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庆
(湖南图书馆 长沙 410011)
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移
王晓庆
(湖南图书馆长沙410011)
〔摘要〕古籍保护工作中隐藏着丰富的隐性知识,文章结合古籍保护工作的实际,将其中的隐性知识划分为四大类型,分析了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思想、心理、能力、流动等方面的因素,提出了古籍保护工作中隐性知识转移的策略。
〔关键词〕古籍保护隐性知识转移因素分析策略
〔引用本文格式〕王晓庆.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移[J].图书馆,2016 (7):106-108, 111
古籍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古籍的整理、保存、修复、开发、数字化等内容。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古籍保护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能使我国人类历史发展的精神财富得以保存。从图书馆业务层面看,古籍保护是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之一,与图书馆其他业务工作相比有着特殊的要求,在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对现存的各种古籍而言,由于其装帧形式、纸张不尽相同,所采取的保护技术也不同,因此,需要连续而完整的保护过程,否则可能造成对古籍的二次破坏[1]。古籍保护工作中大量的隐性知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们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直接关系到古籍保护的实施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隐性知识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挖掘和转移,对古籍保护工作来说将是一种损失。古籍保护工作者隐性知识挖掘与共享程度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古籍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馆员自身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隐性知识是指个人或组织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难以传播和交流的、专属特有的某种价值追求、心灵感悟、技术诀窍、协调能力等,它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内化于个人或组织,唯一的载体是人。隐性知识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个人知识》中提出来的。随后,许多学者对隐性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划分了不同的类型[2]。基于古籍保护工作的特点,可将其中的隐性知识分为意识类、认知类、技能类、组织类四大类。
2.1意识类隐性知识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古籍保护工作也愈加受到重视。保护好古籍使之能够为当代所用,能为后世所存,是每个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馆员树立正确的古籍保护理念,充分认识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具备强烈的古籍保护意识,把保护古籍作为职业赋予的神圣使命,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客观上讲,古籍保护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者回归平静、不怕枯燥、甘于寂寞,因此从事古籍保护的馆员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馆员的职业素养、价值取向、工作理念等,都会对古籍保护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
2.2认知类隐性知识
由于古籍文献在形制、内容、字义等方面与现代文献有很大差异,在进行古籍整理、保存、开发时,需要对古籍进行编目、校勘、注释辨伪、版本鉴定等。分类既是古籍编目的灵魂,也是古籍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尚未有一部统一的古籍分类法,并且二级类目的设置等更加细致的问题,还有待实践中斟酌[3]。古籍编目是图书馆编目工作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具有独立的编目原则,其工作流程会随着收藏状况、目录形式以及人们观念意识的改变而变化。校勘是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才能准确纠正古籍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讹误。版本鉴定是一项难度比较高的工作,它要求馆员熟悉刻书单位、时间、地域等版本分类情况,熟练掌握各种版本的不同特征,了解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避讳制度、姓氏谥法、地理沿革等。若想要做好这些工作,除了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古文献专业的书本知识外,还要灵活运用自己的文史哲及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判断。这种基于认知的判断力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在古籍整理中又极其重要,馆员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积累、不断摸索,多向前辈学习请教,才能提高自身水平,逐步掌握规律。
2.3技能类隐性知识
古籍修复是古籍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它不仅需要掌握纸张、印刷、装裱、美术、版本、历史等诸多基础知识与理论,还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极高的鉴赏力。古籍的具体修复环节包括去污、清洗、连口、补蛀、补破、镶补、托裱、揭裱等,如果这些技艺不过硬,将会对古籍带来无法补救的后果。修复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修复水平。隐性知识在古籍修复工作中表现为修复的技法、操作的手法、技术诀窍等,属于从业人员的技艺经验知识,在古籍修复工作中极为重要[4]。古籍数字化是古籍保护中另一项对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要求馆员掌握计算机技术、数字照相、摄影技术,熟练使用光学字符识别软件。这些技能中存在大量不可言说的隐性成分,对做好古籍修复和数字化起着关键作用。虽然通过亲身经历、学习观察能够获得其中的一部分技能,但更深层次的技巧仍要靠自身的反复实践、长期积累以及个人的悟性、天赋才能领会。
2.4组织类隐性知识
由于古籍保护的特殊性,许多工作必须依靠团队来组织完成。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交流、相互配合、紧密互动,整个团队会营造出某种特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团队内部能产生一种彼此心领神会的感觉和特别的沟通协调能力,成员之间也会有一些特殊的能力技巧、共同的合作经验、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等,形成组织有序的工作状态。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眼神、表情、动作,都饱含了许多信息量,反应出他们的习惯、品格、个性,这种隐性的表达只有长期合作的内部其他成员才能接收和解读。团队之间形成的难以言明的默契依赖团队而存在,常以团队的整体形象、精神风貌、工作态度体现出来,它们保证了团队的有序运转,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却能在古籍保护各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良好工作团队的形成。
3.1思想因素
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通过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认识与思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古籍保护的现实情况,建立古籍保护意识,更新古籍保护观念。由于古籍保护工作者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工作履历、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这就导致了他们们对职业的不同态度,对古籍保护工作的不同理解,思想作用的直接结果导致个人通过个人行为和能力表现出来。古籍保护工作者是各类知识的直接管理和使用者,他们在工作中时刻接触着大量与古籍保护相关的内容,长期从事古籍保护将使他们具备对古籍保护工作特有的职业敏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这些思想观念、职业态度、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深深固化于每个人内心,是很难通过外在力量发生改变的。
3.2心理因素
隐性知识的转移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它对于提升古籍保护工作人员个人能力和团队整体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图书馆大多采取竞聘上岗的管理机制,古籍保护工作也不例外,这决定了馆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而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馆员一般素质较高,在馆内都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知识的独占成为提升个人地位的关键条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往往习惯于把隐性知识当作自我价值的一部分,在心理上形成对隐性知识的拥有感,主观认为这些经验和规律是自己辛苦钻研摸索出来的,是一笔难以获取的宝贵财富。如果将它们轻易转移出去,会导致自己竞争力的下降。因此许多隐性知识所有者倾向于把自己专有的经验和技能隐藏起来,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以保持自己隐性知识垄断的优势地位,从而阻止了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
3.3能力因素
古籍保护工作中的隐性知识多以灵感、经验、技巧等方式存在,人们对其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往往不足,由于没有遇到相关问题,有些隐性知识甚至一直处于潜藏状态[5]。这些隐性知识具有内隐型、抽象性、实践性等特点,掌握它们一般也需要较长时间,并且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因人而异。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馆员即使愿意将自己的感悟、方法、诀窍传授给他人,也不一定能将隐性知识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无论多么优秀的发送者在将隐性知识完整地、充分地表达出来时都可能遇到各种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隐性知识转移。而作为隐性知识接收者,通常因为缺乏必要的手段而无法辨别和获取隐性知识,对于他人传授的技艺不一定能迅速掌握,有些隐性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人不断实践才能领悟,使得部分隐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丢失,并未完整地发生转移。
3.4流动因素
图书馆岗位的人员配备有一定的流动性,古籍保护工作团队成员会因退休、调离、轮岗等因素产生一些变动。无论何种原因进行人员调整后,工作团队之间原来存在的隐性知识会随之发生变化,曾经达成的默契、形成的约定都会被打破。新的人员进入团队以后,以前的工作氛围将很难原样保持,新成员可能会学习借鉴团队保留下来经验能力,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方法技巧。他们与既有成员之间需要一段时期的磨合,彼此重新取得信任,才能再次达成默契,建立新的工作环境,让团队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员的变化会使团队产生新的隐性知识,也会使之前存在的部分隐性知识因人员变化而无法转移。
4.1注重教育,带动提升思想境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对馆员的思想教育,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要让每一名古籍保护从业者充分认识到抢救和保护中华古籍,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的深远意义,充分认识到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作为古籍保护工作者应担负的历史责任。图书馆要树立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古籍保护工作中的模范,定期举办古籍保护先进事迹报告会,引导馆员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古籍保护事业,带动馆员以科学的态度把现有的古籍保护好、利用好,并完整地传承下去,做好古籍保护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4.2营造氛围,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要使古籍保护工作者产生共享自己独有隐性知识的意愿,图书馆必须营造出一种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氛围。实践证明,在轻松愉快、团结和谐的环境下工作,有利于激发个人的工作热情。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鼓励馆员加强合作交流,自主分享知识,改变相互封闭、彼此防范的工作状态,消除顾虑,积极为古籍保护知识转移发挥作用。同时,图书馆还必须为古籍保护隐性工作者建立与知识贡献相匹配的激励机制[6]。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馆员的潜能与创造力,是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要充分尊重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及时肯定工作成绩,将馆员在古籍保护团队中的带动作用、对其他馆员隐性知识的转移效果等指标适时纳入考核体系中,通过建立晋升、薪酬、培训等机制来激励馆员,使那些乐于贡献隐性知识的员工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相应回报,形成古籍保护隐性知识转移的良性循环。
4.3提高素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古籍保护涉及多个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只有具备相当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馆员才能胜任。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也需要较长的周期,当前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主要方式包括高校的学历教育、政府举办的各类培训以及传统的师徒相传模式,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古籍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作为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实施机构,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古籍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科学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建立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定制古籍保护专业人才,通过委托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进修方式,优化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做好新老馆员之间的传帮带,通过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言传身教,使新入行的馆员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达到古籍保护和人才培养的双重目的。
4.4规范制度,搭建知识共享平台
图书馆需要明确古籍保护的岗位职责,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馆员协同工作能力,增强团队内聚力。要把古籍保护工作中能够标准化、流程化的隐性知识外在化,形成操作手册或工作规范。要为馆员建立一种系统架构,提供智能交互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古籍保护专门的知识共享交流平台,提高隐性知识共享效率。要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来鼓励古籍保护工作团队成员将各自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分享出来,通过不断积累、提炼和升华,使这些来源于实践的隐性知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并保存下来,形成古籍保护团队相对固定的工作套路和模式,从而降低人员流动对古籍保护工作带来的影响。
古籍保护工作隐藏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如何进行知识转移已成为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古籍保护工作者只有善于发现、勇于挖掘、勤于积累,才能较好地掌握各类有用的隐性知识。图书馆应探索建立有效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个人潜力,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来稿时间:2016年2月)
参考文献:
1.庄秀芬.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5):18-24
2.吴玉玲.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探究与挖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41-44
3.郑明.古籍分类管见[J].图书馆学研究,2009(2):46-48
4.杨敏仙.简述隐性知识在古籍修复工作中的作用[J].云南档案,2012(11):38-39
5.田青.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183-186
6.叶文伟,张红琳.试析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对策与措施[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8):58-60
〔分类号〕G251
〔作者简介〕王晓庆(1980-),女,湖南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Protection of Library Ancient Books
Wang Xiaoqing
( Hunan Library )
〔Abstract〕There is a lot of tacit knowledge in protection of library ancient books.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work of 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s, tacit knowledg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is paper analyzes factors of ideology,psychology, capacity and mobility, etc. and proposes the strategy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s.
〔Keywords〕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sTacit knowledge transferFactor analysis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