、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通知》(粤文社[2009]22号)。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建立“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负责该平台的日常管理,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联合参考咨询等业务培训。中山馆于2008年向文化部科技司申请“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立项获得批准,主要研制人员有许异兴、伍清霞、吴昊、沈静、蓝青、张弘昕、陈卫东、谭志超、罗宇红、张喜年、陈刚。2009-2010年广东省文献共建共享协作网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建立全省统一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针对全省三大系统图书馆普遍使用读秀系统的实际,在读秀公司的大力协助下,建立了全省统一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2010年4 月23日,在广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新闻出版局主持下,在广州举行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网站的开通仪式。截至2010年12月20日,广东省参加该联盟的图书馆达182个,其中公共图书馆30个,高校图书馆145个,科技图书馆2个,党校图书馆5个,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联盟。2010年4月23日至12月22日,联盟门户网站访问2,113,865次,全文检索543,215次,跨库检索与馆藏揭示561,633次。广东以政府为主导,以需求为驱动,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以读秀为统一支撑平台建设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的经验,受到国内外图书馆同行的关注[15]。

(2)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服务取得历史性突破。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联合目录基本覆盖广东省三大系统主要图书馆的馆藏,并与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实现无缝连接,资源种类超过任何一家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依托该平台,广东三大系统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服务取得历史性突破。通过网络传递电子文献成为广东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据统计,2010年共有141个图书馆经常利用该平台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活动,占全部加盟图书馆的72%,平均每个图书馆利用联盟平台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资源共享活动1,066次;全年提出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请求224,488次,其中图书151,026册次,中文期刊38,855篇,外文期刊15,842篇,中文学位论文13,662篇,外文学位论文272篇,中文会议文献1,707篇,外文会议文献443篇,中文标准文献1,014篇,外文标准文献32篇。总的文献满足率为80.2%,其中外文期刊的满足率72%。利用联盟平台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最快5分钟,最迟2天,平均6.2小时,读者就可以在邮箱收到原文。

(3)跨平台网上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服务取得新的成果。自2009年4月广东省文化厅、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联合颁发《关于开展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通知》以来,广东各级公共、教育、科技系统图书馆和科技情报机构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整合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联合开展网上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服务的通知》,从2010年第4季度起,在广东省联合开展跨平台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即成员馆既可以参加“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平台提供服务,也可选择利用本馆网上参考咨询平台为社会提供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各成员馆的网上咨询和文献传递档案按统一格式上报给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该项公益性文献传递服务,受到了全国乃至全球读者的欢迎和高度评价,收到感谢信1200多件。

7 对自动化历史的辩思和体会

在图书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33年只不过是一瞬间。我作为中山馆自动化发展的建设者、组织者和决策人,见证了中山馆信息化的艰难起步、稳步前行和成功运营。在系统梳理这段历史时,许多往事历历在目,诸多感慨涌上心头。其中既有事业成功的喜悦,也有遭受挫折的沮丧,还有“败走麦城”的痛苦和遗憾。但是,我为能够有机会全过程参加中山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建设而满怀感激和自豪。回望走过的历程,我有如下体会:

(1)在信息化浪潮中,我们既要有“甘为人梯”的服务精神,更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作为有担当的中国图书馆人,面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自动化日新月异,而我们还在用手工卡片的落后状态,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奋起直追,勇于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30多年前,当我国图书馆的自动化还只是一个憧憬和梦想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刻苦学习基础的计算机编程和图书馆学知识,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成长起来。在国家投资数百万元引进IBMAS/400计算机,但国内还没有图书馆集成软件的时候,我们敢于自行研发系统并做第一个用户。当互联网在国内还是空白的时候,我们敢于和邮电部门合作,建立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馆网站,大规模开展网上信息查询和服务。尽管存在巨大的风险,但为了早日实现图书馆自动化,尽快赶上世界图书馆的潮流,我们只能奋起直追!在改革开放年代,上至广东省委书记,文化部、邮电部的司局长,下至机关普通公务员,对中山馆的自动化建设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没有经费拨经费,没有批文发批文,没有外汇给外汇,没有人才就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引进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全体研发人员不计报酬加班加点,甚至在机房通宵苦干,这在市场化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2)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是现代图书馆创新的重要手段和支持工具。图书馆自动化是现代化图书馆的技术核心和神经中枢,属于计算机应用学科之一,需要创新精神。在这个理念的激励下,我们将自动化建设项目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先后在文化部、广东省科技厅、文化厅申请国家级、省部级和厅级科研项目近20个,在1986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1994年研制成功我国首个省级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AIS;1997年与广东省数据通信局合作建成我国首个多媒体阅览室为读者提供免费上网服务;1998年建立我国首个覆盖省域的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2000年与超星公司合作建成“超星数字图书馆华南站”,在国内率先推出大规模网上图书馆信息服务;2004年建成我国第一个实用化省级数字图书馆——广东数字图书馆;2005年建成我国首个虚拟网上参考咨询系统——联合参考咨询网;2006年在国内率先建立缩微文献数字化系统并大规模进行缩微文献的数字化;2008年建成我国第一个跨系统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2010年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联盟——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这些说明中山馆不愧为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也佐证了信息通信技术是推动图书馆创新的关键力量。

(3)人才团队建设与稳定是信息化的必要条件。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只有与团队一起奋斗,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成就梦想!团队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集合起来的一个集体,需要的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需要的是团结友爱、关怀帮助;需要的是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需要的是风雨同舟,甘苦与共!回忆最早的流通管理试验程序(用穿孔纸带在光电阅读机把程序输入到DJS-130小型计算机),也是两人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完成的。后来我们每个项目都组织了专门的团队,在中山馆自动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骨干作用。

(4)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和政策,“强强联合”是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图书馆员的智力、能力和经验是有限的,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则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共赢。2000年以来,中山馆与超星公司紧密合作,从研发“超星数字图书馆华南站”开始,到研发成功图书馆专家联合导航系统、广东数字图书馆、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等,无一不说明馆企合作的重要性。中山馆还和维普、万方、CNKI等20多个企业合作,在数字资源、文献开发、信息服务、网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5)科学理性决策可避免信息化走入误区,坚持敢于负责和科学决策的统一。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层出不穷,但技术风险也不容忽视。我在图书馆最后主持的一个技术项目就遭遇失败,教训深刻。当时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决定投入60多万元,希望通过建立统一平台实现全省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大规模地方文献数字资源的建库问题,每条数据都要人工输入,每个市、县馆要投入巨大的人力成本,导致数年过去了,这个平台没有真正使用起来。我退休后,在超星公司史超总裁的支持下,指导和带领一个团队,依托超星公司20年来积累和汇集的海量数字文献,反而在很短的时间里组建了全国地方文献资源中心和全国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目前该平台已聚集数千万篇数字化的地方文献资源,覆盖图、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片、视频、地方志、年鉴等文献类型,建立了30多个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中心网站和500多个特色文献库,可实现全国范围的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16]。这个案例说明,敢于负责和科学决策是缺一不可的。正确分析项目存在的问题,善于利用已有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不仅可以达到原定的系统目标,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以科研项目带动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以中山馆为例,通过科研立项及其研制能够得到各级政府从经费、人才到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能够在预期的时间内出成果和人才,推动了自动化事业的发展,但其局限性是科研项目通过鉴定或验收后,研制组解散,如果不转化为产品进行推广应用,就可能会造成浪费。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推广,对图书馆自动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任何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也是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但是,在图书馆技术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仅仅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职业情怀和社会责任。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相对“清贫”的图书馆也面临着冲击。尤其是社会上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高薪聘用,往往造成图书馆技术人才的大量流失。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坚持理想和信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始终对图书馆事业保持炽热情怀。图书馆员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定位于图书馆技术事业,充分认识到本职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才能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我担任副馆长和主管技术工作长达19年,掌管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项目经费,但始终能够牢记职责和社会责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为捍卫图书馆技术的科学性和荣誉而战。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图书馆技术史上留下无愧人生的足迹。

8 结语

清晰真实地还原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历史,让现代的数字原住民了解图书馆人历史上的努力和付出,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从馆史和自己编写的技术档案中梳理上述有关资料,希望能够为未来的图书馆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佐证和帮助。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中山馆的自动化建设走过了33年的不平凡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市民对图书馆的期望相比,还有许多差距。相信中山馆同仁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继续努力奋斗,在新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图书馆服务平台LSP)、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数据长期保存、联合参考咨询、地方文献数字化与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继续谱写图书馆技术应用的新篇章!

注释

①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简称“中心图”)是广东省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图书情报单位的业务协作协调机构,成立于1958年8月。1958~1965年,中心图对各馆书刊采购进行协调,编制外文联合目录和新书通报。“文革”期间,该委员会工作完全停顿。1978年11月中心图恢复工作,1983年开始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广东外文新书联合目录。详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志[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②指当时图书馆的借书、还书、编目、检索等主要业务环节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模块操作使用中文菜单,而不必输入专用的计算机命令。

③进口机电设备审批机关是由国务院允许,由国家经委授权成立对机电设备进口进行审查的机构。1992年国务院将国务院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更名为国务院机电设备进口协调办公室。办理进口报审的基本程序包括使用单位提出申请,省文化厅、省政府、机电部、国务院机电进口审查办公室逐级审批,代理进口企业与外商谈判等10多个环节,加盖20多个公章,手续非常繁琐,获得审批通过极为不易。

④IBM AS/400操作系统内含集成性的软件开发工具,如源程序输入工具SEU,数据描述规范DDS,屏幕设计工具SDA,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多便利,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⑤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简称IDC,就是电信部门利用已有的互联网通信线路、带宽资源建立标准化的电信专业级机房环境,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⑥社会上所称的互联网,其规范名称应该是因特网(the Internet),这里遵行当时社会流行的说法。

[1]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志[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2]冯詠轩,莫少强.一次图书流通管理程序的设计试验[J].图书馆论坛,1981(2):44-45.

[3]莫少强.广东省西文图书自动编目系统简介[J].图书馆论坛,1984(3):23-27.

[4]莫少强,吴林.SLM标准文献管理系统简介[J].图书馆论坛,1985(2):30-35.

[5]莫少强.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J].图书馆学通讯,1987(2):10.

[6]莫少强.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87(2):6-11.

[7]莫少强.“中国图书馆电脑管理集成系统”简介[J].图书馆杂志,1992(4):33.

[8]莫少强.我国第一个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ZSLAIS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4 (6):5-9.

[9]莫少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J].图书馆论坛,1991(3):80-84.

[10]邓永池,莫少强.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广东文化厅与邮电合作建设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略述[J].互联网世界,1998(8):43-45.

[11]孙承鉴,刘刚.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6):3-6.

[12]莫少强,李昭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0(4):36-38,44.

[13]莫少强.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建设与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4(1):12-15.

[14]莫少强.将联合参考咨询网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服务窗口和阵地[J].图书馆建设,2008(2):106-107,111.

[15]莫少强.建立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实现跨系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广东省推进跨系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经验和今后设想[J].图书馆论坛,2009(6):121-124.

[16]全国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EB/OL].[2016-05-24].http://dfwx.chaoxing.com.

(责任编辑:刘洪)

A Pioneer and Explorer in Chinese History of Library Technology——Retrospection of Automation Construction in Sun Yat-sen Library of Guangdong Province (1980-2012)

MO Shao-qiang

This article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automation,network and digital construction in Sun Yat-sen Library of Guangdong Province,which includes six stages,namely preparation(1980-1989),ZSLAIS(1990-1994),Guangdong public library automated network(1995-1998),digital library(1997-2004),online visual reference system(2004-2008)and Guangdo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network(2005-2012).Reflections concerning the history of library automation are presented as well.

history of library technology;library automation;digital library;library history

莫少强,研究馆员,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原副馆长,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6-05-25

猜你喜欢
中山广东省文献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历史上的“中山人”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