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曙锐 陈超
从比较优势看嘉兴制造业转型升级
顾曙锐 陈超
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步改变。纵向比较,劳动力等传统比较优势不断弱化,效率、集聚、创新等逐步成为新的比较优势;横向比较,纺织、家具、化工等传统产业在省内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与杭州、宁波等发达地市相比,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业效益效率总体偏低的格局尚未根本转变。随着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换挡、结构转型、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嘉兴制造业面临的主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转型升级压力日益凸现。
从嘉兴目前的工业化进程看,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制造业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单位4942家,占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的98.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20亿元、增加值1233.5亿元、利税总额515.6亿元、利润总额303.3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91.4%、87.3%、82.3%、80.9%。纵观2005—2014年十年间,随着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趋势等转变,嘉兴制造业发展的传统优势不断削弱,效率、集聚、创新等逐步成为新的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近年来,嘉兴市在加快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2014年,纺织服装、皮革皮毛及制成品、制鞋等三大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2.5%、8.1%和5%,占比较2005年分别下降约2.7个、1.8个和3.4个百分点,是10年间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三个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7%、6.1%和5.6%,占比较2005年分别上升约4.3个、3.2个和3.3个百分点,是10年间占比提升幅度最大的三个行业,反映出制造业正在朝着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方向积极转型。但总体看,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尚未根本改变。
产业主体由个私经济为主向规模化、多元化发展转变。随着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企业分化和重组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数量分别由2005年的15个、344个、4138个转变为2014年的80个、523个、4111个,工业总产值占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14.1∶35.3∶50.6转变为2014年的24.2∶26.9∶48.9。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投资环境的改善,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占总量的4.6%、12.9%、11.8%、38.8%、12%和19.6%,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格局。但从更微观层面看,企业仍处于规模化的渐进过程中,龙头企业数量还不够多、带动引领作用还不够强。
产业组织形态由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化。经过长期的孕育发展,嘉兴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集群。近年来,随着园区平台的加快建设、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传统块状经济逐步呈现由“两头在外”到“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互动”再向完整产业链延伸的发展趋势,并兴起了平湖光机电、南湖电子信息等新的产业集群。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培育形成26个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4027亿元。但集群内企业大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核心竞争力不强,要成功转型为高技术含量、高品牌价值、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集群任务艰巨。
产业增长动力由传统要素支撑向创新驱动转换。在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和成本上涨倒逼的多重作用下,企业创新转型意识不断增强。2014年,嘉兴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85.2亿元,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0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2.8%,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3.8个和4.1个百分点。但研发投入强度整体依然偏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高端人才缺乏也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制约。
产业发展趋势由制造业单兵突进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移。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产业内部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特征越来越明显,一些企业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组织管理、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取得了积极成效。2014年,嘉兴市“两化”融合指数、信息经济发展指数均居全省第三位。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678.9亿元,位居全省第三,较上年增长37.4%。但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制造业优化升级和增长效率的提升。
市场竞争力。分析制造业内向竞争力,主要以制造业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衡量。2014年,嘉兴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91.5亿元,制造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为0.7%,相比省内发达地市尚有一定差距,分别低于杭州、宁波、绍兴0.5、0.6和0.25个百分点,较温州、湖州、金华、台州分别高出0.25、0.29、0.25和0.32个百分点,在8个地市中排名第四位。从制造业的外向竞争力看,2014年,嘉兴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出口交货值1491.2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26%,占全省的比重为12.5%,制造业外向竞争力明显好于内向竞争力,仅次于杭州市、宁波市。
盈利能力。总体看,嘉兴制造业主营业务利润率较低,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8.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主营业务利润率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分别为28.8%、21.35%、15.43%、13.65%和13.44%;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均低于面上平均水平。
生产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数据获得有限,此处以全部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作为替代。2014年,嘉兴市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约9.9万元/人,仅相当于全省的87%,是杭州、宁波的40%和65%。从工业增加值率看,2014年,嘉兴规上工业增加值率约18.93%,与杭州、金华、台州、温州等地相比尚有差距,在8个地市中排名第5位。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率约18.1%。
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从创新的投入来看,2014年,嘉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64%,高出全省0.38个百分点,在8个地市中位居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86.73亿元,居全省第四位。从创新产出来看,2014年,嘉兴市百亿元GDP专利授权量为520.7件,工业新产品产值率37.2,在8个地市中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一位。
专业化程度。地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可以用区位商来衡量,即一个地区某个行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与全省该行业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之间的比值。一般来讲,区位商大于1.0,表明该行业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在整个地区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小于1.0,则该产业专业化水平低于全省同行业的水平,竞争力较弱。在制造业主要行业中,嘉兴市有15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在全省具有比较优势。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的区位商分别达2.25%、2.16%和 2.04%,在8个地市中均居第二位。
总的来讲,嘉兴制造业优势比较明显,市场份额、创新能力、专业化程度较具优势,但生产效益尚未完全体现,结构层次有待提升。
“十三五”时期,嘉兴在工业立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制造业强市,其关键还是要立足自身实际,在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壮大新的比较优势,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注重产业发展战略的科学设计。通过技术改造、机器换人、商业模式创新等途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延长具有比较优势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加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注重产业链延伸整合,逐步壮大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产业,成为嘉兴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同时,在战略的实施中注重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要更多运用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等市场力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间接扶持产业和企业发展。
注重大中小型企业的协同发展。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其制定全球化经营策略,提高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运作能力。努力挖掘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与产品优势明显、细分行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隐形冠军”,鼓励其做大做强。结合“十大”产业链提升,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型企业互动配合、协同发展,从而形成富有竞争力、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注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继续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设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鼓励企业间、企业和高校院所间共建创新联盟,合力推动技术研发与转化,或通过购买技术成果,提高技术集成、引进消化吸收与应用能力。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对没有重大技术突破但通过商业模式变革取得较好业绩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
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着力引进一批海内外领军型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创新人才使用、流通、激励和服务机制,以支撑产业持续创新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一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注重顺应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运用,推动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生产产品的智能化,打造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发展会计、法律、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等各类中介机构,为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提供配套支持。
作者单位:顾曙锐,嘉兴市统计局;陈超,嘉兴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