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稌年 顾烨青
(江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 214122)
1910-1960年代的图书馆学概论类成果研究
吴稌年顾烨青
(江南大学图书馆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文章将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间阐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图书馆学概论”类成果划分为公共图书馆运动时期、“新图书馆运动”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三个发展阶段,分别阐述了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研究特征与历史意义。通过对“矛盾说”产生的论述,指出中国图书馆界第3代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已趋成熟,新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体已经形成。
〔关键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概论学术思想史
〔引用本文格式〕吴稌年, 顾烨青.1910-1960年代的图书馆学概论类成果研究[J].图书馆,2016(7):14-25
“图书馆学概论”是一个类名,是“概论”、“引论”、“导论”、“通论”、“普通图书馆学”等的统称。
“图书馆学概论”阐述的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何谓“基础”?基础是“事物发展的起点或根本”[1]。可见,图书馆学概论作为图书馆学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承担着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起点或根本”的作用。因此,它是学生入学后接受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特点是要向学生展示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事业和研究的任务、对象、范畴、体系、方法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等,是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规律、明确图书馆性质和职能的变化、图书馆组织与工作体系、图书馆科学管理和现代化发展等问题的启蒙之学。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图书馆可以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但作为研究图书馆学起点学科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其研究对象并不是图书馆,而应以产生图书馆的起点的事物为对象。纵观图书馆的历史发展,“文献”是最初产生图书馆的基本要素,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献”,这也是研究图书馆的逻辑起点。“‘文献’是图书馆现象领域最简单、最抽象的元素形式,是包含图书馆现象领域中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形态”[2]。以文献为研究对象,并不是要研究文献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而是研究与图书馆的有机联系,以文献这一要素构建起的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此来构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根基。
“图书馆学概论”这一课程,是建筑在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的,中国于1904年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进入1920年代,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因此,在中国产生图书馆学这门学科之前,是不可能产生出“图书馆学概论”这门课程的。但是, 有关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步伐并未停止,相关成果迭出,不断催生着图书馆学的产生,最终形成了“图书馆学概论”这一类的学术成果,为开设“图书馆学概论”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往学界对1980年代以来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史研究关注较多,对从1980年代初到21世纪以来的数部图书馆学概论类教材、专著多有评析。同时近年有关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性著述的研究也有所升温(但仍有待加强),而建国初期至“文革”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则非常薄弱,例如作为196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成果之一的全国“统编”教材《图书馆学引论》就在近年若干有关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史回顾的章节[3-4]中缺席。本文除进一步梳理并点评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重要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著述外,重点介绍与评析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的图书馆学概论类成果,以期完善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发展史的研究链。
清末民初,“公共图书馆运动”在中国学界的展开,打开了国人的视野,在“教育救国”的时代背景下,开始对属于“大教育”范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事业的关注。最早对图书馆进行全面阐述,具有“概论”性质的著作是由孙毓修撰著的《图书馆》,它在《教育杂志》的“名家著述”栏目中加以连载,“是早期学者对图书馆进行系统论述的第一部专著”[5]。可见,此文主体上是一编译之作,文中联系我国现状,从总论、建置、购书、收藏、分类、编目、管理、借阅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设立图书馆的宗旨、职能等[6],来新夏教授认为:“孙毓修撰写的《图书馆》,是我国第一部‘中西合璧’的图书馆著述”[7]。
此一时期,王国维翻译了《世界图书馆小史》。王国维是一位学问大家,终身重视文献的发掘、整理和利用,1907年,任学部图书局编辑,有机会阅读大量的相关图书。学部的专业性,促使他加快了对国外教育界的重视,并开始译介相关著述。他通过大英百科全书翻译了《欧洲大学小史》。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文献中对于国外图书馆的介绍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并及时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翻译出了《世界图书馆小史》。此文首次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图书馆,受到学部的重视,连载于《学部官报》上,对介绍西方图书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被收入学部档案珍藏。《世界图书馆小史》全面地介绍了当时国外图书馆的管理情况和水平,“其价值至少与1909-1910年在《教育杂志》连载孙毓修的《图书馆》一文相当,并且超出后世一些译介类的论著,应当在学术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8]。《世界图书馆小史》“即使在三十年代,在国内图书馆学书籍中,也是一本重要的、极有份量的学术译著”[9]。
谢荫昌的《图书馆教育》译自曾在东京通俗图书馆服务过的日本图书馆学者户野周二郎所著《学校及教师与图书馆》一书,译书正文共170页,附录22页,共18章。该书第一章即为“图书馆之要旨”,阐述图书馆的性质与作用,并抄译了美国达那氏(即美国图书馆学家达纳John Cotton Dana,1856—1929)对“公立图书馆之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10]。
在20世纪10年代前期,开始出现介绍国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编译之作,具有典型意义的,一是章锡琛发表在《东方杂志》1912年第5号上的《近代图书馆制度》一文。该文虽短,仅千余字,但是,具有阐述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图书馆性质的意义。文中阐述了古代图书馆与近代图书馆的根本不同点,认为古代图书馆专事保守旧籍之特征,而近代图书馆则与此不同,是供社会所利用的,故“古代图书馆如贮水池。近世图书馆如喷水台。言一则停潴不行。一则流动常活也”[11]。同时,阐明了近代图书馆的性质是:①免阅览之费;②书库之开放;③阅书室与借出法之并行;④分馆及配置所收发所之制;⑤儿童阅书室;⑥与学校之联系。该文从文章系列方面开始了传播近代图书馆性质,其核心的一点即是图书馆是公共免费开放的,这一关键点,成为图书馆是为读者获取知识的“喷水台”、使文献得以广泛活用的基本保证。二是王懋镕翻译的《图书馆管理法》一文。该文在《教育杂志》上连载,内容则是翻译日本文部省的著作,分为18章,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图书馆的种类、特征、创建、管理、分类、编目、出纳、巡回文库等内容。由第二章“近世式图书馆之特征”与章锡琛的《近代图书馆制度》一文比对,可知两文的来源同一,其论述图书馆性质大致相同。
进入10年代的下半叶,图书馆界又有多部翻译自日本的图书馆学概论性的著作问世,如翻译自“日本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小识》。“本书编纂之意指。在使图书馆之概念。深入于有众之脑海。记列经营图书馆者之职司。输入必备之知识”[12]。该书共分22章,并有附录“图书分类准绳”。全书论述了图书馆的必要与功效、种类、经费、馆员、建筑、设备、各类图书馆与管理方法、分类、出纳、巡回文库、家庭文库、图书消毒、剔旧等内容。文中阐述了图书馆与学校相辅相成的理论,阐明了“抑学校外建设图书馆,何以为要乎”[13]之道理,并论述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图书馆能慰安心神、搜集古今图书供读者利用、兴民智养品德、抵抗败坏风气之侵浊、补助学校老师等功能,从而拓展了图书馆与社会关系之研究。
同年,朱元善的《图书馆管理法》一书,作为“教育丛书”第三集第十一编出版,全书共分18章。综观内容,与王懋镕之《图书馆管理法》雷同, 但其来源并未说明。
翌年,顾实的《图书馆指南》由上海医学书局出版,全书共24章,阐明了图书馆之必要、性质、种类、管理方法等等。“然察其内容,除首尾二章外,标目悉与《图书馆小识》同,稽其实质,又复相似”[14]。
上述可称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大致可归纳为:①主要是译介日本的相关论著,通过日本这一途径而传入欧美相关图书馆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入民国后的这一阶段中,译介的来源主要是日本出版的两部著作,一部是日本文部省著的《图书馆管理法》,这一本书较为详细地阐明了近代图书馆的特征,并形象地将古代图书馆和近代图书馆的本质区别为“贮水池”和“喷水台”,由此而构建新型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推进了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学界、社会对图书馆观念的转变,这是民国后第一部进入我国的著作。另一部是译自日本图书馆协会编的《图书馆小识》,大致在新图书馆运动兴起之时完整地介绍到我国。这部著作更偏重于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内容,很好地指导了一个图书馆的创建以及图书馆的运作,对于加快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借鉴作用。②译介人之群体,主要是商务印书馆办报刊之编辑,他们具有眼界较阔、对时事社会新闻的敏感性和对教育方向的重视性,从而将图书馆纳入到了教育的范畴,对图书馆事业加以关注。他们对图书馆著作的译介,具有“偶尔性”之特征,没有一个人以此为长期关注之领域。由于他们知识扎实,知识面较广,且又深知社会、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特征与重点,因此,他们译介的成果质量较高,亦能引起社会、学者的关注,在推进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③形成了我国“公共图书馆运动”时期理论上的主要成果。这一时期,以译介图书馆的创建和管理内容为主体,充分表明了我国近代图书馆在初创时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是主要的,在不断加快创办各类图书馆的过程中,参考、借鉴、指导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充分表明了图书馆实践为先,理论总结为后的特征。同时,引进的理论与实践完全突破了旧有图书馆的理念,以近代图书馆是免费的理念为核心,构建出了近代图书馆的特征,由此在理论上、理念上规定了近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新图书馆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理论的和实践的基石。
新图书馆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职业图书馆学家正式登上了图书馆理论舞台。在职业图书馆学家的队伍中,沈祖荣最先大力宣传美国图书馆,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则是刘国钧最早加以深入论述。
1919年,当刘国钧还是一名在校生时,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学术研究生涯,大量发表其早期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就有《近代图书馆之性质》一文。该文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家正式投入到了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洪流中。是文一开始就阐明了藏书楼的特征,是将书籍深固藏起来,不容一般人接近,这种藏书楼,大多在书籍收藏方面的面较窄,但是“这种藏书楼,是近代图书馆的起始”[15]。这一阐述,深刻地表明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家,将藏书楼为基础,与时俱进,继承、创新而建设中国特有的图书馆事业的特征。近代图书馆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然而近代图书馆和藏书楼第一个不同的地方,便是图书馆是公开的,是供给一般社会种种有益的知识的……这种公共的性质,便是近代图书馆根本的特性”[15]。这是最早将图书馆的“公开性”、“公共的性质”作为近代图书馆的根本性质的论述,表明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以公共公开为核心特征,构建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事业的理论研究的开端。文中将“免费”作为近代图书馆的第二种性质,将藏书因时制宜,供给读者利用为第三种特质,将保存人类思想,搜集有益出版物作为第四种特质。尽管此时的刘国钧还未加入图书馆职业,但是,他以其哲学的睿智与深邃的思维,在对哲学、教育等领域的研究过程中,敏锐地关注到了近代图书馆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开始关注图书馆学的前沿理论的研究,在他早期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对近代图书馆性质的研究成为其核心内容,这也是事关中国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理论研究的发展路向和发展起点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之处。正因为此事之重要,在刘国钧加入图书馆事业成为一名光荣的职业图书馆人之初,又发表了力作《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
该文分为“藏书之重要”、“古代之藏书”、“近代图书馆之兴起”、“近代图书馆之性质”、“近代图书馆之价值”、“近代图书馆事业之专业化”等6个方面论述。这篇文章的核心在后三部分。在论述近代图书馆性质中,综合了当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近代图书馆的8种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自动、社会化、平民化”之三大特征,这一归纳,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大厦中的核心思想,为以后的研究者所不断演绎。在近代图书馆的价值方面,从图书馆的教育、对读者的修养、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加以概括,拓宽了图书馆的职能研究的视野,同时,指出了图书馆是一种专业化的事业,欧美都将图书馆事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因此馆员必须进行专业化训练[16]。这是一篇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的经典之作,标志着中国图书馆界研究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事业的新的历史时代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之初,主要还是大量引进欧美图书馆学理论的转折时期。在著作方面,系统而综合地对包括日美欧等国和地区在内的研究成果加以编译和论述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代表作当属杨昭悊的《图书馆学》。这是一部在引入国外图书馆学先进理论,编译、撰述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部。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共8篇,第一、二两篇是关于原理的,第三至八篇是关于应用的。第八篇后,载有附录,记载中国图书馆法规,以作创办图书馆的根据。是书之目的是:“为推广我国图书馆的学问起见,要使无论何人一看就知道图书馆的原理和应用”[17]。该书的出版,是当时图书馆界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在吸收、借鉴、消化、以译介为主的阶段中,有关图书馆学概论的集大成之作的诞生,也标志了当时这一阶段中图书馆学界理论基础研究的最高成果,从而引起了社会学界的关注,蔡孑民(元培)、戴志骞、林宰平(志钧)等人为是书作序,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种事业发达到一定的程度,便有产生一种有系统的理论。有了有系统的理论,那种事业的发达,才有迅速的进步”[18]。蔡元培在为是书所作序的论述,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急需理论的指导。杨昭悊根据当时国外有关图书馆的论著中属于分科者多,属于通论者少的情况,决定自行编著系统的图书馆学著作,其内容是“先通论后分科,学理技术,兼收并蓄,八九是参考各名家的著作,自己也参加十分一二的意见”[17],用科学的方法阐明图书馆的原理和应用,因此将其书名定为“图书馆学”。第一篇总论,以8章加以论述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图书馆定义、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图书馆学范畴与体系、图书馆学的研究法、图书馆种类、图书馆史、图书馆现状。这一部分提出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体系,首次明确了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与内容,引入了德国图书馆学家对图书馆下的定义:“图书馆是蒐集有益的图书,随着大家的知识欲望,用最经济的时间,自由使用的地方”[17]。把图书馆学的作用概括为:“可以增进办理图书馆的人能力;可以增进选用图书馆的人知识”。阐明了图书馆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关系,构建了图书馆学的研究体系:分为纯正的和应用的二大部分,以下再多级细分,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演绎和证实的方法,概括了图书馆的组成系统。通过对图书馆史的阐述,亦将图书馆史的研究内容划分在了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在“图书馆与教育”篇中,将其分为6章,分别为图书馆在教育上的地位、新思潮、性质和效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突出地论述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通过图书馆与教育的论述,同样将其纳入到了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中。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图书馆学者撰著的图书馆学概论性的专著,始于洪有丰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一书。作者认为:“本编权衡轻重为立言之标准。故篇目之分合,叙述之繁简,与他种译著本颇不同”[19]。全书分为16章,第一、二章阐述了图书馆学的意义和与教育的关系,第三、四章阐述了图书馆的沿革和种类,以后各章,则分别论述了图书馆的各种管理工作,其中在第5至7章中,分章论述了经费、建筑与设备、馆员与职务等等,可见,突出了图书馆要素方面的论述。是书突出了运用部分,对前4章加以简述,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图书馆的目的:“图书馆以庋藏图书,供众阅览为职志。”并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图书馆学定义:“图书馆对于图书,若何处理。对于阅览者。若何指导。以及一切事业。若何推广。若何改进。研究其原理,而应用适当之方法。此种学术,是谓之图书馆学”[19]。作者在第3章图书馆之沿革末,附有“通俗图书馆规程”、“图书馆规程”和“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至第三届年会图书馆教育组织议决案”,充分表明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良苦用心。是书重点“列举组织与管理必要之方法。俾读者皆了然于图书馆之建设与运用”[19]。这一时期,图书馆学概论性的著作主要有杜定友的《图书馆通论》(1925)、《图书馆学概论》(1927)和《学校图书馆学》(1928)、沈学植的《图书馆学ABC》(1928)、马宗荣的《现代图书馆序说》(1928)、金敏甫的《中国现代图书馆概况》(1929)、刘国钧的《图书馆学要旨》(1934)、程伯群的《比较图书馆学》(1935)、徐旭的《民众图书馆学》(1935)、俞爽迷的《图书馆学通论》(1936)、蒋复璁的《图书馆》(1941)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3部:杜定友的《图书馆学概论》、金敏甫的《中国现代图书馆概况》以及刘国钧的《图书馆学要旨》。
杜定友的《图书馆学概论》分40章论述,前4章分论图书馆的意义、史略、种类和组织,随之对图书馆的各种管理工作方面分别作了论述,其中提出了设立图书馆的3大要素是“①要能够积极的保存。②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处理之。③要能够活用图书馆,以增进人民的知识和修养”[20]。以后他又在1932年第9期的《浙江省立图书馆月刊》上发表《图书馆管理法上之新观点》一文,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理论。
金敏甫的《中国现代图书馆概况》分为17章论述。该书很有特色,论述了图书馆事业概况、趋势、法规、行政、图书馆会议及议案、图书馆学术史、教育、人才、中外图书馆联系及经费、藏书、建筑等的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概况,是一部20年代末的“当代图书馆学概论”性的著作,开启了研究中国“当代”图书馆学术史研究的先例。作者认为1920年武汉创办图书科,1921年广东创办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图书馆学之名词始为成立,“自民国十二年,杨昭悊之图书馆学出版,图书馆学之名词遂流行矣”[21]。他还将中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分为两大时期:东西洋图书馆学术流入时期和中国图书馆学术发轫时期,并进一步通过已发表的论文加以统计,分为普通论文(理论)、行政、管理、各种图书馆、图书馆学教育、读书辅助品和书目及书目学等8类,统计了当时274篇这些方面的论文。这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研究中唯一的一部对中国图书馆学“当代史”开展研究的一部著作,在中国图书馆学术史上具有较重要的地位。
刘国钧的《图书馆学要旨》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概论方面最具特色的著作,它行文紧凑、富有哲理、逻辑性强、通俗易懂,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专业理论,达到了以中等学校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读者群的目的与要求。《图书馆学要旨》全书分为8章,书后有附录和中、西文名词索引。第一章是“图书馆学的意义与范围”,第二至7章分别论述了图书馆管理的实际工作与各个方面,“这本小书的目的,是要说明现代图书馆学的内容,使得办理图书馆或对于图书馆有兴趣的人,知道经营现代图书馆所必需的最低条件”[22]。因此,与一些该类的著作不同,主要进行理论的阐发。在理论阐发的主线中,始终围绕着“这部书想特别说明图书馆的目的在于图书的运用;表明办理图书馆和所谓‘治目录学者’的不同”[22]。《图书馆学要旨》从实用出发,对图书馆的各种方法从原理入手,简明扼要地述之,并对各种方法加以简洁、科学的评价,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深得要领,分清轻重缓急而又能系统理解之。《图书馆学要旨》全篇都讲方法论。刘国钧在以后的反思中表明“长久以来我是把图书馆学作为一种方法论来看待的”[23],从方法论角度出发,构建了领先于当时世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要素说”,形成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第一个层面,又构建了第二个层面的研究方法,即针对研究图书馆的具体工作与管理的方法,阐述了图书馆学的研究体系。在创建、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吸取古今中外的养料,构建出了深具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著作。
在研究论文中,李景新发表于1935年的《图书馆学能成一独立的科学吗?》一文,以科学体系为基础,进而论述图书馆学体系,通过图书馆学在近代科学中的位置的探讨,阐述了图书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什么是图书馆?“图书馆就是一个发扬文化,保存文化的机关”[24],是一个通过图书的保藏,用最简单的方法,经济的时间,得以自由阅览研究的教育总机关。何谓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就是以科学方法研究关于图书馆的一切事项的学问”[24],进而构建了图书馆学体系:分为二大部分:历史的图书馆学和系统的图书馆学。在系统的图书馆学中,又分为理论的图书馆学和实际的图书馆学两大部分。这是一篇从理论角度论证图书馆学科学性的上佳作品。
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特征有:①中国职业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已登上历史舞台,早期的代表人物以留学归来者为代表,他们深得欧美图书馆学理论与工作的精髓,兴起了“新图书馆运动”,从而将以往的“以日为师”转化为“以美为师”。在图书馆学概论著作方面,以杨昭悊的《图书馆学》为标志,形成了一个吸收欧、美、日等国和地区的先进理论和实践,成为早期创建图书馆学体系的代表作。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第二代代表人物的产生,开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这一时代以洪有丰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为标志。在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方面最具代表意义的著作是刘国钧的《图书馆学要旨》,他以要素说为基础构建出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成为人们开展理论研究时不断挖掘的宝库。②这一阶段,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尚末成一独立的分支学科,它常常被包含在“概论”型的论著中,研究者通常是兼顾基础理论而未产生出专攻此者。作为我国近代唯一长期坚持图书馆学教学的文华图专,并不设“图书馆学概论”课程[25-26]。尽管在诸如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设有“图书馆学概论”课程[27],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设有“图书馆学大纲”课程[28],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民众教育学系图书馆组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都设有“图书馆(学)通论”课程[29],但因举办时间都较短,因此,这一课程总体在中国近代图书馆时期,影响并不很大,这也与理论研究的需求密切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纪元,宣告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由被压迫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30]。国体和政体的根本变革,标志着人民大众的翻身当家作主,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与服务对象也必然随之大范围转移。尽管近代图书馆时期强调从欧美等国外传来的免费、公开、公共、自由地为读者利用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和剥削,他们主要面对的是生存问题,因而对于图书馆的利用,则无力顾及, 这一时期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群体以及官僚资本阶层。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要转变为为人民大众服务。人民的范畴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31]。在“共同纲领”中的相关论述中,又增加了“及其他爱国分子”一项。
解放初,图书馆学概论的教学需要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加以指导,必须与新的国体与政体相吻合。由于刚解放时,全国性的图专只在北大和文华两个学校中设立,由于文华图专不设“图书馆学概论”课程,因而,北大图专就成为刚解放时全国唯一设立“图书馆学概论”课程之学校。需要指出的是:另有1951年创办西南师范学院图书博物馆专修科,1952级图书馆组二年制课程标准中有“图书馆概论”(周学时3),1952级图书馆组一年制课程标准里有“图书馆通论”(周学时3)。在图博科任教的汪应文教授承担了图书馆学通论等课程和图书馆实习的指导任务。1954年6月停办[32]。“它能在国内与北大、文华共同负起训练新中国文化战士的艰巨任务,实在是无上的光荣”[33]。
北大图书馆学专修科“成立于去年八月”[34],附属于北大文学院,图专主任是王重民(兼代国立北京图书馆馆长)。“它的课程:一年级是以介绍图书馆普通知识的‘图书馆学概论’和泛论目录为原理的‘目录学概论’二课程为主”[34]。其教师,大都是北京各大图书馆和各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可见,与近代图书馆学教学不同,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将“图书馆学概论”设立为一专门课程,以便新生入校后即能学习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文华图专并入武大后,亦较快地开设了“图书馆学概论”的课程。
在建国初期,人们还在摸索“图书馆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思想、观点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转变,因此,对于刚解放时北大图专开设的“图书馆学概论”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合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迫切需要这方面的师资。1950年7月,孙云畴同其他9名中国留美学生离开美国,40天后到达天津,“回国不久,他就在北大担任分类编目和图书馆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35]。深感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发达,“在讲授‘图书馆学概论’时,由于他对美国图书馆事业颇有赞美之词,受到一些同学的批评”[35],于1952年调离北大而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主任。这充分说明了当时“图书馆学概论”教学中的探讨性很强,必须及时对新图书馆的工作与任务加以总结、归纳,从理论上加以提升而引入教学。当时北大图专的相关讲演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认为图书馆是有阶级性的,“他的工作是要切合劳动人民的需要,做到真正的为人民服务”[36],明确图书馆任务应是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地方,图书馆员应加强革命理论的学习,确立革命的人生观,以便完成历史使命。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转变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明确“图书馆事业在现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向工农普及文化”[37],并以此而构筑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图书馆学理论。
由于图书馆不断增多,图书馆办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急需加快普及,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增加了对新时期图书馆学理论知识的需求。在此情况下,浙江省立图书馆出版了金天游编写的《图书馆基本工作简本》(1950 年9月)。该书针对现阶段的图书馆产生的新的问题,如图书选购的标准、新旧文化图书的界限、分类编目和排架、分类原则和标准、推广工作的一些新方式等问题作出阐述,主要是针对应用性的知识。此书深受欢迎,翌年经增润后再度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在前言中,增加了对图书馆工作的理论研究,论述了图书馆工作的步骤、过程和方法,强调在阶级社会中,图书馆是有阶级性的,新的图书馆应向工、农、兵开放,为工、农、兵服务,要批判地吸收和保存旧有的书籍,积极推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使图书馆由静的变为动的,由死的变为活的,并从社会意义上说明了图书馆是文化领域内的群众工作,“今后的重点是:健全与扩充图书馆业务,以提高人民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和推广科学普及运动”[38]。并且明确阐明了新时期图书馆的定义:“图书馆,乃是搜罗一切或一些人类文化在科学、技术、艺术和文学各方面所创造出来的精华之记载,用最科学、最经济的方法,整理它们,保存他们,以便利广大群众使用,并进而主动地完成新社会建设事业所必需之知识的文化中心”[38]。由图书馆实践知识需求而产生出了对图书馆学理论的需求,金天游对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进行了一些探讨,预示着我国新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将因需而加快发展起来。
据周文骏、王红元的研究,解放后最早系统讨论图书馆学的著作是北大图书馆学专修科的舒翼翚编写的《图书馆学引论讲稿(1955-1956年度第一学期用)》[39]。全书分为绪论、我国过渡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与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原则、图书馆的类型及其工作、苏联图书馆事业的制度等5章,是书力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苏联图书馆学为范本,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是研究有关图书馆工作组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的知识部门”[40]。认为图书馆学的内容与范围包括6个部分:图书事业史、图书馆建设原理、读书指导和图书宣传、藏书的补充和组织、藏书的编目和分类、图书馆房屋的建筑和设备。图书馆学课程由“图书馆学引论”、“对待读者工作”和“图书馆组织”三部分组成,其中,“图书馆学引论”是图书馆学课程的先导部分,它要讲授图书馆工作及其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图书馆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1956年10月,武大陈颂完成讲稿《图书馆学引论》,全书有11章,1958年经修订后书名改为《普通图书馆学讲稿》,全书分为9章,由导言、图书馆的作用、工作内容和方针任务、图书馆建设的基本原则、图书馆的类型、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工会、农村图书馆(室)、军队图书馆等组成,附录有“文化部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1955.7.20)”。前三章是理论部分,随后是实际的部分,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图书馆学是一门科学,这可从其对图书馆学下的定义中明确:“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的一门科学,以图书馆作为对象,概括它们在实践上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它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建设原理、工作方法以及组织与领导各方面的问题,是图书馆赖以进行工作的全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41],图书馆学的研究范畴由图书馆事业史、图书馆事业组织、图书馆工作的组织、读者工作、图书馆整理工作或称图书馆技术等部分组成,明确了图书馆学的阶级性,认为与图书馆学具有密切相关的科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目录学、图书学等,并论述了图书馆学的任务。
这一阶段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课程突出了图书馆学的阶级性,这是由图书馆为谁服务问题而来,是从理论上总结了在阶级社会中,图书馆学的研究决不能脱离社会特征,而进行“超阶级“的研究,这是在新社会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中的方向、立场问题,从而强调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论著的宣传和推介,甚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与图书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加以认识。图书馆学界开始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研究、概括图书馆学的定义,并深具初始研究阶段的特征:已有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还不能简练地、一针见血地概括出定义的内容。
1958年,北大图书馆学系的函授急需新的有关“图书馆学概论”方面的讲义,也是为应对教学改革的需要,当时在“图书馆学引论”和“读者工作”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新建“图书馆学基础”这一核心课程。图书馆学系组织了20人通过10天时间调查了120多个各种类型图书馆的经验与成绩,破除迷信,大干快上,仅用5天时间就编写出了“‘图书馆学基础’讲义(初稿)”,全书包括引言、结束语在内,共分9章,在引言中论述了“什么是图书馆”、“什么是图书馆学”,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图书馆怎样运用图书馆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科学”[42]。并从“时间的”和“分科的”两部分,构筑了图书馆学范畴,论述了与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研究方法、学科属性等问题。认为“图书馆学所要研究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它是一门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内的科学,它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科学”[43]。在“导言”中探讨研究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导言由周文骏执笔,他在随后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北京市图书馆中等业余学校讲义)”中特别指出了这一点:“本讲稿第一章‘图书馆与图书馆学’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基础’讲义‘引言’同……虽则都是我自己写的,但也应该告诉大家一下”[43]。此时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已较前一阶段深入了一步。
新中国经过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和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后进入稳步、跃进发展阶段。图书馆界与新中国发展同步,强调为工农兵服务的过程中,根据社会主义经济、科学、工农业等各领域的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国范围内及时提出了“为科学服务”的论题。图书馆界及时提出了“为科学研究服务”的论题。全国成立了图书小组,建立中心图书馆。1956年1月14-24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是年,发布出版了“1956-196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包括图书馆学等15个学科。在规划中,图书馆学理论被认为是最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由此掀起了全国性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高潮。这一高潮兴起的代表人物是刘国钧,代表作是《什么是图书馆学》。
《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发表于1957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第1期上,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图书馆学认识的不足,认为图书馆学谈不上是一门科学的观点还较有市场。刘国钧在理论上阐述了究竟什么是图书馆学,为什么要研究它,它的组成范围等问题,从研究对象入手,构建出图书馆学体系,阐述了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并以一般科学相类比,夯实了图书馆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并阐述了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从而进一步建立和规范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这篇文章已经成为20世纪图书馆学的经典文献……一个没有读过刘先生此篇文章的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根本不能说是‘科班出身’”[44]。该文的历史功绩可归纳为:①开一代研究风气,从理论层面上最先提出了新的历史时代下图书馆学体系,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继承和发展了近代要素说的理论,推陈出新,发展了要素的研究方法,开辟了新时代下极具价值的研究领域,创立了一种研究范式,其论点和结论掷地有声,用哲学的、科学的理论基础构筑出了经典的地位。②构筑了新时期的研究平台。在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实践管理知识突飞猛进、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及时地构筑了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符合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平台,从而排除了大量不必要的争论,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在“提供参考”的目的下,使新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开展了起来。③开理论研究高潮之先风。该文章发表后,起先主要是在北大图书馆学系及北京地区部分同行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该系在5月25日举行的1957年五四科学讨论会上,对《什么是图书馆学》进行了长达七个小时的专门讨论(为便于讨论,会前散发了关懿娴、何善祥、张树华和周文骏四人的发言稿全文,前三人的题目[45]分别为《有关刘国钧先生的“什么是图书馆学?”的几点意见》、《关于“什么是图书馆学”》、《图书馆学的对象以及当前我国图书馆学的任务》,周文骏的《我国图书馆学的对象和内容管见》全文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46]), 该系教师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程德清、清华大学的刘世海、中科院的朱世嘉、高教部科学研究司的高尔柏、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的王鸿钧、北大图书馆的梁思庄、耿济安、赵新月,还有苏联专家雷塔娅参加了会议[47]。与会人员主要围绕图书馆学的性质,图书馆学的对象、内容、范围和图书馆学与目录学的关系这三大问题进行了诚恳、热烈地自由争辩,产生出学术商榷与争鸣,从而形成了学术研究高潮的主要特征之一。此时并没有在全国图书馆界展开争鸣,主要原因大概是:图书馆还处于大量实际问题的产生期,其大量精力要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群体的体量还较小,大量新参加工作的馆员还不具备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深入研究的条件;由于《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一些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馆员,还在消化、思考、总结的阶段,在短期内无法有新的理论创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争鸣”则是在1年以后,此时不是争鸣,而是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该文越加显得重要,极大地扩散、宣传了文章的思想与观点,经典风范已经显露。
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学术批判展开,大量经历过旧社会的学者、专家受到了冲击,如王重民等德高望重的理论权威被打入“右派”,刘国钧、杜定友、徐家麟、皮高品等理论权威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其思想和理论受到批判。在“插红旗、拔白旗”的运动中,他们被认定是“白旗”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否定旧权威”、“否定旧有理论”的进程中,如何创建新的学术理论,以满足社会发展进程的需求,成为当时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概论》是1958年在文化学院学习的“图书馆研究班”为了向1959年元旦献礼而突击集体编写而成的。初稿写成后即在1959年《图书馆学通讯》的第1、2期上连载发表,北京图书馆又印行单行本,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1959年夏季,经原编著者的主要成员和北京市若干个图书馆的负责同志作了较大的修改补充后,于1960年正式出版。全书共分6章,并有绪论和结束语两部分。在绪论中主要阐述了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该书以图书馆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此为立论之基础。批判为先,创立在后,欲从根本上创建出新时代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其书名中的“社会主义”一词,即深具这一特征。书中大力批判了“超阶级”性,“我们对于‘图书馆学’的许多问题,跟资产阶级的图书馆学者在看法上和说法上都不一样,这就是因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的缘故”[48]。它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南,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图书馆事业如何贯彻执行基本方针任务;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原则;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读者工作、图书工作、业务辅导工作);图书馆的分工与协作等。运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是一门科学,要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如何利用图书来为宣传马列主义、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规律,“它所要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整个图书馆事业如何贯彻基本方针、基本任务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原则,各项业务工作等”[48]。
该书具有的贡献主要有:①具有强烈而贯穿全书的批判精神、醒目的书名、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集体参与,在很短的时间内抢编而成等特点,使人们在研究是书时会更加关注当时的历史条件与背景的发展概况,促使研究者从社会背景层面去更准确地理解。②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的特征。在新中国刚开始进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高潮时,人们最先要探索、解决的是学科发展的性质和方向问题。由于当时的阶级社会阵营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强烈的敌对性,国内政治运动的不断开展,不断地提高和拉紧“阶级斗争”这根弦,因此,以“阶级斗争”的观念来领衔是书的组成,影响了理论研究的深度,突出政治、理论第二的理念,促使是书成为理论研究中的过渡性产物。③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图书馆事业”,确定了图书馆学的范畴,认为由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基本方针任务、建设原则、读者、图书、业务辅导和分工协作等各项工作组成,研究方法则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等,这些研究,为以后图书馆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这一著作的出版,获得了当时图书馆界的极好声誉,这是在60年代以前的中国图书馆界获得认可度最大的一部著作,深刻地说明了当时人们对图书馆学理论的迫切需求,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跨入现代图书馆阶段后产生出的具有理论特征的成果的关注和认可。这一点在以后中国社会转入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新时代的图书馆学理论的转型过程中,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不应被遗忘的《图书馆学引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图书馆学教学工作得到较快的发展,除全日制的在校学历教育外,函授教育、业余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另有大量各种短训班等形式的业余、短时脱产等形式的教育,此时规范而较为权威的教材就越加显得重要。图书馆界及时组织人力,开展“统编”教材的研究、实践工作。在“图书馆学概论”的教材编写过程中,集中了当时北大、武大、文化学院等三校该门课程的主要师资力量,组成了“图书馆学引论”编写小组。该小组成员由6人组成:陈光祚、周文骏、黄宗忠、李枫、关懿娴、沈继武,这一群体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投入图书馆事业的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他们主要在北大、武大原有教材,以及文化学院出版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概论”的基础上,发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神,集体讨论,统一思想和认识,分头执笔,允许保留个人意见,以便留待今后继续探讨、研究、商榷。《图书馆学引论》(初稿)于1961年8月编写完成,全书分为6章: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图书馆的方针和任务、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各类型图书馆、图书馆工作组织、图书馆员的修养与培养等。第一章集中阐述了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对图书馆的性质和作用、工作内容及图书馆学的对象和任务的论述,阐明了图书馆的定义,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由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藏书与目录、读者工作、业务辅导工作、工作组织、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图书馆事业史等7部分组成,指明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图书馆学研究任务。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对待图书馆学遗产,厚今薄古、继承和革新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图书馆学引论》(初稿)的编就印行具有若干历史意义:①是首部集中全国该课程的主要师资力量编写的教材,奠定了许多概念、论点、文字描述的“统一”基础,构筑了“统一”的教材平台。这一举措,对于新生的教学工作极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概念、论点和文字描述的混乱。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可以商榷,但不能忽视这些主流思想的存在,从而为活跃和深入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②参加编写教材的师资,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加入图书馆学教学工作的,他们中主要都是由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骨干力量,也包括了留学归国人士,如关懿娴。由这一群体承担具有全国“统编”特征的教材,标志着新生代的图书馆学人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和研究的核心群体,由此第三代图书馆学人的代表群体开始形成,③时代特征明显。对于图书馆定义的概述,突出地反映出了当时阶级斗争观念、政治思想挂帅的状况,认为“社会主义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藏图书,并通过借阅流通、图书宣传、阅读辅导和提供图书资料等方式,满足读者自学和研究中对于图书的需要,为读者服务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49]该定义达180余字,强调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学”的特征,强调了收藏等功能和为读者利用的功能,强调了图书的思想功效,强调了图书是政治思想的宣传武器和促进生产建设与科学文化发展的工具。④基本上完全秉持“厚今薄古”的态度,对古近代图书馆基本不加论述,仅在少数地方一笔带过,这一特征决定了该教材的“完全现实主义”的编写指导思想,也表现出了当时这门课程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历史的研究、积淀不足的特征。
“矛盾说”的提出。“矛盾说”的产生,是在学习毛泽东《矛盾论》这一哲学著作过程中产生而出的。运用矛盾论的思想,在图书馆学理论上阐述得最为深刻的是黄宗忠,以他为主提出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中重要的“矛盾说”。将《矛盾论》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开始于1960年上半年。是年,《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第2期发表了黄宗忠、郭玉湘、陈冠忠合撰的《关于图书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文,该文并未直接提出图书馆学界的“矛盾说”,但是,该篇文章是在“矛盾学说”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是产生图书馆学界“矛盾说”的逻辑起点。在此思想指导下,1962年,黄宗忠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2期上发表了《试谈图书馆的藏与用》一文,正式提出了“藏与用是图书馆工作的两个方面,构成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内容”[50]的论点。是年,周文骏在北大图书馆学系五四科学讨论会上提交了《什么是图书馆?什么是图书馆的基本矛盾》(以下简称《基本矛盾》)一文,认为图书与读者是产生图书馆的前提,图书和读者这一对矛盾是图书馆的基本矛盾,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为什么是基本矛盾[51]。该文提出的论点成为当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五四”科学讨论会的中心论题,关懿娴对该论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在会上的发言稿《试论什么是图书馆和图书馆的基本矛盾》中认为《基本矛盾》只说出了图书事业的共性,没能突出图书馆自身的特性,同时她明确地提出图书馆的基本矛盾“应该是对图书的保藏与使用——即藏与用——的矛盾”,并从图书馆这一词源、图书馆的演变以及图书馆内部工作的相互关系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这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指出图书馆正在逐渐从“以藏为主”转向“以用为主”这一趋势,但也强调做好图书馆工作要力求“藏与用”矛盾的统一[52]。翌年,黄宗忠、彭斐章、谢灼华合写的《对图书馆学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亦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作了专门研究,认为“藏与用”这一特有的矛盾就形成了图书馆学特有的研究对象。“藏与用”这一对矛盾,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界内关注的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矛盾说”的历史意义主要有①丰富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理论来源与途径,从哲学中汲取营养,从矛盾与对立统一中深入思考图书馆学的理论问题。②吸取精华,开创新学。“矛盾说”吸取了“要素说”的精华,是在“要素说”的基础上创建出的新学。创建“矛盾说”的代表人物黄宗忠在80年代的“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以要素构建出的图书馆学体系,以“藏与用”作为要素中的核心问题加以论述而构建出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周文骏从要素角度找出“基本矛盾”,其他要素都是为基本矛盾而存在,“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图书馆内部矛盾是图书馆要素之间与要素本身的矛盾的总体”[51]。他们的认识与思想,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③图书馆学界第3代的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已基本成熟。这一理论开创了新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创新研究的局面,成为具有时代性的代表意义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在新中国的成长下,新一代的代表人物在理论研究上已趋于成熟,已具备了新生代群体代表的条件。
“图书馆学概论”的研究成果,从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的发展,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10年代,主要是通过译介日本的相关论著,形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译介的作者通常是报界的编辑,他们在“教育救国”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图书馆领域,为我国学人输入了图书馆学理论知识,为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20到30年代,初期由“以日为师”转为“以美为师”,进入2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图书馆学的代表人物的崛起,开始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洪有丰开创了这一研究的新时代。在这一阶段中,刘国钧的《图书馆学要旨》最具有代表性,标志着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已位于世界之前列。进入新中国时期后,出版或油印了多部具有新中国时代特色的相关教材。由文化学院出版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概论》,开始构建出了新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体系。三校合编的《图书馆学引论》(初稿),成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合编教材。“矛盾说”的诞生,标志着新生代图书馆学界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已趋于成熟,也标志着新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体已经形成。
(来稿时间:2016年1月)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005
2.何长青. “文献”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J].图书馆杂志,1992(3):18-19
3.范并思.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转型——理论体系重构的初步设想[C] //刘兹恒,张久珍.构建面向图书馆职业的理论体系: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18
4.高俊宽.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特色与创新——纪念《图书馆学基础》出版30周年[J].情报资料工作,2011(4):45-48
5.范并思.点评《图书馆》[G].//中国图书馆学会,《建筑创作》杂志社.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13
6.孙毓修.图书馆[J].教育杂志,1909,1(1):45-54
7.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20-221
8.范凡.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6
9.周启付.王国维对图书馆学、目录学的贡献[J].图书馆学刊,1983(3):68-72
10.户野周二郎.图书馆教育[M].谢荫昌,译.奉天(沈阳):图书发行所,1910:1-7
11.章锡琛.近代图书馆制度[J].东方杂志,1912,9(5):14-15
12.日本图书馆协会. 图书馆小识[M]. 通俗教育研究会,译.1917:绪言
14.刘国钧.现时中文图书馆学书籍评[J].图书馆学季刊,1926,1(2):346-349
15.刘衡如.近代图书馆之性质[N].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32号),1919-09-29
16.刘衡如.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J].金陵光,1922,12(2):22-24
17.杨昭悊.图书馆学(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编书人的序,编书人的序,3
18.蔡孑民. 蔡孑民先生序[M].//杨昭悊.图书馆学(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序
19. 洪有丰.图书馆组织与管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凡例,2,凡例
20.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2
21.金敏甫.中国现代图书馆概况[M].广州:广州图书馆协会,1929:28-29
22.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M].上海:中华书局,1934:1,例言
23.刘国钧.关于我的资产阶级图书馆学观点的自我批判[G].//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编辑委员会.北京大学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论文集:科学研究大跃进专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357-372
24.李景新.图书馆学能成一独立的科学吗? [J].武昌文华图书科季刊,1935,7(2):263-302
25.谢灼华.中国图书史与中国图书馆史[M].武汉: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985:334
26. 彭斐章.文华图专和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C].//马费成.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服务精神.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15-26
27.金敏甫.中国现代图书馆教育述略[J].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1928,2(4):1-5
28.袁涌进. 金陵大学图书馆系概况[N].世界日报·图书馆周刊,1935-10-30(13)
29.顾烨青.植根民众教育造就专业人才——苏州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前身(1929-1950)历史贡献述评[C] //第十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0:152-163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
3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G] //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32.邓小昭.西南师范学院图书博物馆专修科办学述评[J].图书馆论坛,2011,31(6):306-312,356
33.西南师范学院图书博物专修科[J].西南师范学院图书博物专修科概况.图书馆通讯(浙江).1953(6):30-35
34. 介绍北京大学博物图书馆学专修科[J].文物参考资料,1950(7):30-32
35.党跃武.世为书香家,行为图林范——著名图书馆学家孙云畴教授传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2):113-122
36.新图书馆的工作与任务[J].文物参考资料,1950(7):19-21
37.文物局图书馆处.全国图书馆事业的问题与展望[J].浙江省立图书馆通讯,1951,2(9):1-4
38. 金天游.必须做好图书馆基本工作:“图书馆基本工作简本”前言[J].浙江省立图书馆通讯,1951, 2(11):1-2
39.周文骏,王红元.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1949年10月至1979年12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
40.舒翼翚.图书馆学引论讲稿(1955-1956年度第一学期用)[M].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1955: 5
41.陈颂.普通图书馆学讲稿(武汉大学讲义 手刻油印本)[M].武汉: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58:052-8
42.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基础”讲义(初稿)[M].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58:3,5
43.周文骏.图书馆学基础(北京市图书馆中等业余学校讲义 油印手刻本)[M]. 北京:北京市图书馆中等业余学校,1958:一点说明
44.王子舟.学术创新必先从学术史研究入手[J].图书情报工作,2007(3):5
45.邵巍,李广建,陈孝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参考资料索引(1949—1983年) [C]//中国图书馆学会基础理论研究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论文集.杭州:中国图书馆学会基础理论研究组,1985:214
46.周文骏.我国图书馆学的对象和内容管见[J].学术月刊,1957(9):61-63
47.关于“什么是图书馆学”(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57年科学讨论会讨论情况)[J].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 1957,(8):1-6
48. 文化学院.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概论[M].文化学院出版社,1960:6
49. “图书馆学引论”编写小组.图书馆学引论(初稿)[M].北京,1961:1
50.黄宗忠.试谈图书馆的藏与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2(2):91-98
51. 周文骏.周文骏选集[M].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四川省图书馆学会,成都东方图书馆学研究所,合编.成都:成都东方图书馆研究出版社,1988:35-45
52.关懿娴.关懿娴旧稿旧文集(图书馆学)[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8
〔分类号〕G250.9
〔作者简介〕吴稌年(1954-),江南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顾烨青,江南大学图书馆馆员。
Research on Achievements of Kinds of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s in 1910s-1960s
Wu TunianGu Yeqing
( Jiangnan University Library )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chievements of kinds of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s between the 1910s and 1960s which expounds the basic theory of library science ar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s : public library movement,new library movement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The main achievements with research features and historical signifcance in this three stages are elaborated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the thirdgeneration representative in Chinese libraries have become mature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basic theory of library science in New China have formed through discussing the emerging of the theory of contradiction.
〔Keywords〕Library scienceBasic theoryIntroductionHistory of academic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