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统计局课题组
当前宁波市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宁波市统计局课题组
近年来,宁波市民间投资增速、占比均呈下滑走势,观望、调整的特征明显,本文从发展趋势和规律入手,详尽分析制约因素,研究有效应对之策。
民间投资;对策建议;健康发展
宁波非公经济发达,民间投资起步较早,对宏观环境反应灵敏,一直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在总体产能过剩、金融风险显现、创新转型加速等背景下,近年来宁波市民间投资增速、占比均呈下滑走势,观望、调整的特征明显,亟需从发展趋势和规律入手,科学分析制约因素,研究有效应对之策。
(一)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占比呈倒“U”走势
2015年,宁波市民间投资2165.9亿元,比2010年增加1221.14亿元,总量排名全省第三位,但从增速看,总体呈现放缓态势,2011年到2015年,分别为21.5%、17.5%、24.5%、13.3%和12.1%。与此相对应,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呈倒“U”型走势,2013年达到峰值49.9%,随后持续下滑,2015年为48.1%,低于省平均12.4个百分点。
(二)民间投资增长主要领域贡献率变化显著
工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始终是民间投资最集中的领域,两者合计占全市民间投资的五分之四以上。2010-2015年,宁波市民间投资增长先后经历了房地产开发主导、工业辅助(2010-2011);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双轮驱动型(2012-2014);到2015年转变为工业一枝独秀、基础设施辅助推动的态势。工业、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对民间投资增长贡献率,从2010年的11.9%、58.5%、-2.2%,变化为2015年的79.8%、-24.7%、38.5%。具体来看:
民间工业投资保持15%-25%区间增长,汽车制造业拉动强劲。2015年民间工业投资总量933.1亿元,稳居全省第一位。增量主要来自汽车制造业,2015年完成175.1亿元,增长53.2%,强力拉动民间工业投资增长24.9%,超出2010年6.2个百分点。
民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年下滑。2010年为遏止火爆楼市,国家连续出台史上最严厉的国十条和国五条,2014年推行实名登记,在信贷收紧、需求回落、价格下降等因素作用下,企业拿地热情不高,在建项目进度放缓,新项目开工一缓再缓。2015年民间房地产投资下降4%,低于2010年57.7个百分点,也低于民间投资平均增速16.1个百分点。
民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波动较大。2010年到2013年,增速分别为-6.8%、36.3%、19.9%、-14%。但从2014年起,全市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扩大民间资本准入,民间基础设施增长势头强劲,2014年增长36%,2015年增速又进一步提升到87.5%,高于2010年94.3个百分点。
(三)重点区域民间投资增长与制造业结构密切相关
县市区民间投资占全市比重较高的主要是:鄞州、余姚、慈溪,同时北仑区近年来占比增长较快,2015年四地合计占比68.2%。这一区域结构与其制造业构成密切相关。通用、专用机械制造业支撑鄞州、余姚、慈溪民间投资平稳发展。鄞州、余姚、慈溪民营制造业比较发达,通用机械制造业、专用制造业居多,活跃的民营企业支撑三地民间投资增长始终维持两位数。汽车制造业带动北仑民间投资占比快速增加。北仑区近年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集聚、引进民营企业重大项目,依靠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宁波塔奥地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投资拉动,民间投资快速增长,2014年占全市民间投资比重突破10%,2015年继续提升为12.6%,高出2010年6.4个百分点。
(一)宁波民间投资下行的直接因素
分领域看,民间投资在房地产、面上工业、批零餐饮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均呈弱势。
1.民间房地产融资、拿地弱势明显。2015年民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直接拖累民间投资23.4个百分点。一方面是房地产企业受业绩下滑、资产缩水等多重影响,资金链紧张,更多采取“去库存、缓拿地、慢开发”的经营策略。另一方面,宁波市国有房企在拿地、融资等方面具有先天性优势。2015年宁波市国有控股房地产企业完成投资203.6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16.6%,远高于杭州的8.8%和温州的4.0%。
2.面上制造业投资普遍低迷。2015年民间工业投资中,主要是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行业拉动,分别完成投资175.1亿元、130.7亿元和127.5亿元,增速分别为53.2%、23.5%和19.3%,若扣除这三大行业,民间工业投资增速为-5.2%。
3.批零、餐饮及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发展缓慢。批零、餐饮投资仅49.8亿元。支撑新经济发展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15年合计仅完成24.8亿元,占民间服务业投资6.6%。
(二)宁波民间投资下行的深层原因
1.主体不强、投资意愿普遍低迷。宁波民间投资以私营企业为主,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比重不高。2015年私营企业占比53.9%,而有限责任公司占比仅为2.6%。累计拥有上市公司67家,新三板企业107家,数量均为杭州的一半左右。新形势下,私营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家族式管理的内在缺陷、以及融资、吸引人才等优势资源方面的先天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营业收入和利润下滑,创新转型的能力不强,导致投资信心和动力不足。2015年工业和房地产开发领域在建项目个数分别下降3.5%和13.5%,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数下降20.7%。重点企业监测显示,2015年末仅有30.2%的企业未来三个月有投资打算。
2.新领域民间投资准入难问题仍然突出。教育、卫生、养老等新兴消费领域,相关人才、土地、税收、价格等配套措施仍不完善,导致民资进入受阻。在水利、城建、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由于政府推出的项目大、要求高、利润薄、周期长,稳定可持续回报尚缺乏可靠保障,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过程中也存在怕政策变、怕领导换、怕反复等多种顾虑,对民间投资吸引力有待增强。2015年,水利、城建和交通基础设施民间投资115.7亿元,占民间投资比重5.3%;卫生、教育、广电文体、养老服务等领域民间投资41.2亿,仅占民间投资比重1.9%。
3.民营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未有效解决。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考虑下,“重大轻小”和“重公轻私”的偏好明显,民营企业很难贷到期限较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从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看,2010-2015年企业自筹资金占比分别为60.2%、67.2%、70.2%、62.9%、66.5%和66.4%,社会集资等其他资金比重为21.9%、16.9%、15.1%、20.7%、16.9%和22.4%,两者合计占民间投资资金来源的85%-90%,国内贷款仅占10%~15%。从全市金融机构贷款结构看,制造业贷款也呈现逐年放缓走势。
4.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客观形成一定挤出效应。近年来,不少民营龙头企业出于成本降低、创新资源获取等因素考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海外并购等产业布局全球化现象增加,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在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不能在民间投资报表中反映,客观上形成一定挤出效应。
新形势下民间投资的下行走势,是宁波市创新转型阶段性困境的一个侧面和缩影,也是新旧动能转换需要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必须要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瞄准“三去一降一补”关键环节和国家、省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导向,把民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政府服务的外部支持结合起来,着力营造“亲”、“清”政商关系,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优化民企创新转型的发展环境,开创民间投资增长的新局面。
(一)加快“三去”步伐,腾出发展空间
一是加快研究县(市)区、商务楼宇库存等重点领域的去化政策,通过调节供求、转移用途等举措,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二是进一步加快丧失优势、难以为继企业的市场出清。加快金融不良资产的去化力度,完善企业信用监管机制,重构金融生态,促进落后产能淘汰。三是推进股权交易市场建设运行,出台政策降低固定资产交易成本,鼓励企业资产的重组整合。四是充分运用国有平台、政府性产业基金,加大资产收储力度,与区域规划、交通规划等结合,加快土地、厂房、办公楼等资源的收储。
(二)强化主体培育,促进创新发展
一是积极引导私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推进企业上主板和新三板。二是扶持优势企业打造裂变式创业平台和资源重组整合平台,创业创新政策逐步向龙头企业倾斜,加大对海内外并购企业的针对性服务力度,降低重组成本。三是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加大对技术研发、中试等平台扶持,鼓励企业组建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做大做强宁波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研究出台支持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
(三)突破准入制约,拓展投资领域
一是积极关注国家在金融、能源等垄断领域的改革政策,依托民间资本和产业配套优势,积极争取先行先试。二是落实国家、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等新兴消费领域配套政策改革,确保政策体系真正涵盖各个领域,打破隐形门槛、玻璃门和弹簧门。三是加快完善特许经营和PPP等制度建设。围绕重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加快推动特许经营立法。细化PPP模式配套措施,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启动运行PPP投资基金,支持设立各类市场化PPP基金,切实增强对民间投资吸引力。
(四)完善融资渠道,增强风险保障
一是大力发展资本与创新对接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引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才和股权基金管理公司,拓展融资渠道。二是督促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信用贷款和普惠金融,创新适合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三是积极为创新型企业融资模式提供风险保障产品,探索政府政策性资金由贴息、奖励等直接补助形式向风险担保补偿、保险补助等形式转变。
(五)优化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一是进一步强化民间投资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沟通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二是简政放权,优化政府监管模式。修订完善《宁波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四张清单”,加快企业投资管理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过程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投资中介服务。积极培育投资规划、项目研究、决策咨询等中介服务市场,向符合国家相关资质条件的社会机构全面开放,鼓励组建投资中介服务协会,建设民间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四是规范政府和国企投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资金和项目安排统筹管理,投向上以公共领域项目、非经营性项目为主。国有企业投资尽可能退出竞争性领域,房地产方面,国企应聚焦于土地收储、整理和出让等领域。五是不断提升统计能力和水平,适应新领域、新模式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课题负责人:谢月娣
课题组成员:居江静、戴小平、陈雨薇
执笔:陈雨薇
(责任编辑:施越霞)