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喜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宣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科学历史观
王连喜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我们党开辟新纪元、以百折不挠精神攻坚克难,勇于前行的“初心”;展示了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阐释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要义。
共产党;科学历史观;指导思想;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论述,精准地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宏大的历史思维,集中地体现了他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个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儿女更加充满信心地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胜利前进;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三个“深刻改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一是对制度的贡献,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对民族的贡献,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三是对人民的贡献,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个“深刻改变”和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奠定和成就了党的“初心”,即: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主体和人民情怀的“本质”,铭记由曲折、苦难和不断“赶考”构成的“本来”环境,保持百折不挠的钢铁般意志和严守纪律规矩的政治“品质”,坚守理想信念、思想纯洁及崇高追求的“初衷”,不忘党领导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写就、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的历史“来路”。[2]
这些不能忘记的“初心”成为我们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一以贯之珍藏、与时俱进光大的精神财富。用习近平的话说,这就是三个“历史告诉我们”的结论。
首先,先进理论的指导,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做出的巨大牺牲,是我们今天“继续前进”的“初心”。没有这个“初心”,“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
其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95年历程,“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这是“初心”的本来品质、历史来路。
最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和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这“三个正确”是确定不移的,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初心”和信念。
习近平关于我们党在开辟历史新纪元、产生开天辟地“大事变”、推进三个“深刻改变”、做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实现三个“伟大飞跃”、焕发三个“新的蓬勃生机”、得出三个“历史告诉我们”结论以及三个“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精辟论述和高度概括,展示了他宏大的历史视野,体现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历史、对待历史,以什么样的方法观察历史、研究历史,以什么样的目的应用历史、把握历史的科学历史观,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3]习近平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聚合点上提出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要求,表达了我们党的坚定态度和强大自信,宣示了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既是对成功经验的总结,又是对今后怎么做的庄严宣誓。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是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才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我们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执政后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为共同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崇高追求和共同信念。[4]
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相互联系,构成“不忘初心”的两个基本点,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继续前进”的方向,给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的勇气和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个自信”既是对前两个要求的凝练总结,又是对后五个要求的根本保证,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的基础和动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习近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5]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是改革。“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勇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改革必须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并驾齐驱,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是我们党95年风雨兼程的初心根本,也是继续前进的力量保障。从此意义上,继续前进,就要求我们党更好地把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维护人民的权益,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是我们今天非常重要的任务。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出来的、中国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又要求我们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必然选择,是我们继续前进过程中展示自信和强大的表现。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6]
最后一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核心问题,也是纪念党的生日的落脚点,这就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关键在党,其次要管党治党。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以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把严的要求贯彻党的建设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习近平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常抓细抓长作风整饬、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从“总开关”入手提升干部素质能力等论述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问题。总结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的结论,成为“七一”重要讲话的最精辟观点。
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政治宣示,展示了我们党自始至终、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折射了共产党人的科学历史观之基本内容与核心要义,这些都是我们党必须倍加珍惜与坚持的宝贵财富。
当代共产党人科学历史观的核心要义就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郑重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特别是广大青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跟着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习近平说:“凝聚全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7]
[1][3][4][5][6][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2]韩庆祥.“不忘初心”的哲学阐释[EB/OL].社会科学网,2016-07-07.
责任编辑:钟晓媚
D61
A
1673-5706(2016)04-0008-03
2016-07-05
王连喜,深圳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